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似乎已淡出我们这个时代,但有一位诗人,却魅力不减当年,他就是汪国真。在2013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脱口而出的诗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正是出自汪国真之手,而这句诗曾风靡几代人。
2015年4月26日,诗人汪国真因肝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9岁。他的离去,再次引发公众对诗歌的热情。有人戏称,这是汪国真第一次上网络头条。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20世纪那个诗歌正年轻的时代,欣赏那些影响了一代人的诗人们的作品和故事。
闪光诗人
正能量诗人·汪国真
汪国真的诗歌自1990年至今一直备受青年读者青睐,20年来,汪国真的诗集一直畅销不衰,盗版不断,形成独特的“汪国真现象”,可谓中国诗歌界乃至中国出版界的一个文化奇迹。
——中国作家网
微言人物:“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90年代初期,很多高中生是伴随着汪国真的诗歌名句长大的,在笔记本上,在贺年卡上,在日记本里,汪国真用诗歌激励了一代人。那时候,学生们还不知道卡耐基,更不知道李开复、徐小平,他们在教室里为了考上大学奋笔疾书,拼命苦读的时候,汪国真的诗作像一阵清新的风让他们朦胧地触摸爱情,追逐梦想,领悟感动。
微写作:诗歌是人类思想的阳光,它哺育和引领人类向上,这就是正能量传递的结果。汪国真的一生是伟大的,他让中国人不再总是抱着唐诗的乳瓶,而是有了自己新鲜的奶。
适用文题:正能量/励志/传递美好
童话诗人·顾城
顾城以其孩子般的诗思和语体构造了一个诗的天国,这样的天国,正因为其高于世界,而又面向着人类,所以在实际上,又与我们的尘世存在着隔膜。它不仅会安慰我们,也会在灵魂中撕裂着我们。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何言宏
微言人物:顾城是我国现当代诗歌史上唯一的“童话诗人”。他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织着自己的梦,这是他的执着,也是他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顾城甘愿守住自己内心的童话去表现纯净的美。但令人唏嘘的是,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内心与生活的矛盾,使这位文弱的诗人最终以杀妻自缢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微写作:诗歌,是诗人认识世界后的一种倾诉。诗人只不过是生活的翻译者,在纷繁的世事中,顾城固执地坚守着童趣、童真和梦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道出了他以及他那一代人的精神。在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前进了;在语言停止的地方,诗歌前进了。
适用文题:坚守/固执/理想与现实
才情兼备·舒婷
舒婷最初的一批散文作品是知青时代人生经历的回顾和反思。不同的是,写那些诗时,舒婷面对紧迫、焦灼的现实压力,能够比较从容地从往事追怀中提摄出更超越具体人事的情思和哲蕴。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蔡强
微言人物:舒婷喜欢和作家朋友们开玩笑,也喜欢漂亮的衣服、精致的饰品,但她始终不愿意接受记者专访,说这是原则,十多年没有破过例。或许是她不愿意再谈诗,不愿意再谈论人尽皆知的《致橡树》,又或许是她希望将那些光环和荣耀留在那个时代,将时代造就的“幸运”放归原位。她曾说:“在缺少诗歌阅读和暂停诗歌写作的情况下,我只想保持对诗歌的敬畏,保持对诗歌的敬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洁身自好。”
微写作:有些时候,别人夸耀你伟大,不是因为你所站的高度,而是因为你可以在最高的位置做最平凡的自己。一首《致橡树》让舒婷名满天下,然而她却选择低调做事,毫不张扬。这份修养,令人敬佩。
适用文题:低调/洁身自好/敬畏诗歌
流浪诗人·芒克
诗人,最重要的是单纯,没有心机。对真正的创作者,文字是不会骗人的,诗人把自己真心话都说出来,还有什么要争的?诗人是最真诚的。
——芒克
微言人物:他仿佛在20岁之前就给自己定下了“流浪者”的形象。20岁,芒克身无分文,独自一人闯荡山西、内蒙古,身边没有熟识的人,买不起火车票,便扒火车。路上和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交朋友。芒克说:“我胆子特别大,一个人去哪儿都无所谓。”
微写作:王石说:“挑战是一种勇于冒险的精神。”芒克一向被冠以“一生放纵爱自由”的“浪荡者”的美名。即使是面对未知的世界,他仍然能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用自己的方式克服重重困难,“浪荡”于各个地方,大开眼界。与安于现状相比,敢于冒险才能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
适用文题:冒险精神/勇于挑战/大胆
“中国钥匙”·梁小斌
梁小斌可能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群体中生活处境最差的诗人。
——诗人、评论家叶匡政
微言人物:2013年11月11日,诗人梁小斌因脑梗在北京紧急入院,因没有固定收入和社保、医保,导致难以承受高额的医疗费。这个曾因《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而为大家知晓的诗人,如今却是个无社保、无医保的患者,梁小斌面临的窘境和难题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诗人的困顿境遇,也引发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反思。 微写作:梁小斌的困顿像个圆点,围绕着他的境遇,那些长久被人淡忘的诗人们又站了出来。他们曾经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但是随着一个又一个十年过去,诗人们仿佛集体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诗歌被边缘化,现在写诗一无可图,写诗反而变得更纯粹,不因钱而堕落。
适用文题:远去的诗人/追忆
诗情画意
远方
汪国真
凡是遥远的地方
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
不是诱惑于美丽
就是诱惑于传说
即便远方的风景
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也无须在乎
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
到远方去 到远方去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品鉴】我们为什么要到远方去?远方不仅有我们不熟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而且是人的梦想之所在。它昭示着人们去追求理想,探索未知。在追求远方的过程中,集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与意志。远方可以使人们超越现实,找到灵魂的归宿;远方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丰富人的阅历,提升人生价值;远方让人们心存希望,不断地走向成功。
【关键词】到远方去/丰富阅历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品鉴】近处的爱人却似乎远在天边,天上的云却似乎在爱人心灵近处。爱人可近却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离在远方却在爱人的心旁。“合”则“天涯若比邻”,“离”则“肝胆如胡越”。这首诗所体现的,正是“肝胆如胡越”的距离。
【关键词】远与近/人际关系
文题预测
我们在祭奠着逝去的汪国真,却也正在青春的路上前行着,书写着属于我们的青春,撰写着前行未知的迷茫。而汪国真,则是我们生命中永远追忆的年华。
诗人离去,浮躁社会需心灵滋润
梁挺福
诗人汪国真的离去引发了很多人的追忆,其实,除了惋惜和悼念诗人汪国真,还应感怀和祭奠有他的诗歌一起陪伴过的青春。
不知从何时开始,不仅是“60后”“70后”,甚至是“80后”都开始怀旧了。重温青春甚至成为国产电影的票房灵药,从《致青春》《小时代》《同桌的你》到《左耳》,电影中的很多桥段、场景及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重温了一把青春岁月,是祭奠,更是宣泄。然而,青春究竟是什么?现代年轻人的青春究竟需要怎样的激荡?这值得思考。
不同的年代一定会有不同的青春感怀,但是伴随着年轻人青春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不能缺失,那就是精神的浪花。尽管汪国真的诗在文坛上褒贬不一,但是作为一种浅而易懂的汪式心灵鸡汤,它是陪伴一代人走过青春迷茫的正能量。
在信息碎片化、文化快餐化的当下,我们不缺“段子手”,但是真正能够触动心灵的鸡汤并不多;我们也不缺对青春的怀念和定义,但是通俗文化、通俗电影里把青春的迷茫和肆意简单贴成“打架、喝酒、泡妞”等标签,对于正在经历青春的年轻人来说,又会是怎样的信号?所以,如何给年轻人精神给养,让他们的心灵更丰富,这也应该是从汪国真的离去延伸开的一个思考。
2015年的春天,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经意间,准确地表达了人们内心对“诗与远方”的需要。那10个字,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大家共同渴望而又难以达成的一场远行。那10个字,用汪国真的文字翻译的话,就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
2015年4月26日,诗人汪国真因肝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9岁。他的离去,再次引发公众对诗歌的热情。有人戏称,这是汪国真第一次上网络头条。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20世纪那个诗歌正年轻的时代,欣赏那些影响了一代人的诗人们的作品和故事。
闪光诗人
正能量诗人·汪国真
汪国真的诗歌自1990年至今一直备受青年读者青睐,20年来,汪国真的诗集一直畅销不衰,盗版不断,形成独特的“汪国真现象”,可谓中国诗歌界乃至中国出版界的一个文化奇迹。
——中国作家网
微言人物:“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90年代初期,很多高中生是伴随着汪国真的诗歌名句长大的,在笔记本上,在贺年卡上,在日记本里,汪国真用诗歌激励了一代人。那时候,学生们还不知道卡耐基,更不知道李开复、徐小平,他们在教室里为了考上大学奋笔疾书,拼命苦读的时候,汪国真的诗作像一阵清新的风让他们朦胧地触摸爱情,追逐梦想,领悟感动。
微写作:诗歌是人类思想的阳光,它哺育和引领人类向上,这就是正能量传递的结果。汪国真的一生是伟大的,他让中国人不再总是抱着唐诗的乳瓶,而是有了自己新鲜的奶。
适用文题:正能量/励志/传递美好
童话诗人·顾城
顾城以其孩子般的诗思和语体构造了一个诗的天国,这样的天国,正因为其高于世界,而又面向着人类,所以在实际上,又与我们的尘世存在着隔膜。它不仅会安慰我们,也会在灵魂中撕裂着我们。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何言宏
微言人物:顾城是我国现当代诗歌史上唯一的“童话诗人”。他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织着自己的梦,这是他的执着,也是他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顾城甘愿守住自己内心的童话去表现纯净的美。但令人唏嘘的是,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内心与生活的矛盾,使这位文弱的诗人最终以杀妻自缢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微写作:诗歌,是诗人认识世界后的一种倾诉。诗人只不过是生活的翻译者,在纷繁的世事中,顾城固执地坚守着童趣、童真和梦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道出了他以及他那一代人的精神。在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前进了;在语言停止的地方,诗歌前进了。
适用文题:坚守/固执/理想与现实
才情兼备·舒婷
舒婷最初的一批散文作品是知青时代人生经历的回顾和反思。不同的是,写那些诗时,舒婷面对紧迫、焦灼的现实压力,能够比较从容地从往事追怀中提摄出更超越具体人事的情思和哲蕴。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蔡强
微言人物:舒婷喜欢和作家朋友们开玩笑,也喜欢漂亮的衣服、精致的饰品,但她始终不愿意接受记者专访,说这是原则,十多年没有破过例。或许是她不愿意再谈诗,不愿意再谈论人尽皆知的《致橡树》,又或许是她希望将那些光环和荣耀留在那个时代,将时代造就的“幸运”放归原位。她曾说:“在缺少诗歌阅读和暂停诗歌写作的情况下,我只想保持对诗歌的敬畏,保持对诗歌的敬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洁身自好。”
微写作:有些时候,别人夸耀你伟大,不是因为你所站的高度,而是因为你可以在最高的位置做最平凡的自己。一首《致橡树》让舒婷名满天下,然而她却选择低调做事,毫不张扬。这份修养,令人敬佩。
适用文题:低调/洁身自好/敬畏诗歌
流浪诗人·芒克
诗人,最重要的是单纯,没有心机。对真正的创作者,文字是不会骗人的,诗人把自己真心话都说出来,还有什么要争的?诗人是最真诚的。
——芒克
微言人物:他仿佛在20岁之前就给自己定下了“流浪者”的形象。20岁,芒克身无分文,独自一人闯荡山西、内蒙古,身边没有熟识的人,买不起火车票,便扒火车。路上和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交朋友。芒克说:“我胆子特别大,一个人去哪儿都无所谓。”
微写作:王石说:“挑战是一种勇于冒险的精神。”芒克一向被冠以“一生放纵爱自由”的“浪荡者”的美名。即使是面对未知的世界,他仍然能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用自己的方式克服重重困难,“浪荡”于各个地方,大开眼界。与安于现状相比,敢于冒险才能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
适用文题:冒险精神/勇于挑战/大胆
“中国钥匙”·梁小斌
梁小斌可能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群体中生活处境最差的诗人。
——诗人、评论家叶匡政
微言人物:2013年11月11日,诗人梁小斌因脑梗在北京紧急入院,因没有固定收入和社保、医保,导致难以承受高额的医疗费。这个曾因《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而为大家知晓的诗人,如今却是个无社保、无医保的患者,梁小斌面临的窘境和难题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诗人的困顿境遇,也引发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反思。 微写作:梁小斌的困顿像个圆点,围绕着他的境遇,那些长久被人淡忘的诗人们又站了出来。他们曾经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但是随着一个又一个十年过去,诗人们仿佛集体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诗歌被边缘化,现在写诗一无可图,写诗反而变得更纯粹,不因钱而堕落。
适用文题:远去的诗人/追忆
诗情画意
远方
汪国真
凡是遥远的地方
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
不是诱惑于美丽
就是诱惑于传说
即便远方的风景
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也无须在乎
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
到远方去 到远方去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品鉴】我们为什么要到远方去?远方不仅有我们不熟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而且是人的梦想之所在。它昭示着人们去追求理想,探索未知。在追求远方的过程中,集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与意志。远方可以使人们超越现实,找到灵魂的归宿;远方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丰富人的阅历,提升人生价值;远方让人们心存希望,不断地走向成功。
【关键词】到远方去/丰富阅历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品鉴】近处的爱人却似乎远在天边,天上的云却似乎在爱人心灵近处。爱人可近却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离在远方却在爱人的心旁。“合”则“天涯若比邻”,“离”则“肝胆如胡越”。这首诗所体现的,正是“肝胆如胡越”的距离。
【关键词】远与近/人际关系
文题预测
我们在祭奠着逝去的汪国真,却也正在青春的路上前行着,书写着属于我们的青春,撰写着前行未知的迷茫。而汪国真,则是我们生命中永远追忆的年华。
诗人离去,浮躁社会需心灵滋润
梁挺福
诗人汪国真的离去引发了很多人的追忆,其实,除了惋惜和悼念诗人汪国真,还应感怀和祭奠有他的诗歌一起陪伴过的青春。
不知从何时开始,不仅是“60后”“70后”,甚至是“80后”都开始怀旧了。重温青春甚至成为国产电影的票房灵药,从《致青春》《小时代》《同桌的你》到《左耳》,电影中的很多桥段、场景及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重温了一把青春岁月,是祭奠,更是宣泄。然而,青春究竟是什么?现代年轻人的青春究竟需要怎样的激荡?这值得思考。
不同的年代一定会有不同的青春感怀,但是伴随着年轻人青春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不能缺失,那就是精神的浪花。尽管汪国真的诗在文坛上褒贬不一,但是作为一种浅而易懂的汪式心灵鸡汤,它是陪伴一代人走过青春迷茫的正能量。
在信息碎片化、文化快餐化的当下,我们不缺“段子手”,但是真正能够触动心灵的鸡汤并不多;我们也不缺对青春的怀念和定义,但是通俗文化、通俗电影里把青春的迷茫和肆意简单贴成“打架、喝酒、泡妞”等标签,对于正在经历青春的年轻人来说,又会是怎样的信号?所以,如何给年轻人精神给养,让他们的心灵更丰富,这也应该是从汪国真的离去延伸开的一个思考。
2015年的春天,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经意间,准确地表达了人们内心对“诗与远方”的需要。那10个字,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大家共同渴望而又难以达成的一场远行。那10个字,用汪国真的文字翻译的话,就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