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介入 智慧引航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62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需要教师智慧的引航。当学生的阅读活动出现困难时,教师应审时度势,主动介入,能动挈领,使学生在文字徜徉中丰盈语言素养,觉醒人性本真。
  【片段一】在“迷”读处拨云见日(《清平乐 村居》魏 星)
  生:作者说“最喜小儿无赖”,我觉得小儿很聪明,他在剥莲蓬,为什么说他“无赖”呢?
  师:把“无赖”这个词圈出来,学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感觉。把这两句读出来,联系上下文想。(生读)
  师:我有个发现,很多同学是笑着读这两句的,为什么?
  生:我觉得那个最小的孩子特别淘气,他卧剥莲蓬应该很开心,所以我们笑着读。
  生:因为是老夫老妻最喜欢的小儿,天真活泼,所以我们读的时候是笑眯眯的。
  师:刚才你们说,小孩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这就是——
  生:无赖。
  师:你们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
  生:无赖。(师生哈哈大笑)
  【赏析】行走于文字的丛林,囿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学生有时会迷茫、会困顿。这时,就需要教师挺身而入,拨开云雾,带领学生走出混沌,享受阅读的快乐。经时间的推移,“无赖”的意思与性质已今非昔比,也难怪学生生疑。在上述教学片段中,面对学生的疑惑,魏老师并没有即时呈现“无赖”的意思,而是先让学生圈出“无赖”这个词,再联系上下文想,接着说说为什么大家都笑着读,最后点出“无赖”这个词就是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并进行了当场“语用”,活跃了课堂氛围。整个引导一气呵成而不露痕迹,显得自然、质朴、智慧,不经意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片段二】在“浅”读处精耕细作(《桂花雨》薛法根)
  师:桂花香,摇花乐,入梦甜。我们从“香”字读出了“乐”,读出了“甜”,那是留存在作者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情思!你还能从这个“香”字中读出萦绕在作者心头别样的情思吗?用心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
  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我读出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师:这里的“外地”是指杭州。作者出生在浙江温州的瞿溪,12岁那年举家搬迁到杭州,再没回去过。杭州的满觉陇,漫山遍野都是桂花,真是香飘十里!满觉陇的桂花和龙井的茶是最香的。那么真的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吗?
  生:这是她对家乡的思念。
  师:比的是什么?
  生:非常怀念自己家乡的那种深厚的感情。
  师:对呀!母亲比的不是桂花香味的浓和淡,而是感情的深和浅!
  生:母亲对家乡的感情深,所以觉得故乡的桂花香。
  师:一深一浅、一浓一淡。谁来把这浓浓的乡情表达出来?(生读)
  师:这里仅仅是母亲思乡情深吗?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了,自从1949年33岁时离开家乡到了台湾,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而且再也看不到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小诗了……(生齐声念诗)你能看到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吗?
  生:悲伤。
  生:忧愁。
  生:思念。
  师:思念是什么滋味?你们离开过家乡吗?
  生:我离开过家乡两个月。
  师:有感受吗?
  生:有。就是非常非常想回家,想看看自己的亲人,想看看自己住过的地方,很怀念。
  师:这就是花香中弥漫着的淡淡的“乡愁”。(师深情地范读)
  【赏析】在阅读活动中,遇到文本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之处,凭学生已有的语言积淀与认知能力,很难与文本达成深度交流,就无法获得独特感悟,也无法倾听作者心灵深处的呼唤。此时,教师必须及时度量学生的阅读状态,找寻切口,在“浅”读处精耕细作,或开渠引源,或铺路设梯,唤醒学生的言语感觉,敲开他们的言语心智,点燃他们的言语悟性,达到与文本、与作者“面对面”对话的目的。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对“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学生大多能体会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而,外地的桂花如何之香?家乡的金桂为何最香?母亲何以说出这样的话?作者何以还能记得……这些问题学生是不会想到的,就不能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也就难以真切地体会作者挥之不去的乡愁了。于是,薛老师补充了“外地”,补充了作者的经历,补充了写作的特定时空。学生仿佛就站在了作者面前,倾听着她的诉说,感受着她的内心,顺利地从外显的“乡思”触摸到了她怀藏多年的“乡愁”,文本的“情感园子”豁然开朗。于是乎,“乡愁”就如同那魂牵梦萦的金桂之香,弥漫于文本,弥漫于课堂,弥漫于学生的心灵。
  【片段三】在“愤”读处疏情导意(《枫桥夜泊》王崧舟)
  师:孩子们,展开你的想象,写写钟声的诉说。注意,此时此刻,你要化身为寒山寺的钟声。来到客船,你想对孤独的张继、寂寞的张继、忧愁的张继说些什么?
  (生随着音乐写话。师巡视)
  师:好!请停下你手中的笔。有的已经写完,正迫不及待要表达自己的心声;有的还在静静地书写,其实有没有写完不重要,写多写少,写长写短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提笔的一瞬间,你真的感到有话想对张继说。那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
  生:(朗读)张继啊张继,不要觉得孤独,天地间万物虽若有若无,可现在有钟声与你做伴,有何可愁的呢?放下一切不开心之事,放下人情冷暖,放下不应该有的愁与仇,心静自然凉。(掌声、笑声)
  师:好一个放下!唯有放下,才有快乐;唯有放下,才有自在。(笑声)
  生:(朗读)张继啊张继,你心里想说的那千言万语只有我这钟声能静听;你那孤寂的心情,也许只有我这钟声能明白;你那思乡的情感,也许只有我钟声能体会。那么,就让我来陪伴你吧!(掌声)
  师:好一位深情款款的钟声。
  生:(朗读)张继啊张继,不要忧愁,不要孤寂,这钟声能带给你快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烦躁,不要发愁,拾起快乐和自信,保持好心情,挺过这个难关,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掌声、笑声)
  师:这是激励的钟声,它让人振奋,让人昂首向上!当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渐渐消失的时候,王老师相信,随着你们那温暖的钟声、那激励的钟声、那大彻大悟的钟声一起消失的一定还会有张继的——
  生(齐):愁眠。
  (师擦去板书“钟声”和“愁眠”)
  【赏析】《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是人的认知、思维、情绪交织、积蓄、酝酿而形成的一种心理上的混沌状态。开口欲言,却不知道怎么表达;喷薄欲出,却找不到方向。此时,极需要某种疏引,才能破茧成蝶。“愤”和“悱”之际,正是激扬语言、发展思维的最佳时刻,教师要顺势而为,启之,发之,让儿童享受心灵的自由、思想的放飞,在真实的表达中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在王崧舟老师诗意“钟声”的敲打下,学生在不经意间已“愁眠千年而不觉晓”。情感的堆积,使大家“愤悱”不已,他们需要觉醒,需要宣泄,需要表达,需要“走出愁眠”。而王老师敏感地洞察到了情势,置换意象,让学生化身“钟声”,给“愁深似海”的张继写话。此情此景下,学生物我两忘,情智得以充分唤醒,在他们的心中,在他们的笔下,寒山寺的钟声不再是愁,而是大彻大悟, 是温暖,是激励,让人振奋,让人昂首向上。如果说,王老师先前的“入愁眠”是教学经典,那么,这“出愁眠”的一写无疑是“点睛之笔”。因为没有这一“写”,整个课堂就缺少了儿童的存在与人性的温暖。
  【片段四】在“辨”读处返璞归真(《一面五星红旗》陈金才)
  师:一个年轻的生命,因为不肯用国旗换面包而饿死在他乡。如果是那样,你是不是觉得十分惋惜?现在老师请你们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假如是你,在那样的绝境中,你愿不愿意用国旗去换一块可以拯救你生命的面包?
  生:(高声大叫)不换!
  师:坚决不换的,请举手。(大部分学生纷纷举手,少数学生迟疑、犹豫)
  师:为什么坚决不换?
  生:因为这是我们祖国的国旗。
  生:五星红旗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我爱国旗胜过爱我的生命。尽管我现在一无所有,但是,我必须保住国旗。
  生: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爱我们的国旗。
  师:(扫视全班)愿意用国旗换面包的,请举手。
  (少数学生举手。之后,教师也高高地举起自己的手)
  师:看来我们是少数派。(对着举手的几个学生)你为什么愿意换?难道你不爱国吗?难道你不怕别人说你不爱国吗?
  生:我是这样想的:国旗是用丝绸和线做成的,换掉以后,还可以重新去缝制新的国旗。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必须珍惜我的生命。
  生:正因为我是爱国的,所以我不能让国家失去一个优秀的留学生,所以,我答应用国旗换面包。用国旗换生命,以后一定会更加报效祖国。(生鼓掌)
  生:再说,国旗送给外国朋友也不是坏事。那位老板把中国的国旗挂在面包店门口,也是宣传我们的国家呀。(又一次热烈的掌声)
  师:我想做一个调查,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听课老师,在那样的绝境中,如果你希望我们的孩子用国旗去换一块拯救生命的面包,请举手。(听课的教师绝大多数举起了手)
  师:亲爱的同学们,这一课就要结束了。我很欣赏坚定地表示不用国旗换面包的同学,因为你们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你们爱国旗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同时,我也非常欣赏敢于用国旗换面包的同学,因为你们珍爱生命。同学们,请记住今天,记住今天上的这节课,记住这个难忘的、引人深思的故事,记住我们在这里曾经研讨过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老师并不要求每个同学的意见一致。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你们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赏析】每一个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生命意义,投射于文本,自然会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与愿景,继而生发认知的碰撞。教师应及时地将学生认知的差异转化为教学资源,经营一个“思辨”的阅读“场”,激发深度对话,返归“和而不同”的生命本真,使学生在习得语文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在上述教学片段中,面对用不用国旗换面包这一个两难的问题,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虽然在场的每一个人,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有各自的选择底线,可一开始,没有学生敢轻言“换”。如果教学就此打住,那这就是一个压抑人性的课堂。此时陈老师没有“妥协”于一边倒的“选择”,而是给学生构建一个自由思辨的教学“场”,先“挺身而出”,又“拉帮结伙”,一次次地鼓励学生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于是,课堂在此处引发了一场思想碰撞,言语流泻,真情四溢,呈现出一派“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景象。在家国为重的传统意识中,我们很少解读人作为个体生命的价值,以至于儿童对英雄人物的学习走上模式化的极端。本教学片段的教学,真正做到了“从人格征服走向人格陶冶”,如陈老师说的:“今天,老师并不要求每个同学的意见一致。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你们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对文本的“辨”读,并不是为了寻找某种答案,框图某种价值观,而是为了觉醒休眠在学生心底的人性光辉,放大后返璞归真,焕发出儿童绚丽多彩的生命元素。这,就是语文的价值与责任。(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孙端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曾说:“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语文教育书简-八》)这种“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特征,应该在练习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因为“练习”本就是学生的练习,自然应该让学生“自为”“自求”。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自主”。  围绕练习课通过“自主”练习提高有效性,四位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作了精彩的阐述。  他们对练习课的定义比较一致:是新授课的
期刊
在杭州“千课万人”会上,特级教师许卫兵执教的“认识小数”这节课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教师的课前预设与生成是那么的自然贴切,教学过程处理是那么的准确与灵活,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充分体现了教师自身丰厚的数学素养和敏捷的教学思维。这堂课,如一道清澈的小溪,自然、清晰,简约又充满张力。  【片段一】对接的智慧  师:许老师到了杭州后,到超市买了一些东西。(课件出示:美工刀、铅笔、橡皮等,)提问:用了多少
期刊
算法初步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增内容,算法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已逐渐成为每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循环结构是算法这一部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宋老师在教学这节课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立足教材,以教材内容为新知生长点,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教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让学生主动建构新概念。  【片段一】以教材实例引入创设
期刊
特级教师贲友林执教的一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练习课,既没有生动鲜亮的多媒体课件,也没有丰富多样的素材,有的只是一张很平常的长方形纸,而整节课的展开围绕着的也正是这张纸。听完这堂课,我只想说:“这节练习课,简约而精彩!”现摘取几个片段,与同仁们共享。  【片段一】开门见山 简洁切入  师:请大家拿出课前发的一张长方形纸。今天这节课,我们借助这张纸,上一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练习课。(板书课题) 
期刊
以往的教师培训往往局限在本地,或聘请外地专家来做几场讲座,或组织部分教师到附近兄弟学校听几节课。参与培训的教师很难感受到区域文化的差异、管理行为的差异、教学理念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为打破地域局限,激发培训活力,众多教师培训组织机构开始做起了“异地”文章。异地培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组织难度大、经费花销大,面临着诸多困难。尤其是异地听课,由于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喜好不同,更是难上加难。但是,
期刊
笔者有幸聆听了一堂全国一等奖得主执教的“Don’t eat in class”一课。执教者着力挖掘了教材中隐藏的内涵,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寻找规章制度,让在座的师生进入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片段。  【片段一】情景设置,引出规章制度  T:Listen to the song “I’m so happy” ,play it for twice.  T:Listen again and sing a
期刊
语文课堂表演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符合他们年龄特点,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感悟文本、走进文本的重要方式。可以说,表演让语文课堂更加灵动,更有情趣,能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最亲密接触,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请看特级教师于永正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的。  师:刚才有好几个同学画出不理解的词是“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请你们读这两句话,想站的就站,想坐的就坐,可以做一些动作。通过你们
期刊
在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江苏潘雪琪老师执教了“秒的认识”一课。课堂上,教师组织了许多的数学体验学习活动,使学生对“秒”这一时间概念的理解更入微。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  [片段一] 动静结合体验1秒时长  师:时间是1秒1秒过去的,你会用声音或动作把1秒1秒的节奏表示出来吗?  生(齐声):能!  师:这样吧,大家拿出钟面,自己看一看,听一听。(学生开始观察,倾听)谁愿意
期刊
几年前,笔者曾经就当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几个“误区”(详见2005年《小学数学教育》第10期《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剖析》一文),其中特别提到课堂教学的“三无现象”,即无看书、无板书、无作业。最近,笔者就数学课堂的文本阅读问题再次进行了专题访谈和课堂观察,发现现今的数学课堂,数学课本的阅读价值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在访谈中有些低年级老师认为,现在的数学课本(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得
期刊
留心第一课时,我们会发现:不论是观摩课、展示课,还是竞赛课,很少有人去执教第一课时。原因是教师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名堂或难以把握。总之,第一课时被忽视了,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这是阅读教学认识的严重误区!殊不知,哪一课的阅读教学如果没有第一课时厚实有效的教学奠基,怎会有第二课时渐进的精彩呢?特级教师严明新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太阳》,是对第一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