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宗旨。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与前人不同。而独创性往往源于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的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开门的钥匙。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
朱熹常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当然,发展质疑,摆出问题,对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 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
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
其次,要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出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趣,活跃思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2 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
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色的不着边际的滥问。
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质疑。
3 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
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要求全责备。
教师要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二、课前预习,培养创新思维
课前预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既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又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布置学生预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初步建立图像,还是学生收集材料的途径之一,从而让学生进入情景,设置疑点,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如:我在教学中布置学生收集邮票,并且把疑点记下来。结果同学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邮票,有一个同学还在不同特点的邮票上记下了自己疑点,他在一张黑白的没有齿孔的邮票上写着,这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他在一张彩色的有齿孔的邮票上写着,这又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是怎样发明呢等等。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挖掘教学难点,在表演中去创新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在教学时,可以把教材当作剧本,让学生充当文中的主要角色去读剧本,去演剧本。
在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人,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挖掘文中重点或难点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例如:一位老师在学习声母“j、q、x”和韵母“u”相拼时,她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三名戴有“j、q、x”头饰的学生分别扮演“j、q、x”,而且它们是好朋友在草地上玩,正在这时来了一位戴着头饰而“u”名字又叫的“u”朋友来了,“j、q、x”看见来“u”了,立刻迎上去把上面“u”的两点挖掉,并说:你要想和我们成为好朋友就必须去掉“粉饰”。
当学生认真看完这个故事后,马上有学生举起手问:“j、q、x”同学,你们为什么要去掉它的“粉饰”呢?可见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就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挖掘这个难点资源可趁机帮助学生解决,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从而使创造性的活动顺利展开。
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到学生的各个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1 鼓励学生多观察。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等。
譬如在教学《中国的石拱桥》这课前,可以有意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桥,从而通过比较更深刻理解石桥的构造特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 鼓励学生多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人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
如《药》中的那一位懵懵懂懂吞食饱蘸夏瑜鲜血的馒头的华小栓,假如真的乾坤倒转,像康大叔所言:“包好,包好”般起死回生的话,他又会走出怎么的一条生命的旅程?重复父母辈的生活轨迹,是轮回;勇踏烈士的革命足迹,是开辟……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展开了想象,进行了创造性的思维。
3 鼓励学生多写作文。
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这个题,如何围绕题目,进行思维过程多向训练呢?
其过程如下:从雪的自然形态(形色)的美、雪的变化展开联想。联想一:洁白无暇,晶莹可爱,象征美瑞雪照丰年。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就无法生存。联想三:冰雪融化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做贡献,或变为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
这样紧扣文题,给学生展示题目信息,引申到由此而产生的感觉,联想到相关的人、事、物,对材料加以分析,判断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想象思维的参与不行。
五、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作文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月光下》,内容不限。有的学生写的是月光下美丽的景色;有的写的是月光下发生得一些事:有的是月光想起一件往事或一个人……他们各展其才,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总之,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各种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创造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与前人不同。而独创性往往源于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的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开门的钥匙。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
朱熹常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当然,发展质疑,摆出问题,对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 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
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
其次,要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出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趣,活跃思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2 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
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色的不着边际的滥问。
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质疑。
3 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
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要求全责备。
教师要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二、课前预习,培养创新思维
课前预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既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又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布置学生预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初步建立图像,还是学生收集材料的途径之一,从而让学生进入情景,设置疑点,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如:我在教学中布置学生收集邮票,并且把疑点记下来。结果同学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邮票,有一个同学还在不同特点的邮票上记下了自己疑点,他在一张黑白的没有齿孔的邮票上写着,这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他在一张彩色的有齿孔的邮票上写着,这又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是怎样发明呢等等。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挖掘教学难点,在表演中去创新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在教学时,可以把教材当作剧本,让学生充当文中的主要角色去读剧本,去演剧本。
在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人,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挖掘文中重点或难点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例如:一位老师在学习声母“j、q、x”和韵母“u”相拼时,她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三名戴有“j、q、x”头饰的学生分别扮演“j、q、x”,而且它们是好朋友在草地上玩,正在这时来了一位戴着头饰而“u”名字又叫的“u”朋友来了,“j、q、x”看见来“u”了,立刻迎上去把上面“u”的两点挖掉,并说:你要想和我们成为好朋友就必须去掉“粉饰”。
当学生认真看完这个故事后,马上有学生举起手问:“j、q、x”同学,你们为什么要去掉它的“粉饰”呢?可见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就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挖掘这个难点资源可趁机帮助学生解决,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从而使创造性的活动顺利展开。
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到学生的各个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1 鼓励学生多观察。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等。
譬如在教学《中国的石拱桥》这课前,可以有意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桥,从而通过比较更深刻理解石桥的构造特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 鼓励学生多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人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
如《药》中的那一位懵懵懂懂吞食饱蘸夏瑜鲜血的馒头的华小栓,假如真的乾坤倒转,像康大叔所言:“包好,包好”般起死回生的话,他又会走出怎么的一条生命的旅程?重复父母辈的生活轨迹,是轮回;勇踏烈士的革命足迹,是开辟……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展开了想象,进行了创造性的思维。
3 鼓励学生多写作文。
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这个题,如何围绕题目,进行思维过程多向训练呢?
其过程如下:从雪的自然形态(形色)的美、雪的变化展开联想。联想一:洁白无暇,晶莹可爱,象征美瑞雪照丰年。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就无法生存。联想三:冰雪融化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做贡献,或变为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
这样紧扣文题,给学生展示题目信息,引申到由此而产生的感觉,联想到相关的人、事、物,对材料加以分析,判断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想象思维的参与不行。
五、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作文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月光下》,内容不限。有的学生写的是月光下美丽的景色;有的写的是月光下发生得一些事:有的是月光想起一件往事或一个人……他们各展其才,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总之,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各种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创造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