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xbyc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这个题目,我鼓足了勇气。一是怕被“学生本位”的思想者批评,遭到口诛笔伐;二是自觉学识不足,功底浅薄,招来行家里手“善意的提醒”,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但是在参加一次区级学科培训,从语文教研员那里听到“语文课堂的干货”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点什么。
  现在的语文课堂还很不踏实。评优展示课上,有精彩的结果呈现,极少动态生成;有精妙的拓展设计,缺少文本特质的品味欣赏;大量训练有素的小组合作,鲜有个性化的解读。这样的课锻炼了一个人,累苦了一伙人,耽误了一班人。这样的课还不如研讨课来得实在。常态课怎么样呢?考什么,讲什么,成为语文教师的可怕认同。为考而教,单一定向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新思维。结果,初中毕业,学生没有留下任何初中语文学习的印痕。
  那么一堂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点什么呢?温儒敏教授说过:“一堂课下来,要有把握得住的干货。”【百度百科】“干货”:电子商务术语,通常指电子商务从业工作者发表、分享的一些网络推广、网络营销的文章和方法,因为这些方法都是实用性比较强的,不含吹牛成分,也没有虚假的成分,所以业内人士通常把这一类分享活动称之为“干货”。“干货”,其实就是可以实际运用的方法或者经验。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上的“干货”,就是教给学生有用的东西。哪些是有用的东西呢?什么才是语文课堂中的“干货”呢?
  语文课中的“干货”,指有助于学生阅读鉴赏的东西。读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学生成长的基本素养。读什么,怎么读,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和潜移默化。还是在这次区学科培训会上,我区一位优秀教师执教研讨课《社戏》,给了我内心深深的触动。这位教师引领学生从认识“平桥村”开始,走进这片“乐土”,结识这片土地上的“人”,欣赏这里的“景”,感受自然美好的“情”。师生静静地读,细细地品,交流碰撞中流露出语文学习的原生态。尤其是在谈到偷豆时,一位学生说:“这里的偷和现在我们常说的偷是不一样的。因为课文前面说‘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那既然是一家,用自家的东西招待我,怎么能说偷呢?我觉得这里更能表现孩子们那种天真无邪、淳朴热情的情怀。”多好的解读!这时候,执教老师说:“是呀!读课文能做到前后联系,阅读要有全文意识。”“全文”意识,不就是这堂语文课中的“干货”吗?曾几何时,语文课被各种读法格式化,好好的一篇课文被人为肢解。全文通读,没人敢在课堂上做,怕耽误时间,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全文阅读,不应该是一两个学生的能力体现,而应该是全体同学的良好习惯和基本能力。全文(整体)意识,更应该是学生一生阅读、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教师要钻研教材,去寻找“这一篇”的魅力,而不是徘徊在文本之外。一节课,几节课,甚至是一学期,能给学生这样的课堂“干货”,功德无量。
  语文课中的“干货”,指有助于学生写作表达的东西。写什么,怎么写,是写作中最困扰师生的问题。笔者认为,教材就是最好的写作范文,是以讀促写的有力抓手。学习《珍珠鸟》,让学生体会“卒章显志”的妙处;学习《背影》,让学生懂得“角度”与“细节”的作用;学习《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让学生理解“文题”的内涵;学习《散步》,让学生知道“以小见大”,平凡的生活中有“爱”的传递与担当。写作,当然也离不开生活,毕竟从课文中学到的东西很难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会不断产生创作灵感。近期,笔者针对学生创作素材匮乏的问题,开展了“随手拍”活动。
  活动内容:国庆“随手拍”,拍下最打动你的一个镜头,发班级群,用300字左右描写这个镜头。评选最美镜头,颁发证书。
  提示:秋日街景、乡村晨昏、田间地头、路口交警、温馨一幕、亲情心动、公园一角、广场一景、旅途一瞥……
  要求:善于发现,观察细致,描写细微,注意联想与想象。
  完成后,我和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展示交流,互相学习。展示的内容是五花八门,文字表达也是参差不齐。我重点讲评指导了几位学生的写作,同时告诉学生:写作表达离不开场景,要给人以镜头感,写作要学会“聚焦”。课后,我让这几个学生进行了写作升格,感觉不错。如一位学生拍了一张叔叔攀爬墙头摘扁豆的照片,他的升格文字这样:叔叔固定好大门,擦了擦手上的水,扶着门框,踩着门闩,“嗖”的一下,像灵猴一样窜上了墙头,手起豆落。叔叔边摘边扔,口中不停地喊:“小心,打到头了……”我们也不躲闪,只是低头快乐地捡着。偶尔,叔叔故意在上面使劲一揪,豆叶和藤上的雨珠,伴随扁豆一同落下,好似“扁豆雨”,落在我们的头上,身上。文章最后,这位学生还写到:奶奶炸扁豆,叔叔摘扁豆,小孩捡扁豆,三代人之间的爱在这时用扁豆串联。现在回忆起来,“扁豆雨”在老家门口淅淅沥沥的下着,也在我心中淅淅沥沥的下着……多美的画面,多好的表达,“聚焦”让写作更真实,情感更真挚,这不也是语文课的“干货”吗?
  语文课中的“干货”,指有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东西。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任。笔者认为,通过语文教学实现的创新要有根,要有益。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提高传统文化素养的好素材。听说从明年开始,笔者所在的地市学业水平考试要考课外古诗,笔者不禁拍手叫好。因为从大多数情况看,语文老师教古诗词有点凝固化了。笔者在所教班级中做过一次调研,全班同学竟然异口同声说不喜欢古诗词,问其原因,都回答说:要背、要写、要考。古诗词的教学,相信很多语文老师(包括我)也会用这三个标准要求学生。
  那古诗词的教学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意识呢?首先,还是要遵循诗词教学的基本规律。笔者参加过在山东龙口举办的古诗文教学研讨会,觉得很是受用。回来后,在班里尝试进行了一次“走进古典诗歌”学习指导。我从苏轼的《浣溪沙》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诗中的形象,一幅初夏时节农村风俗画面,一段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跃然纸上。然后,我用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象”。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象征。就像他在《梅花绝句》中吟诵的那样“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诗词学习,最难的,也是最不能逃避的是诗词的意境。引领学生诵读《题李凝幽居》,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之景;闲居、敲门、过桥、暂去,无一不是寻常之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而又韵味醇厚。形象、意象、意境,是师生学习古典诗歌的三步曲。其次,诗词教学还要进行创写。笔者在初中阶段推荐学生读曾东的《唐诗素描》,感受诗词的魅力,感受文字的美好。在诗词教学中,也尝试过让学生创写。如:学习《游山西村》,让学生化身村民,展示这里的景、这里的人;学习《枫桥夜泊》,让学生做一个寒山寺中的禅者,宽慰失落忧愁的诗人;学习《过零丁洋》,让学生讨论“舍生取义”“国与家”的问题。通过创写,赋予古典诗词新的生命和时代气息,使传统文化精髓得以传承。这样,比“背、写、考”是不是更让学生喜欢呢?古典诗词中的语文“干货”真的有不少,需要语文教师自身的诗词积累和思索,才能有所提炼和收获。
  “干货”,不是术语和概念,而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工具和陪伴。语文教师要懂得学语文,更要懂得做语文,要有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尤其是文本解读的能力和写文章的能力,只有自己具备了语文学习的素养,你才能有语文课堂的“干货”教给学生,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霍富,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第二中学教师;杨丽,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高阳小学教师。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即为让学生在情感层面感知、理解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情感、智力等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探讨情境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   1.充分利
有位中学教师在讲授《相信未来》这首诗时,引用了教学参考书上的一些资料,告诉学生诗人食指被誉为朦胧诗的先驱,《相信未来》是其代表作,写于1968年。江青说这首诗是“灰色的”。  随后,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说这首诗歌是“绿色的”,因为它连续运用多个意象,表达诗人的苦难和坚定的信念,不仅传达了诗人自己的心声,也传达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充满了无尽的希望。  正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领悟诗
2014年第3期《小说月报》刊载了晓苏的短篇小说《养驴的女人》(原载《作家》2014年第1期)。细读之后,打算以“内心深处的温柔”为题蘸墨铺纸,欲说这位养驴的女人——韩修竹,描述其内心的流变过程,直击这个女人的内心深处,还要发掘其灵魂的搏斗,重点叙述她的心田是如何变温柔的。小说伊始,朱碧红与韩修竹的丈夫——廖道言正在行男女之事时(我认为用“男女之事”这个词比较合适,不带感情色彩,韩修竹则不会认同,
文学的个性来自创新,凝聚着作家个人化生命气息,表现作家对生命的独特体验。有无个性成为名作与庸作的界碑和分水岭。明代作家归有光广为传诵的《项脊轩志》便是一篇独具个性的作品。  一、以家庭琐事入文,叙述深婉动人  文章写了与轩有关的四件事。一是“诸父分爨”,反映封建大家庭的衰落之悲。“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东犬西吠”,“鸡栖于庭”,满室狼藉,触目伤怀。二是“母问儿寒”,反映作者幼年失怙的身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硬件设施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直观形象,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优点很多,但也并非完美无缺,那么,我是如何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发挥其优势的呢?  一.回归文本,注重语言品味  时下的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文本都由多媒体演示,重点的段落都在屏幕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观察和思维能力,特别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而表达能力表现为学生的说和写能力。作为学生的作文无疑是一个重头戏。长期以来提到写作就会使教师困惑学生痛苦,人们尝试着各种作文写作指导,都没有更高的成效。那么,如何能够真正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呢,笔者是从让学生学会批改作文入手进行作文教学的,其结果有了明显的效果。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来谈谈对这一
导语是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未成曲调先有情”,导语正像一首优美乐曲的第一个音符,为整堂课的展开起到了定调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及具体教学内容去设计。初中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弱,他们的学习动力大多来自于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因此,课文课堂导语的设计应该本着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选准文本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与学习动力,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一、设置悬念以激趣  初中学
李商隐被称为朦胧诗之祖,其诗大量运用典故与比喻,且比喻多为隐藏本体的借喻手法,往往将心中的朦胧情感,化为恍惚迷离的独特意象,观之如雾里看花,思之则飘渺难寻。《锦瑟》一诗尤为突出。该诗成为千古诗谜,甚至被称为中国文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主要原因是中间两联典故描绘出的四幅画面,包含丰富的象征意义,涵蕴着人生的几乎所有境界。而该诗之朦胧,也主要由颔联颈联氤氲而出——人生之大,莫若死生无常;处世之困,莫
由于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已经长期脱离,不但抓不住现实的生活,还让学生总是回到过去式,这种现象的发生对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有直接、严重,负面的影响。曾经有人在其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出这样的心声:“想要更好地学好语文,必须要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这就是针对我国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目前普遍存在的脱离社会生活的反思。   1.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1.1实现教材生活化   高中语文教材是高中语文教师在
刀不磨不快,文不改不好。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作文升格训练固然是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一大法宝,可是这种训练愁坏了许多学生,让学生叫苦不迭。  如何让学生有“通天的梯”,意识到自己还有“可走的路”、想升格、乐于升格、积极主动升格?我们不妨把作文推向“互批的市场”,让学生走出家门看他人,在比较中反省自作,获得升格的真知。  一、“互批市场”,让作文卷面亮起来  互批,可以让学生直观他人习作,真切体会作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