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BA劳资之争其实是贫富之争,没有人想看到这里的球场静悄悄,但是能打破僵持的临界点又在何处呢。对于观众而言,看到比赛远比算账令人兴奋。
在1984年,41岁的法律顾问斯特恩首次出任NBA总裁;2011年,69岁的他踏入了执掌NBA的第28个年头,却头一次遭遇停摆危机的严峻考验。
应对停摆,这位沙场老将可谓经验丰富——
1995年,当劳资双方陷入对抗时,笑称自己为“轻松大王”(Easy Dave)的斯特恩成功转危为安。1998年的停摆则真正是长达数月的严峻对待,双方的僵持从当年7月1日持续至第二年2月,最后虽达成妥协,但整个赛季比赛被压缩剩50场。
今年7月1日开始的这次停摆,有点历史重演的意味。
各打各算盘
劳资双方的新一轮接洽几年前就已开始,而2010年球队老板们抛出的初步提议大有磨刀霍霍之势:加入硬工资帽、缩短合同期限并取消保障合同,将BRI收入中球员薪金的分成比例下调至不到40%,也即每年削减7.5亿美元。
球员们当然对此激烈抨击,斥之为一份“让白痴来运营球队亦能赚钱的方案”。
说起来,450名NBA球员每人的平均年薪高达580万美元,确实是体育行业最高纪录;在BRI收入中球员薪金的分成比例57%,高出NFL(橄榄球联盟)和NHL(冰球联盟)的分成比例,不过利字当头,劳资双方自然各打各的算盘。
球员的算盘这样打:60%的场馆广告及豪华包厢收入,50%的球场命名权收入若全部划归BRI总收入中,实际分成是54%而不是57%。
NBA官方算盘这样打:2010——2011赛季亏损总计将达3.7亿美元,30支球队中仅有8支赚钱,其余22支全部亏损。
NBA的财务真的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怀疑者对此耸听危言嗤之以鼻,如果说利润缩水趋势值得忧虑则不过分,但将NBA球队的财务描绘成一片鱼肚翻白的恐慌景象却太过夸张。
在他们看来,NBA的官方危言不过是谈判杠杆,只有把状况说得严重点,才能达到大幅减薪的目的,理直气壮地在新协议中抛出硬工资帽,将球队薪金支出上限从目前的5800万美元削减至4500万美元。
为化解球员的抗拒心理,斯特恩颇有技巧地避重就轻,并不想让人觉得自己的谈判立场仅聚焦在大规模减薪上,而是强调相应目标是通过减薪,让大牌球队独占两三位超级巨星的状况能得到改变,确保分散优秀球员让所有30支球队日后都能增大赢面。
富球员与穷球员
当然,富人阶级亦自有说法。
超级巨星勒布朗就表示,近年来NBA越来越被“稀释”,球队太多,有些球队的比赛很难吸引球迷,而这才是联盟球队贫富分化的一大原因。
简而言之,压缩球队数目,而不是调低工资帽更能解决问题,球队数目少了,每支队可分的钱就增多,而人力更集中,比赛就更好看,球队收入就有可能涨高。可想而知,就算勒布朗说的是大实话,也难免会触怒球员工会和斯特恩。
NBA450名球员亦是贫富有别,如果把超级巨星和普通球员称为大鱼和小鱼的话,此次劳资谈判的另一争议正是——要不要向大鱼开刀?
球员工会过去一度类似篮球大腕代言人,但现在9个球员工会执行委员中,实际上仅有克里斯·保罗(Chris Paul)称得上是超级巨星。
但超级明星永远是各家球队争抢的热饽饽,这些肩负NBA国际化营销重任的大鱼,代表着门票、收视率及特许商品销售额,请得起超级巨星的球队宁愿因超额支付其薪金而被罚,就算通过协议限制其个人薪金上限亦形同虚设,中下层球员最终会发现“劫富济贫”根本就是空想,最后可能是球队要缴纳巨额奢侈税而让中下层球员的薪金更少而非更多。
这样看来,挑拨起富球员与中下层球员之间的分歧,更像是为分化球员工会统一阵线所使用的手腕,而有高超球技傍身的大鱼们,不可能真正蒙受减薪大冲击。
近年来,勒布朗·詹姆斯、德怀恩·韦德、克里斯·波什三条大鱼都游进了迈阿密热火队,让热火队的门票、特许商品销售额、收视率及传播度均热火朝天,油轮大王米奇·阿里森(Micky Arison)老板笑逐颜开。如果说NBA仲裁委员会中油热衷设置硬工资帽的强硬鹰派的话,现在鹰派的力量却减弱了,身为委员之一的阿里森眼见自家生意好转,高投入转变为高收入,又怎会支持硬工资帽?
球场上的商人
斯特恩虽然是坐在谈判桌上的核心人物,但他其实亦不过是其背后的NBA仲裁委员会(Board of Governors)任命的总裁,若视NBA为一家年收入43亿美元的公司,他不过是必须向董事会负责的CEO。
2011年得这一次停摆,现在NBA的世界已改变,斯特恩背后的球队老板阵营已有分化,一大现象就是新派老板的增多。
所谓新派是指近年来那些以超高价买进球队的球场上的“商人”,大多为私人股本投资商:
2002年联手以3.8亿美元买入波士顿凯尔特人球队的斯蒂夫·帕格洛卡(本恩资本)、韦克·格鲁斯贝克(高原资本)、格林·哈金斯(银湖投资)、迈克·马克斯(瑞伍德资本)及吉姆·布雷耶(Accel风投);其余还有2010年以4.5亿美元买下金州勇士队的乔·拉库伯(Kleiner Perkins风投),同是凯尔特人队小股东;以3.6亿美元收购底特律活塞队的Platinum股本及其合伙人汤姆·戈雷斯……
除了私人股本投资商,2005年罗伯特·沙维尔收购菲尼克斯太阳队花了4亿美元;同年丹·吉尔伯特买下克里弗兰骑士队则花了3.75亿美元;2009年俄罗斯亿万富翁普罗霍洛夫花了2亿美元收购篮网队8成股份……统计下来,约一半球队的收购价格均超出2亿美元。
私人股本的目的是投资获利,而其他高价收购球队的老板同样希望为自己的这次豪赌赢回老本,这些新力量渗透进NBA后,马上施压希望在新一轮劳资谈判中调整球员薪金机制,改善球队经济问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双栖”老板亦有好几个,他们同时拥有NBA球队和NHL冰球队,其中包括泰德·莱昂西斯(奇才队及首都队)、斯坦·克鲁恩克(掘金队和雪崩队)及菲利普·安舒茨(湖人队及国王队),而NHL冰球联盟在2004年——2005年曾经经历长达一年的停摆期,且以老板们得胜告终,这几位双栖老板是否也打算为创造一个可确保盈利的利益机制而不惜对抗到底,像打赢冰球劳资战般打场篮球劳资战?
灵活经济学?
今年6月,球队老板做出妥协,不再要求取消保障合同,并提出用灵活工资帽来结束硬帽和软帽之争,但球员工会坚决认为“活帽”其实是硬帽的好听说法而已。
关于分成比例有种提议是,为鼓励球队老板将BRI蛋糕做大,只有当BRI收入上升时,才可下调球员薪金分成比例,若BRI收入停滞不前,则不可下调比例。
或者,可将球员的薪金分成两层构成,将球队盈利与球员薪金支出挂钩。首先,球员同意将分成比例下调至50%,这样有利于球队提升收入或实现盈利,而球队再把利润按50%比例拿出来返回给球员作为薪金支出,当然若亏损球员薪金也将分担亏损金额。
但对这种方案,反对意见认为,若亏损是由NBA联盟或球队老板的错误商业决策导致的,球员为什么必须受惩罚?从另一个角度看,球队老板因自己精明正确的商业运营而赚钱,却为什么必须把所得拿出来分配?
更大的隐患在于,没有一个透明中立可信的财务审核机构,盈亏数字很容易就被球队老板们操纵,届时吃大亏的会是球员。
当球队老板视削减球员薪水为出路时,球员工会却把眼光投向那些富球队的钱柜,与其把眼光聚焦在减薪上,不如重新调整富球队与穷球队的收入分享机制?
斯特恩表示,收入分享机制的调整是在劳资谈判之后再谈的事。不过,收入分享机制的调整其实会影响球队老板与球员目前的劳资谈判立场。
如果说谈判中充满杠杆的话,调整收入分享机制会否变成劳资谈判的杠杆呢?比如说,有人建议,假如球员工会同意接受下调分成比例至50%的话,以后就可望在调整收入分享机制时得到更大好处。
看来,这一门篮球经济学足以让劳资双方算破脑壳,而广大球迷只好祈祷停摆早点结束,篮球场上不要只听得到噼啪响的算盘声,或者只有一片静悄悄。
超级巨星勒布朗就表示,近年来NBA越来越被“稀释”,球队太多,有些球队的比赛很难吸引球迷,而这才是联盟球队贫富分化的一大原因。
在1984年,41岁的法律顾问斯特恩首次出任NBA总裁;2011年,69岁的他踏入了执掌NBA的第28个年头,却头一次遭遇停摆危机的严峻考验。
应对停摆,这位沙场老将可谓经验丰富——
1995年,当劳资双方陷入对抗时,笑称自己为“轻松大王”(Easy Dave)的斯特恩成功转危为安。1998年的停摆则真正是长达数月的严峻对待,双方的僵持从当年7月1日持续至第二年2月,最后虽达成妥协,但整个赛季比赛被压缩剩50场。
今年7月1日开始的这次停摆,有点历史重演的意味。
各打各算盘
劳资双方的新一轮接洽几年前就已开始,而2010年球队老板们抛出的初步提议大有磨刀霍霍之势:加入硬工资帽、缩短合同期限并取消保障合同,将BRI收入中球员薪金的分成比例下调至不到40%,也即每年削减7.5亿美元。
球员们当然对此激烈抨击,斥之为一份“让白痴来运营球队亦能赚钱的方案”。
说起来,450名NBA球员每人的平均年薪高达580万美元,确实是体育行业最高纪录;在BRI收入中球员薪金的分成比例57%,高出NFL(橄榄球联盟)和NHL(冰球联盟)的分成比例,不过利字当头,劳资双方自然各打各的算盘。
球员的算盘这样打:60%的场馆广告及豪华包厢收入,50%的球场命名权收入若全部划归BRI总收入中,实际分成是54%而不是57%。
NBA官方算盘这样打:2010——2011赛季亏损总计将达3.7亿美元,30支球队中仅有8支赚钱,其余22支全部亏损。
NBA的财务真的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怀疑者对此耸听危言嗤之以鼻,如果说利润缩水趋势值得忧虑则不过分,但将NBA球队的财务描绘成一片鱼肚翻白的恐慌景象却太过夸张。
在他们看来,NBA的官方危言不过是谈判杠杆,只有把状况说得严重点,才能达到大幅减薪的目的,理直气壮地在新协议中抛出硬工资帽,将球队薪金支出上限从目前的5800万美元削减至4500万美元。
为化解球员的抗拒心理,斯特恩颇有技巧地避重就轻,并不想让人觉得自己的谈判立场仅聚焦在大规模减薪上,而是强调相应目标是通过减薪,让大牌球队独占两三位超级巨星的状况能得到改变,确保分散优秀球员让所有30支球队日后都能增大赢面。
富球员与穷球员
当然,富人阶级亦自有说法。
超级巨星勒布朗就表示,近年来NBA越来越被“稀释”,球队太多,有些球队的比赛很难吸引球迷,而这才是联盟球队贫富分化的一大原因。
简而言之,压缩球队数目,而不是调低工资帽更能解决问题,球队数目少了,每支队可分的钱就增多,而人力更集中,比赛就更好看,球队收入就有可能涨高。可想而知,就算勒布朗说的是大实话,也难免会触怒球员工会和斯特恩。
NBA450名球员亦是贫富有别,如果把超级巨星和普通球员称为大鱼和小鱼的话,此次劳资谈判的另一争议正是——要不要向大鱼开刀?
球员工会过去一度类似篮球大腕代言人,但现在9个球员工会执行委员中,实际上仅有克里斯·保罗(Chris Paul)称得上是超级巨星。
但超级明星永远是各家球队争抢的热饽饽,这些肩负NBA国际化营销重任的大鱼,代表着门票、收视率及特许商品销售额,请得起超级巨星的球队宁愿因超额支付其薪金而被罚,就算通过协议限制其个人薪金上限亦形同虚设,中下层球员最终会发现“劫富济贫”根本就是空想,最后可能是球队要缴纳巨额奢侈税而让中下层球员的薪金更少而非更多。
这样看来,挑拨起富球员与中下层球员之间的分歧,更像是为分化球员工会统一阵线所使用的手腕,而有高超球技傍身的大鱼们,不可能真正蒙受减薪大冲击。
近年来,勒布朗·詹姆斯、德怀恩·韦德、克里斯·波什三条大鱼都游进了迈阿密热火队,让热火队的门票、特许商品销售额、收视率及传播度均热火朝天,油轮大王米奇·阿里森(Micky Arison)老板笑逐颜开。如果说NBA仲裁委员会中油热衷设置硬工资帽的强硬鹰派的话,现在鹰派的力量却减弱了,身为委员之一的阿里森眼见自家生意好转,高投入转变为高收入,又怎会支持硬工资帽?
球场上的商人
斯特恩虽然是坐在谈判桌上的核心人物,但他其实亦不过是其背后的NBA仲裁委员会(Board of Governors)任命的总裁,若视NBA为一家年收入43亿美元的公司,他不过是必须向董事会负责的CEO。
2011年得这一次停摆,现在NBA的世界已改变,斯特恩背后的球队老板阵营已有分化,一大现象就是新派老板的增多。
所谓新派是指近年来那些以超高价买进球队的球场上的“商人”,大多为私人股本投资商:
2002年联手以3.8亿美元买入波士顿凯尔特人球队的斯蒂夫·帕格洛卡(本恩资本)、韦克·格鲁斯贝克(高原资本)、格林·哈金斯(银湖投资)、迈克·马克斯(瑞伍德资本)及吉姆·布雷耶(Accel风投);其余还有2010年以4.5亿美元买下金州勇士队的乔·拉库伯(Kleiner Perkins风投),同是凯尔特人队小股东;以3.6亿美元收购底特律活塞队的Platinum股本及其合伙人汤姆·戈雷斯……
除了私人股本投资商,2005年罗伯特·沙维尔收购菲尼克斯太阳队花了4亿美元;同年丹·吉尔伯特买下克里弗兰骑士队则花了3.75亿美元;2009年俄罗斯亿万富翁普罗霍洛夫花了2亿美元收购篮网队8成股份……统计下来,约一半球队的收购价格均超出2亿美元。
私人股本的目的是投资获利,而其他高价收购球队的老板同样希望为自己的这次豪赌赢回老本,这些新力量渗透进NBA后,马上施压希望在新一轮劳资谈判中调整球员薪金机制,改善球队经济问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双栖”老板亦有好几个,他们同时拥有NBA球队和NHL冰球队,其中包括泰德·莱昂西斯(奇才队及首都队)、斯坦·克鲁恩克(掘金队和雪崩队)及菲利普·安舒茨(湖人队及国王队),而NHL冰球联盟在2004年——2005年曾经经历长达一年的停摆期,且以老板们得胜告终,这几位双栖老板是否也打算为创造一个可确保盈利的利益机制而不惜对抗到底,像打赢冰球劳资战般打场篮球劳资战?
灵活经济学?
今年6月,球队老板做出妥协,不再要求取消保障合同,并提出用灵活工资帽来结束硬帽和软帽之争,但球员工会坚决认为“活帽”其实是硬帽的好听说法而已。
关于分成比例有种提议是,为鼓励球队老板将BRI蛋糕做大,只有当BRI收入上升时,才可下调球员薪金分成比例,若BRI收入停滞不前,则不可下调比例。
或者,可将球员的薪金分成两层构成,将球队盈利与球员薪金支出挂钩。首先,球员同意将分成比例下调至50%,这样有利于球队提升收入或实现盈利,而球队再把利润按50%比例拿出来返回给球员作为薪金支出,当然若亏损球员薪金也将分担亏损金额。
但对这种方案,反对意见认为,若亏损是由NBA联盟或球队老板的错误商业决策导致的,球员为什么必须受惩罚?从另一个角度看,球队老板因自己精明正确的商业运营而赚钱,却为什么必须把所得拿出来分配?
更大的隐患在于,没有一个透明中立可信的财务审核机构,盈亏数字很容易就被球队老板们操纵,届时吃大亏的会是球员。
当球队老板视削减球员薪水为出路时,球员工会却把眼光投向那些富球队的钱柜,与其把眼光聚焦在减薪上,不如重新调整富球队与穷球队的收入分享机制?
斯特恩表示,收入分享机制的调整是在劳资谈判之后再谈的事。不过,收入分享机制的调整其实会影响球队老板与球员目前的劳资谈判立场。
如果说谈判中充满杠杆的话,调整收入分享机制会否变成劳资谈判的杠杆呢?比如说,有人建议,假如球员工会同意接受下调分成比例至50%的话,以后就可望在调整收入分享机制时得到更大好处。
看来,这一门篮球经济学足以让劳资双方算破脑壳,而广大球迷只好祈祷停摆早点结束,篮球场上不要只听得到噼啪响的算盘声,或者只有一片静悄悄。
超级巨星勒布朗就表示,近年来NBA越来越被“稀释”,球队太多,有些球队的比赛很难吸引球迷,而这才是联盟球队贫富分化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