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质是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知等实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未来的人才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体格、聪明的才智,更要具有勤奋、诚实、独立性强的品质。
目前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在体力、智力方面的发展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然而,对他们的思想品质的培养相对来说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为了能在孩子的关键期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我们应该从各个环节渗透相关的理念和思想,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使孩子的社会性品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一、从小做起,针对性教育,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开发智力,而个性品质等长大了再培养也不迟。这就明显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品质是由小形成的这一特点。因此,对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应该从小做起。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良好品质教育。
1、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
诚实是一种美德。老师和家长都愿意孩子成为诚实正直的人。因此,我们应注意用诚实的行为习惯影响孩子。另外,对孩子的过失,不可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制的方法,而应鼓励孩子说真话,以免孩子为了掩饰所犯的错误而说谎。平时也要多通过周围成人或小朋友的榜样,以及文艺作品中的生动范例教育孩子,使孩子养成诚实的良好品质。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当前,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过分地疼爱孩子,总是不让孩子单独进行活动,事事都护着他,有些事孩子会做的也不让他干,总希望孩子生活在他们设想和安排好的环境里,虽然有时候也会同意孩子进行自主的选择,但总是用各种方法诱导孩子进入自己希望的轨道里。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的情感,而且使他们不能自主,并渐渐丢失了自己选择的勇气,失去了进行独立性培养的机会,因而造成孩子意志薄弱,依赖性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最终变成过分依赖他人的人。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非常必要。
首先家长要进行自我反省。造成孩子依赖心理的成因是过度保护和过度专制。因此,家长一定要首先认清自己的言行,找到以往错误的所在,深刻反省,把自主的权利,即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权利还给孩子,牢记一个原则:“让孩子独立的过程是无法替代经历的,正如母亲不能替至爱的孩子呼吸一样。”
其次,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孩子性格的核心,也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就会对自己的智商、能力产生怀疑,形成一种消极的依赖心态。对待这样的孩子,要经常有意识地去激励他们,千万不要随意抹杀他们的成绩,哪怕只有一点点小进步或闪光之处也要放大,让孩子在肯定中获得自信。
第三,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自主机会。孩子有手能做事,有脑能思考,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机会,而不是成人的灌输和施与。
3、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提高人才素质的迫切要求。未来社会需要我们每一人具有社会交往和活动的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所以,我们应重视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能力,注意矫治反社会行为能力。在教育过程中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能力,通过鼓励孩子之间找朋友,引导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增加交往的机会,使孩子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提高交往能力。
二、从点滴做起,随机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
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只要善于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把品质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环节里,并运用得当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创建良好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孩子,为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质打好基础。
环境对幼儿的情绪、个性、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注意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精神环境。幼儿的好奇心和模仿性是很强的,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言行,保持良好的情绪,形成一个宽松、和谐、友爱的精神环境,从而为幼儿树立模仿与学习的楷模。使幼儿在心理上具有温暖和安全感。
2、明辨是非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首先让孩子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为什么?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时要让孩子懂得这样做的好处,对于孩子的积极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而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地批评纠正。通过这样的正负强化,孩子就会逐渐形成是非标准。在这个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活动有趣的形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引起孩子的积极思考,如听故事,念儿歌,做游戏等方法,使他们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随机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孩子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我们要把社会性教育渗透到孩子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孩子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形成讲礼貌、守纪律、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4、以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会遵守相应的规则。
当孩子出现不遵守规则的现象时,用命令的方式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是没有效果的,相反消极的暗示反而会让孩子巩固错误的行为。只有采用积极的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点,从而引导孩子学会遵守相应的规则。然而有的规则不是预先就明确存在,而是隐含在交往和实践活动之中的,是有了碰撞、冲突、协商、交换、合作等行为之后才会出现的规则。这时候学习协商的技巧是十分重要。因为在出现冲突时,他们更多的是以一方争抢,一方哭闹的形式出现。因为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与人协商的,但礼貌的话语天生就能打动人。让孩子尝试与人协商,学会等待、交换、合作等方式。这样的解决方式也使孩子自己有控制权,他将决定什么时候可以把玩具借出,而想得到玩具的宝宝会因为机会将来临有一种获得承诺的安慰。这样,两个孩子都有了自主选择的余地,而所谓的规则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巩固。
人们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更想说: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良好的社会性品质上。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根扎得不深就长不好。人的根就是德,就是品质,没有了德,没有了品质,就像无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栋梁之材。所以育儿先育德,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盐城市建湖县冈西镇中心幼儿园
目前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在体力、智力方面的发展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然而,对他们的思想品质的培养相对来说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为了能在孩子的关键期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我们应该从各个环节渗透相关的理念和思想,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使孩子的社会性品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一、从小做起,针对性教育,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开发智力,而个性品质等长大了再培养也不迟。这就明显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品质是由小形成的这一特点。因此,对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应该从小做起。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良好品质教育。
1、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
诚实是一种美德。老师和家长都愿意孩子成为诚实正直的人。因此,我们应注意用诚实的行为习惯影响孩子。另外,对孩子的过失,不可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制的方法,而应鼓励孩子说真话,以免孩子为了掩饰所犯的错误而说谎。平时也要多通过周围成人或小朋友的榜样,以及文艺作品中的生动范例教育孩子,使孩子养成诚实的良好品质。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当前,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过分地疼爱孩子,总是不让孩子单独进行活动,事事都护着他,有些事孩子会做的也不让他干,总希望孩子生活在他们设想和安排好的环境里,虽然有时候也会同意孩子进行自主的选择,但总是用各种方法诱导孩子进入自己希望的轨道里。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的情感,而且使他们不能自主,并渐渐丢失了自己选择的勇气,失去了进行独立性培养的机会,因而造成孩子意志薄弱,依赖性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最终变成过分依赖他人的人。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非常必要。
首先家长要进行自我反省。造成孩子依赖心理的成因是过度保护和过度专制。因此,家长一定要首先认清自己的言行,找到以往错误的所在,深刻反省,把自主的权利,即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权利还给孩子,牢记一个原则:“让孩子独立的过程是无法替代经历的,正如母亲不能替至爱的孩子呼吸一样。”
其次,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孩子性格的核心,也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就会对自己的智商、能力产生怀疑,形成一种消极的依赖心态。对待这样的孩子,要经常有意识地去激励他们,千万不要随意抹杀他们的成绩,哪怕只有一点点小进步或闪光之处也要放大,让孩子在肯定中获得自信。
第三,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自主机会。孩子有手能做事,有脑能思考,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机会,而不是成人的灌输和施与。
3、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提高人才素质的迫切要求。未来社会需要我们每一人具有社会交往和活动的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所以,我们应重视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能力,注意矫治反社会行为能力。在教育过程中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能力,通过鼓励孩子之间找朋友,引导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增加交往的机会,使孩子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提高交往能力。
二、从点滴做起,随机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
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只要善于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把品质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环节里,并运用得当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创建良好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孩子,为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质打好基础。
环境对幼儿的情绪、个性、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注意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精神环境。幼儿的好奇心和模仿性是很强的,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言行,保持良好的情绪,形成一个宽松、和谐、友爱的精神环境,从而为幼儿树立模仿与学习的楷模。使幼儿在心理上具有温暖和安全感。
2、明辨是非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首先让孩子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为什么?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时要让孩子懂得这样做的好处,对于孩子的积极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而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地批评纠正。通过这样的正负强化,孩子就会逐渐形成是非标准。在这个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活动有趣的形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引起孩子的积极思考,如听故事,念儿歌,做游戏等方法,使他们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随机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孩子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我们要把社会性教育渗透到孩子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孩子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形成讲礼貌、守纪律、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4、以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会遵守相应的规则。
当孩子出现不遵守规则的现象时,用命令的方式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是没有效果的,相反消极的暗示反而会让孩子巩固错误的行为。只有采用积极的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点,从而引导孩子学会遵守相应的规则。然而有的规则不是预先就明确存在,而是隐含在交往和实践活动之中的,是有了碰撞、冲突、协商、交换、合作等行为之后才会出现的规则。这时候学习协商的技巧是十分重要。因为在出现冲突时,他们更多的是以一方争抢,一方哭闹的形式出现。因为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与人协商的,但礼貌的话语天生就能打动人。让孩子尝试与人协商,学会等待、交换、合作等方式。这样的解决方式也使孩子自己有控制权,他将决定什么时候可以把玩具借出,而想得到玩具的宝宝会因为机会将来临有一种获得承诺的安慰。这样,两个孩子都有了自主选择的余地,而所谓的规则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巩固。
人们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更想说: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良好的社会性品质上。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根扎得不深就长不好。人的根就是德,就是品质,没有了德,没有了品质,就像无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栋梁之材。所以育儿先育德,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盐城市建湖县冈西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