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活动是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过程,自主寻求答案、自主寻求所需信息的过程。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个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探究活动中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探究活动的结果。因此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下面笔者就此谈谈几点体会。
一、巧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故事来源于生活,生活成就了精彩的故事。故事是现实生活中的另一种载体。精彩的故事耐人寻味,也留给我们思考的空间,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利用富有悬念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生物学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时,有位教师就巧妙地应用了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项羽被刘邦追杀,逃到乌江边看到地上有一群蚂蚁组成的几个大字
“项羽自刎于乌江”。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对探究作出自己的假设。教师在讲故事的基础上,挖掘故事中的生物学知识,提出相关的生物学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揭示了生物学的真谛。
二、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特别是教师精心准备的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给学生以刺激,带给学生惊喜,让学生在不解和矛盾中,形成要研究的问题,为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一课中,有教师就巧妙地利用演示实验来引发问题。第一个演示实验:倒扣在烧杯中蜡烛熄灭的实验。第二个演示实验(视频):倒扣在烧杯中小鼠呼吸急促的实验。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蜡烛会熄灭?为什么放了小白鼠的烧杯内加澄清石灰水水会变混浊?如何救烧杯内的小白鼠?等等。这样探究问题就自然而然被引出来了。演示实验将学生带入一个探索的场景,教师通过层层递进、步步设疑,借题发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与灵感。
三、以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冲突是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一条纽带,是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一个必要前提,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有效的教学时机,因此,在开展科学探究时,教师要利用教学资源,巧妙地创设认知冲突情境。
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的变异”教学中,教师可设计“特殊的冲突”:人类能卷舌的基因是由隐性基因决定的,现在有一对夫妇,父亲能卷舌,母亲能卷舌,在他们所生的子女中,有能卷舌的孩子,也有不能卷舌的孩子,为什么能卷舌的父母生出了不能卷舌的孩子呢?这跟什么有关?又如何来解释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可以让不同的知识在探究开始前形成猛烈的碰撞,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学生求知的热情,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寻找所要探究的问题答案,为有效的科学探究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物科学的特点更是如此,很多生物学知识多蕴藏在生活中,因此在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紧紧抓住生活作为切入点,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探究活动与生活相联系,设问:什么季节种子种下去容易萌发?种子种下去以后需要我们去为它做些什么?种子萌发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可引发学生讨论,有的提出: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水?有的发现: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通过这些源于生活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步步深入,让探究活动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
五、在类比推理中创设问题情境
类比推理,就是根据已知对象的特性推导出另外一个对象也具有的特性。类比推理是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如在苏科版八年级下册“鸟类”一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对比实验,实验1:两张相同的白纸,一张折叠成飞机,一张保持原样,以同样的力量扔向空中,比较两者的飞行距离;实验2:将两张大小相同的白纸折成两个纸飞机,在一个纸飞机的尾部加上多个曲别针,以同样的力量扔向空中,比较两者的飞行距离;实验3:比较玩具动力飞机和无动力飞机,观察它们的飞行情况。教师提问: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探究出鸟类适于飞翔生活的内部结构特征吗?然后再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在类比推理中形成对新知识的教学顿悟,解决要探究的问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科学探究中设疑是先导,是关键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恰到好处地设疑,要细心寻找每一个问点,要遵循探究提问的基本原则,寻找高效有力的提问方式,寓问于教,以问促学,以问来提高探究的效率和课堂教学的魅力。
一、巧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故事来源于生活,生活成就了精彩的故事。故事是现实生活中的另一种载体。精彩的故事耐人寻味,也留给我们思考的空间,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利用富有悬念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生物学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时,有位教师就巧妙地应用了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项羽被刘邦追杀,逃到乌江边看到地上有一群蚂蚁组成的几个大字
“项羽自刎于乌江”。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对探究作出自己的假设。教师在讲故事的基础上,挖掘故事中的生物学知识,提出相关的生物学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揭示了生物学的真谛。
二、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特别是教师精心准备的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给学生以刺激,带给学生惊喜,让学生在不解和矛盾中,形成要研究的问题,为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一课中,有教师就巧妙地利用演示实验来引发问题。第一个演示实验:倒扣在烧杯中蜡烛熄灭的实验。第二个演示实验(视频):倒扣在烧杯中小鼠呼吸急促的实验。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蜡烛会熄灭?为什么放了小白鼠的烧杯内加澄清石灰水水会变混浊?如何救烧杯内的小白鼠?等等。这样探究问题就自然而然被引出来了。演示实验将学生带入一个探索的场景,教师通过层层递进、步步设疑,借题发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与灵感。
三、以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冲突是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一条纽带,是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一个必要前提,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有效的教学时机,因此,在开展科学探究时,教师要利用教学资源,巧妙地创设认知冲突情境。
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的变异”教学中,教师可设计“特殊的冲突”:人类能卷舌的基因是由隐性基因决定的,现在有一对夫妇,父亲能卷舌,母亲能卷舌,在他们所生的子女中,有能卷舌的孩子,也有不能卷舌的孩子,为什么能卷舌的父母生出了不能卷舌的孩子呢?这跟什么有关?又如何来解释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可以让不同的知识在探究开始前形成猛烈的碰撞,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学生求知的热情,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寻找所要探究的问题答案,为有效的科学探究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物科学的特点更是如此,很多生物学知识多蕴藏在生活中,因此在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紧紧抓住生活作为切入点,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探究活动与生活相联系,设问:什么季节种子种下去容易萌发?种子种下去以后需要我们去为它做些什么?种子萌发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可引发学生讨论,有的提出: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水?有的发现: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通过这些源于生活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步步深入,让探究活动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
五、在类比推理中创设问题情境
类比推理,就是根据已知对象的特性推导出另外一个对象也具有的特性。类比推理是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如在苏科版八年级下册“鸟类”一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对比实验,实验1:两张相同的白纸,一张折叠成飞机,一张保持原样,以同样的力量扔向空中,比较两者的飞行距离;实验2:将两张大小相同的白纸折成两个纸飞机,在一个纸飞机的尾部加上多个曲别针,以同样的力量扔向空中,比较两者的飞行距离;实验3:比较玩具动力飞机和无动力飞机,观察它们的飞行情况。教师提问: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探究出鸟类适于飞翔生活的内部结构特征吗?然后再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在类比推理中形成对新知识的教学顿悟,解决要探究的问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科学探究中设疑是先导,是关键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恰到好处地设疑,要细心寻找每一个问点,要遵循探究提问的基本原则,寻找高效有力的提问方式,寓问于教,以问促学,以问来提高探究的效率和课堂教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