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起作文,不少学生便会眉头紧锁,痛苦无奈。他们怕作文、愁作文、烦作文,但是又不得不写作文。如何化解他们的这种为难和恐惧的心理,我认为应该从细处着手,教给他们一些实用的方法。我在作文教学中也积累了如下一些小经验。
一、一日无二晨,时间不重临
很多学生交代时间时一般都直接写“清晨”“中午时分”“天黑了”,其实在时间的描写上,不一定如此来写,可以用暗示性的词句来表现。我在教学生描写时间时让他们尽量对该时间点的景物进行细致描写,使读者能在脑海里浮现出画面,文章读上去也就会更有意蕴。比如写早晨,我们可以这样来写:“太阳像个羞答答的小姑娘露出了半边脸,小鸟叽叽喳喳地欢唱着,树叶上的露珠儿在微光中闪闪发亮。”
这样一说,学生立刻心领神会,他们写中午:“天空像一口银光闪闪的大锅盖,倒扣下来笼罩着大地,锅里热气腾腾,人们蒸得只有出气的份儿,每吸一口气,仿佛是吞下一个热馒头。”“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唤着,碧绿的叶子也被晒得无精打采地垂着头,树下的大黄狗儿吐出长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
描写晚上的句子就更有镜头感了:“我走在路上,灯光将我的影子拉得修长。”“淘气的小星星在蓝幽幽的夜空划出一道金色的弧光,像织女抛出一道锦线。”“忽然,一排排的路灯瞬间被点亮了,像一颗颗夜明珠似的布满了繁华的大街。”……
这种暗示性的语句向我们点明了时间,显然比直白的描述几点几分更婉约、更精致。通过巧妙的语句来铺开时间,可以让作文的节奏更易把握,描写更加流畅。
二、春雨细细落,鲜花处处开
亚里士多德说过:“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地点是文章中首先要掌握的要素,一篇作文的开场就需要设置好地点,对于环境的描写决定了作文给读者的第一印象。
在阅读文章时,读者会首先根据作者对周围景色的描述在心中对文章的整体状况奠定一个情感基调。所以我们在描述环境状况时要注意自己的措辞,尽量让环境氛围和文章的感情主体切合。譬如我们写一件不愉快的事,如果用“阳光明媚”之类的形容词就不行,会让读者心中产生强烈的违和感,破坏文章的整体感情基调。
让景物的特点与主体的情感色彩相契合,自己的作文才会有特色。有一名学生写自己考砸后走在回家路上,这样描述路边的景色:“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听到树枝被风刮得哗哗直响,心情也糟糕透了。”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似乎很难把自己沮丧、担心的情绪表达出来。于是我建议他:“你可以将回家路上所见到的景物赋予相应的心情、表情和动作。”经过仔细修改,他将原来的一句写景语变成了一段写景的文字:“我走着走着,感觉这路好长好长呀,好像永远也走不完,路边的树枝被风拍打得咔咔作响,像是在对我发出嘲笑。我紧张地环视四周,想找到一点让我安心的色彩,可是,周围的一切都灰蒙蒙的,连平日欢快鸣啼的小鸟也不知所踪。我又仰头望天,天呐,就连天空的云好像也变成了妈妈凶神恶煞的大脸,好像下一秒,责骂的声音就要喷薄而出……”
通过对场景进行如“永远也走不完的路”“像是在嘲笑自己的树枝”“像家长面孔的云朵”等夸张、拟人的描写,读者仿佛一下子看到了那个害怕父母批评、内心忐忑不安的小学生形象。这样一来,读者对作者的心理状态有了一个很好的认知,从而对作者在写作中的动机和表现出的行为有了一个具体的理解。
三、三分靠長相,七分靠打扮
俗话说,“三分靠长相,七分靠打扮”。写文章亦是如此,如何才能把人物的外貌描写得更加形象传神,还得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我经常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体会怎样才是形象的描写。比如下面这两个句子:
1.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
子,你带的孩子又脏又臭,人家带的孩子又白又胖。
2.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
子,你带的孩子就像大街上耍把戏的猴子,又脏又臭;人家带的孩子就像刚出笼的馒头,又白又胖。
这两个句子,学生一读就知道第二句话写得更生动有趣,于是我让他们总结出一个经验:想要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可以在描述时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接着我让学生用上夸张的手法来描写一个人很胖,他们脑洞大开:“他低下头,就能看见自己重重叠叠的下巴。”“他一个人走在限重4吨的大桥上,总让人有一种提心吊胆的感觉。”“当他终于开始减肥,5天后,12家甜品店宣布破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描写人物的外貌就要“以形传神”地把人物的特点反映出来,绝不能为写外貌而写外貌。平时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善于捕捉细微事物的能力和用丰富的语言表达事物特征的能力。
很多老师都说作文是一块特别难啃的骨头,其实只要我们从细处着手,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目的性和系统性的训练,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表达情感,学生就能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来。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大朗镇宏育学校)
责任编辑 郝 波
一、一日无二晨,时间不重临
很多学生交代时间时一般都直接写“清晨”“中午时分”“天黑了”,其实在时间的描写上,不一定如此来写,可以用暗示性的词句来表现。我在教学生描写时间时让他们尽量对该时间点的景物进行细致描写,使读者能在脑海里浮现出画面,文章读上去也就会更有意蕴。比如写早晨,我们可以这样来写:“太阳像个羞答答的小姑娘露出了半边脸,小鸟叽叽喳喳地欢唱着,树叶上的露珠儿在微光中闪闪发亮。”
这样一说,学生立刻心领神会,他们写中午:“天空像一口银光闪闪的大锅盖,倒扣下来笼罩着大地,锅里热气腾腾,人们蒸得只有出气的份儿,每吸一口气,仿佛是吞下一个热馒头。”“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唤着,碧绿的叶子也被晒得无精打采地垂着头,树下的大黄狗儿吐出长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
描写晚上的句子就更有镜头感了:“我走在路上,灯光将我的影子拉得修长。”“淘气的小星星在蓝幽幽的夜空划出一道金色的弧光,像织女抛出一道锦线。”“忽然,一排排的路灯瞬间被点亮了,像一颗颗夜明珠似的布满了繁华的大街。”……
这种暗示性的语句向我们点明了时间,显然比直白的描述几点几分更婉约、更精致。通过巧妙的语句来铺开时间,可以让作文的节奏更易把握,描写更加流畅。
二、春雨细细落,鲜花处处开
亚里士多德说过:“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地点是文章中首先要掌握的要素,一篇作文的开场就需要设置好地点,对于环境的描写决定了作文给读者的第一印象。
在阅读文章时,读者会首先根据作者对周围景色的描述在心中对文章的整体状况奠定一个情感基调。所以我们在描述环境状况时要注意自己的措辞,尽量让环境氛围和文章的感情主体切合。譬如我们写一件不愉快的事,如果用“阳光明媚”之类的形容词就不行,会让读者心中产生强烈的违和感,破坏文章的整体感情基调。
让景物的特点与主体的情感色彩相契合,自己的作文才会有特色。有一名学生写自己考砸后走在回家路上,这样描述路边的景色:“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听到树枝被风刮得哗哗直响,心情也糟糕透了。”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似乎很难把自己沮丧、担心的情绪表达出来。于是我建议他:“你可以将回家路上所见到的景物赋予相应的心情、表情和动作。”经过仔细修改,他将原来的一句写景语变成了一段写景的文字:“我走着走着,感觉这路好长好长呀,好像永远也走不完,路边的树枝被风拍打得咔咔作响,像是在对我发出嘲笑。我紧张地环视四周,想找到一点让我安心的色彩,可是,周围的一切都灰蒙蒙的,连平日欢快鸣啼的小鸟也不知所踪。我又仰头望天,天呐,就连天空的云好像也变成了妈妈凶神恶煞的大脸,好像下一秒,责骂的声音就要喷薄而出……”
通过对场景进行如“永远也走不完的路”“像是在嘲笑自己的树枝”“像家长面孔的云朵”等夸张、拟人的描写,读者仿佛一下子看到了那个害怕父母批评、内心忐忑不安的小学生形象。这样一来,读者对作者的心理状态有了一个很好的认知,从而对作者在写作中的动机和表现出的行为有了一个具体的理解。
三、三分靠長相,七分靠打扮
俗话说,“三分靠长相,七分靠打扮”。写文章亦是如此,如何才能把人物的外貌描写得更加形象传神,还得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我经常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体会怎样才是形象的描写。比如下面这两个句子:
1.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
子,你带的孩子又脏又臭,人家带的孩子又白又胖。
2.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
子,你带的孩子就像大街上耍把戏的猴子,又脏又臭;人家带的孩子就像刚出笼的馒头,又白又胖。
这两个句子,学生一读就知道第二句话写得更生动有趣,于是我让他们总结出一个经验:想要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可以在描述时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接着我让学生用上夸张的手法来描写一个人很胖,他们脑洞大开:“他低下头,就能看见自己重重叠叠的下巴。”“他一个人走在限重4吨的大桥上,总让人有一种提心吊胆的感觉。”“当他终于开始减肥,5天后,12家甜品店宣布破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描写人物的外貌就要“以形传神”地把人物的特点反映出来,绝不能为写外貌而写外貌。平时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善于捕捉细微事物的能力和用丰富的语言表达事物特征的能力。
很多老师都说作文是一块特别难啃的骨头,其实只要我们从细处着手,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目的性和系统性的训练,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表达情感,学生就能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来。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大朗镇宏育学校)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