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教学行为、学习能力、诊断评估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在学科育人的大背景下,教师围绕“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因子进行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以学习结果为出发点,精准化教学目标;以评价前置为创新点,具身化教学活动;以反思修正为能力点,动态化课程设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机 构】
:
江苏省苏州市吴门教育集团沧浪新城第四实验小学校 江苏苏州,21503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教学行为、学习能力、诊断评估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在学科育人的大背景下,教师围绕“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因子进行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以学习结果为出发点,精准化教学目标;以评价前置为创新点,具身化教学活动;以反思修正为能力点,动态化课程设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故事化教学,使儿童在故事统整的语文课程中感悟历史、思考未来.在从工具论、价值论、本体论角度理解故事化教学的内涵基础上,在分析语文教学亟待关注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故事化教学从发展儿童叙事思维的新路径、儿童开展综合化学习的新场域、涵育儿童美好品格的新空间三个方面体现出对小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创新价值.
跨界融通的故事课程立足于文本故事,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通过融入空间,打通儿童学习场域;贯通学科,提升儿童综合素养;联结活动,促进儿童精神成长;迁移生活,打开儿童广阔视野.课程基于时代育人要求,探索学科课程综合化教学,实现全域整体育人的功能.
“双减”,是当下教育的热点话题,国家出台“双减”政策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校外培训机构盛行,培训又主要指向学科教学,且超前、超纲教学,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加重了家长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限制了学生更多的成长可能,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国民素质教育,可唤醒和点燃学生的潜能、兴趣,并为学生今后多样性的发展奠基.因此,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要在尊重和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带给学生成长更多的可能.
教学应是一个“故事化”与“去故事化”相互融合与平衡的过程.“故事化”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现场性与参与性,“去故事化”强调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与完整性.教学时,将知识下沉到故事化的任务情境中,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然后将个体经验上升到知识的规律层面,最终返回到个体的生命世界中并表现出来——这是素养取向教学的运行逻辑和理想路径.
故事性是语文的重要特性,赋予教育、课程、语文学科以故事性,能给学生的生长路径打开不一样的视域空间.让儿童在语文课程中学故事,用故事的形式开展语文教学,让故事与语文课程教学相遇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以期获得学生言语生命、精神生命的成长.
基于CSE设计写作能力评价量表,可为小学阶段的英语写作评价提供参考标准和指标体系.基于增值评价理念,深度应用英语写作能力评价量表,应将评价量表的使用贯穿教学评的始终;并以评价量表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和追踪每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成长轨迹,从而充分激发个体发展的潜能.
促进数学课程改革深入发展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切实加强学习和研究,包括总结和反思已有的工作,如对于“基本活动经验”的不恰当强调,以及将所谓的“三会”看成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问题情境能在学生的生活和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进他们主动投入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境脉学习理论关注事物全部情境的整体把握,关注学习者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意义关联的建立,对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重构有着重要启示,如教师可以从先验知识入手,创设基础型问题情境;可以从知识脉络入手,创设结构化问题情境;还可以从内外经验关联入手,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以故事性思维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言语实践活动设计,为学生创造生动丰富的言语学习经历,以实现儿童言语、思维、精神的同生共长.教学的主要策略:架构故事情境,吸引探索性发现;代入故事角色,深化移情性体验;形成故事空白,催生创造性想象;依托故事结构,支持迁移性运用.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单元作业是一条减负提质的新思路.一方面单元作业须整体规划单元作业目标、内容和评价方式,避免低效作业,从而达到减负的目的;另一方面,单元作业从作业目标上关注学生知识建构的整体性,从作业内容上关注学生素养培养的全面性,从作业评价上关注学生自我养成的过程性,可以充分发挥作业的提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