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省麻城市一中 438300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广义上讲,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为有效教学。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用有效教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设计适合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过程,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构建的课堂,从而实现教师“教的有效”,学生“学的有效”。本人认为要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1 构建和谐温馨的课堂环境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障
有效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配合、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都会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创造一个活跃而不混乱、和谐而不喧闹的课堂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将单一授课改为小组合作交流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小组合作好处很多:
1.1 促进认知、情意发展。小组合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立体知识网络,这样形成的知识在大脑中会保持很久甚至终身难忘,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他们全面发展的塑造极有帮助。
1.2 培养学生之间合作能力。小组中以合作为主,组与组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相辅相成,使课堂气氛紧张而又愉快。学生之间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关系更加和谐。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不是袖手旁观,要适时的引导,充分释放“撑船者”和“划桨人”的智慧,学生由“不会学习”向“会学习”和“主动学习”迈进。这样,学生学习状态良好,课堂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2 熟悉教材和课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新教材知识面非常广、安排的教学课时又很少,教师必须掌握课程标准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从旧教材中解放出来,并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为基础,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对教材进行取舍,合理组织,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对知识点的教学难度必须有效控制。必修2《遗传与变异》模块(人教版)“伴性遗传”的教学。本节在《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要求》中的具体学习要求是:能概述伴性遗传的含义与特点;会举例说明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在实践中的应用。由于学生在第一章已经掌握了遗传图谱的分析方法,也知道了性染色体,所以笔者在介绍色盲症的发现过程后,就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一个资料分析:“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并判断出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方式—伴X隐性遗传,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此色盲家系的遗传,写出遗传图解,得出色盲遗传的特点:交叉遗传;男多女少。通过整合,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教学节奏更加紧凑。这样学生就学得轻松、有趣。而若把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势必增加难度,让学生望而生畏。会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师所教导知识结构不能很好匹配,势必造成学生厌学的不良后果,学生对生物生畏,继而丧失继续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最后导致教学失败。
3 规划好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都是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总结出来的,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下,加强了生物教学的探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选好探究内容,通过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新课程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活动探究”栏目,它的设计一般都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作稍微的提高,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探究栏目有两种形式,一是给定实验程序让学生进行探究,另一种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通过探究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启发、比喻的应用。通过教师的感悟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掌握。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
4 加强课后反思是增强有效教学的有效手段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是反思型的教师,通过课后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肯定成功之处,修正和完善不足之处,并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才能更好地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反思包括课前(对教学设计的)反思,课中(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对特定的教学情境进行反思至少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事件即教学情境的具体“内容”进行反思,通过回顾和记录教学案例,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重新意识自己在案例中的失当和不足,并试图进行尝试性重构。二是对过程的反思,即教师反思自己在该情境中如何感受、思考、看待其中的“内容”,以及最后采取什么策略和行动步骤处理。教师在此过程中反观教学情境的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课程组织行为,最后思考行为,进而深入思考隐藏于行为背后的自身思维逻辑和价值观念。三是对不同时间点的情境经验之间关系的思考。教学反思不仅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可促进教师理性的升华,以适应新课改的实施。
5 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是提高有效教学的源动力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学习,享受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稳定的兴趣要经历4个特征阶段:观察→动手操作→探究原因→理论学习,实践应用。依据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兴趣的特征,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课程中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5.1 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人教版)“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的教学。新课程把本节单独列为一节,从内容上看似乎很少,但是却很有探究价值。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层次,那它的边界是什么?细胞膜是否真的存在?由于细胞很小,显微镜只能看到细胞之间有一个界限,无法直接观察这个边界是什么。能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细胞膜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尝试;选择鸡蛋作为探究的材料,让学生先观察蛋清和蛋黄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学生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细胞膜的存在;然后引导学生在去掉蛋清的情况下,用筷子轻轻接触蛋黄,学生可以看到蛋黄向内凹陷,有弹性,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调动起来,积极性很高;最后引导学生用力捅破蛋黄膜,学生发现蛋黄流出来。通过以上实验观察,学生能真正地感受到细胞膜的存在。对于细胞膜的功能,尝试让学生分组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出假设,如何选择材料、用具,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对结果进行预测。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去发现细胞膜的功能。学生通过以上一步步的探究,体验了探究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拓展了思维空间,也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丰富了情感体验。
5.2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很多重要的生物原理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当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用所学生物知识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深深地感到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从而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在讲述血液时,可以出示医院相关检验报告单,来讲述血液的成分和成分数值不正常会带来哪些病症。自然中的生命现象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世纪,有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一些高新科技与生物知识有关,生物科学是现代的前沿科学之一,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当代的许多行业,特别是医学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变革。比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仿生学的应用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生物技术研究的领域中来,以他们的热情与创新精神正在拨开生物界的层层神秘面纱。所以,课堂上适当引入生物科学的前沿技术,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生物科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激情与兴趣。介绍我国生物家在生物方面的科技成果,例如: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胰岛素,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的国家等等。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科学、学科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好生物的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校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培养最佳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 《生物教学论》
[2]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广义上讲,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为有效教学。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用有效教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设计适合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过程,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构建的课堂,从而实现教师“教的有效”,学生“学的有效”。本人认为要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1 构建和谐温馨的课堂环境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障
有效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配合、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都会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创造一个活跃而不混乱、和谐而不喧闹的课堂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将单一授课改为小组合作交流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小组合作好处很多:
1.1 促进认知、情意发展。小组合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立体知识网络,这样形成的知识在大脑中会保持很久甚至终身难忘,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他们全面发展的塑造极有帮助。
1.2 培养学生之间合作能力。小组中以合作为主,组与组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相辅相成,使课堂气氛紧张而又愉快。学生之间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关系更加和谐。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不是袖手旁观,要适时的引导,充分释放“撑船者”和“划桨人”的智慧,学生由“不会学习”向“会学习”和“主动学习”迈进。这样,学生学习状态良好,课堂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2 熟悉教材和课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新教材知识面非常广、安排的教学课时又很少,教师必须掌握课程标准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从旧教材中解放出来,并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为基础,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对教材进行取舍,合理组织,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对知识点的教学难度必须有效控制。必修2《遗传与变异》模块(人教版)“伴性遗传”的教学。本节在《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要求》中的具体学习要求是:能概述伴性遗传的含义与特点;会举例说明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在实践中的应用。由于学生在第一章已经掌握了遗传图谱的分析方法,也知道了性染色体,所以笔者在介绍色盲症的发现过程后,就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一个资料分析:“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并判断出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方式—伴X隐性遗传,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此色盲家系的遗传,写出遗传图解,得出色盲遗传的特点:交叉遗传;男多女少。通过整合,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教学节奏更加紧凑。这样学生就学得轻松、有趣。而若把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势必增加难度,让学生望而生畏。会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师所教导知识结构不能很好匹配,势必造成学生厌学的不良后果,学生对生物生畏,继而丧失继续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最后导致教学失败。
3 规划好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都是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总结出来的,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下,加强了生物教学的探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选好探究内容,通过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新课程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活动探究”栏目,它的设计一般都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作稍微的提高,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探究栏目有两种形式,一是给定实验程序让学生进行探究,另一种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通过探究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启发、比喻的应用。通过教师的感悟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掌握。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
4 加强课后反思是增强有效教学的有效手段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是反思型的教师,通过课后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肯定成功之处,修正和完善不足之处,并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才能更好地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反思包括课前(对教学设计的)反思,课中(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对特定的教学情境进行反思至少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事件即教学情境的具体“内容”进行反思,通过回顾和记录教学案例,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重新意识自己在案例中的失当和不足,并试图进行尝试性重构。二是对过程的反思,即教师反思自己在该情境中如何感受、思考、看待其中的“内容”,以及最后采取什么策略和行动步骤处理。教师在此过程中反观教学情境的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课程组织行为,最后思考行为,进而深入思考隐藏于行为背后的自身思维逻辑和价值观念。三是对不同时间点的情境经验之间关系的思考。教学反思不仅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可促进教师理性的升华,以适应新课改的实施。
5 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是提高有效教学的源动力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学习,享受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稳定的兴趣要经历4个特征阶段:观察→动手操作→探究原因→理论学习,实践应用。依据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兴趣的特征,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课程中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5.1 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人教版)“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的教学。新课程把本节单独列为一节,从内容上看似乎很少,但是却很有探究价值。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层次,那它的边界是什么?细胞膜是否真的存在?由于细胞很小,显微镜只能看到细胞之间有一个界限,无法直接观察这个边界是什么。能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细胞膜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尝试;选择鸡蛋作为探究的材料,让学生先观察蛋清和蛋黄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学生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细胞膜的存在;然后引导学生在去掉蛋清的情况下,用筷子轻轻接触蛋黄,学生可以看到蛋黄向内凹陷,有弹性,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调动起来,积极性很高;最后引导学生用力捅破蛋黄膜,学生发现蛋黄流出来。通过以上实验观察,学生能真正地感受到细胞膜的存在。对于细胞膜的功能,尝试让学生分组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出假设,如何选择材料、用具,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对结果进行预测。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去发现细胞膜的功能。学生通过以上一步步的探究,体验了探究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拓展了思维空间,也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丰富了情感体验。
5.2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很多重要的生物原理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当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用所学生物知识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深深地感到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从而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在讲述血液时,可以出示医院相关检验报告单,来讲述血液的成分和成分数值不正常会带来哪些病症。自然中的生命现象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世纪,有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一些高新科技与生物知识有关,生物科学是现代的前沿科学之一,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当代的许多行业,特别是医学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变革。比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仿生学的应用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生物技术研究的领域中来,以他们的热情与创新精神正在拨开生物界的层层神秘面纱。所以,课堂上适当引入生物科学的前沿技术,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生物科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激情与兴趣。介绍我国生物家在生物方面的科技成果,例如: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胰岛素,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的国家等等。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科学、学科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好生物的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校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培养最佳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 《生物教学论》
[2]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