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乌克兰宣布成功测试了新型陆基巡航导弹并公布了一段视频。乌克兰发展巡航导弹的传闻已久,这是其首次公开该计划,但被外界评价为似是而非的导弹武器。那么,这种外界期待已久的巡航导弹性能如何?乌克兰又为什么要急于推出这种似是而非的武器呢?
乌克兰新型“海王星”巡航导弹发展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从苏联遗产中获得了一部巨大的军事机器——约70万人的庞大军队和相当可观的武器装备。其中包括1 300多枚洲际弹道导弹核弹头、600多枚空基巡航导弹和数十架战略轰炸机,乌因此成为仅次于美俄的世界第三大核国家。但乌在西方诱惑之下很快转移或销毁了这些战略武器,并在1996年宣告成为非核国家。但随后的国际局势变化让乌克兰军方后悔不迭,因此战略威慑部队的想法再次成为乌军队建设的重点。
战略威慑之“梦” 在乌宣布成为非核国家的次年,乌克兰组建了专门的导弹部队—“战略非核威慑部队”。但由于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相互斗争、妥协,国内导弹的数量也大幅减少,最终导致这一力量很快夭折,但是随后的国内和周边形势的急剧变化再次唤醒了乌克兰军队的导弹梦。2006年1月,乌克兰国防部长指出:“乌克兰必须重建导弹部队”。乌军将利用国内强大的导弹军工能力开发自主的导弹武器作为战略威慑力量的突破。
缺乏后劲的“游隼”????根据新的需求,乌军工部门提交了新型导弹的技术方案。这是一种新型巡航导弹和一种垂直发射型战术导弹。新型巡航导弹名为“游隼”(亦称“鸢”),采用惯性制导和GPS/GLONASS相结合的制导方式,反舰型带有一个用于末端寻的的导引头。值得注意的是,乌军方将新型系统称为“新型多功能导弹综合体”,并透露其能结合复合战术导弹和多管火箭发射器的功能,射程可达280千米。导弹由光线设计局主持设计,直到2011年4月才有消息称开始制造“游隼”原型弹。2012年11月,乌克兰政府正式批准“游隼”项目,但此后由于乌克兰国内经济状况恶化和国内军工企业能力严重衰退,导致项目费用一再超支。乌克兰国防部长透露,该项目实际上需要至少投入4倍的经费才能完成。鉴于经费紧张,乌国防部不得不在2013年6月最终取消了“游隼”项目。此后,光线设计局将主要经费和科研力量转到了军方和国际市场更感兴趣的“雷霆”系列弹道导弹计划上。
陆上重生的“风筝” 虽然“游隼”项目被取消,但是乌军方对远程导弹的需求并未减少,为此乌克兰军工企业不得不在现有系统中寻找替代品,以减少技术发展风险和开发经济成本,并将其称为“风筝”。乌克兰“射线”设计局曾多次展示过新型“风筝”系列导弹样弹,但是始终没有实弹佐证,也没有公布过发射测试的可靠数据。但从目前情况看,“射线”设计局选择了较为成熟的Kh-35“天王星”舰对舰飞航导弹作为蓝本发展“风筝”系列巡航导弹,并将其称为“海王星”。Kh-35“天王星”反舰导弹是苏联时期遗留在乌克兰的一种舰载反舰飞航导弹,乌克兰作为苏联的重要军工基地,曾深度参与了该导弹的研制,对其生产设计与工业较为了解。俄罗斯《武器出口》杂志学术主编巴拉巴诺夫表示,乌克兰试验的巡航导弹“天王星”很大程度上是俄罗斯3M24“铀”反舰导弹系统的翻版。这种导弹在苏联时期就计划量产,乌克兰可能拥有完整的生产设计资料,使得再生产成为可能。
不过,对此高度关注的俄罗斯专家认为,虽然乌有能力设计制造新型巡航导弹,但鉴于其衰落的军工体系和孱弱的国家经济,其无法大规模生产和实际装备部队。不过,也有观点认为通过“天王星”导弹的复活,乌军工企业可能掌握“风筝”系列巡航导弹的技术关键,并利用技术或成品出口的方式,支持本国企业的生产和导弹武器的发展,从而建立国家自主的导弹力量。
“海王星”巡航导弹系统构成
外界估计其陆射型采用了Kh-35导弹陆射型“舞会”3M60自行式岸防导弹系统作为原型,在功能上具备对陆攻击和对海攻击两种能力。
总体布局 “海王星”导弹的总体设计采用正常式对称布局样式。使用较短粗的圆柱形弹体、卵形头部,尾部有很短收縮尾段。截面为方形的进气口在弹体腹部中部偏前的部位,半埋入式进气道一直延伸到导弹尾端。在弹体中部“X”形配置有4片可折叠的截尖三角形弹翼,导弹尾部“X”形配置有4片梯形可折叠舵面。从图片看,其最大翼展应与Kh-35接近,为翼展1.33米,导弹发射质量达到620千克(带助推器)。这种气动布局设计与美国“鱼叉”类似,实际上其前身苏联的Kh-35导弹就被外界称为“鱼叉斯基”。
导弹弹体 总体看,“海王星”导弹分为5个舱段,依次为导引头舱、战斗部舱、制导设备舱、燃料箱和发动机舱。从进气口前部到弹翼前缘这部分弹体为惯导设备舱,配置有惯性导航系统、数字计算机和无线电高度表。发动机舱内除装有发动机外还装有舵机系统。该导弹的动力装置采用小型双回路涡喷发动机作主发动机。这种发动机虽然比目前流行的涡扇发动机耗费燃料,但是其动力更加强劲,发射阶段提速更快。从图片测算比较Kh-35导弹可以知道其大致外形尺寸参数,估计弹体全长3.85米(不带助推器),直径0.42米,与Kh-35导弹接近。
火箭助推器 与其它陆射和舰射导弹一样,为保证导弹在发射初始阶段出筒顺利,且很快达到空气动力发动机的工作工况要求,“海王星”导弹尾端串联了1台固体火箭助推器,质量为110千克。助推器上有4片“X”形配置的小旗形稳定翼,可向前折叠。发射出筒后可依靠弹簧作动,并结合空气动力向后展开,其确保了导弹发射出筒后的弹体姿态稳定。测算估计,助推器长0.55米,直径与弹体相同为0.42米。
发射系统 虽然此次试验视频显示乌克兰科研人员只测试了单筒单弹的发射,但从其它国家同类系统改进情况看,单台发射车可携带4~8个发射筒。例如,同样源于Kh-35导弹的苏联“舞会”发射系统采用8x8的MAZ-543重型卡车底盘,每辆发射车上安装8个导弹发射筒。从乌克兰测试图片看,“海王星”导弹系统可能采用4联装发射系统,包括4个圆柱形贮运发射箱和发射架。发射架呈约30度向上倾斜设置,其上的发射筒长5.2米,直径为730米,前后盖板由液压杆闭合,导弹发射时前后盖板由爆炸螺栓弹开。
除了上述视频中可见的系统外,“海王星”系统还应该包括指挥控制车、运输装弹车和通信车等。岸防型还应该配备射控雷达车等。
“海王星”巡航导弹性能分析
发动机动力强,但有效射程不高 “海王星”导弹的前身Kh-35导弹使用了1台图申斯基联盟发动机设计局的P-95TM-300涡喷发动机,而目前从这一来源获取支持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乌克兰境内的马达西奇公司曾是苏联时代最好的航空发动机生产企业之一,其生产的小型涡喷发动机用于多种苏联飞航式导弹,外界普遍猜测该企业为“海王星”导弹提供了发动机支持。采用这种小型涡喷发动机的“海王星”可以亚音速稳定飞行,而且通过改进技术可大幅节省燃料,使“海王星”的射程比前身Kh-35导弹要远。Kh-35导弹的标准射程为120千米,估计“海王星”在新的制导/导航系统配合下射程可提高到200千米,初步具备对纵深地带的打击能力。虽然射程明显提高,但这对于对陆打击和岸防力量来说仍显不足,但这受限于Kh-35导弹的技术框架很难提高,除非增大导弹体积或将涡喷发动机升级为燃料效率更高的涡扇发动机,相信这将是“风筝”系列导弹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制导系统先进,但对外信息依赖强 “海王星”导弹的前身Kh-35导弹采用了制导惯导 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制导方式。导弹主动雷达导引头天线位于导弹头部,惯性中制导和主动雷达末制导系统均位于头部制导舱内。在导弹巡航飞行时用惯导系统导航,无线电高度表控制巡航高度,末段用主动雷达导引,主动雷达导引头相比被动式雷达导引头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在对海反舰攻击时,导弹固体火箭助推器点火,在助推器推进下爬升,助推器工作完被抛掉后,涡喷发动机工作,导弹下降到巡航高度5~10米飞行。在下降过程中,导弹航向转到对着目标的方向飞行。在飞行大约25千米后,雷达导引头开机,并自主调节以搜索、截获和跟踪目标。一旦确认目标,导弹进入末段飞行,下降到3米,最后几千米下降到1.5米。而在对陆攻击时,导弹飞行高度略高,估计巡航高度控制在200~500米,速度为300米/秒,接近目标时高度可降低到5~10米。制导可以采用GPS甚至“格拉纳斯”系统,由于射程只有200千米,估计采用地形匹配的可能性不大,鉴于乌克兰面临的主要威胁来源,其对地攻击型采用激光或无线电地面引导方式都是可能的,但这无疑增强了其对外部地理信息的依赖,可能导致其抗干扰和作战适用性降低。
战斗部多样,但打击威力不足 从“海王星”导弹的技术来源来看,该导弹的标准战斗部质量为145千克,应该是半穿甲高爆破片戰斗部或整爆战斗部。其中,半穿甲高爆破片战斗部由触发引信引爆,主要用于打击水面舰、导弹艇、鱼雷艇和炮艇,以及敌方护航舰队和登陆部队中的运输舰。而对陆攻击型战斗部质量可能会增大到200千克左右,采用整爆战斗部或集束式战斗部,主要用于打击技术兵器装备、人员集结地或坚固工事等目标。但由于导弹技术框架局限,其战斗部质量提高幅度非常有限,这导致其威力在打击地面目标时明显不足。
发射平台多样,但系统集成度不高 由于“海王星”导弹外观紧凑,尺寸适中,且沿用了Kh-35导弹的发射管系统,其适合于装备在多种平台上。估计其应该像美国的AGM-84“鱼叉”和苏联的Kh-35“天王星”导弹一样可以从车辆、舰船或潜艇上甚至固定翼飞机或直升机上发射。其中,在地面车辆和舰船上甚至直升机上发射由于初始速度较低或高度不高,需要使用串联固体助推器,而在固定翼飞机上则不需要使用火箭助推器,可以利用足够的高度使其具备较高的初始速度,满足涡喷发动机工作的初始工况。虽然此次乌克兰方面的视频显示“海王星”导弹仍处于研发的工程阶段,没有相关整合后的整个系统情况,但是从展示的发射筒和Kh-35导弹情况看,整个系统估计集成度不会太高,尤其是信息支援与发射保障系统及车辆台件数估计较多,这可能造成其系统生存性不高。
指控系统信息化,但基础保障受限 该导弹的反舰型通常通过火控雷达对水面目标进行目标指示,导弹制导系统由惯性导航系统、精确无线电高度表和抗干扰主动雷达自导头协同工作,完成目标打击。在这一模式下系统自成体系,抗外部干扰能力较强,但是其对陆攻击型如果要确保打击精度就不得不使用卫星导航、无线电引导等外部信号,也就是说其必须和外部数据链建立关联,但是由于美国GPS易受干扰,俄罗斯“格拉纳斯”无法可靠使用,而乌克兰缺乏类似的自主国家信息基础系统,加之俄早已把无线电干扰部队配属到了营一级部队,因此“风筝”系列导弹系统的对陆打击能力将受到很大局限。
发展动因
应对现实威胁 在2013年到2015年间,乌克兰经历了严峻的地缘危机考验,而乌克兰军队却显得无能为力。在2014年初,乌克兰空军拥有约400架飞机,但到当年年底的时候,乌克兰空军拥有的飞机数量就急剧下降到222架,损失掉的飞机大多是苏-24M战斗轰炸机、苏-25强击机和米-24武装直升机,这使乌军几乎完全丧失了战场远程打击能力,乌空军对政府军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的行动也降低到了最低点。为此乌军急切希望军工企业能提供可靠性更高、威力更大的新型导弹,提高遏止俄军事介入的能力。
维持军工能力 乌克兰曾是世界最大的导弹生产国之一,其在苏联时代拥有南方设计局等两座大型导弹设计与生产联合体,曾是苏联导弹武器的主要供应基地,设计与生产能力相当惊人,但是苏联解体后在西方主导下乌克兰销毁了其几乎所有的导弹武器,乌克兰军工不得不为俄罗斯设计局打工成为俄罗斯军工集团附庸。但是乌克兰克里米亚危机后,乌克兰军工的短板暴露无遗。这个苏联重要军工集团云集的国家断绝了来自俄罗斯的订单,乌克兰军事工业被迫自谋出路消化苏联的军事遗产,使这些军工企业不得不停产或转产,导弹武器设计人员与生产线几乎也损失殆尽。此次试验成功后,乌克兰国家安全和防务委员会秘书特奇诺夫表示:“这是由乌克兰国有企业“国家基辅设计局”与乌克兰国家和私人军工企业联合完成的,完全由乌克兰自主设计生产的巡航导弹。”可见,乌政府希望以此推动国家导弹军工生产能力的复苏。
发展岸防手段 乌克兰依托条件得天独厚的克里米亚半岛优势,曾拥有令人自豪的海上力量,其成为保卫乌克兰海岸线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克里米亚的独立和并入俄罗斯,乌克兰海军名存实亡,其海上防御捉襟见肘,不得不依托岸上对海打击力量实现国家对海上方向的战略防御,为此“风筝”系列导弹作为对陆和对海打击的多用途导弹系统就不奇怪了。虽然“海王星”导弹的弹头威力不大,但其与美国“鱼叉”导弹一样主要被设计用于攻击五千吨以下的舰只,而这类舰艇正是在距离海岸线200千米内最为活跃和威胁最大的对手。
增强外贸竞争 近年来,武器装备的出口成为支撑乌克兰经济的重要动力,但是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乌克兰手中掌握的军贸底牌越来越少。其之所以选择无法体现乌克兰军工企业特点的老式Kh-35“天王星”导弹系统作为技术突破点,正是看上了Kh-35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广泛的人气。Kh-35曾出口印度、越南、阿尔及利亚、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叙利亚和缅甸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其甚至将生产线出口到了越南,还有许多国家对其进行了仿制,这使“海王星”系统占有天时地利优势,因为这些国家的Kh-35都已经面临维护和升级甚至扩大陆上用途的问题,而“海王星”的出现无疑成为较好的选择。一旦“海王星”可以进入国际市场,乌克兰军工企业就有资金发展其独有的新型导弹系统,实现企业和军队的导弹生产和导弹力量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