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和标志,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由自然环境、经济生产、审美心理、习俗文化所决定。板底彝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它即不混同其他民族,又与本民族其它支系有所区别,独特且典型。
【关键词】服饰;质地;款式;着装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和标志,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由自然环境、经济生产、审美心理、习俗文化所决定。板底彝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它即不混同其他民族,又与本民族其它支系有所区别,独特且典型。下面笔者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藏品为例,对板底彝族各类别服饰的质地、款式、着装、制作做浅显的分析。
一、板底日用服饰
(一)头帕
在板底无论男女都用头帕缠头,但缠法各不相同,年青的妇女和姑娘首先将黑发梳理成两条发辫,由后至前交叉再至后固定,再用枕巾做衬里,最后将青丝头帕缠裹于枕巾上,并于额前作“人”字形,“人”字形上下部露出枕巾邊沿,黑白相间,整齐美观;老年男性将头帕于额前交叉一层一层往头上缠绕即可;年青小伙子则要结髻向前如角状,俗称“英雄结”,清《大定府志》记:“男子剃髭而留髯,以青布束发结髻向前如角状”,该头饰让彝家小伙显得勇武强悍、朴实英俊。
(二)长衫
在板底一般分为有饰长衫和无饰长衫两种。无饰长衫,即整件衣服无任何刺绣花纹装饰,是彝族中老年男女的常用服饰,长衫为右衽,立领,长至膝盖下,分前后两幅,有布纽扣三副,边沿不订花边。男性一般穿青、蓝、白等颜色长衫,女性多穿青、蓝、天蓝、湖蓝等颜色长衫。在板底不分男女也不论穿多少件长衫,在穿着时都要将前幅挽扎于后腰,前面露出裤子。这样着装即可以避免劳动时将前幅弄脏或扯破,而且行走也方便利索。
有饰长衫又称为“吊四柱”长衫,长衫为右衽,大襟衣,一般为青蓝布质地,其式样、剪裁和缝纫与无饰长衫相同,长衫衣领、袖口、背肩、前襟、前后幅衣摆均有绚丽的装饰,“吊四柱”长衫做工精细,色彩鲜艳,最能体现民族特色,据《大定府志》记载“惟新妇于初至三日,衣之以陪客,平时不用”,现在该习俗已经改变,美丽的吊四柱长衫作为姑娘及年青妇女的常用服饰,不仅在节日里穿戴,日常家居也穿戴。现在连八九岁的小女孩也在穿着。“吊四柱”长衫的装饰图案中最值一提的是抠圆图,该图案是彝家常用的装饰图案,不仅用于服饰,各类器皿的装饰中也不可或缺。服饰中的抠圆绣作复杂,首先要用纸剪出三四个不等的圆盘状图,将其订于青布上,剪出布抠圆图,再订青布抠圆图于白布上,以青色细线将圆盘滚绣在白布上,盘状相连的空隙处加红、绿、粉红等有色布,绣成杜鹃果等花草配抠圆图,最后将其缝缀于衣服上即可。
(三)裤
据清相关文献记载,“长衣大袖,裙细折无数,用布至三十余幅,下垂至足,无裤绔”,由此可知彝族妇女穿细折长裙,无裤子,女性穿裤的习俗是后来才有的。现在彝族女性多着青蓝中长裤,裤脚绣有四五寸长的花边,图案多以几何形为主。青壮年男性喜穿灯笼裤,以八幅小布做成,脚宽大如裙,裤腰纵折多层收窄。在《大定府志》中也有对灯笼裤的描述“短衣大领,袖长齐起膝,腰系蓝裙”,“蓝裙”即指灯笼裤。
(四)围腰
彝语称“着腰”,为女性使用,以前多用自织麻布制作,现在主要用在市面购买的棉布或“的确良”制作,一般为白色,带子和四周镶边布用黑、蓝等色,系带两端用各色丝线刺绣花纹装饰,末端留有吊须。围腰既有实用性又具有装饰性,一方面可以兜装物品保护衣裤,另一方面着装时将围腰带挽结于后,留长长的两条白布带飘拂于深色的长衫,使整套服饰看起来更加秀美。
(五)腰带
多用白色,也有一些老年人喜用青蓝色,质地以棉布和“的确良”为主,过去则用麻布或羊毛布,在板底男女皆系腰带,是穿长衫的必需品,腰带主要是用于在背负重物时保护腰部,因为板底为山区,负重多用背负,系腰带有保护和支撑的作用,在板底腰带的实用性大于装饰性。
(六)布鞋
主要有妇女所穿的翘鼻绣花鞋和男子的平头皮底钉鞋。翘鼻绣花鞋鞋尖上翘,鞋面用彩色丝线刺绣花卉纹,鞋帮上贴有抠圆图案。男子的平头皮底钉鞋,顾名思义用牛皮作底,并且底部有铁钉,铁钉主要起防滑的作用。
(七)披毡
披毡是彝族的传统服饰,早在东晋时期彝族先民即身着披毡, 据清相关文献记载“男女无贵贱皆披毡跣足”。男性使用的披毡称“许苟”,用绵羊毛擀制而成,一般重六七斤,上部有褶皱,毡腰有一道与毡尾平行的线,沿线每隔四五寸缀一簇毛线缨须装饰。女性及儿童使用的称“许巴”,用四五斤自产羊毛擀制而成,毡腰无装饰。披毡用途广泛,可作防寒避雨的工具,也可用作休息时的卧具,还可披在长衫外面做装饰。
在板底用羊毛制作的服饰除披毡外还有毡帽、毡袜。毡帽为圆筒状,主要为老年人保暖用品,每顶毡帽大概需用一斤羊毛擀制。毡帽的制作,先将羊毛制作成毡样,然后裹木制头模型于毡内,置于木板上,用脚反复蹉动,取出模型后,卷帽沿边口10厘米,晾干水分即可。我馆在征集来的毡帽内侧发现有用器物刮过的痕迹,咨询使用人得知,戴过多年的毡帽上的汗渍可作药用,帽内侧的痕迹由此而来。毡袜上宽下窄,形似无底的筒,主要用于保护膝到踝关节部分,毡袜即保暖又防风湿,是秋冬季节出门劳动的好帮手。
二、儿童服饰类用品
儿童一般穿中长衫和长裤,男童服装不着装饰,女童上衣在领口、前襟、后肩、前后幅衣摆均镶嵌花边装饰,长裤裤褊处挑绣四五寸长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装饰花边。
(一)童帽
在板底儿童常戴的帽子主要为两种,绒球吊穗绣花帽和绣花双垂带帽。绒球吊穗绣花帽,用青色布作成,帽顶饰白底彩色布贴石榴花纹,帽沿饰有红毛线绒球及流苏,黑白线编织的尾巴吊在帽尾。绣花双垂带帽,用青蓝布裁剪制作,青蓝布底镶平绣花草纹图案,帽顶中央用红黄绿等毛线制作的3个绒球装饰,帽尾呈鱼尾状且边沿刺绣几何纹图案,帽身顶缝有两条飘带。
(二)背扇
背负孩子的襁褓,是彝族妇女不可或缺的用品。背扇做工精细,是最能体现妇女精湛技艺的用品,背扇心用刺绣及布贴等技法制作各种图案装饰,其中多以虎头、花鸟、峰、蝶等吉祥图案为主,也有直接刺绣祝福语,如“小儿健康成长”“长命百岁”等,背扇以挑花工艺为主,主纹为几何纹。在彝乡背负小孩的背扇要由外婆家赠送,体现了外婆家对外孙的重视及疼爱之情。在板底还会看到将小孩用背扇裹住睡于地头,这是因为背扇的内层用毡子做成,可以隔绝湿气,即使在田间地头孩子也能安稳入睡。
三、撮泰吉服装
“撮泰吉”,彝语,是威宁县板底乡裸嘠村正月初三至十五举行的一种古老戏剧,旨在驱邪崇、迎吉祥、祈丰收。
“撮泰吉”服饰共5套,分别为山林老人惹嘎阿布、彝族老爷爷阿布摩、彝族老奶奶阿达姆、苗族老人麻洪摩、汉族老人嘿布所穿。山林老人惹嘎阿布头戴黑帽,上穿黑色长衫,外加披毡,下穿青色长裤,脚穿草鞋。阿布摩、阿达姆、麻洪摩、嘿布服饰相同,帽子用白棉布折成三角形,内装一细木棍稳固其形。上衣为立领对襟衣,黑色,衣襟有白布纽扣5对。穿着时以白布带搭于后颈,并顺脖颈在胸前交叉,再往两腋穿过,至背部打结。裤为黑色宽脚裤,并用白布带呈“人”字形交叉绑于小腿处,使整条裤子上宽下窄,呈螺旋状,脚穿草鞋。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志.民族志[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2]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彝族卷[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
[3]禄绍康.威宁彝族辞典[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4]贵州省毕节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点校.大定府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作者简介:张樊(1984-),女,贵州威宁,白族,文博馆员,毕业于贵州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民族文物保护与管理。
【关键词】服饰;质地;款式;着装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和标志,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由自然环境、经济生产、审美心理、习俗文化所决定。板底彝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它即不混同其他民族,又与本民族其它支系有所区别,独特且典型。下面笔者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藏品为例,对板底彝族各类别服饰的质地、款式、着装、制作做浅显的分析。
一、板底日用服饰
(一)头帕
在板底无论男女都用头帕缠头,但缠法各不相同,年青的妇女和姑娘首先将黑发梳理成两条发辫,由后至前交叉再至后固定,再用枕巾做衬里,最后将青丝头帕缠裹于枕巾上,并于额前作“人”字形,“人”字形上下部露出枕巾邊沿,黑白相间,整齐美观;老年男性将头帕于额前交叉一层一层往头上缠绕即可;年青小伙子则要结髻向前如角状,俗称“英雄结”,清《大定府志》记:“男子剃髭而留髯,以青布束发结髻向前如角状”,该头饰让彝家小伙显得勇武强悍、朴实英俊。
(二)长衫
在板底一般分为有饰长衫和无饰长衫两种。无饰长衫,即整件衣服无任何刺绣花纹装饰,是彝族中老年男女的常用服饰,长衫为右衽,立领,长至膝盖下,分前后两幅,有布纽扣三副,边沿不订花边。男性一般穿青、蓝、白等颜色长衫,女性多穿青、蓝、天蓝、湖蓝等颜色长衫。在板底不分男女也不论穿多少件长衫,在穿着时都要将前幅挽扎于后腰,前面露出裤子。这样着装即可以避免劳动时将前幅弄脏或扯破,而且行走也方便利索。
有饰长衫又称为“吊四柱”长衫,长衫为右衽,大襟衣,一般为青蓝布质地,其式样、剪裁和缝纫与无饰长衫相同,长衫衣领、袖口、背肩、前襟、前后幅衣摆均有绚丽的装饰,“吊四柱”长衫做工精细,色彩鲜艳,最能体现民族特色,据《大定府志》记载“惟新妇于初至三日,衣之以陪客,平时不用”,现在该习俗已经改变,美丽的吊四柱长衫作为姑娘及年青妇女的常用服饰,不仅在节日里穿戴,日常家居也穿戴。现在连八九岁的小女孩也在穿着。“吊四柱”长衫的装饰图案中最值一提的是抠圆图,该图案是彝家常用的装饰图案,不仅用于服饰,各类器皿的装饰中也不可或缺。服饰中的抠圆绣作复杂,首先要用纸剪出三四个不等的圆盘状图,将其订于青布上,剪出布抠圆图,再订青布抠圆图于白布上,以青色细线将圆盘滚绣在白布上,盘状相连的空隙处加红、绿、粉红等有色布,绣成杜鹃果等花草配抠圆图,最后将其缝缀于衣服上即可。
(三)裤
据清相关文献记载,“长衣大袖,裙细折无数,用布至三十余幅,下垂至足,无裤绔”,由此可知彝族妇女穿细折长裙,无裤子,女性穿裤的习俗是后来才有的。现在彝族女性多着青蓝中长裤,裤脚绣有四五寸长的花边,图案多以几何形为主。青壮年男性喜穿灯笼裤,以八幅小布做成,脚宽大如裙,裤腰纵折多层收窄。在《大定府志》中也有对灯笼裤的描述“短衣大领,袖长齐起膝,腰系蓝裙”,“蓝裙”即指灯笼裤。
(四)围腰
彝语称“着腰”,为女性使用,以前多用自织麻布制作,现在主要用在市面购买的棉布或“的确良”制作,一般为白色,带子和四周镶边布用黑、蓝等色,系带两端用各色丝线刺绣花纹装饰,末端留有吊须。围腰既有实用性又具有装饰性,一方面可以兜装物品保护衣裤,另一方面着装时将围腰带挽结于后,留长长的两条白布带飘拂于深色的长衫,使整套服饰看起来更加秀美。
(五)腰带
多用白色,也有一些老年人喜用青蓝色,质地以棉布和“的确良”为主,过去则用麻布或羊毛布,在板底男女皆系腰带,是穿长衫的必需品,腰带主要是用于在背负重物时保护腰部,因为板底为山区,负重多用背负,系腰带有保护和支撑的作用,在板底腰带的实用性大于装饰性。
(六)布鞋
主要有妇女所穿的翘鼻绣花鞋和男子的平头皮底钉鞋。翘鼻绣花鞋鞋尖上翘,鞋面用彩色丝线刺绣花卉纹,鞋帮上贴有抠圆图案。男子的平头皮底钉鞋,顾名思义用牛皮作底,并且底部有铁钉,铁钉主要起防滑的作用。
(七)披毡
披毡是彝族的传统服饰,早在东晋时期彝族先民即身着披毡, 据清相关文献记载“男女无贵贱皆披毡跣足”。男性使用的披毡称“许苟”,用绵羊毛擀制而成,一般重六七斤,上部有褶皱,毡腰有一道与毡尾平行的线,沿线每隔四五寸缀一簇毛线缨须装饰。女性及儿童使用的称“许巴”,用四五斤自产羊毛擀制而成,毡腰无装饰。披毡用途广泛,可作防寒避雨的工具,也可用作休息时的卧具,还可披在长衫外面做装饰。
在板底用羊毛制作的服饰除披毡外还有毡帽、毡袜。毡帽为圆筒状,主要为老年人保暖用品,每顶毡帽大概需用一斤羊毛擀制。毡帽的制作,先将羊毛制作成毡样,然后裹木制头模型于毡内,置于木板上,用脚反复蹉动,取出模型后,卷帽沿边口10厘米,晾干水分即可。我馆在征集来的毡帽内侧发现有用器物刮过的痕迹,咨询使用人得知,戴过多年的毡帽上的汗渍可作药用,帽内侧的痕迹由此而来。毡袜上宽下窄,形似无底的筒,主要用于保护膝到踝关节部分,毡袜即保暖又防风湿,是秋冬季节出门劳动的好帮手。
二、儿童服饰类用品
儿童一般穿中长衫和长裤,男童服装不着装饰,女童上衣在领口、前襟、后肩、前后幅衣摆均镶嵌花边装饰,长裤裤褊处挑绣四五寸长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装饰花边。
(一)童帽
在板底儿童常戴的帽子主要为两种,绒球吊穗绣花帽和绣花双垂带帽。绒球吊穗绣花帽,用青色布作成,帽顶饰白底彩色布贴石榴花纹,帽沿饰有红毛线绒球及流苏,黑白线编织的尾巴吊在帽尾。绣花双垂带帽,用青蓝布裁剪制作,青蓝布底镶平绣花草纹图案,帽顶中央用红黄绿等毛线制作的3个绒球装饰,帽尾呈鱼尾状且边沿刺绣几何纹图案,帽身顶缝有两条飘带。
(二)背扇
背负孩子的襁褓,是彝族妇女不可或缺的用品。背扇做工精细,是最能体现妇女精湛技艺的用品,背扇心用刺绣及布贴等技法制作各种图案装饰,其中多以虎头、花鸟、峰、蝶等吉祥图案为主,也有直接刺绣祝福语,如“小儿健康成长”“长命百岁”等,背扇以挑花工艺为主,主纹为几何纹。在彝乡背负小孩的背扇要由外婆家赠送,体现了外婆家对外孙的重视及疼爱之情。在板底还会看到将小孩用背扇裹住睡于地头,这是因为背扇的内层用毡子做成,可以隔绝湿气,即使在田间地头孩子也能安稳入睡。
三、撮泰吉服装
“撮泰吉”,彝语,是威宁县板底乡裸嘠村正月初三至十五举行的一种古老戏剧,旨在驱邪崇、迎吉祥、祈丰收。
“撮泰吉”服饰共5套,分别为山林老人惹嘎阿布、彝族老爷爷阿布摩、彝族老奶奶阿达姆、苗族老人麻洪摩、汉族老人嘿布所穿。山林老人惹嘎阿布头戴黑帽,上穿黑色长衫,外加披毡,下穿青色长裤,脚穿草鞋。阿布摩、阿达姆、麻洪摩、嘿布服饰相同,帽子用白棉布折成三角形,内装一细木棍稳固其形。上衣为立领对襟衣,黑色,衣襟有白布纽扣5对。穿着时以白布带搭于后颈,并顺脖颈在胸前交叉,再往两腋穿过,至背部打结。裤为黑色宽脚裤,并用白布带呈“人”字形交叉绑于小腿处,使整条裤子上宽下窄,呈螺旋状,脚穿草鞋。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志.民族志[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2]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彝族卷[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
[3]禄绍康.威宁彝族辞典[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4]贵州省毕节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点校.大定府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作者简介:张樊(1984-),女,贵州威宁,白族,文博馆员,毕业于贵州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民族文物保护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