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已历经七年,开展得轰轰烈烈,仿佛春雷响遍神州大地,各地教育部门掀起了执行新课改的热潮。实行教改是积极举措,是教育领域的进步,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表现。但在执行新课改过程中,笔者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滥用,教学效率不高
刚出现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觉得新鲜,学生更觉新鲜,把精力都用在那色彩缤纷的画面上了,上课就是在看电影,一旦向学生提问题,他们就懵懵懂懂、支支吾吾,不知所云,课堂学习效果不佳。所以有的教师就放弃了此种教学。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内容少,45分钟所学习的知识少,还不如不利用多媒体授课的内容多,因此也就放弃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还有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画面死板,只是把画面一个一个拼凑起来,讲解完这个画面,再点击出现另一幅画面,没有动感,自然也就不够生动,存在着一些缺憾。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好事,让学生乐学。但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质量需要提高,教师这方面的能力还应有所提高。
二、讨论形式乱用,教学效果不佳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于是课堂讨论成了时尚。讨论本是好方法,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口头表达与明辨是非的能力。于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全班讨论、大组讨论、小组讨论,花样很多,似乎无讨论不成“好课”,浪费很多时间,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低效状态。这就使一些教师进入误区,盲目全盘吸收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应选择适当的方法,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少摆花架子,多讲实效。
三、课堂内容生成的不适当或不适度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它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境、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所以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常常是课堂富有活力的体现,但要过分强调“生成”,常造成“不适当”或“不适度”。适当,指对生成内容的价值判断,即值不值得去生成。如某位教师讲授“岳阳楼记”时,就出现此种情况:
师:作者和文中的滕子京都是被贬之人,他们心情难过、悲伤、抑郁。请同学们劝劝他们。注意称呼!
生:范爷爷,您虽被贬,但一定要心胸豁达,会渡过难关的……
“劝”这个环节共找了4名学生,“劝”的内容老师提示是范仲淹心情抑郁……,可这与本文主题写范仲淹“忧乐天下”无关啊,所以此段教学生成就属于不适当。此外,所设问题是劝“他们”,可学生只劝范仲淹一人,教师也没有指正,结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而所谓适度,是指对生成容量的控制。过度的生成会喧宾夺主,脱离文本或歪曲文本,影响正常教学目标的实现,生成不足也难以达到最佳效果。同样在讲授“岳阳楼记”时,教师想进行德育渗透,其中有两处很离谱。一是讲完前三段,让学生齐说“老师您辛苦了!”,学生说得声音宏亮,也很齐,但听起来就是本节课的变音,很不和谐,不利于突出中心;二是分析文章第五段时,教师设题:范仲淹虽遭贬,但他仍胸怀天下,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生:应好好学习,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生:不能打仗,打仗是错误的,要好好学习。
教师要求学生齐说“不打架,不骂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这与突出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和范仲淹的伟大政治抱负毫无关联。授课不能突出文章中心,因此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德育渗透就属于不适度。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滥用,教学效率不高
刚出现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觉得新鲜,学生更觉新鲜,把精力都用在那色彩缤纷的画面上了,上课就是在看电影,一旦向学生提问题,他们就懵懵懂懂、支支吾吾,不知所云,课堂学习效果不佳。所以有的教师就放弃了此种教学。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内容少,45分钟所学习的知识少,还不如不利用多媒体授课的内容多,因此也就放弃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还有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画面死板,只是把画面一个一个拼凑起来,讲解完这个画面,再点击出现另一幅画面,没有动感,自然也就不够生动,存在着一些缺憾。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好事,让学生乐学。但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质量需要提高,教师这方面的能力还应有所提高。
二、讨论形式乱用,教学效果不佳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于是课堂讨论成了时尚。讨论本是好方法,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口头表达与明辨是非的能力。于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全班讨论、大组讨论、小组讨论,花样很多,似乎无讨论不成“好课”,浪费很多时间,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低效状态。这就使一些教师进入误区,盲目全盘吸收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应选择适当的方法,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少摆花架子,多讲实效。
三、课堂内容生成的不适当或不适度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它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境、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所以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常常是课堂富有活力的体现,但要过分强调“生成”,常造成“不适当”或“不适度”。适当,指对生成内容的价值判断,即值不值得去生成。如某位教师讲授“岳阳楼记”时,就出现此种情况:
师:作者和文中的滕子京都是被贬之人,他们心情难过、悲伤、抑郁。请同学们劝劝他们。注意称呼!
生:范爷爷,您虽被贬,但一定要心胸豁达,会渡过难关的……
“劝”这个环节共找了4名学生,“劝”的内容老师提示是范仲淹心情抑郁……,可这与本文主题写范仲淹“忧乐天下”无关啊,所以此段教学生成就属于不适当。此外,所设问题是劝“他们”,可学生只劝范仲淹一人,教师也没有指正,结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而所谓适度,是指对生成容量的控制。过度的生成会喧宾夺主,脱离文本或歪曲文本,影响正常教学目标的实现,生成不足也难以达到最佳效果。同样在讲授“岳阳楼记”时,教师想进行德育渗透,其中有两处很离谱。一是讲完前三段,让学生齐说“老师您辛苦了!”,学生说得声音宏亮,也很齐,但听起来就是本节课的变音,很不和谐,不利于突出中心;二是分析文章第五段时,教师设题:范仲淹虽遭贬,但他仍胸怀天下,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生:应好好学习,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生:不能打仗,打仗是错误的,要好好学习。
教师要求学生齐说“不打架,不骂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这与突出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和范仲淹的伟大政治抱负毫无关联。授课不能突出文章中心,因此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德育渗透就属于不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