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这是语文教师的同感;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在抓学生的作文时,一定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基础,对症下药,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生活,作文的源泉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巴金的《海上日出》一段中的描写:“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的,一纵一纵的,使劲儿向上升。”这段。作者抓住了日出的特点,用拟人的写法把太阳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上升的缓慢和吃力这一过程形象地描写出来,为什么巴金能把日出的过程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我们从课文中的“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这一句可以知道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长时间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大胆的写,不要怕写得不好,让他们明白,任何事情都要经历先做,才能有会做,也才会有熟练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作文“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凉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
二、积累,作文的活水
现在有不少學生虽然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了,但重视课本知识以及“重理轻文”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课本”,平时很少进行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所以对作文望而生畏。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三、模仿,创新的起点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如我在教学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诗后,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诗,有一个学生就以《再见了,老师》为题写一首,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当我犯错误时,您给我讲道理,让我改正错误。当我无聊时,您与我侃侃相谈,让我感到了快乐。当我寂寞时,您陪伴在我身边,让我感到了幸福。当我伤心时,您安慰我,让我感到了温暖。”这段话写得非常不错的。再如我在教学对联知识时,出了一个上联: “孩子聪明,个性强,是忧是喜”。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大胆地对,有一个学生就对出“老爸有钱,没文化,是好是坏”。虽说不是很工整,但从这里可以学生的兴趣是需要我们去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是需要我们去点燃。所以我们要正确地、合理地利用的手边的作文训练和作文书,让它们发挥有效的作用。
四、会说,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可让学生分小组先练习说,说后让同学评价和建议,再把它写出来,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这样写出的文章条理和内容就会清晰和具体得多。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如在我班的学生同四川建筑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手拉手’活动后,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分小组把自己参加这次活动的过程讲给好朋友听,再把它写下来,本生这件事对于学生来说就很新鲜,玩得也非常开心,所以这次的作文都写得很好。
五、肯定,激发兴趣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批改习作时说:“老师最喜欢读你们的作文”;“你这句话,这个词用得挺好,”“把这个词写正确,这个病句修改一下,就更好了,文章就更生动了”。这样学生感觉到作文课轻松多了,喜欢说,喜欢写了。如有一个同学在习作中这样写到:前锋线上只有我一人,我带着球,狐军粪战直向对方球门冲去,其中“孤”写成“狐”“奋”写成“粪”,评讲时不能一味强调字写成错别字,而是表扬他这个词用得好,只要敢用,别怕写错别字,改正过来就好了,下一次用正确就好了,批改作文时还得把用得好的词句用红线划出来,并注上鼓励的话语。这样,学生的习作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也越写越好,创新意识和能力也逐渐增强了。
六、勤记,提高水平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周至少练笔两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记录,对生活的看法、感受,小至摘录好词佳句,遣词造句。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一、生活,作文的源泉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巴金的《海上日出》一段中的描写:“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的,一纵一纵的,使劲儿向上升。”这段。作者抓住了日出的特点,用拟人的写法把太阳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上升的缓慢和吃力这一过程形象地描写出来,为什么巴金能把日出的过程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我们从课文中的“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这一句可以知道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长时间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大胆的写,不要怕写得不好,让他们明白,任何事情都要经历先做,才能有会做,也才会有熟练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作文“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凉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
二、积累,作文的活水
现在有不少學生虽然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了,但重视课本知识以及“重理轻文”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课本”,平时很少进行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所以对作文望而生畏。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三、模仿,创新的起点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如我在教学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诗后,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诗,有一个学生就以《再见了,老师》为题写一首,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当我犯错误时,您给我讲道理,让我改正错误。当我无聊时,您与我侃侃相谈,让我感到了快乐。当我寂寞时,您陪伴在我身边,让我感到了幸福。当我伤心时,您安慰我,让我感到了温暖。”这段话写得非常不错的。再如我在教学对联知识时,出了一个上联: “孩子聪明,个性强,是忧是喜”。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大胆地对,有一个学生就对出“老爸有钱,没文化,是好是坏”。虽说不是很工整,但从这里可以学生的兴趣是需要我们去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是需要我们去点燃。所以我们要正确地、合理地利用的手边的作文训练和作文书,让它们发挥有效的作用。
四、会说,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可让学生分小组先练习说,说后让同学评价和建议,再把它写出来,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这样写出的文章条理和内容就会清晰和具体得多。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如在我班的学生同四川建筑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手拉手’活动后,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分小组把自己参加这次活动的过程讲给好朋友听,再把它写下来,本生这件事对于学生来说就很新鲜,玩得也非常开心,所以这次的作文都写得很好。
五、肯定,激发兴趣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批改习作时说:“老师最喜欢读你们的作文”;“你这句话,这个词用得挺好,”“把这个词写正确,这个病句修改一下,就更好了,文章就更生动了”。这样学生感觉到作文课轻松多了,喜欢说,喜欢写了。如有一个同学在习作中这样写到:前锋线上只有我一人,我带着球,狐军粪战直向对方球门冲去,其中“孤”写成“狐”“奋”写成“粪”,评讲时不能一味强调字写成错别字,而是表扬他这个词用得好,只要敢用,别怕写错别字,改正过来就好了,下一次用正确就好了,批改作文时还得把用得好的词句用红线划出来,并注上鼓励的话语。这样,学生的习作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也越写越好,创新意识和能力也逐渐增强了。
六、勤记,提高水平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周至少练笔两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记录,对生活的看法、感受,小至摘录好词佳句,遣词造句。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