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的提出
2011年3月,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突破3万亿美元,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与争议。央行行长周小川认为,外储已超过我国需要的合理水平,外汇积累过多,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剩,增加了央行对冲工作的压力。于是社会上兴起“分汇”言论,提倡将外储直接分给百姓或是用于公共领域。但也有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外储不能随便分更不能像财政资金那样无偿划拨和使用。那么究竟哪种观点正确,外储到底能不能分?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中国巨额外储的来源及形成过程入手。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过程及来源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外储总量快速增长,特别是经历了1994年汇改,数额更跃入万亿美元。然而这种迅猛增长,并非一夜之功。经有关数据分析发现大多数年份的外储是增长的,特别是1994年,增速达143.40%,接下来三年增速虽降至两位数,但绝对值还是大幅增加。1997年到2000年,增速下降为个位数主要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随后,全球经济有所好转带动中国经济上扬,外储连续四年增速。2006年我国外储首次突破一万亿美元。2008年以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外储虽继续增长但增速放缓,却在2009年突破两万亿美元,2011年3月更是突破三万亿美元。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来源
1、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
论及中国巨额外储的来源,就不得不提及国际收支平衡表。通过对1994年到2011年上半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可发现外储来自于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即由贸易、服务等经常项目顺差形成的债权性外汇储备,以及由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等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形成的债务性外汇储备,这两种性质的外汇储备就构成了中国外储的主要来源。
2、误差与遗漏项目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际收支总净额是由经常项目净额、资本与金融项目净额、误差与遗漏净额构成的,同时其与储备资产净额绝对值相等,但符号相反,这说明两种净额对国际收支平衡有相互调节作用,公式如下:
国际收支净额=经常项目净额+资本与金融项目净额+误差与遗漏净额=-(储备资产净额)
误差与遗漏项大部分来源于上述两个项目的各子项目,于是可将经常项目净额(NCA)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净额(NFA)作为两个自变量,以误差与遗漏项净额(NE)作为应变量,运用最小二乘法做线性回归。
经常项目净额每增加1美元,净误差与遗漏项就要增加0.63美元,而资本与金融项目净额每增加1美元,则误差与遗漏项净额就要增加0.24美元,这表明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净流入有虚增现象。同时,使用是2002年到2008年的数据,这些年份的误差与遗漏项净额为正,本文分析的是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对净误差与遗漏项的贡献,上式中正号符合实际经济意义。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去处
明确了中国巨额外储的来源,我们回到开篇的问题:外储能不能分?我们知道外储的来源,即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债权性和债务性外储两种不同性质的来源。债权性外储有实际资源在国际间流转,性质比较稳定,可视为本国自有外汇;而债务性外储是以对外负债的增加来换取外储增长,有借入的性质,会随着经济形式变化,性质不稳定,所以债务性外储是不能分的。那债权性外汇储备呢?首先,中国在1994年开始实施的强制结售汇制度。规定获得美元的企业要按照规定的汇率卖给国家。因此这部分债权性外储也是不能分,一旦分掉就会造成央行资产和负责的不平衡。同时,考虑到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和我国资本项下的管制,分出去的外汇会回流,造成再次结汇以及二度投放,加剧目前的通胀压力。将其用于公共领域也会造成同样的结果。
那该如何处置这些巨额外储?根据传统理论,外储是一国为应对国际支付或清偿债务而采取的主动储备行为,其规模能够满足三个月进口付汇及外债还本付息金额即可,同时考虑应对突发风险的需要,我国外储规模应在一万亿美元左右。剩余外储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两个渠道加以利用:
考虑到我国外储投资方向上过分集中于美元资产,可将我国外储定向注资于一些符合条件且有海外投资和采购项目经验的国企。我国政府要做的就是通过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国内有优势的民企,利用自己的优势走出去,到那些不具有此项优势的国家进行直接的海外投资,同时也要提升其对在外的分支机构的管理能力,努力提高资本回报率和创汇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2011年3月,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突破3万亿美元,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与争议。央行行长周小川认为,外储已超过我国需要的合理水平,外汇积累过多,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剩,增加了央行对冲工作的压力。于是社会上兴起“分汇”言论,提倡将外储直接分给百姓或是用于公共领域。但也有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外储不能随便分更不能像财政资金那样无偿划拨和使用。那么究竟哪种观点正确,外储到底能不能分?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中国巨额外储的来源及形成过程入手。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过程及来源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外储总量快速增长,特别是经历了1994年汇改,数额更跃入万亿美元。然而这种迅猛增长,并非一夜之功。经有关数据分析发现大多数年份的外储是增长的,特别是1994年,增速达143.40%,接下来三年增速虽降至两位数,但绝对值还是大幅增加。1997年到2000年,增速下降为个位数主要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随后,全球经济有所好转带动中国经济上扬,外储连续四年增速。2006年我国外储首次突破一万亿美元。2008年以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外储虽继续增长但增速放缓,却在2009年突破两万亿美元,2011年3月更是突破三万亿美元。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来源
1、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
论及中国巨额外储的来源,就不得不提及国际收支平衡表。通过对1994年到2011年上半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可发现外储来自于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即由贸易、服务等经常项目顺差形成的债权性外汇储备,以及由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等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形成的债务性外汇储备,这两种性质的外汇储备就构成了中国外储的主要来源。
2、误差与遗漏项目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际收支总净额是由经常项目净额、资本与金融项目净额、误差与遗漏净额构成的,同时其与储备资产净额绝对值相等,但符号相反,这说明两种净额对国际收支平衡有相互调节作用,公式如下:
国际收支净额=经常项目净额+资本与金融项目净额+误差与遗漏净额=-(储备资产净额)
误差与遗漏项大部分来源于上述两个项目的各子项目,于是可将经常项目净额(NCA)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净额(NFA)作为两个自变量,以误差与遗漏项净额(NE)作为应变量,运用最小二乘法做线性回归。
经常项目净额每增加1美元,净误差与遗漏项就要增加0.63美元,而资本与金融项目净额每增加1美元,则误差与遗漏项净额就要增加0.24美元,这表明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净流入有虚增现象。同时,使用是2002年到2008年的数据,这些年份的误差与遗漏项净额为正,本文分析的是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对净误差与遗漏项的贡献,上式中正号符合实际经济意义。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去处
明确了中国巨额外储的来源,我们回到开篇的问题:外储能不能分?我们知道外储的来源,即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债权性和债务性外储两种不同性质的来源。债权性外储有实际资源在国际间流转,性质比较稳定,可视为本国自有外汇;而债务性外储是以对外负债的增加来换取外储增长,有借入的性质,会随着经济形式变化,性质不稳定,所以债务性外储是不能分的。那债权性外汇储备呢?首先,中国在1994年开始实施的强制结售汇制度。规定获得美元的企业要按照规定的汇率卖给国家。因此这部分债权性外储也是不能分,一旦分掉就会造成央行资产和负责的不平衡。同时,考虑到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和我国资本项下的管制,分出去的外汇会回流,造成再次结汇以及二度投放,加剧目前的通胀压力。将其用于公共领域也会造成同样的结果。
那该如何处置这些巨额外储?根据传统理论,外储是一国为应对国际支付或清偿债务而采取的主动储备行为,其规模能够满足三个月进口付汇及外债还本付息金额即可,同时考虑应对突发风险的需要,我国外储规模应在一万亿美元左右。剩余外储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两个渠道加以利用:
考虑到我国外储投资方向上过分集中于美元资产,可将我国外储定向注资于一些符合条件且有海外投资和采购项目经验的国企。我国政府要做的就是通过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国内有优势的民企,利用自己的优势走出去,到那些不具有此项优势的国家进行直接的海外投资,同时也要提升其对在外的分支机构的管理能力,努力提高资本回报率和创汇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