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自主体验的现状与对策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rius1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体验”,意即自我进行自觉、主动的、创造性的实践,以求获得以心、以行验之的经验。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我做了,自然理解了。”分析蒙台梭利的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给我们最大的收获。这种体验必须是亲身经历的,是自我的、自主的实践体验与总结。我国著名诗人陆游也曾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课程标准》更是进一步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说法实际上都在强调学习只有通过主体的自觉体验,方能达到真正理解。优化自主体验的最佳途径应该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的学习习惯。关注这一点,其实就是将学习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体验学习中接受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情感,获得一种来自学业上的成功和精神上的快乐。
   一、现状
  理想课堂应该是:问题让学生去提出,教师只是促进;思路让学生去探求,教师只是参与;方法让学生去寻找,教师只是引导;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教师只是点拨;推理让学生去讲解,教师只是组织;公式让学生去推导,教师只是启发;结论让学生去概括,教师只是去疏导;知识让学生去应用,教师只是指导。但是,当前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与这种理想的课堂标准相去甚远,教学中存在着不足之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缺少主体体验,角色异化。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常常发现,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缺失,一堂课真正属于学生的时间甚至不到5分钟。教师成了课堂的绝对主宰,讲的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是雾里看花、随声附和。学生的表现是:老师叫我读,我就读;老师叫我写,我就写;老师叫我画,我就画;老师叫我唱,我就唱……一切围着老师转。“主导”的角色被异化,呈现一种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不正常现象。
  2.课堂缺少思维体验,问答简单。有的课堂,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像连珠炮似的,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再加上问题设计得简单,缺少思考的深度,“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学生的回答整齐划一、热闹非凡。课堂上举手如林,学生却没有真正思考起来,没有经历思维的过程。
  3.课堂缺少情感体验,知识灌输。有的课堂,由于教师对目标定位不清,或一味拔高,或自己都不知所云,因此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目光游离,不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不能进入角色,不能与文本、与作者共鸣,这样也就势必缺少了情感体验。
  4.课堂缺少过程体验,结果呈现。有的课堂,教师把学生仅仅看作教育的对象和灌输知识的容器,满足于把结果呈现给学生。学生缺少通过实践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机会。
  5.作业缺少实践体验,训练机械。教师留给学生课内外的作业绝大多数是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巩固,只需要动笔。而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体验的作业相对较少。
   二、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笔者认为: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体现课堂的创生性,最大限度地体现师生的创造性。好的课堂等于就是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找入口处的过程是一个探路的过程、寻找的过程、发现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学生有了这样的过程,进入高速公路后就会手握方向盘,脚踩油门自由驰骋。鉴于这样的认识,针对课堂教学种种不良的现状,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优化自主体验,构建情致课堂。
  对策1:课堂上坚持“学”为主导。构建以学为主的课堂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语境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那么基于“学”应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学会“学”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坚持“学”、在“学”中促进“学”是基本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要不要讲呢?当然要!没有教师的讲就没有学生的学。但是教师的“讲”要压缩,要精练,要讲在关键处,“导”在要害点,尽量少讲。这样,学生才可以真正地学。先有学生的学,才有教师的教,不教才是教,永远坚信学生学的自觉和能力,时刻警惕教师的“教”变成越俎代庖,这才是教育的真智慧。
  对策2: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活动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舍得让出时间、让出空间、让出话题、让出自由,让学生自己通过适当的活动去体验、去感受,真正将 “让”的理念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并一以贯之,落到实处。笔者认为,首先一堂课至少要能让出2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心灵体验。体验是需要时间来实践、回味、总结、提升的。其次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布置些课堂内外的体验式作业。如,数一数文具盒有几个面;量一量同学有多高;画一画校园有多美;叫一声“妈妈,我爱你”;查一查资料,研究研究我们祖国的文字发展史……
  对策3: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要高。观察课堂,一个显性的指标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面,而学生参与课堂最直接的体现方式就是积极发言。在笔者多年的跟踪调查和随机调查中,发现那些但凡学有所成、术有专攻的学生,大多都是在课堂中积极主动举手发言的。因此在每一堂课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力求做到: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面要占班级学生数的三分之二,要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等途径激发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对于少数不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学生,教师要采取措施正面引导他们,如增强上课的趣味性,主动请他们读书或回答问题,在黑板上板演等。
  对策4:课堂上要让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学生在充分的时间、空间中自主地学习、体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敢于提问,勇于假设,大胆想象,让思维活起来、动起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主动积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真正从疑点出发,向深度开掘。首先,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学生的智慧火花才能被点燃。教师要少提学生脱口而出不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其次,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等待时间过短,学生的思维活动还没有被充分调动,难以回答,或回答得不理想,而如果教师此时自问自答,目的自然就达不到了。第三,让练习成为训练思维的体操。练习的形式要激“趣”,练习的内容要激“思”,练习的评价要激“活”。
  对策5:课堂上要让学生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罗杰斯认为: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认知、体验和感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因此,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感染,使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从而达成以情激发情、以情生成情的目标。教师可用故事激发情感,音乐渲染情感,问题引发情感;学生可用语言品味情感,生活体验情感,表演再现情感,朗读抒发情感,写作倾诉情感。
  对策6:课堂上要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大卫·库伯提出了“活动(体验)——发表——反思——应用——活动(体验)并依次循环”这一体验式学习理论,告诉学生,只有成为体验学习真正的主人,才有可能经历这一切,并最终形成一个体验式学习的良性循环。也只有在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中,学生才能经历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所产生的愉悦体验。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搭建引桥,放心大胆地让学生驶上自学的快车道。让小鸡回到鸡窝的方法有多种:在小鸡后面用竹竿把小鸡赶回家;在小鸡前面一路撒米把小鸡引回家;小鸡自己回家,如果走错了或迷路了,可适当引导。三种方法都能让小鸡回家,但小鸡对回家的“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因此,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带着学生实验等方式让他们经历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过程。力求做到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如是也。
  以上的这些对策,均是建立在情感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是本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宗旨的。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可以向着理想中的“自主课堂”迈进。(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以往的教师培训往往局限在本地,或聘请外地专家来做几场讲座,或组织部分教师到附近兄弟学校听几节课。参与培训的教师很难感受到区域文化的差异、管理行为的差异、教学理念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为打破地域局限,激发培训活力,众多教师培训组织机构开始做起了“异地”文章。异地培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组织难度大、经费花销大,面临着诸多困难。尤其是异地听课,由于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喜好不同,更是难上加难。但是,
期刊
笔者有幸聆听了一堂全国一等奖得主执教的“Don’t eat in class”一课。执教者着力挖掘了教材中隐藏的内涵,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寻找规章制度,让在座的师生进入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片段。  【片段一】情景设置,引出规章制度  T:Listen to the song “I’m so happy” ,play it for twice.  T:Listen again and sing a
期刊
语文课堂表演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符合他们年龄特点,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感悟文本、走进文本的重要方式。可以说,表演让语文课堂更加灵动,更有情趣,能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最亲密接触,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请看特级教师于永正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的。  师:刚才有好几个同学画出不理解的词是“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请你们读这两句话,想站的就站,想坐的就坐,可以做一些动作。通过你们
期刊
在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江苏潘雪琪老师执教了“秒的认识”一课。课堂上,教师组织了许多的数学体验学习活动,使学生对“秒”这一时间概念的理解更入微。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  [片段一] 动静结合体验1秒时长  师:时间是1秒1秒过去的,你会用声音或动作把1秒1秒的节奏表示出来吗?  生(齐声):能!  师:这样吧,大家拿出钟面,自己看一看,听一听。(学生开始观察,倾听)谁愿意
期刊
几年前,笔者曾经就当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几个“误区”(详见2005年《小学数学教育》第10期《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剖析》一文),其中特别提到课堂教学的“三无现象”,即无看书、无板书、无作业。最近,笔者就数学课堂的文本阅读问题再次进行了专题访谈和课堂观察,发现现今的数学课堂,数学课本的阅读价值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在访谈中有些低年级老师认为,现在的数学课本(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得
期刊
留心第一课时,我们会发现:不论是观摩课、展示课,还是竞赛课,很少有人去执教第一课时。原因是教师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名堂或难以把握。总之,第一课时被忽视了,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这是阅读教学认识的严重误区!殊不知,哪一课的阅读教学如果没有第一课时厚实有效的教学奠基,怎会有第二课时渐进的精彩呢?特级教师严明新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太阳》,是对第一课
期刊
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需要教师智慧的引航。当学生的阅读活动出现困难时,教师应审时度势,主动介入,能动挈领,使学生在文字徜徉中丰盈语言素养,觉醒人性本真。  【片段一】在“迷”读处拨云见日(《清平乐 村居》魏 星)  生:作者说“最喜小儿无赖”,我觉得小儿很聪明,他在剥莲蓬,为什么说他“无赖”呢?  师:把“无赖”这个词圈出来,学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感觉。把这两句读出来,联系上下文想。(生读)  师:我
期刊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手段。在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中,笔者听了江苏省吴静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本节课吴老师在充分解读教材、把握重难点的基础上,紧扣数学本质,以数学模型为抓手,大胆突破教材,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具,层层剥笋,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需求,有理有据,有情有趣,学生对三角形
期刊
教人之人,师也。追及师之源,上溯尧舜禹。古有韩公《师说》,传道授业解惑;今者称誉园丁,堪以德艺双馨。师者,泰斗巨擘也;乘孔孟遗风,汲文明珍琼,树后世师宗。  上下五千年,师表立中间;教化启懵懂,文明开繁荣。教为民族大厦之根基,师乃教育根基之磐石。崇文重教,薪火同擎;辟古开今,师教先行。提民族民生之心智,发人类前进之动力,创文化开明之盛世。  爱矣,师之深情;宽矣,师之胸襟;严矣,师之尺度;活矣,师
期刊
编辑和作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作者的积累和创造,期刊就失去了稿件资源,编辑也就失去了再创造的意义。作者不能盲目投稿,否则会失去很多被录用的机会。  1.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对所投期刊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刊物所载内容范围、性质、读者群、作者群及约稿重点,形成一种无形的沟通,有针对性地对所投刊物进行选择。  2.作者要按拟投刊物的格式、写作规范整理自己的稿件,使之符合刊物的要求,使编辑看到稿件有一种熟悉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