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语文课堂模式化教学的现象仍然存在,它给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带来了困难,机械被动的接受抹杀了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创造性,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其实,鉴赏文学作品首先要以阅读为主,要重视接受者的主体作用、能动作用,教师的点拨要少而精,点到为止。
小说鉴赏教学由表入深有三个层面:浅表性教学、深入性教学和鉴赏性教学。浅表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对语言和人物形象的感受能力,教学形式多数是阅读、识记、积累、感悟小说情节,对人物的初步认识实现浅表性情感体验,唤起个体经验,以达到熏陶、感悟、陶冶的目的,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深入性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深层次的理解,教学形式一般是对人物、情节、环境等展开分析、归纳、综合,达到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写作意图、写作方法等提高学生认识的目的,具有逻辑的理性色彩。鉴赏性教学通过激活学生的情感、经验、想象、联想等个体因素,深入文本又跳出文本,对小说进行个性的阐释和发挥,达到创造性地理解小说文本,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丰富的想象和联象能力、自主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的目的。这里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浅表性教学、深入性教学和鉴赏性教学不是孤立毫无联系的,它们彼此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是合作、互融、共生的一种形式,这种融合渗透是小说教学的特点,需灵活处理。新课程小说鉴赏教学的过程可以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一、浅表性教学阶段
这一阶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分三个步骤。
1.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情感
在学生阅读小说文本时,有效地激发学生,使学生以主动的学习方式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和审美等来初步感知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作出初步判断(情感判断、知识判断、价值判断等),形成初步的浅表性认识。比如,可以印发一个问卷调查表,按如下内容设置:(1)到目前为止,你读过哪些小说:小学;初中。(2)你喜爱看哪方面的小说?A.①古典小说;②现代小说。B.①外国小说;②中国小说。C.①言情小说;②武侠小说;③历史小说;④文学名著。(3)哪几部小说打动了你?试扼要分析原因。(4)谈谈你对编入中学课本中的小说篇目的看法。A.多了;B.少了;C.合适。(5)如果你是老师,该怎样教小说?(请畅所欲言)通过问卷调查,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学生阅读小说的数量;(2)了解学生阅读小说的态度倾向;(3)了解学生阅读小说的情感倾向;(4)掌握学生愿意接受的小说教学方式。当我们采取测试或问卷调查诊断学生的起点能力和情感态度后,要综合分析所得结果,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测试与问卷,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中去,和他们一同讨论作品中的疑难点,一同走进文学的海洋中同欢乐共忧伤。只有在和学生频繁的交流沟通中,才能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才能洞悉学生的内心情怀,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2.教师、学生和小说文本进行对话交流
教师、学生和小说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即包括师生交流(以小说文本为中介、为话题),教师和小说文本的交流(备课),学生和小说文本的交流(预习和课堂阅读)。交流就是对话。以我的经验和听课中的心得体会,针对初中生提出“四遍读书法”,对小说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四遍”,即读四遍并完成八个目标。
第一遍,浏览读。完成两个基础目标,即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和识记主要人、事、物。第二遍,快速读。完成两个达标目标,即复述内容和理清层次结构。每分钟读完900个字(视学生的水平而定,不强行划一)。第三遍,仔细读。达到三个提高目标,即理解字、词、句,圈点摘要重要句子、段落,读的速度一般跟朗诵相同,并能读出感情,要求每分钟180个字(以学生的具体水平为准)。第四遍,品味读。完成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任务。速度按实际出发,非重点文字可以一带而过,深入推敲品味关键词语、重点句子、重点段落。
浏览读与快速读让学生把握小说的情节,理清小说的结构,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所表达的主题;仔细读帮助学生品评小说的艺术特色,鉴赏小说的艺术风格。这种分步骤的阅读方法,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走进作品。
3.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学生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深入作品的每个角落去发现作者的意图,领会作品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从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小说环境等展开分析、探究、延伸、拓展。契诃夫的《变色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线索式的人物。小狗的主人是将军时,警官奥楚蔑洛夫就称它为名贵的、娇贵的、怪伶俐的小狗;小狗的主人不知道是谁时,奥楚蔑洛夫就称它为疯狗、下贱胚子、野狗。所有的行为——骂、赞、教训、斥责、蔑视、恐吓,始终围绕着小狗的主人是谁而展开,可见国家的法律是有权有势的人的法律,而穷苦人民活在这个社会根本就没有得到任何的保护。
二、深入性教学阶段
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品赏,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只有深入作品的主题,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由初始的稚嫩状态逐渐上升到作品的认知层次,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可以采用以下五种方式来探究。
1.讨论式探讨
学生通过浅表式的学习后,提出自己还不能理解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方法有从下到上,从分散到集中,也可直接以小组为单位或自由组合开展讨论。如《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段质疑:杨修为什么会死?被谁害死?为什么要害死他?不害死不行吗?当然,有时有的学生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或学生没有提出任何问题,教师要有两手准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段落或相关文字,开展小组讨论,力争让学生说出更多的答案,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论。讨论时,教师巡视,掌握讨论情况,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把学生晾在一边,让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
2.读写结合
听说读写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进行到一定的深度时,应加强读写的训练,先读再写,以写促读。尤其是篇幅较长的小说,如《智取生辰纲》,可编故事梗概:杨智智送,吴用智取。把智送“智”的地方画出来,把智取的“智”找出来,看看谁的“智”更高?然后把学生分成两拨:假如你是杨智,你还有更高超的“智”来避免生辰纲被劫吗?假如你是吴用,你还可以想出更高明的办法来劫吗?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利。 3.辨析辩论
辩论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一个途径,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可在上课前把关于教材中的重要问题的不同观点介绍给学生,要求学生深入钻研文本,理清作者的意图,确立自己的观点,选择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辩论。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读了一辈子的书,却一事无成。而《范进中举》里面的封建文人范进,终考取了一个进士。两个作者安排这两个主人翁的“演出”大相径庭,体现了两位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对造成这个结果的社会持什么样的态度?(都对读书人同情;《范进中举》的作者对科举制度抱有幻想,《孔乙己》的作者则彻底否定科举制度。)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深入钻研课文,也有利于学生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4.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发散学生思维的一剂良药,对那些思维贫乏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积极的训练,使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起来,改动小说中的一些情节,或续写小说,进行一种再创作的思维训练。如《范进中举》中,假设范进中举只是一场梦,再给他写个续篇等。这样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5.引入表演
学生正处于发育的时期,活泼好动,表现欲旺盛,想象力丰富,有着很强的参与欲,对一些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的课文,如《智取生辰纲》《变色龙》《范进中举》等,可引导学生改编成课本剧,并组织学生排练演出,令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互结合。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能进一步巩固第一课堂的教学成果,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三、鉴赏性教学阶段
创意性学习阶段是学生个体以小说文本为载体展开个人再创造的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可分三个步骤。
1.走出小说本身的束缚和局限
如《杨修之死》,可以从情节上反弹琵琶,向学生设置三个问题:(1)如果杨修不是耍小聪明而是发挥真正的聪明,曹操会重用他吗?(2)假如杨修教曹植不被曹操知道,曹植会不会当皇帝?(3)假如曹操对杨修言听计从,中国会不会提前统一?
2.为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插上翅膀
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1)“我”半醒半昏迷时觉得身旁有一只狼,狼通常是成群结队生活的,这会不会是一只假狼,即幻觉。这个推测是否成立?如果这个人遇到的是一群狼,他是否必死无疑?他还能活着出去吗?(2)狼对这个人形影不离,直到被杀死,会不会是作者想赋予的另一种形象?这种形象又是什么呢?(3)如果狼是人生活中随时会遇到的困难、挫折、病死、离别,那这篇文章以“热爱生命”为题,又含有什么深意?对我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又有什么帮助或启发?我们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替换文中的狼?
3.体现个体创造性成果
学生用口头作文或书面作文来体现个体创造性成果,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只有达到这个目标,前面所做的一切才有意义,才值得去实践。口头作文灵活,占用时间少,开展容易,且可以在没教师在场时进行,一般设在课前几分钟;书面作文是口头作文的整理成果,不管前面的工作多么漂亮,只有把这个东西整理出来,成果才可以可看性的形式存在。所以,创意性学习成果的表达,是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外化。
小说鉴赏教学,并不是只有一种教学方法,而最终能成功地完成小说鉴赏教学,我认为离不开小说的三要素。抓住了小说的三要素,就等于找到了火车头,这列火车能否跑得快跑得安全,过程是很重要的。而这个过程,又以找准突破口为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中学小说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但研究接受主体是新课程理念的重中之重。本文提出的三个阶段是从宏观来把握课堂教学的,是依据学习主体的接受规律和心理规律而提出的,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如果要对这个方式加以命名,我姑且称之为“浅表深入鉴赏式”。这只是一个粗略简单的命名,建立这一宏观模式,以引发语文界探讨研究。让我们在不断探索中走进新课程理念下的小说教学,共创一片新天地。
(责任编辑陈剑平)
小说鉴赏教学由表入深有三个层面:浅表性教学、深入性教学和鉴赏性教学。浅表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对语言和人物形象的感受能力,教学形式多数是阅读、识记、积累、感悟小说情节,对人物的初步认识实现浅表性情感体验,唤起个体经验,以达到熏陶、感悟、陶冶的目的,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深入性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深层次的理解,教学形式一般是对人物、情节、环境等展开分析、归纳、综合,达到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写作意图、写作方法等提高学生认识的目的,具有逻辑的理性色彩。鉴赏性教学通过激活学生的情感、经验、想象、联想等个体因素,深入文本又跳出文本,对小说进行个性的阐释和发挥,达到创造性地理解小说文本,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丰富的想象和联象能力、自主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的目的。这里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浅表性教学、深入性教学和鉴赏性教学不是孤立毫无联系的,它们彼此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是合作、互融、共生的一种形式,这种融合渗透是小说教学的特点,需灵活处理。新课程小说鉴赏教学的过程可以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一、浅表性教学阶段
这一阶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分三个步骤。
1.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情感
在学生阅读小说文本时,有效地激发学生,使学生以主动的学习方式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和审美等来初步感知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作出初步判断(情感判断、知识判断、价值判断等),形成初步的浅表性认识。比如,可以印发一个问卷调查表,按如下内容设置:(1)到目前为止,你读过哪些小说:小学;初中。(2)你喜爱看哪方面的小说?A.①古典小说;②现代小说。B.①外国小说;②中国小说。C.①言情小说;②武侠小说;③历史小说;④文学名著。(3)哪几部小说打动了你?试扼要分析原因。(4)谈谈你对编入中学课本中的小说篇目的看法。A.多了;B.少了;C.合适。(5)如果你是老师,该怎样教小说?(请畅所欲言)通过问卷调查,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学生阅读小说的数量;(2)了解学生阅读小说的态度倾向;(3)了解学生阅读小说的情感倾向;(4)掌握学生愿意接受的小说教学方式。当我们采取测试或问卷调查诊断学生的起点能力和情感态度后,要综合分析所得结果,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测试与问卷,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中去,和他们一同讨论作品中的疑难点,一同走进文学的海洋中同欢乐共忧伤。只有在和学生频繁的交流沟通中,才能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才能洞悉学生的内心情怀,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2.教师、学生和小说文本进行对话交流
教师、学生和小说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即包括师生交流(以小说文本为中介、为话题),教师和小说文本的交流(备课),学生和小说文本的交流(预习和课堂阅读)。交流就是对话。以我的经验和听课中的心得体会,针对初中生提出“四遍读书法”,对小说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四遍”,即读四遍并完成八个目标。
第一遍,浏览读。完成两个基础目标,即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和识记主要人、事、物。第二遍,快速读。完成两个达标目标,即复述内容和理清层次结构。每分钟读完900个字(视学生的水平而定,不强行划一)。第三遍,仔细读。达到三个提高目标,即理解字、词、句,圈点摘要重要句子、段落,读的速度一般跟朗诵相同,并能读出感情,要求每分钟180个字(以学生的具体水平为准)。第四遍,品味读。完成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任务。速度按实际出发,非重点文字可以一带而过,深入推敲品味关键词语、重点句子、重点段落。
浏览读与快速读让学生把握小说的情节,理清小说的结构,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所表达的主题;仔细读帮助学生品评小说的艺术特色,鉴赏小说的艺术风格。这种分步骤的阅读方法,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走进作品。
3.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学生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深入作品的每个角落去发现作者的意图,领会作品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从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小说环境等展开分析、探究、延伸、拓展。契诃夫的《变色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线索式的人物。小狗的主人是将军时,警官奥楚蔑洛夫就称它为名贵的、娇贵的、怪伶俐的小狗;小狗的主人不知道是谁时,奥楚蔑洛夫就称它为疯狗、下贱胚子、野狗。所有的行为——骂、赞、教训、斥责、蔑视、恐吓,始终围绕着小狗的主人是谁而展开,可见国家的法律是有权有势的人的法律,而穷苦人民活在这个社会根本就没有得到任何的保护。
二、深入性教学阶段
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品赏,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只有深入作品的主题,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由初始的稚嫩状态逐渐上升到作品的认知层次,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可以采用以下五种方式来探究。
1.讨论式探讨
学生通过浅表式的学习后,提出自己还不能理解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方法有从下到上,从分散到集中,也可直接以小组为单位或自由组合开展讨论。如《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段质疑:杨修为什么会死?被谁害死?为什么要害死他?不害死不行吗?当然,有时有的学生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或学生没有提出任何问题,教师要有两手准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段落或相关文字,开展小组讨论,力争让学生说出更多的答案,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论。讨论时,教师巡视,掌握讨论情况,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把学生晾在一边,让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
2.读写结合
听说读写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进行到一定的深度时,应加强读写的训练,先读再写,以写促读。尤其是篇幅较长的小说,如《智取生辰纲》,可编故事梗概:杨智智送,吴用智取。把智送“智”的地方画出来,把智取的“智”找出来,看看谁的“智”更高?然后把学生分成两拨:假如你是杨智,你还有更高超的“智”来避免生辰纲被劫吗?假如你是吴用,你还可以想出更高明的办法来劫吗?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利。 3.辨析辩论
辩论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一个途径,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可在上课前把关于教材中的重要问题的不同观点介绍给学生,要求学生深入钻研文本,理清作者的意图,确立自己的观点,选择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辩论。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读了一辈子的书,却一事无成。而《范进中举》里面的封建文人范进,终考取了一个进士。两个作者安排这两个主人翁的“演出”大相径庭,体现了两位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对造成这个结果的社会持什么样的态度?(都对读书人同情;《范进中举》的作者对科举制度抱有幻想,《孔乙己》的作者则彻底否定科举制度。)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深入钻研课文,也有利于学生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4.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发散学生思维的一剂良药,对那些思维贫乏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积极的训练,使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起来,改动小说中的一些情节,或续写小说,进行一种再创作的思维训练。如《范进中举》中,假设范进中举只是一场梦,再给他写个续篇等。这样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5.引入表演
学生正处于发育的时期,活泼好动,表现欲旺盛,想象力丰富,有着很强的参与欲,对一些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的课文,如《智取生辰纲》《变色龙》《范进中举》等,可引导学生改编成课本剧,并组织学生排练演出,令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互结合。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能进一步巩固第一课堂的教学成果,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三、鉴赏性教学阶段
创意性学习阶段是学生个体以小说文本为载体展开个人再创造的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可分三个步骤。
1.走出小说本身的束缚和局限
如《杨修之死》,可以从情节上反弹琵琶,向学生设置三个问题:(1)如果杨修不是耍小聪明而是发挥真正的聪明,曹操会重用他吗?(2)假如杨修教曹植不被曹操知道,曹植会不会当皇帝?(3)假如曹操对杨修言听计从,中国会不会提前统一?
2.为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插上翅膀
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1)“我”半醒半昏迷时觉得身旁有一只狼,狼通常是成群结队生活的,这会不会是一只假狼,即幻觉。这个推测是否成立?如果这个人遇到的是一群狼,他是否必死无疑?他还能活着出去吗?(2)狼对这个人形影不离,直到被杀死,会不会是作者想赋予的另一种形象?这种形象又是什么呢?(3)如果狼是人生活中随时会遇到的困难、挫折、病死、离别,那这篇文章以“热爱生命”为题,又含有什么深意?对我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又有什么帮助或启发?我们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替换文中的狼?
3.体现个体创造性成果
学生用口头作文或书面作文来体现个体创造性成果,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只有达到这个目标,前面所做的一切才有意义,才值得去实践。口头作文灵活,占用时间少,开展容易,且可以在没教师在场时进行,一般设在课前几分钟;书面作文是口头作文的整理成果,不管前面的工作多么漂亮,只有把这个东西整理出来,成果才可以可看性的形式存在。所以,创意性学习成果的表达,是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外化。
小说鉴赏教学,并不是只有一种教学方法,而最终能成功地完成小说鉴赏教学,我认为离不开小说的三要素。抓住了小说的三要素,就等于找到了火车头,这列火车能否跑得快跑得安全,过程是很重要的。而这个过程,又以找准突破口为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中学小说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但研究接受主体是新课程理念的重中之重。本文提出的三个阶段是从宏观来把握课堂教学的,是依据学习主体的接受规律和心理规律而提出的,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如果要对这个方式加以命名,我姑且称之为“浅表深入鉴赏式”。这只是一个粗略简单的命名,建立这一宏观模式,以引发语文界探讨研究。让我们在不断探索中走进新课程理念下的小说教学,共创一片新天地。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