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说目前大陆茶席的许多形式都借鉴于台湾——包括从茶席的陈设,器具的使用,到品饮规范和其间的礼仪,倒不如说大陆茶道和茶空间,正在走30年前台湾茶文化复兴伊始走过的路。
现今的大陆如同30年前的台湾,中产阶级兴起,对生活情趣的精致化追求开始回落到日常质地,生活美学开始兴盛。
以禅为核心的日本茶道,继承的是宋茶道的点茶形式,至今仍有许多借鉴宋代的茶器具;而台湾的文人茶人是在讲究茶叶、茶具、工夫茶茶艺基础上,借鉴了日本的茶道流派,并从宋明代茶事中获得绵绵不绝的滋养,往茶艺里头注入了精神和美感,从而提出台湾茶道。30年来,台湾新兴起的茶室和茶空间,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古雅精致,布置得非常舒服,同时还引入了日式的禅意,却绝不枯寂。
如今大陆新兴的茶空间,是在美女泡工夫茶的原本基础上,加入对品茶的茶器、环境、时空等更精致的追求。
大陆茶空间对台湾茶道的借鉴,有地域的局限性。台湾茶人所钻研的泡法、器具的使用,是在潮汕工夫茶和乌龙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不太适用于中国广阔的茶体系:从以往销往边疆和海外的饼茶——普洱、黑茶和安茶,到长江流域的绿茶,福建的乌龙茶、岩茶、正山小种和白茶,各自都有特性和专门的饮用方式。没有一种茶道能一统天下。
台湾茶人李曙韵这样评价道,未来的茶道,还是会在大陆崛起。以乌龙茶为主要茶种的台湾地区茶道已经趋于稳定,但对于崭新变化中的大陆茶道和茶艺空间,变革和积累却正要开始。
如今大陆的各路茶人、茶空间都在顺应这种趋势。广州珠江边的“榕荟”,是专注于易武产区古树普洱茶的茶空间。在世界茶起源地云南生产的普洱茶,从少数民族的“边茶”走到现在。刚开始,云南人用瓦罐烤普洱晒青毛茶喝,接着陆续融合了潮汕工夫茶的冲泡方式,用紫砂壶冲泡的方法,并吸纳了盖碗。一饼普洱茶,从拆开封皮到冲泡,充满了对器皿和手法的要求。
由于历史、地域、人群和商业解释的混乱,普洱茶产区茶菁的复杂来源,仓储和转化的复杂工艺,在中国,普洱茶无疑也是水分最多、认知成本最大的一个茶类。普洱茶的价值内核是时间,性格刚猛的生茶,在时间的催化和微生物作用下慢慢氧化发酵,转化为平滑稳重的熟茶,形成了甜滑醇的口感和后期的保健功能,以及升值空间。其中合宜的仓储条件,如何进行细节控制,是各厂家的秘笈,包括买回茶饼的客人如何自行储存,也宜行家建议。
在“榕荟”,教人喝普洱茶和建立正确口感的方式是,把自家有机茶园出产的一年到十年的易武茶整齐排开,让人清楚地对比各个年份转化后的汤色与叶底,逐一对比品饮,从而把握真实的茶叶品质。
普洱茶依赖风土,可以说是一山一味,有着庞大的体系。加上年份、生熟茶工艺等因素,综合起来的口感变化是个矩阵,喝茶人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比对和感觉,是很难准确进行判断的。要辨认古树茶,业界较统一的认知是,闻一下杯底有无挂香和体验苦涩度的化开。在榕荟喝茶,要辨认树龄的口感差异,可以把树龄200年以下和200年以上的茶叶对比着喝。但对于大部分普通消费者而言,喝茶对应的体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能认知生熟茶,口感是否喜欢就够了。
至于茶具的选择,由于可选的材质和形态实在太多,榕荟只取最基本的盖碗泡茶。紫砂壶虽然会让茶汤更顺滑,但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茶,不能尝到最真实的味道。另外,空间内虽有日本南部铁壶和比较有设计感的紫砂壶,但不主动销售,有客人喜欢的话会卖。在这个茶空间里,提供的是可靠的茶叶,以及帮人建立普洱茶的正确口感,一切回到简简单单喝一杯茶上。
因居于百年大榕树下,取名“榕荟”,玻璃房依红砖墙建筑而起,古榕裸露于青石板上的根茎,似乎透过玻璃窗,将养分及生命力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喝茶人的时空和心境之中。饮茶人所居的环境条件,洁器、静室、佳景或好天气,山水景色“可望”“可居”对于视觉的满足,生动的空间气韵,带来心绪的自然流动。从宋明代起,这些都是被文人们对于茶会和雅集所格外看重的。
榕荟的创始人,从一名普洱茶爱好者投身到普洱茶行业,从茶空间可看到他跨越中西古今的现代设计意识——混搭了欧式复古吊灯与大型榕树茶台、皮质沙发与雕花古桌、法式栅栏与板桥池塘、百孔火山石水吧与中式博古架。也许正是这种碰撞,让人在啜品普洱茶汤时,不会对JAZZ的音乐背景和新派西餐的搭配而感到突兀。这让人想到台湾茶空间的发展,也是最初从借鉴苏州园林风格,到有着空间设计、艺术经营背景的文人阶层的茶人的设计经营,才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以及真正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30年来台湾茶文化的复兴,依赖于一批爱茶文人,从茶室空间见主人的修养。不仅仅是焚点香、插插花、挂些画,复习一下宋人四艺,学习几场进入内地的小原流、草月流这么简单。须数十年来研究茶性和茶具,沉浸在茶与水的关系里,把美学修为和生活积累融入茶汤和茶席的情味之中。喝茶人用茶交流情感,达成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样无数个茶人的叠加,才形成复兴的趋势形态。而在如今纷乱的大陆茶事局面中,茶空间应该呈现什么样的面貌,茶道者的规范如何形成,中国茶道如何重拾和进行发展,也才刚刚开始。
现今的大陆如同30年前的台湾,中产阶级兴起,对生活情趣的精致化追求开始回落到日常质地,生活美学开始兴盛。
以禅为核心的日本茶道,继承的是宋茶道的点茶形式,至今仍有许多借鉴宋代的茶器具;而台湾的文人茶人是在讲究茶叶、茶具、工夫茶茶艺基础上,借鉴了日本的茶道流派,并从宋明代茶事中获得绵绵不绝的滋养,往茶艺里头注入了精神和美感,从而提出台湾茶道。30年来,台湾新兴起的茶室和茶空间,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古雅精致,布置得非常舒服,同时还引入了日式的禅意,却绝不枯寂。
如今大陆新兴的茶空间,是在美女泡工夫茶的原本基础上,加入对品茶的茶器、环境、时空等更精致的追求。
大陆茶空间对台湾茶道的借鉴,有地域的局限性。台湾茶人所钻研的泡法、器具的使用,是在潮汕工夫茶和乌龙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不太适用于中国广阔的茶体系:从以往销往边疆和海外的饼茶——普洱、黑茶和安茶,到长江流域的绿茶,福建的乌龙茶、岩茶、正山小种和白茶,各自都有特性和专门的饮用方式。没有一种茶道能一统天下。
台湾茶人李曙韵这样评价道,未来的茶道,还是会在大陆崛起。以乌龙茶为主要茶种的台湾地区茶道已经趋于稳定,但对于崭新变化中的大陆茶道和茶艺空间,变革和积累却正要开始。
如今大陆的各路茶人、茶空间都在顺应这种趋势。广州珠江边的“榕荟”,是专注于易武产区古树普洱茶的茶空间。在世界茶起源地云南生产的普洱茶,从少数民族的“边茶”走到现在。刚开始,云南人用瓦罐烤普洱晒青毛茶喝,接着陆续融合了潮汕工夫茶的冲泡方式,用紫砂壶冲泡的方法,并吸纳了盖碗。一饼普洱茶,从拆开封皮到冲泡,充满了对器皿和手法的要求。
由于历史、地域、人群和商业解释的混乱,普洱茶产区茶菁的复杂来源,仓储和转化的复杂工艺,在中国,普洱茶无疑也是水分最多、认知成本最大的一个茶类。普洱茶的价值内核是时间,性格刚猛的生茶,在时间的催化和微生物作用下慢慢氧化发酵,转化为平滑稳重的熟茶,形成了甜滑醇的口感和后期的保健功能,以及升值空间。其中合宜的仓储条件,如何进行细节控制,是各厂家的秘笈,包括买回茶饼的客人如何自行储存,也宜行家建议。
在“榕荟”,教人喝普洱茶和建立正确口感的方式是,把自家有机茶园出产的一年到十年的易武茶整齐排开,让人清楚地对比各个年份转化后的汤色与叶底,逐一对比品饮,从而把握真实的茶叶品质。
普洱茶依赖风土,可以说是一山一味,有着庞大的体系。加上年份、生熟茶工艺等因素,综合起来的口感变化是个矩阵,喝茶人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比对和感觉,是很难准确进行判断的。要辨认古树茶,业界较统一的认知是,闻一下杯底有无挂香和体验苦涩度的化开。在榕荟喝茶,要辨认树龄的口感差异,可以把树龄200年以下和200年以上的茶叶对比着喝。但对于大部分普通消费者而言,喝茶对应的体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能认知生熟茶,口感是否喜欢就够了。
至于茶具的选择,由于可选的材质和形态实在太多,榕荟只取最基本的盖碗泡茶。紫砂壶虽然会让茶汤更顺滑,但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茶,不能尝到最真实的味道。另外,空间内虽有日本南部铁壶和比较有设计感的紫砂壶,但不主动销售,有客人喜欢的话会卖。在这个茶空间里,提供的是可靠的茶叶,以及帮人建立普洱茶的正确口感,一切回到简简单单喝一杯茶上。
因居于百年大榕树下,取名“榕荟”,玻璃房依红砖墙建筑而起,古榕裸露于青石板上的根茎,似乎透过玻璃窗,将养分及生命力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喝茶人的时空和心境之中。饮茶人所居的环境条件,洁器、静室、佳景或好天气,山水景色“可望”“可居”对于视觉的满足,生动的空间气韵,带来心绪的自然流动。从宋明代起,这些都是被文人们对于茶会和雅集所格外看重的。
榕荟的创始人,从一名普洱茶爱好者投身到普洱茶行业,从茶空间可看到他跨越中西古今的现代设计意识——混搭了欧式复古吊灯与大型榕树茶台、皮质沙发与雕花古桌、法式栅栏与板桥池塘、百孔火山石水吧与中式博古架。也许正是这种碰撞,让人在啜品普洱茶汤时,不会对JAZZ的音乐背景和新派西餐的搭配而感到突兀。这让人想到台湾茶空间的发展,也是最初从借鉴苏州园林风格,到有着空间设计、艺术经营背景的文人阶层的茶人的设计经营,才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以及真正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30年来台湾茶文化的复兴,依赖于一批爱茶文人,从茶室空间见主人的修养。不仅仅是焚点香、插插花、挂些画,复习一下宋人四艺,学习几场进入内地的小原流、草月流这么简单。须数十年来研究茶性和茶具,沉浸在茶与水的关系里,把美学修为和生活积累融入茶汤和茶席的情味之中。喝茶人用茶交流情感,达成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样无数个茶人的叠加,才形成复兴的趋势形态。而在如今纷乱的大陆茶事局面中,茶空间应该呈现什么样的面貌,茶道者的规范如何形成,中国茶道如何重拾和进行发展,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