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笔者曾经就当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几个“误区”(详见2005年《小学数学教育》第10期《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剖析》一文),其中特别提到课堂教学的“三无现象”,即无看书、无板书、无作业。最近,笔者就数学课堂的文本阅读问题再次进行了专题访谈和课堂观察,发现现今的数学课堂,数学课本的阅读价值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在访谈中有些低年级老师认为,现在的数学课本(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得像卡通画册一样,一旦课堂上让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常常被那些精美的图片吸引,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关注数学知识本身;而一些高年级教师认为,现在的数学课本缺乏可读性,主要是给教师看的,学生要么看不懂,要么看了也没有启发性;还有部分年轻老师则认为,课前让学生阅读课本会影响课堂新知教学的新颖性,课上阅读课本有时会阻碍课堂学习的节奏,而课后阅读课本常常流于形式。
那么,课堂上要不要让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数学课本的阅读价值该如何体现?
下面以二年级“认识乘法”一课新知教学中的四次阅读课本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第一次阅读——观察主题图,捕捉数学信息。
新课开始,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动物乐园情境(如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主题图,并思考如下三个问题:(1)图上有哪几种动物?
(2)这些动物是怎样排列的?
(3)要求图上有几只鸡、几只兔,怎么办?
■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利用生活经验,捕捉数学信息,并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旧知(同数相加)。
第二次阅读——观察与模仿,学会操作表达。
在学生初步学习“几个几”的新知之后,为了及时巩固这一学习难点,教师设计了让学生进行模仿性操作的活动。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小棒图:
■
数一数第(1)题的小棒是几个几,再照样子摆一摆,然后在方框里填上数,并说一说摆和填的结果。
这样的阅读设计,让学生把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和模仿中获得对“几个几”这一新知的感性认识,为接下来抽象为乘法运算做了必要铺垫。
第三次阅读——接受式学习,符合知识特征。
首次揭示了乘法运算的算式之后,为了让学生了解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师设计了阅读课本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以接受式学习的方式获得关于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相关知识。
■
这样的阅读,符合此时知识学习的特征需要。因为有关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知识,是属于“陈述性知识”(根据华东师范大学皮连生教授《智育心理学》一书中对广义知识的分类,另两类知识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陈述性知识,常常是一些数学事实和数学规定,不需要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只需要让学生进行有意义接受式学习。因此,直接让学生阅读课本,符合知识特征,省时高效。
第四次阅读——观察与书写,巩固所学新知。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来源和含义之后,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书写,把刚刚内化的新知及时进行外化。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直观图,思考以下问题:(1)每组有几个小朋友在跳绳?(2)图上小朋友一共是几个几?(3)用加法怎样计算?(4)用乘法怎样书写算式?
■
这样的阅读课本设计,把阅读与书写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首次正式学会书写乘法算式,获得对乘法含义的丰富理解。
以上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所学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在新知学习时合理设计了四次数学阅读,充分发挥了数学课本的阅读价值,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直观而多样,丰富而深刻。
文本的价值在于阅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数学课本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文本,数学课本不仅是给教师用的,更是给学生用的。叶圣陶也曾说过:“课本必须善读。”阅读是学生学习权的重要内容,读书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课前让学生看书预习,在课中让学生看书自习,在课后让学生看书复习,都是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在访谈中有些低年级老师认为,现在的数学课本(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得像卡通画册一样,一旦课堂上让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常常被那些精美的图片吸引,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关注数学知识本身;而一些高年级教师认为,现在的数学课本缺乏可读性,主要是给教师看的,学生要么看不懂,要么看了也没有启发性;还有部分年轻老师则认为,课前让学生阅读课本会影响课堂新知教学的新颖性,课上阅读课本有时会阻碍课堂学习的节奏,而课后阅读课本常常流于形式。
那么,课堂上要不要让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数学课本的阅读价值该如何体现?
下面以二年级“认识乘法”一课新知教学中的四次阅读课本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第一次阅读——观察主题图,捕捉数学信息。
新课开始,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动物乐园情境(如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主题图,并思考如下三个问题:(1)图上有哪几种动物?
(2)这些动物是怎样排列的?
(3)要求图上有几只鸡、几只兔,怎么办?
■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利用生活经验,捕捉数学信息,并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旧知(同数相加)。
第二次阅读——观察与模仿,学会操作表达。
在学生初步学习“几个几”的新知之后,为了及时巩固这一学习难点,教师设计了让学生进行模仿性操作的活动。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小棒图:
■
数一数第(1)题的小棒是几个几,再照样子摆一摆,然后在方框里填上数,并说一说摆和填的结果。
这样的阅读设计,让学生把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和模仿中获得对“几个几”这一新知的感性认识,为接下来抽象为乘法运算做了必要铺垫。
第三次阅读——接受式学习,符合知识特征。
首次揭示了乘法运算的算式之后,为了让学生了解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师设计了阅读课本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以接受式学习的方式获得关于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相关知识。
■
这样的阅读,符合此时知识学习的特征需要。因为有关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知识,是属于“陈述性知识”(根据华东师范大学皮连生教授《智育心理学》一书中对广义知识的分类,另两类知识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陈述性知识,常常是一些数学事实和数学规定,不需要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只需要让学生进行有意义接受式学习。因此,直接让学生阅读课本,符合知识特征,省时高效。
第四次阅读——观察与书写,巩固所学新知。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来源和含义之后,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书写,把刚刚内化的新知及时进行外化。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直观图,思考以下问题:(1)每组有几个小朋友在跳绳?(2)图上小朋友一共是几个几?(3)用加法怎样计算?(4)用乘法怎样书写算式?
■
这样的阅读课本设计,把阅读与书写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首次正式学会书写乘法算式,获得对乘法含义的丰富理解。
以上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所学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在新知学习时合理设计了四次数学阅读,充分发挥了数学课本的阅读价值,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直观而多样,丰富而深刻。
文本的价值在于阅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数学课本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文本,数学课本不仅是给教师用的,更是给学生用的。叶圣陶也曾说过:“课本必须善读。”阅读是学生学习权的重要内容,读书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课前让学生看书预习,在课中让学生看书自习,在课后让学生看书复习,都是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