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大都力求每一节课都实现“优效”。这里的优效,并非是指月考、抽考获得第一,也不是瞄准中考、高考,而是着眼于学生自身发展,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竞争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想学、学会、会学,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正如周德藩所说:“树立为智能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的理念。”
一、激起兴趣,诱发内因,实现有效课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字美妙精微,语文课本文质兼美,但是在大部分学生心里,语文课本远不如武侠、言情、动漫等作品受欢迎。要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放松心态,徜徉于散文小说间,陶醉在诗词歌赋中,就需要老师巧妙引导,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朱熹在《小学集注》中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只有学生乐于学语文了,内因被诱发出来,语文课堂才有效。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首先,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每上一堂语文课,我在课前都要精心设计导入语,尽快把学生的“神”留住,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进入“角色”,进入所要学习的内容之中。通常使用以下几种方法:审题入手,开门见山;巧设悬念,引起注意;描摹情境,创设意境;介绍背景,做好铺垫;描绘形象,品尝真情。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花样翻新,用“直观演示”、“开拓想象”、“展现意境”、“讨论答辩”等形式,把学生的心“揪住”。比如,组织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十二生肖成语运用对抗赛”,我先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抽签将十二生肖平分给两组,比赛共四轮,依次名曰:“一长一短”,“说长道短”,“扬长避短”,“长短结合”,其中,“长”、“短”分别含有褒义成语和贬义成语,比如,“马到成功”,“鼠目寸光”。第一轮每组每人依次说自己组的一长一短,第二轮各组说自己的长,道别人的短,第三轮扬自己的长,补自己的短,第四轮把自己的长和别人的短结合起来,编一个富有新意的小故事。这种形式深受学生欢迎,这一堂课学生说了,听了,用了很多成语,练习落到实处,学生有了很大收获,课堂效果显著。
再次,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具有生动性、形象性,教师可采用直观演示、暗示启发、情景诱发,出示教具模拟表演等多方法,充分挖掘教学本身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因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可开展演说会、辩论会、故事会、朗诵会、文艺表演、作品赏析、语文游艺等多种活动。比如,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可开展“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演说会,“升学有无前途”辩论会等。同学们都可以在活动中锻炼胆量,增长见识,掌握文体特点,提高听说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实现实效课堂
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摈弃“预设”,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周详,越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精心“预设”通过预测“学情”,预想“可能”,突出教学重点,简化头绪,使之目标集中,成效明显,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课堂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设性的”教学问题,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置之不理或敷衍几句、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可能会熄灭学生心中创新的灵感火花。课堂教学应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否则,教学实效便会无从谈起。
比如,我在黑板上范写“肺”的时候右边写成“市场”的“市”,学生发现了。我连忙说:“谢谢你们的指正,要知道这个字我已经写错了二十几年,因为一开始我就写错了,所以到现在还是很难改正。就像我们班有的同学把‘就’字多写一撇一样。”接着,我在黑板上重新范写了一个大大的“肺”字,并让学生书空一遍,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教学《示儿》这首诗,没想到在临下课时,学生质疑:“我从课后注释中知道了‘九州同’的意思是:‘全中国的统一’,我想知道,九州是哪九个州?”我一听,懵了,说真心话,教了十来年的书,这首诗不知教过多少遍,在我的记忆里只知道“九州就是全中国”这个意思,从来都没有想到“九州是指哪九个州”,我还真不知道答案,只有将“球”踢还给学生:“谁能告诉他,‘九州’是指哪九个州?”只见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课前我上网查过,‘九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并州、荆州、豫州、雍州。”没想到,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的课堂竟训练出了一批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多方设法解疑的学生。这样的课堂才见实效。十年难遇,今朝遇“难”,十分尴尬,千分惭愧,万分幸福。
三、显性目标与深层目标相结合,实现高效课堂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但是怎样的教法才是“为了不教”呢?如阅读教学,“不教”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分析文章”为前提。在课堂上始终只有“教”而没有“不教”,怎么能期望学生离开课堂之后,“能够独立分析文章”呢?为了让学生“能够独立分析文章”,需要着眼显性目标,追求深层目标的高效课堂,我采取了三步教学的做法。
第一步,自读自学。一篇文章刚开始,即令学生自己认真读书,仔细琢磨,将自学到的“东西”记在《学案笔记》“自学所得”栏目里,分条罗列,此外别无要求。
第二步,同学交流,指定或主动站起来在班上发表自己的“自学所得”,阐述不清不透或费解的地方,教师帮助阐释解读。全体同学都把发言同学讲到而自己未知的“东西”,记在《学案笔记》“同学补充”栏目里,分条罗列。
第三步,老师讲解。我将本篇课文内该理解掌握的内容而尚未发现的“东西”讲出来,让同学记在《学案笔记》“教师补充”栏目里,分条罗列。初用此法,学生如坠五里雾中,茫无头绪,三四篇课文之后,渐渐上路,十几篇文章之后,全都上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学所得”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越来越逻辑化,而“同学补充”和“教师补充”的内容越来越少。到了两个“补充”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就实现了叶老所讲的“不教”的目标。
“不教之教”的方法,特点就如儿童学步,开始小心保护,最终放弃保护。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所能,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思考的方式方法”,并且能在“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出现漏洞的遗憾”中激发出“更上一层楼”的愿望。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借一饭只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生需要“一饭只需”的“鱼”,更需要“受用无穷”的“渔”,只有练就学生能“渔”善“渔”本领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庆安中学(221246)
一、激起兴趣,诱发内因,实现有效课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字美妙精微,语文课本文质兼美,但是在大部分学生心里,语文课本远不如武侠、言情、动漫等作品受欢迎。要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放松心态,徜徉于散文小说间,陶醉在诗词歌赋中,就需要老师巧妙引导,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朱熹在《小学集注》中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只有学生乐于学语文了,内因被诱发出来,语文课堂才有效。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首先,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每上一堂语文课,我在课前都要精心设计导入语,尽快把学生的“神”留住,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进入“角色”,进入所要学习的内容之中。通常使用以下几种方法:审题入手,开门见山;巧设悬念,引起注意;描摹情境,创设意境;介绍背景,做好铺垫;描绘形象,品尝真情。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花样翻新,用“直观演示”、“开拓想象”、“展现意境”、“讨论答辩”等形式,把学生的心“揪住”。比如,组织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十二生肖成语运用对抗赛”,我先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抽签将十二生肖平分给两组,比赛共四轮,依次名曰:“一长一短”,“说长道短”,“扬长避短”,“长短结合”,其中,“长”、“短”分别含有褒义成语和贬义成语,比如,“马到成功”,“鼠目寸光”。第一轮每组每人依次说自己组的一长一短,第二轮各组说自己的长,道别人的短,第三轮扬自己的长,补自己的短,第四轮把自己的长和别人的短结合起来,编一个富有新意的小故事。这种形式深受学生欢迎,这一堂课学生说了,听了,用了很多成语,练习落到实处,学生有了很大收获,课堂效果显著。
再次,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具有生动性、形象性,教师可采用直观演示、暗示启发、情景诱发,出示教具模拟表演等多方法,充分挖掘教学本身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因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可开展演说会、辩论会、故事会、朗诵会、文艺表演、作品赏析、语文游艺等多种活动。比如,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可开展“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演说会,“升学有无前途”辩论会等。同学们都可以在活动中锻炼胆量,增长见识,掌握文体特点,提高听说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实现实效课堂
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摈弃“预设”,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周详,越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精心“预设”通过预测“学情”,预想“可能”,突出教学重点,简化头绪,使之目标集中,成效明显,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课堂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设性的”教学问题,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置之不理或敷衍几句、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可能会熄灭学生心中创新的灵感火花。课堂教学应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否则,教学实效便会无从谈起。
比如,我在黑板上范写“肺”的时候右边写成“市场”的“市”,学生发现了。我连忙说:“谢谢你们的指正,要知道这个字我已经写错了二十几年,因为一开始我就写错了,所以到现在还是很难改正。就像我们班有的同学把‘就’字多写一撇一样。”接着,我在黑板上重新范写了一个大大的“肺”字,并让学生书空一遍,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教学《示儿》这首诗,没想到在临下课时,学生质疑:“我从课后注释中知道了‘九州同’的意思是:‘全中国的统一’,我想知道,九州是哪九个州?”我一听,懵了,说真心话,教了十来年的书,这首诗不知教过多少遍,在我的记忆里只知道“九州就是全中国”这个意思,从来都没有想到“九州是指哪九个州”,我还真不知道答案,只有将“球”踢还给学生:“谁能告诉他,‘九州’是指哪九个州?”只见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课前我上网查过,‘九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并州、荆州、豫州、雍州。”没想到,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的课堂竟训练出了一批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多方设法解疑的学生。这样的课堂才见实效。十年难遇,今朝遇“难”,十分尴尬,千分惭愧,万分幸福。
三、显性目标与深层目标相结合,实现高效课堂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但是怎样的教法才是“为了不教”呢?如阅读教学,“不教”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分析文章”为前提。在课堂上始终只有“教”而没有“不教”,怎么能期望学生离开课堂之后,“能够独立分析文章”呢?为了让学生“能够独立分析文章”,需要着眼显性目标,追求深层目标的高效课堂,我采取了三步教学的做法。
第一步,自读自学。一篇文章刚开始,即令学生自己认真读书,仔细琢磨,将自学到的“东西”记在《学案笔记》“自学所得”栏目里,分条罗列,此外别无要求。
第二步,同学交流,指定或主动站起来在班上发表自己的“自学所得”,阐述不清不透或费解的地方,教师帮助阐释解读。全体同学都把发言同学讲到而自己未知的“东西”,记在《学案笔记》“同学补充”栏目里,分条罗列。
第三步,老师讲解。我将本篇课文内该理解掌握的内容而尚未发现的“东西”讲出来,让同学记在《学案笔记》“教师补充”栏目里,分条罗列。初用此法,学生如坠五里雾中,茫无头绪,三四篇课文之后,渐渐上路,十几篇文章之后,全都上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学所得”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越来越逻辑化,而“同学补充”和“教师补充”的内容越来越少。到了两个“补充”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就实现了叶老所讲的“不教”的目标。
“不教之教”的方法,特点就如儿童学步,开始小心保护,最终放弃保护。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所能,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思考的方式方法”,并且能在“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出现漏洞的遗憾”中激发出“更上一层楼”的愿望。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借一饭只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生需要“一饭只需”的“鱼”,更需要“受用无穷”的“渔”,只有练就学生能“渔”善“渔”本领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庆安中学(22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