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期间火了“中国诗词大会”。这次诗词大会,激起了一些文人对当下传统诗词边缘化的焦虑。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认为,武亦姝的走红反而说明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尴尬。他们举例说,有学生5次找到他们质问为什么要背这么多的古诗词。
教书25年,我也同样感慨学生不重视语文。比如,让我的学生背古诗文,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北京市2014年高考的背诵默写分数只有三分,结果第二年北京市相当多的考生放弃背诵古诗文,理由是:这三分我不要了。再如,我教的是学校文科实验班,高三复习时,学生自主复习语文的时间是最少的。文科生如此,理科生更是不敢想象。所以,我非常理解许多教师的焦虑,无论是出于对文化传承、社会风尚的责任感,还是出于教学效果的需求,我们都对事实上存在的对语文的轻视感到担忧。
语文人有两个痛苦。一是自己钟爱的语文换不回富足的生活。参赛选手彭敏的一篇公众号文章就曾感叹“再美好的诗句也换不来一平米房子”;二是自己钟爱的语文,多数人并不喜欢。这就涉及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乃至语文学习动力的一系列问题。
一、背诵古诗词是否有意义
这次诗词大会固然推出一大批博闻强识的才子才女给人们做榜样,但热度过后,学习者对背诵古诗词的劲头能保持多久并不乐观。大量背诵古诗,并不像某些论者说的那样“不算本事”。古代诗文固然朗朗上口,但因表达方式与内容和今天的生活相距很远,真要大量背诵,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学过认知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记忆是智慧之母。一些知识少的孩子,或许会少有想象的束缚,但却很难有想象的深度和质量。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万卷的“破”,也就谈不上下笔的“神”。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应向何处去。看了一些文章后,我反而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的记忆力反而更加重要。面对海量的信息,利用缄默的知识,找到信息的内在关系,理解现象的内在意蕴,这将是人优于机器的地方。而缄默的知识积累于实践,取决于
记忆。
有人说,这个社会不缺少记忆力,而缺少创造力;但如果没有记忆,也谈不上创造。回到语文学习,大量记忆古诗词,至少可以做到表达时语汇丰富、典雅,即所谓的“有词儿”。
学生表达最怕的是“没词儿”,可见语词积累的重要性。而语词积累要靠背书,多背典范的古詩文,可以形成语感。随着学习者年龄经验、认知体验的增长,所背的古诗文就会化入学习者的头脑中,形成精神的根基,表达时自然就会脱口
而出。
二、古诗文的魅力何在
解答了背诵古诗文的意义这一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为什么要学习古诗乃至传统文化?古诗文的魅力何在?许多人认为是考试使语文包括古诗文的魅力顿失。实际上,当下的高考语文试题虽不能说十全十美,却早已不是死记硬背或烦琐哲学,需要有相当的语文素养才能答好。因此,多数人对古诗文的疏远,与高考内容关系不大,更与一些人的政治归因关系不大,而是因为母语能力的成长本身就是世界性难题。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语文高考是在考查考生18年的生活与认知积累,其上分之难度是其他学科无法匹敌的。虽然语文教师痛心不已,但在学生那里,面对高利害考试,如果语文不能给他们带来直接效益,很难做到不追求好的性
价比。
我们仅仅抱怨学生或社会功利是不行的。不要怪学生问背诵、学习古诗有什么用,学生问的“用”其实是“学习的意义”这类大问题的具体化。许多人的所谓功利,是转型时代生存焦虑的体现。“再美好的诗句也换不来一平米房子”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社会现实,站在道德高点指责他人功利,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讲清楚学习古诗文、传统文化对生命成长的意义。只告诉他们诗词的“无用之用”,他们是不会服气的。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李小龙有言,“古典诗词可供阐发的维度极为丰富,那些关乎天地秘奥、社会万象、生命重量、情感温度的层面才是古典诗词能与当下沟通的最佳维度,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椟中之珠”。那古代诗词与当下沟通的关键点是什么?
这次诗词大会捧出一位明星武亦姝。她说古诗词给了她现代人给不了的东西,这句话的意思是古诗词使得她与古人找到共鸣。“现代人给不了的东西”,她没有解释含义,根据当下社会语境,应该是指现代人缺少诗意而有过多的功利。武亦姝的话说明了,古诗词对今人的生活意义—转型焦虑中的人们如何面对事功不成的
困境。
武亦姝喜欢“男神”陆游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第一首:“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在她看来,这首诗中的陆游很可爱。一般人看重陆游爱国、沉郁的那一首(“僵卧孤村不自哀”),但武亦姝独喜陆游“外面下雨我在家摸猫”的情趣—这是一个来自大城市的16岁小女生的真实感受,我们应该尊重。她是个能够感受美好的孩子,外面风雨大作不能出行,在家摸摸猫也是好的。这种轻松随意正是诗意之所在,也是学习古诗词的浅层意义。相比不少当代中产阶级的紧张焦虑,她比这些人快乐
得多。
本次诗词大会的另一位擂主彭敏曾有一段话来谈诗意的作用:“诗词、成语、汉字这些传统文化,是一种‘无用之用’,谈不上什么对生活本身的益处,但绝对能够塑造我们的灵魂质地和精神结构。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热爱,会让人具备不一样的精神气质和生存状态,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单向度、单一价值,而传统文化能塑造出更丰富立体的人。”彭敏的话固然正确,但其实是想通过“贩卖”文化知识让自己跻身有房一族,所以才会有作者替他感叹“再美好的诗句也换不来一平米房子”,希望他能够“不那么焦虑地让生活慢下来”“这就是最大的诗意”。
武亦姝与彭敏一样,都对诗意情有独钟。所不同的是,武亦姝年龄还小,家境不错,因此她的诗意更纯粹;彭敏坚信诗意的力量,却走了一条让诗意承担财务自由重任的路,因此相对焦虑—这种焦虑亦会使人对诗的意义产生怀疑。 从这两个人身上,我们可以感受诗的力量。它告诉我们,诗人可以在生活中发现美,给我们平淡苦涩的生活以情趣。哪怕这种情趣短暂易逝,但只要偶尔驻留心间,也会让人快慰不已。
三、“更丰富立体的人”的内涵是什么
武亦姝终将长大,她也许会遇到彭敏那样的焦虑,或者即使未来物质生活无忧,成长后的精神痛苦也不会少。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上了高中的武亦姝呢?换言之,彭敏所说的“更丰富立体的人”的内涵是什么呢?
如果我是武亦姝的语文教师,我会告诉她,陆游的可爱并不止于下雨不出门在家摸猫;陆游能有如此淡定的情趣,还在于他心中的信念:“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也在于他的记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外面的大雨疾风使孤村暗淡,一日一夜连绵不断,固然诗人可以在家摸猫,但这种情趣却多少有些无奈,就像“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虽有敬亭山相伴的慰籍,却是那种“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痛苦的自我解脱而已。
第一句中的“卷”“暗”两字写出风雨之疾之烈,第二句又以海涛喻山风疾雨之声,以声巨写雨烈。文学鉴赏素养强的人就会意识到,诗人是在用疾风暴雨写内心的波澜。“溪柴火软蛮毡暖”一句的意思是,“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这么暖和的屋子,以致“我和貓儿都不愿出门”。我们要明白,此处的猫儿相伴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宠物嬉戏不同,要结合第二首诗和诗人此时的生活背景来分析。
我们来看第二首:“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僵卧孤村,虽是百年多病之身却不自哀,正有一种豪气贯注于胸。不自哀的原因是“尚思为国戍轮台”—我百年多病,却还惦记着为国戍边,这不正是受“穷也要兼济天下”的杜甫的激励吗?后两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对“尚思”的具体化。夜将尽,可见风雨大作彻夜难眠,迷迷糊糊中,唯有过去的争战记忆方能催人入梦;既写出人虽百病尚思戍边的豪情,又写出僵卧孤村唯有记忆的苦涩:嘴上说不自哀,但与孤寂抗争的痛苦自有读者体味—那种人已衰老却不服老的悲壮劲头,家有倔老头的人一定有共鸣。在这个背景下再看第一首,我们就能明白陆游火毡体暖与猫相伴的孤寂—毕竟下了一天一夜的深秋之雨。
可见,诗人的情趣与孤独相伴共生,根源在他的信念与记忆给自己带来的
支撑。
“武亦姝们”年龄尚小,对陆游此时的心境只是“知道”而已,并不会对他此时的心境深刻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助其对此诗做深入解读。唯有理解了,才能更深刻地感知陆游,明白这个男神沉郁顿挫与轻松自在统一的关键,“武亦姝们”的境界就会为之一开,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与社会担当有新的认识。陆游的生命体验就与“武亦姝们”的生命相连了。
所以,古诗词教学、古代文化教学,根本目的不在于回到古代。相反,在古圣先贤的文字中理解他们的生命体验,并让这种生命体验与学生的生命体验产生共鸣,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做好现代中国人,这是古诗文教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的根本要义。
在一个有强大主体精神、独立人格的诗人那里,虽然外面风雨大作、自己僵卧孤村,虽然夜阑卧听风吹雨,却不会整天感慨“再美好的诗句也换不来一平米房子”,也不会仅仅感叹“这世界喜爱古代诗词的知音太少”,他想的是“尚思为国戍轮台”,回忆的是“铁马冰河入梦来”。一个“喜论恢复”而被罢官的人,不是整日悲切,而是思考自己还能做什么。这种境界的实质是坚忍,也是通达;是隐忍,亦是自省。具体来说,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是反求诸己和中庸。这是中国人传承至今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是真正的丰富立体。
同样,在一个有强大主体精神、独立人格的诗人那里,风雨山村是他的抒情载体。他将情感寄托于这些意象,在风雨大作中感到豪壮的美,在豪壮意境中又有柔情的小猫和自己相伴。这种阳刚与阴柔的结合,恰恰是中国人常有的审美情趣,也是中国人的丰富立体。
了解了这些,我们会更加理解什么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未来再将这种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对生活的意义讲解透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会加强。他们在中国当下巨大的变革和社会利益纷争中,或许可以找到属于现代中国人的丰富立体的存在方式。
有人说,生活中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意和远方,但如果仅把诗意理解为不那么焦虑地生活,或者是优裕自在的“小确幸”,眼界未免显窄—另一种单向度或单一价值。
化用一句心灵鸡汤,古圣先贤告诉我们的诗意是,面对生活的艰难不幸,还能发现美,还能爱这个世界。这不只表现在苏轼和陆游身上,在许多古今国人或文学形象中,都是存在的。
此次参加诗词大会的得重症的白茹云就是这种诗意的代表。如果说武亦姝是“00后”中国未来人诗意的代表,那么白茹云就应该算当代成年中国人诗意的象
征了。
满腹诗词换不回高考分数,也换不回一平米住房,这也是我认定穷人家的孩子不宜从事文史专业的原因之一。但古代诗词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启示、人生的智慧,诗意可以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眼界更开阔,生活更有动力。有了以上这些,幸福就有了保证。
只提“无用之用”或告诫学生不可功利,是不够的。语文同行们与其感慨社会和学生不重视语文、活得功利,不如苦练内功,引导着“武亦姝们”在古代诗文与现代生活中发现真正的、深刻的诗意,使他们受到爱、美与崇高的滋养,增强面对生活艰难的动力和使命担当的豪情,就是我们最大的诗意。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教书25年,我也同样感慨学生不重视语文。比如,让我的学生背古诗文,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北京市2014年高考的背诵默写分数只有三分,结果第二年北京市相当多的考生放弃背诵古诗文,理由是:这三分我不要了。再如,我教的是学校文科实验班,高三复习时,学生自主复习语文的时间是最少的。文科生如此,理科生更是不敢想象。所以,我非常理解许多教师的焦虑,无论是出于对文化传承、社会风尚的责任感,还是出于教学效果的需求,我们都对事实上存在的对语文的轻视感到担忧。
语文人有两个痛苦。一是自己钟爱的语文换不回富足的生活。参赛选手彭敏的一篇公众号文章就曾感叹“再美好的诗句也换不来一平米房子”;二是自己钟爱的语文,多数人并不喜欢。这就涉及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乃至语文学习动力的一系列问题。
一、背诵古诗词是否有意义
这次诗词大会固然推出一大批博闻强识的才子才女给人们做榜样,但热度过后,学习者对背诵古诗词的劲头能保持多久并不乐观。大量背诵古诗,并不像某些论者说的那样“不算本事”。古代诗文固然朗朗上口,但因表达方式与内容和今天的生活相距很远,真要大量背诵,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学过认知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记忆是智慧之母。一些知识少的孩子,或许会少有想象的束缚,但却很难有想象的深度和质量。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万卷的“破”,也就谈不上下笔的“神”。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应向何处去。看了一些文章后,我反而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的记忆力反而更加重要。面对海量的信息,利用缄默的知识,找到信息的内在关系,理解现象的内在意蕴,这将是人优于机器的地方。而缄默的知识积累于实践,取决于
记忆。
有人说,这个社会不缺少记忆力,而缺少创造力;但如果没有记忆,也谈不上创造。回到语文学习,大量记忆古诗词,至少可以做到表达时语汇丰富、典雅,即所谓的“有词儿”。
学生表达最怕的是“没词儿”,可见语词积累的重要性。而语词积累要靠背书,多背典范的古詩文,可以形成语感。随着学习者年龄经验、认知体验的增长,所背的古诗文就会化入学习者的头脑中,形成精神的根基,表达时自然就会脱口
而出。
二、古诗文的魅力何在
解答了背诵古诗文的意义这一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为什么要学习古诗乃至传统文化?古诗文的魅力何在?许多人认为是考试使语文包括古诗文的魅力顿失。实际上,当下的高考语文试题虽不能说十全十美,却早已不是死记硬背或烦琐哲学,需要有相当的语文素养才能答好。因此,多数人对古诗文的疏远,与高考内容关系不大,更与一些人的政治归因关系不大,而是因为母语能力的成长本身就是世界性难题。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语文高考是在考查考生18年的生活与认知积累,其上分之难度是其他学科无法匹敌的。虽然语文教师痛心不已,但在学生那里,面对高利害考试,如果语文不能给他们带来直接效益,很难做到不追求好的性
价比。
我们仅仅抱怨学生或社会功利是不行的。不要怪学生问背诵、学习古诗有什么用,学生问的“用”其实是“学习的意义”这类大问题的具体化。许多人的所谓功利,是转型时代生存焦虑的体现。“再美好的诗句也换不来一平米房子”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社会现实,站在道德高点指责他人功利,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讲清楚学习古诗文、传统文化对生命成长的意义。只告诉他们诗词的“无用之用”,他们是不会服气的。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李小龙有言,“古典诗词可供阐发的维度极为丰富,那些关乎天地秘奥、社会万象、生命重量、情感温度的层面才是古典诗词能与当下沟通的最佳维度,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椟中之珠”。那古代诗词与当下沟通的关键点是什么?
这次诗词大会捧出一位明星武亦姝。她说古诗词给了她现代人给不了的东西,这句话的意思是古诗词使得她与古人找到共鸣。“现代人给不了的东西”,她没有解释含义,根据当下社会语境,应该是指现代人缺少诗意而有过多的功利。武亦姝的话说明了,古诗词对今人的生活意义—转型焦虑中的人们如何面对事功不成的
困境。
武亦姝喜欢“男神”陆游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第一首:“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在她看来,这首诗中的陆游很可爱。一般人看重陆游爱国、沉郁的那一首(“僵卧孤村不自哀”),但武亦姝独喜陆游“外面下雨我在家摸猫”的情趣—这是一个来自大城市的16岁小女生的真实感受,我们应该尊重。她是个能够感受美好的孩子,外面风雨大作不能出行,在家摸摸猫也是好的。这种轻松随意正是诗意之所在,也是学习古诗词的浅层意义。相比不少当代中产阶级的紧张焦虑,她比这些人快乐
得多。
本次诗词大会的另一位擂主彭敏曾有一段话来谈诗意的作用:“诗词、成语、汉字这些传统文化,是一种‘无用之用’,谈不上什么对生活本身的益处,但绝对能够塑造我们的灵魂质地和精神结构。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热爱,会让人具备不一样的精神气质和生存状态,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单向度、单一价值,而传统文化能塑造出更丰富立体的人。”彭敏的话固然正确,但其实是想通过“贩卖”文化知识让自己跻身有房一族,所以才会有作者替他感叹“再美好的诗句也换不来一平米房子”,希望他能够“不那么焦虑地让生活慢下来”“这就是最大的诗意”。
武亦姝与彭敏一样,都对诗意情有独钟。所不同的是,武亦姝年龄还小,家境不错,因此她的诗意更纯粹;彭敏坚信诗意的力量,却走了一条让诗意承担财务自由重任的路,因此相对焦虑—这种焦虑亦会使人对诗的意义产生怀疑。 从这两个人身上,我们可以感受诗的力量。它告诉我们,诗人可以在生活中发现美,给我们平淡苦涩的生活以情趣。哪怕这种情趣短暂易逝,但只要偶尔驻留心间,也会让人快慰不已。
三、“更丰富立体的人”的内涵是什么
武亦姝终将长大,她也许会遇到彭敏那样的焦虑,或者即使未来物质生活无忧,成长后的精神痛苦也不会少。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上了高中的武亦姝呢?换言之,彭敏所说的“更丰富立体的人”的内涵是什么呢?
如果我是武亦姝的语文教师,我会告诉她,陆游的可爱并不止于下雨不出门在家摸猫;陆游能有如此淡定的情趣,还在于他心中的信念:“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也在于他的记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外面的大雨疾风使孤村暗淡,一日一夜连绵不断,固然诗人可以在家摸猫,但这种情趣却多少有些无奈,就像“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虽有敬亭山相伴的慰籍,却是那种“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痛苦的自我解脱而已。
第一句中的“卷”“暗”两字写出风雨之疾之烈,第二句又以海涛喻山风疾雨之声,以声巨写雨烈。文学鉴赏素养强的人就会意识到,诗人是在用疾风暴雨写内心的波澜。“溪柴火软蛮毡暖”一句的意思是,“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这么暖和的屋子,以致“我和貓儿都不愿出门”。我们要明白,此处的猫儿相伴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宠物嬉戏不同,要结合第二首诗和诗人此时的生活背景来分析。
我们来看第二首:“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僵卧孤村,虽是百年多病之身却不自哀,正有一种豪气贯注于胸。不自哀的原因是“尚思为国戍轮台”—我百年多病,却还惦记着为国戍边,这不正是受“穷也要兼济天下”的杜甫的激励吗?后两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对“尚思”的具体化。夜将尽,可见风雨大作彻夜难眠,迷迷糊糊中,唯有过去的争战记忆方能催人入梦;既写出人虽百病尚思戍边的豪情,又写出僵卧孤村唯有记忆的苦涩:嘴上说不自哀,但与孤寂抗争的痛苦自有读者体味—那种人已衰老却不服老的悲壮劲头,家有倔老头的人一定有共鸣。在这个背景下再看第一首,我们就能明白陆游火毡体暖与猫相伴的孤寂—毕竟下了一天一夜的深秋之雨。
可见,诗人的情趣与孤独相伴共生,根源在他的信念与记忆给自己带来的
支撑。
“武亦姝们”年龄尚小,对陆游此时的心境只是“知道”而已,并不会对他此时的心境深刻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助其对此诗做深入解读。唯有理解了,才能更深刻地感知陆游,明白这个男神沉郁顿挫与轻松自在统一的关键,“武亦姝们”的境界就会为之一开,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与社会担当有新的认识。陆游的生命体验就与“武亦姝们”的生命相连了。
所以,古诗词教学、古代文化教学,根本目的不在于回到古代。相反,在古圣先贤的文字中理解他们的生命体验,并让这种生命体验与学生的生命体验产生共鸣,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做好现代中国人,这是古诗文教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的根本要义。
在一个有强大主体精神、独立人格的诗人那里,虽然外面风雨大作、自己僵卧孤村,虽然夜阑卧听风吹雨,却不会整天感慨“再美好的诗句也换不来一平米房子”,也不会仅仅感叹“这世界喜爱古代诗词的知音太少”,他想的是“尚思为国戍轮台”,回忆的是“铁马冰河入梦来”。一个“喜论恢复”而被罢官的人,不是整日悲切,而是思考自己还能做什么。这种境界的实质是坚忍,也是通达;是隐忍,亦是自省。具体来说,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是反求诸己和中庸。这是中国人传承至今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是真正的丰富立体。
同样,在一个有强大主体精神、独立人格的诗人那里,风雨山村是他的抒情载体。他将情感寄托于这些意象,在风雨大作中感到豪壮的美,在豪壮意境中又有柔情的小猫和自己相伴。这种阳刚与阴柔的结合,恰恰是中国人常有的审美情趣,也是中国人的丰富立体。
了解了这些,我们会更加理解什么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未来再将这种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对生活的意义讲解透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会加强。他们在中国当下巨大的变革和社会利益纷争中,或许可以找到属于现代中国人的丰富立体的存在方式。
有人说,生活中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意和远方,但如果仅把诗意理解为不那么焦虑地生活,或者是优裕自在的“小确幸”,眼界未免显窄—另一种单向度或单一价值。
化用一句心灵鸡汤,古圣先贤告诉我们的诗意是,面对生活的艰难不幸,还能发现美,还能爱这个世界。这不只表现在苏轼和陆游身上,在许多古今国人或文学形象中,都是存在的。
此次参加诗词大会的得重症的白茹云就是这种诗意的代表。如果说武亦姝是“00后”中国未来人诗意的代表,那么白茹云就应该算当代成年中国人诗意的象
征了。
满腹诗词换不回高考分数,也换不回一平米住房,这也是我认定穷人家的孩子不宜从事文史专业的原因之一。但古代诗词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启示、人生的智慧,诗意可以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眼界更开阔,生活更有动力。有了以上这些,幸福就有了保证。
只提“无用之用”或告诫学生不可功利,是不够的。语文同行们与其感慨社会和学生不重视语文、活得功利,不如苦练内功,引导着“武亦姝们”在古代诗文与现代生活中发现真正的、深刻的诗意,使他们受到爱、美与崇高的滋养,增强面对生活艰难的动力和使命担当的豪情,就是我们最大的诗意。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