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乐学、会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效引导、启发与点拨,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动机,把握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数学知识逻辑性、抽象性强,加之学生欠缺思维能力,因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高,这就需要教师探索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自我监控与反思,学会自我审视与评价,学会自我指导与强化。
一、把握激趣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能够积极探究与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特点,探索出有效的激趣方法,将学生引入自主学习活动中。如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发掘知识背景,精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研究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唤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全身心投入新知学习中,形成主体意识。另外,教师还可利用多种直观手段,如多媒体、实物、图片、教具等,将教学内容融入数学游戏之中,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其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先创设教学情境:小红家的房子装修好了,一起去看看吧。(依次呈现客厅、餐厅、厨房等的图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小红家每间房的布置情况,数学教师还可事先绘制好相应的平面图。提问引思:请仔细观察平面图,想一想,我们可以提出哪些与面积有关的问题?学生纷纷发言,如有的学生提出“客厅的面积有多大”“我们应如何知道客厅的面积”等问题。这样,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与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若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需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与学习的机会,使其学会分析综合、实验观察、自主归纳、抽象概括,真正会学。
第一,创造实践操作机会。对于小学生而言,主要以感性认知为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强化实践操作,使其在操作过程中,增强感知,构建表象,学会抽象概括、猜测验证等,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知道问题是如何提出的,数学概念、数学定理等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总结出结论的,从而自主获取新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认识圆柱形”时,教师可提问:圆柱形物体有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结合事先准备好的立体图形以及课本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圆柱由哪些面组成?这些面有着什么特点?然后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当学生自学后,可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学情况,并由组长整理汇报。①底面:观察圆柱,看看两个底面有怎样的关系?指导学生在纸上分别画处圆柱两底面,然后剪下重叠对比大小,看看有何发现;②高:展示高矮(吸管)两个圆柱,说说什么是高。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圆柱的高在哪里,有几条,如何测量最方便,然后同桌之间相互测圆柱体实物的高,并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测量,并讲解测量方法。
第二,留出思考余地与质疑空间。思维始于惊奇与疑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利用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①激励与鼓励学生多多提问,质疑问难;②指导学生善思、善问;③启发学生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如教学《圆柱和圆锥》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对于圆柱和圆锥,你们想知道什么?于是学生提出了各种问题,有的学生想知道圆柱有几个面、圆锥有几个面,圆锥、圆柱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圆柱的高在哪儿,圆锥与圆柱各有什么特点等。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这样,通过学生自主质疑,激发了学生自学意识与探究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现代数学教育中,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常用学习方法,可打破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探究、合作交流而加深理解与记忆,使学生善学、会学。如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先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你们是否可以想出办法将此平行四边形转为所学的图形?然后要求学生先独立操作,而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转化后的图形的面积是否一样?②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长方形的长、宽存在怎样的关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与归纳出长方体的面积公式。
第四,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来学习与获取新知体现了学习者的技巧与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将新知与旧知加以联系,找出其有效切入点,从而自主发掘数学规律,构建知识系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数学教师可结合学生原有知识,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索:我们是如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而后引导学生把梯形转变成所学的平面图形,使其迁移所学知识与技能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一、把握激趣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能够积极探究与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特点,探索出有效的激趣方法,将学生引入自主学习活动中。如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发掘知识背景,精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研究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唤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全身心投入新知学习中,形成主体意识。另外,教师还可利用多种直观手段,如多媒体、实物、图片、教具等,将教学内容融入数学游戏之中,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其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先创设教学情境:小红家的房子装修好了,一起去看看吧。(依次呈现客厅、餐厅、厨房等的图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小红家每间房的布置情况,数学教师还可事先绘制好相应的平面图。提问引思:请仔细观察平面图,想一想,我们可以提出哪些与面积有关的问题?学生纷纷发言,如有的学生提出“客厅的面积有多大”“我们应如何知道客厅的面积”等问题。这样,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与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若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需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与学习的机会,使其学会分析综合、实验观察、自主归纳、抽象概括,真正会学。
第一,创造实践操作机会。对于小学生而言,主要以感性认知为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强化实践操作,使其在操作过程中,增强感知,构建表象,学会抽象概括、猜测验证等,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知道问题是如何提出的,数学概念、数学定理等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总结出结论的,从而自主获取新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认识圆柱形”时,教师可提问:圆柱形物体有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结合事先准备好的立体图形以及课本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圆柱由哪些面组成?这些面有着什么特点?然后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当学生自学后,可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学情况,并由组长整理汇报。①底面:观察圆柱,看看两个底面有怎样的关系?指导学生在纸上分别画处圆柱两底面,然后剪下重叠对比大小,看看有何发现;②高:展示高矮(吸管)两个圆柱,说说什么是高。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圆柱的高在哪里,有几条,如何测量最方便,然后同桌之间相互测圆柱体实物的高,并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测量,并讲解测量方法。
第二,留出思考余地与质疑空间。思维始于惊奇与疑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利用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①激励与鼓励学生多多提问,质疑问难;②指导学生善思、善问;③启发学生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如教学《圆柱和圆锥》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对于圆柱和圆锥,你们想知道什么?于是学生提出了各种问题,有的学生想知道圆柱有几个面、圆锥有几个面,圆锥、圆柱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圆柱的高在哪儿,圆锥与圆柱各有什么特点等。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这样,通过学生自主质疑,激发了学生自学意识与探究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现代数学教育中,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常用学习方法,可打破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探究、合作交流而加深理解与记忆,使学生善学、会学。如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先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你们是否可以想出办法将此平行四边形转为所学的图形?然后要求学生先独立操作,而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转化后的图形的面积是否一样?②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长方形的长、宽存在怎样的关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与归纳出长方体的面积公式。
第四,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来学习与获取新知体现了学习者的技巧与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将新知与旧知加以联系,找出其有效切入点,从而自主发掘数学规律,构建知识系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数学教师可结合学生原有知识,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索:我们是如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而后引导学生把梯形转变成所学的平面图形,使其迁移所学知识与技能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