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自2001年始已经走过了十个春秋,从2012年秋修改后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正式实施。但是无论是实验稿还是正式稿,有关阅读的要求都没有离开“运用多种方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丰富积累”和“良好语感”,“注重情感体验”……这些目标怎样实现?就是要通过文章中的语句。所以,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是教会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结合老舍先生《草原》这篇课文,谈一谈结合重点词句,学习阅读文章的方法。
1 抓住重点语句,在比较中学习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写草原的景色美丽,是按由上到下的顺序记叙的。上面写天空时有这样的句子:“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其中“清鲜、明朗”两词道出了草原天空的特点。这两个词的意思理解了,也就了解了草原天空与别处的有什么不同。教学时,可采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学习。教师可提示学生把“清鲜、明朗”两个词分别换成其他近义词?然后让学生比较原词的好处并陈述原因。通过比较,从而明白这里不用“新鲜、清新”而用“清鲜”,表明草原的空气怎样,用“明朗”而不用“晴朗”又表明草原的天空怎样。这样一来,学生从比较中理解了因草原上的空气比别处的更纯净、更新鲜;草原上的天空比别处的更蓝、更亮。所以作者才觉得草原的天空比别处的更可爱,引发了想高歌一曲,表示愉快的情感。从而领略了草原天空独特的美。
2 抓住重点语句,在联系中学习
写景这一段还写了天底下的草原。作者写时用了一句总写的句子,即“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抓住这句话可知草原的特点。
“碧、千里”可以轻易看出草原的特点有绿、广。还有间接的特点描述,如“并不茫茫”,目之所及都是清晰的景物,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什么时候?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与前面的描写联系起来想,从而得出结论:因为草原有纯净的空气,不遮挡视线。
作者极目远眺看到了许多景物,有绿的丘、白的羊、马、牛等点缀在草原上。这些景物里作者着重写了小丘。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写出了小丘绿的特点。这种绿使作者产生“翠色欲流”、“流入云际”的两种不同的感觉。面对同一景物作者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感觉呢?学生联系“一碧千里”一词,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视线由近及远,所以产生了两种不同感觉。这样一来,学生对小丘的线条,小丘的色彩理解得更深刻了。
抓住了以上的三个句子及句中的词语,学生更深地领悟到草原的美丽景色。从而就自然地理解了作者为什么高歌一曲,唱的是什么弦律;低吟小诗,颂的是什么内容。学生的情感也会同作者一样激动。
3 抓住重点语句,在想象中学习
《草原》这篇课文除了写景意外,还写了人。为了让读者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美好的心灵,作者是从四方面来写的。在第一、四两层都有紧扣中心思想的句子或词语。抓住这些词句品悟课文就能更好地领悟中心。
例如:在“迎客”一层中有主人迎客的场面描写和客人随主人奔向蒙古包的句子,即:“……,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和“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几座蒙古包。”
这两个句子中同样都有个“飞”字,但表示的含义却非完全相同。教学时,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充分的讨论。第一句的“飞”是写主人骑马迎客人的情景,第二句里的“飞”是客人随疾驰的马驾车飞驰。这两个“飞”从速度上都突出了“快”字,因为马疾驰,坐在马上的人给人的感觉像飞一样,因为车随飞奔的马行,所以给人的感觉也像飞一样。从心情上又突出了“急”字,但所指的对象却不同,前一个“飞”写出了主人急于迎到客人的心情,后一个“飞”不仅突出了主人迎到客人后急于把客人带回家的心情,同时也突出了客人急于拜访主人的心情。两个“飞”字表达的意思明白了,主客的心情,特别是主人的性格特点就突出出来了。
文章的结尾句是这样的:“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结束语既总结了全文,又深化了主题。教学时,在学生理解含义的基础上,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猜想一下他们说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等。这样不仅理解了课文,而且更加明确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 抓住重点语句,在比较中学习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写草原的景色美丽,是按由上到下的顺序记叙的。上面写天空时有这样的句子:“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其中“清鲜、明朗”两词道出了草原天空的特点。这两个词的意思理解了,也就了解了草原天空与别处的有什么不同。教学时,可采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学习。教师可提示学生把“清鲜、明朗”两个词分别换成其他近义词?然后让学生比较原词的好处并陈述原因。通过比较,从而明白这里不用“新鲜、清新”而用“清鲜”,表明草原的空气怎样,用“明朗”而不用“晴朗”又表明草原的天空怎样。这样一来,学生从比较中理解了因草原上的空气比别处的更纯净、更新鲜;草原上的天空比别处的更蓝、更亮。所以作者才觉得草原的天空比别处的更可爱,引发了想高歌一曲,表示愉快的情感。从而领略了草原天空独特的美。
2 抓住重点语句,在联系中学习
写景这一段还写了天底下的草原。作者写时用了一句总写的句子,即“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抓住这句话可知草原的特点。
“碧、千里”可以轻易看出草原的特点有绿、广。还有间接的特点描述,如“并不茫茫”,目之所及都是清晰的景物,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什么时候?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与前面的描写联系起来想,从而得出结论:因为草原有纯净的空气,不遮挡视线。
作者极目远眺看到了许多景物,有绿的丘、白的羊、马、牛等点缀在草原上。这些景物里作者着重写了小丘。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写出了小丘绿的特点。这种绿使作者产生“翠色欲流”、“流入云际”的两种不同的感觉。面对同一景物作者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感觉呢?学生联系“一碧千里”一词,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视线由近及远,所以产生了两种不同感觉。这样一来,学生对小丘的线条,小丘的色彩理解得更深刻了。
抓住了以上的三个句子及句中的词语,学生更深地领悟到草原的美丽景色。从而就自然地理解了作者为什么高歌一曲,唱的是什么弦律;低吟小诗,颂的是什么内容。学生的情感也会同作者一样激动。
3 抓住重点语句,在想象中学习
《草原》这篇课文除了写景意外,还写了人。为了让读者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美好的心灵,作者是从四方面来写的。在第一、四两层都有紧扣中心思想的句子或词语。抓住这些词句品悟课文就能更好地领悟中心。
例如:在“迎客”一层中有主人迎客的场面描写和客人随主人奔向蒙古包的句子,即:“……,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和“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几座蒙古包。”
这两个句子中同样都有个“飞”字,但表示的含义却非完全相同。教学时,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充分的讨论。第一句的“飞”是写主人骑马迎客人的情景,第二句里的“飞”是客人随疾驰的马驾车飞驰。这两个“飞”从速度上都突出了“快”字,因为马疾驰,坐在马上的人给人的感觉像飞一样,因为车随飞奔的马行,所以给人的感觉也像飞一样。从心情上又突出了“急”字,但所指的对象却不同,前一个“飞”写出了主人急于迎到客人的心情,后一个“飞”不仅突出了主人迎到客人后急于把客人带回家的心情,同时也突出了客人急于拜访主人的心情。两个“飞”字表达的意思明白了,主客的心情,特别是主人的性格特点就突出出来了。
文章的结尾句是这样的:“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结束语既总结了全文,又深化了主题。教学时,在学生理解含义的基础上,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猜想一下他们说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等。这样不仅理解了课文,而且更加明确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