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理解教材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角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由于角的抽象性,低年级学生不容易建立数学角的几何表象。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建立数学角的几何表象呢?又如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有效活动,帮助他们建立由模糊到清晰、从直观到抽象的角的认识呢?我们基于理解,进行了教学改进与思考。
一、补充图示,丰富概念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教材例1通过两个学生做手工的情境,呈现表面有角的物体,并分别从三角尺、纸工袋、钟面指针抽象出锐角、直角、钝角。教材如此安排是“用心良苦”的,这三个角具有代表性,分别代表了三类角,它们都具有角的特征,含有角这个概念的一般属性。第一次试教,教师依照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再请学生找出物体上的角并抽象出三个角后,让学生观察并概括角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不仅说出了教师需要的答案:角有两条线是直的,两条线都靠在一起;还说出了教师意想不到的答案:角的开口都是朝同一个方向的。但是,对学生而言,仅有三个角的视觉表征是不够的。要正确理解角,还要让学生观察大大小小的、不同方向的,还有一些边看起来不一样长的角,从而让学生在观察中经历分析、排除、概括的思维过程,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于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稍做改变,仍然采用教材主题图,在学生指出三种物体表面的各个角后,有选择性地抽象出了部分不同的角(如图1)。
教材设计有时受版面等因素的限制,图示有限,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在教学设计中补充图示,丰富概念。如此,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二、动态比较,拓宽概念
概念习得要善于利用正例,也要善于利用反例。在“角的初步认识”中,教材编者安排了角的判断练习(如图2),为进一步感知数学角的概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说出判断结论的理由,学生表达流畅。但是,我们总感觉这样的设计缺少对角的内涵的渗透与拓展。经过进一步学习理解,我们从角的静态定义和动态定义得到启发:能否将该练习在动态中进行呢?于是,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了改进。
课件动态演示:在黑屏状态下,屏幕上出现一个亮点,从这一点出发,依次出现两条射线,形成开口方向、大小以及两边长短不同的角,让学生辨析。当屏幕上出现一个角的两条边长短不同时(如图3,为了图的清晰,去除了黑屏),学生开始争辩起来。
生:这不是角,因为一条边长,另一条边短。
生:我觉得还是一个角,因为它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而且角的两条边不一定要一样长。
师:真好!这个图形确实仍然是一个角,它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教师利用课件依次呈现下面的两个图形(如图4,如图5)。
师:这两个图形也是角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图4中的图形一条边是直的,另一条边是弯的,而角的两条边都应该是直的。
生:图5中的图形没有顶点,也没有两条直直的边。
师:确实如此,我们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就要紧紧抓住角的特点。角的特点是什么?
生(齐):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高立意,低起点”的教学思想。教师变静态的图形判断为动态形成图形之后的判断,充分体现了角的本质特征。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在黑屏状态下用亮点和线分别呈现不同的图形,让学生通过对角的变式图形以及正反例的辨析,进一步丰富角的表象,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
三、分层比较,积累经验
在例1后面,教材安排了试一试(如图6)。通过活动角,学生体验角是有大小的,并会比较角的大小。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活动角,学生在角的变大变小中玩得不亦乐乎,“角是有大小的”“两边张开角变大、两边合拢角变小”。教师对“比较角的大小”教学进行了反思:通过活动角感受“角是有大小的”,既符合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也符合角的本质特征。如何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更深的体验呢?我们在原先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分层设计,力图加深学生对角的大小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比较活动角的大小
师:既然角是有大小的,我们就来比一比角的大小。拿出你的活动角,要让这个角变大一些,怎么办?
(学生纷纷把手中的活动角的两条边张开一些)
师:要让你手中的活动角变小一些呢?
(学生纷纷把手中的活动角的两条边合拢一些)
师:要让你手中的活动角变得和同桌的一样大,怎么办?
(学生操作后演示:两个活动角顶点与顶点重合,两条边也分别重合)
师:能把你手上的活动角变得和老师这个角一样大吗?
(学生操作后演示:活动角的顶点与三角尺上一个角的顶点重合,活动角的两条边分别与三角尺上这个角的两条边重合)
師:你还能把手上的活动角变得比这个角更大一些吗?
(学生继续演示:让活动角的顶点与老师手中的一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与这个角的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往外再张开一些)
师(小结):比较活动角大小,我们只要顶点对顶点,一条边对一条边,看另一条边在哪里就能比较了。
(二)比较静态角的大小
师:同学们,大家刚才画出的角也是有大有小的。你也能比一比吗?实物展台呈现学生画的两个大小不同的角(如图7)。
师:看一看,知道哪个角大吗?
生:②号角大。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②号角的两条边张开大。
师:是的,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这个角也就越大。下面的两个角呢?
实物展台呈现图8:
学生意见不统一,有人说③号角大,有人说④号角大,有人说两个角大小相等。
师:意见不统一,怎么办?能利用我们手中的活动角解决问题吗?和你的同桌商量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后,继续交流)
生:可以用两个活动角分别比一比(边说边在实物展台上演示),先让一个活动角和③号角一样大,再让另一个活动角和④号角一样大,最后比较两个活动角的大小。
生:用一个活动角也能比出它们的大小(边说边在实物展台上演示),先使活动角和③号角一样大,再用活动角和④号角比一比。
师:你用活动角把这个角搬下来,保持不动,再和另一个角比一比!这个办法更简单了。
学生理解“感受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有一定困难。为此,教学中,教师分两个层次来帮助学生体验、理解。首先,教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活动角,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然后引导学生按要求制作活动角,把自己所做的活动角“变大一些”“变小一些”“变得和老师的一样大”,使他们进一步明确: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其次,教师从学生处得到启发,设计了请学生比较两组角(静态角)的大小的活动,帮助他们在巩固对角的大小的认识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了数学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一、补充图示,丰富概念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教材例1通过两个学生做手工的情境,呈现表面有角的物体,并分别从三角尺、纸工袋、钟面指针抽象出锐角、直角、钝角。教材如此安排是“用心良苦”的,这三个角具有代表性,分别代表了三类角,它们都具有角的特征,含有角这个概念的一般属性。第一次试教,教师依照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再请学生找出物体上的角并抽象出三个角后,让学生观察并概括角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不仅说出了教师需要的答案:角有两条线是直的,两条线都靠在一起;还说出了教师意想不到的答案:角的开口都是朝同一个方向的。但是,对学生而言,仅有三个角的视觉表征是不够的。要正确理解角,还要让学生观察大大小小的、不同方向的,还有一些边看起来不一样长的角,从而让学生在观察中经历分析、排除、概括的思维过程,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于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稍做改变,仍然采用教材主题图,在学生指出三种物体表面的各个角后,有选择性地抽象出了部分不同的角(如图1)。
教材设计有时受版面等因素的限制,图示有限,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在教学设计中补充图示,丰富概念。如此,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二、动态比较,拓宽概念
概念习得要善于利用正例,也要善于利用反例。在“角的初步认识”中,教材编者安排了角的判断练习(如图2),为进一步感知数学角的概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说出判断结论的理由,学生表达流畅。但是,我们总感觉这样的设计缺少对角的内涵的渗透与拓展。经过进一步学习理解,我们从角的静态定义和动态定义得到启发:能否将该练习在动态中进行呢?于是,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了改进。
课件动态演示:在黑屏状态下,屏幕上出现一个亮点,从这一点出发,依次出现两条射线,形成开口方向、大小以及两边长短不同的角,让学生辨析。当屏幕上出现一个角的两条边长短不同时(如图3,为了图的清晰,去除了黑屏),学生开始争辩起来。
生:这不是角,因为一条边长,另一条边短。
生:我觉得还是一个角,因为它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而且角的两条边不一定要一样长。
师:真好!这个图形确实仍然是一个角,它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教师利用课件依次呈现下面的两个图形(如图4,如图5)。
师:这两个图形也是角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图4中的图形一条边是直的,另一条边是弯的,而角的两条边都应该是直的。
生:图5中的图形没有顶点,也没有两条直直的边。
师:确实如此,我们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就要紧紧抓住角的特点。角的特点是什么?
生(齐):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高立意,低起点”的教学思想。教师变静态的图形判断为动态形成图形之后的判断,充分体现了角的本质特征。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在黑屏状态下用亮点和线分别呈现不同的图形,让学生通过对角的变式图形以及正反例的辨析,进一步丰富角的表象,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
三、分层比较,积累经验
在例1后面,教材安排了试一试(如图6)。通过活动角,学生体验角是有大小的,并会比较角的大小。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活动角,学生在角的变大变小中玩得不亦乐乎,“角是有大小的”“两边张开角变大、两边合拢角变小”。教师对“比较角的大小”教学进行了反思:通过活动角感受“角是有大小的”,既符合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也符合角的本质特征。如何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更深的体验呢?我们在原先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分层设计,力图加深学生对角的大小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比较活动角的大小
师:既然角是有大小的,我们就来比一比角的大小。拿出你的活动角,要让这个角变大一些,怎么办?
(学生纷纷把手中的活动角的两条边张开一些)
师:要让你手中的活动角变小一些呢?
(学生纷纷把手中的活动角的两条边合拢一些)
师:要让你手中的活动角变得和同桌的一样大,怎么办?
(学生操作后演示:两个活动角顶点与顶点重合,两条边也分别重合)
师:能把你手上的活动角变得和老师这个角一样大吗?
(学生操作后演示:活动角的顶点与三角尺上一个角的顶点重合,活动角的两条边分别与三角尺上这个角的两条边重合)
師:你还能把手上的活动角变得比这个角更大一些吗?
(学生继续演示:让活动角的顶点与老师手中的一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与这个角的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往外再张开一些)
师(小结):比较活动角大小,我们只要顶点对顶点,一条边对一条边,看另一条边在哪里就能比较了。
(二)比较静态角的大小
师:同学们,大家刚才画出的角也是有大有小的。你也能比一比吗?实物展台呈现学生画的两个大小不同的角(如图7)。
师:看一看,知道哪个角大吗?
生:②号角大。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②号角的两条边张开大。
师:是的,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这个角也就越大。下面的两个角呢?
实物展台呈现图8:
学生意见不统一,有人说③号角大,有人说④号角大,有人说两个角大小相等。
师:意见不统一,怎么办?能利用我们手中的活动角解决问题吗?和你的同桌商量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后,继续交流)
生:可以用两个活动角分别比一比(边说边在实物展台上演示),先让一个活动角和③号角一样大,再让另一个活动角和④号角一样大,最后比较两个活动角的大小。
生:用一个活动角也能比出它们的大小(边说边在实物展台上演示),先使活动角和③号角一样大,再用活动角和④号角比一比。
师:你用活动角把这个角搬下来,保持不动,再和另一个角比一比!这个办法更简单了。
学生理解“感受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有一定困难。为此,教学中,教师分两个层次来帮助学生体验、理解。首先,教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活动角,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然后引导学生按要求制作活动角,把自己所做的活动角“变大一些”“变小一些”“变得和老师的一样大”,使他们进一步明确: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其次,教师从学生处得到启发,设计了请学生比较两组角(静态角)的大小的活动,帮助他们在巩固对角的大小的认识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了数学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