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直以来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核心是探索认知规律、教学规律,其根本目的是由此揭示有效教学思想,进行有效教学的实践。有效教学有其规律性、发展性,有其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对教学实践很有指导性。
关键词:英语教学;有效参与;生本意识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教学的效益而言的。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有质有量即有效。量对应着效率,质对应着效果,有效教学既有效率又有效果。我们常常能得到有效率有效果的课堂教学,只有达到效率、效果和效益的和谐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只有时刻树立“生本意识”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主体参与的有关理论
(一)学习认识论。
按照学习认识论理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就意味着要引导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知识过程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生还是发展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和改造,以保证自身的发展,做自身发展的主体。学习是作为主体的学生认识作为客体知识的过程,这必须由学生自身来完成,他人无法替代,即使教师的中介作用何等出色,但成败的决定权在于学习的主体──学生,教终究为了学,而学的投入与否及多少直接关系到教的成败。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内在潜力,使学生从依赖教师到独立学习,教学才有向前发展的可能。
(二)教学实践论。
按教学实践论理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认识教学内容与学生,也要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和变革学生的认识结构、道德结构、审美结构和生理结构,因而教学活动是特殊的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根本目的是逐步建立与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塑造与建构学习主体。
二、英语课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形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直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课程与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教育学家卡罗尔(Carrol)、布卢姆(Bloom)和哈尔施费格(Harnischfeger)等人都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们认为外语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可以分为有效参与和无效参与两类。
(一)有效参与。
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通过活动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按照参与活动的方式分类,有效参与可分为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两类。通过回答问题,分组讨论和表演等动作行为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称为行为参与。学生的思考、讨论、争论和写作等活动都属于思维参与。
(1)有效参与的层次。浅层次的感性参与:通过简单的思维和简单的活动方式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为浅层次参与。指一般的教师设疑学生答问;学生事先有准备的口头训练,围绕教师设问展开的四人小组讨论等。
较高层次的理性参与:学生在自学中独立质疑,在观察、实验中,从现象中总结出规律,归纳总结学习要点,运用已知解答或推论出新知,自测自评活动等。
高层次的创造性参与:运用相关知识提出新的设想,展开多向或逆向思维,对教材、读物和教师讲解提出有理有据的质疑或不同见解;运用联想和想象能力,创造出新的意境等,这种参与的特点是展开创造性思维活动,学生智力得到有力开发。
(2)有效参与的方式。行为参与:通过回答问题、分组讨论和表演等动作行为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称为行为参与。
思维参与:如学生的思考、讨论、争论和写作等活动都属于思维参与。
(二)无效参与。
在某些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动机不明确,参与方式机械被动,或有明显的表演色彩。尽管参与人次多、课堂活跃,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均无明显发展,思维能力没有提高,这种无效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应杜绝。
三、课堂教学活动应重在有效参与
国际教育交流委员会主任库拉基访问中国时曾说:“中国仍然采用以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学术环境以授课和背书为主,没有多少讨论。”近些年,外语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活动形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大面积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局面基本形成。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为了参与而参与。许多老师认为只要课上让学生开口说了,背了,表演了就是一节好课,这实际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我认为,学生有效参与的多少才是评价一节好英语课的重要标准。
总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是当前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树立“生本意识”,在教学中贯彻应用有效参与的策略,一方面要从数量上保证学生的参与,但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参与质量上下功夫,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制定适宜的目标定位,选用匹配的教学教法,整合课堂过程设计,精心地设计课堂活动内容,保证学生每一次参与都有效,保证每一次课堂活动都能收到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著.《教师的二十项修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陈厚德编著.《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3] 张天宝著.《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关键词:英语教学;有效参与;生本意识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教学的效益而言的。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有质有量即有效。量对应着效率,质对应着效果,有效教学既有效率又有效果。我们常常能得到有效率有效果的课堂教学,只有达到效率、效果和效益的和谐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只有时刻树立“生本意识”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主体参与的有关理论
(一)学习认识论。
按照学习认识论理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就意味着要引导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知识过程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生还是发展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和改造,以保证自身的发展,做自身发展的主体。学习是作为主体的学生认识作为客体知识的过程,这必须由学生自身来完成,他人无法替代,即使教师的中介作用何等出色,但成败的决定权在于学习的主体──学生,教终究为了学,而学的投入与否及多少直接关系到教的成败。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内在潜力,使学生从依赖教师到独立学习,教学才有向前发展的可能。
(二)教学实践论。
按教学实践论理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认识教学内容与学生,也要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和变革学生的认识结构、道德结构、审美结构和生理结构,因而教学活动是特殊的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根本目的是逐步建立与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塑造与建构学习主体。
二、英语课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形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直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课程与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教育学家卡罗尔(Carrol)、布卢姆(Bloom)和哈尔施费格(Harnischfeger)等人都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们认为外语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可以分为有效参与和无效参与两类。
(一)有效参与。
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通过活动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按照参与活动的方式分类,有效参与可分为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两类。通过回答问题,分组讨论和表演等动作行为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称为行为参与。学生的思考、讨论、争论和写作等活动都属于思维参与。
(1)有效参与的层次。浅层次的感性参与:通过简单的思维和简单的活动方式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为浅层次参与。指一般的教师设疑学生答问;学生事先有准备的口头训练,围绕教师设问展开的四人小组讨论等。
较高层次的理性参与:学生在自学中独立质疑,在观察、实验中,从现象中总结出规律,归纳总结学习要点,运用已知解答或推论出新知,自测自评活动等。
高层次的创造性参与:运用相关知识提出新的设想,展开多向或逆向思维,对教材、读物和教师讲解提出有理有据的质疑或不同见解;运用联想和想象能力,创造出新的意境等,这种参与的特点是展开创造性思维活动,学生智力得到有力开发。
(2)有效参与的方式。行为参与:通过回答问题、分组讨论和表演等动作行为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称为行为参与。
思维参与:如学生的思考、讨论、争论和写作等活动都属于思维参与。
(二)无效参与。
在某些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动机不明确,参与方式机械被动,或有明显的表演色彩。尽管参与人次多、课堂活跃,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均无明显发展,思维能力没有提高,这种无效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应杜绝。
三、课堂教学活动应重在有效参与
国际教育交流委员会主任库拉基访问中国时曾说:“中国仍然采用以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学术环境以授课和背书为主,没有多少讨论。”近些年,外语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活动形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大面积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局面基本形成。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为了参与而参与。许多老师认为只要课上让学生开口说了,背了,表演了就是一节好课,这实际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我认为,学生有效参与的多少才是评价一节好英语课的重要标准。
总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是当前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树立“生本意识”,在教学中贯彻应用有效参与的策略,一方面要从数量上保证学生的参与,但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参与质量上下功夫,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制定适宜的目标定位,选用匹配的教学教法,整合课堂过程设计,精心地设计课堂活动内容,保证学生每一次参与都有效,保证每一次课堂活动都能收到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著.《教师的二十项修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陈厚德编著.《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3] 张天宝著.《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