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准备策略
1、注重实效的设计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目标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总目标,其下位的目标还应有: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和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将课时目标纳入其上位的目标中进行统筹考虑与安排。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还体现在制定具体目标时,既要有统一性教学目标,又要有差异性教学目标。统一性目标是对班级整体的共同目标,差异性目标则是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出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特点的目标。
2、注重实效的思考“教学结构”
对教案的管理本身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管理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45分钟的课堂效率。然而,目前对教案的管理有一种倾向就是走向繁琐的所谓规范化、标准化,对所有的教师采用同样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而且管理的要求过于具体、详尽和死板,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教案设计成为繁复的劳动,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形式主义的抄写教案蔚然成风,个性化的、有独特风格的教学设计没有了孕育的空间。并且,在课堂上“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引着“活的”教学与学生,让他们围绕着它转。那是一幅多么恐怖的画面!赵亚夫教授认为:如果教师能把抄写教案的时间用于思考“教学结构”,其教学效果会有大的提升。“教学结构”强调的是理清教学思路、设计好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整体结构,强调的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关键性的提问、重要的指导语等。它不要求将教师要说的话作详细记录,不要求将教参或课本中已有内容照搬照抄,它甚至不提供开放性问题的答案。
二、教学实施策略
1、建立生态型的有效教学机制
所谓生态型的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教学环节之间的有效“链接”实现学生、教师发展的持续性、终身性,使教学永葆青春活力,使教学成为具有极强自我更新能力、内在激活力和再生力的存在,其核心是学生学习情感志趣的养成。传统教学把“教学”视为一个简单的知识接受、技能训练、态度形成的流程,即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这种单向的教学进程,只适合于知识积累,而不适合于知识的增殖、创新,因为它本身就是将知识以定论形式教给学生的,这样的教学是一种萎缩性的教学。而生态型的有效教学是一种扩展性的教学,它把每一次教学当作教学有效化的一个链节,从而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流程:态度情感——技能——知识——价值观,即以动机兴趣态度的培养为开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技能,以课堂讨论为知识建构、生成的工厂,促使学生个人知识的形成、价值观的重塑。
2、实施双层有效的教学模式
既然有效的教学是表层的显性课程与深层的隐性课程、“预成”课程与“生成”课程平行互动的过程,我们就必须利用这一模式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对“预成”课程(包括教学计划、课程知识设计、教材拟订等方面)和“生成”课程(包括教学情境中的隐蔽课程的自然影响、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对教学的积极促进、教师人格因素的正面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控和综合利用。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改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程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自主”指学习品质,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探究”指学习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合作”则是指学习的主要形式,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在教学中。我们要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三者进行有效组合。
三、教学评价策略
1、统一性评价和差异性评价相结合
统一性评价的典型方式是考试,它作为教学管理的一种手段,其功能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学生发展的程度、层次、领域等都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运用差异性评价。例如,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应该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以鼓励每一名学生的进步。多造几把评价的“尺子”,“多一把尺子,多出一些人才”,是新课程评价的重要理念。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开发具有不同标准、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甚至不同范畴的评价内容,来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2、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并形成多种组织形式(个体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全班评价),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教育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不仅如此,学生由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积极的、多种组合方式的评价主体,他们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再处于过去单纯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一种主动积极参与状态,能充分体现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将为他们以更多方式、更全面的内容、更深入的思考参与教学提供了更多空间,使他们通过切实可行的途径逐步形成更为成熟的主动发展意识和能力。
3、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我们既要对终结性评价的内容、方式等进行改进,更要加强过程性评价,要在教学活动的准备、起始、进行和结束的整个过程中,不断采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对教与学持续地作出预测、指导、诊断和判定,要开发多种评价方式。如创建并用好成长记录、运用表现性评价等,关注成长过程,使评价日常化、过程化、教育化。
4、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用量化方法评价的结果,更多地表现为数字,反映的是学生某些方面达到的水平。用好量化评价,可以通过甄别和比较所反映的情况,来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质性的评价方法,如评语、行为观察、学习日记、情境测验和成长记录袋等,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它可以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不但具体客观地描述出了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且较好地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
1、注重实效的设计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目标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总目标,其下位的目标还应有: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和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将课时目标纳入其上位的目标中进行统筹考虑与安排。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还体现在制定具体目标时,既要有统一性教学目标,又要有差异性教学目标。统一性目标是对班级整体的共同目标,差异性目标则是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出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特点的目标。
2、注重实效的思考“教学结构”
对教案的管理本身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管理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45分钟的课堂效率。然而,目前对教案的管理有一种倾向就是走向繁琐的所谓规范化、标准化,对所有的教师采用同样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而且管理的要求过于具体、详尽和死板,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教案设计成为繁复的劳动,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形式主义的抄写教案蔚然成风,个性化的、有独特风格的教学设计没有了孕育的空间。并且,在课堂上“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引着“活的”教学与学生,让他们围绕着它转。那是一幅多么恐怖的画面!赵亚夫教授认为:如果教师能把抄写教案的时间用于思考“教学结构”,其教学效果会有大的提升。“教学结构”强调的是理清教学思路、设计好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整体结构,强调的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关键性的提问、重要的指导语等。它不要求将教师要说的话作详细记录,不要求将教参或课本中已有内容照搬照抄,它甚至不提供开放性问题的答案。
二、教学实施策略
1、建立生态型的有效教学机制
所谓生态型的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教学环节之间的有效“链接”实现学生、教师发展的持续性、终身性,使教学永葆青春活力,使教学成为具有极强自我更新能力、内在激活力和再生力的存在,其核心是学生学习情感志趣的养成。传统教学把“教学”视为一个简单的知识接受、技能训练、态度形成的流程,即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这种单向的教学进程,只适合于知识积累,而不适合于知识的增殖、创新,因为它本身就是将知识以定论形式教给学生的,这样的教学是一种萎缩性的教学。而生态型的有效教学是一种扩展性的教学,它把每一次教学当作教学有效化的一个链节,从而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流程:态度情感——技能——知识——价值观,即以动机兴趣态度的培养为开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技能,以课堂讨论为知识建构、生成的工厂,促使学生个人知识的形成、价值观的重塑。
2、实施双层有效的教学模式
既然有效的教学是表层的显性课程与深层的隐性课程、“预成”课程与“生成”课程平行互动的过程,我们就必须利用这一模式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对“预成”课程(包括教学计划、课程知识设计、教材拟订等方面)和“生成”课程(包括教学情境中的隐蔽课程的自然影响、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对教学的积极促进、教师人格因素的正面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控和综合利用。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改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程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自主”指学习品质,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探究”指学习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合作”则是指学习的主要形式,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在教学中。我们要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三者进行有效组合。
三、教学评价策略
1、统一性评价和差异性评价相结合
统一性评价的典型方式是考试,它作为教学管理的一种手段,其功能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学生发展的程度、层次、领域等都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运用差异性评价。例如,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应该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以鼓励每一名学生的进步。多造几把评价的“尺子”,“多一把尺子,多出一些人才”,是新课程评价的重要理念。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开发具有不同标准、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甚至不同范畴的评价内容,来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2、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并形成多种组织形式(个体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全班评价),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教育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不仅如此,学生由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积极的、多种组合方式的评价主体,他们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再处于过去单纯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一种主动积极参与状态,能充分体现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将为他们以更多方式、更全面的内容、更深入的思考参与教学提供了更多空间,使他们通过切实可行的途径逐步形成更为成熟的主动发展意识和能力。
3、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我们既要对终结性评价的内容、方式等进行改进,更要加强过程性评价,要在教学活动的准备、起始、进行和结束的整个过程中,不断采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对教与学持续地作出预测、指导、诊断和判定,要开发多种评价方式。如创建并用好成长记录、运用表现性评价等,关注成长过程,使评价日常化、过程化、教育化。
4、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用量化方法评价的结果,更多地表现为数字,反映的是学生某些方面达到的水平。用好量化评价,可以通过甄别和比较所反映的情况,来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质性的评价方法,如评语、行为观察、学习日记、情境测验和成长记录袋等,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它可以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不但具体客观地描述出了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且较好地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