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日,和朋友一起吃饭。他曾经是个文艺青年,流行的书无所不读。近年自己创业,暇余少了,我问他还阅读否,他说除了生活、财经类杂志,几乎所有的阅读都是在手机和网络上,纸质书偶尔也读,但只读传统作家的名作。
我比他的阅读面广些。由于自己既给杂志写专栏,也给阅读类应用程序写小说,所以无论新作者老作家、小说、杂文、散文、古文,统统都读,统统都学习。这么比较着读下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单就短篇小说来看,青年作者和传统作家笔下的差异就非常大。这种差异不是个人风格体现在文笔上的差异,而是时代风格体现在文风上的差异。
最近风头正劲的青年作者张嘉佳,不仅凭短篇小说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摘得畅销榜桂冠,还有多部小说正在被改编为电影。在以前,能改编为电影的小说,篇幅至少是中篇。今天一万字以内的小说能被导演选中,起码说明,目前流行的短篇小说在容量上已经与过去很不同了。
传统短篇小说的特点是“短而小”。今天最受欢迎的短篇小说正有一种变得“短而大”的趋势。短而小,往往只讲一两件事,以小见大。比如,以写短篇著称的大师都德,其代表作《最后一课》,即便是写国家、民族、战争、文化这种大主题,也一定是选取一个极小的视角来着眼。汪曾祺《故里三陈》中的陈小手,非常经典,让人过目不忘,也只写了一件事,就构成一篇短篇。
在今天的汉语阅读环境下,“短而小”的小说受欢迎程度普遍不及“短而大”的。韩寒监制的“一个”, 每日提供一篇文章,被数百万人阅读,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短而大”的小说。即通过短短几千字,讲述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发生的故事。例如,《老情书》、《我想笑着说说三小姐的故事》、《郎意难坚,侬情自热》等。一般来说,时间跨度越长,表现厚重的东西就越容易。人物性格特点、人物间关系的变化在短时间内很难集中体现,时间跨度长了,就容易解决了。因此,那些小说中会频繁出现“几个月之后”,“几年之后”的字眼。不过,短篇小说限于篇幅,时间跨度如果拉长,细节就很难鲜明。青年小说作者的功力高下,也主要在这点上得到区分。
传统作家在用较少字数表现鲜明的人物性格方面,比青年作者功力深厚得多。不过他们很少写长时间跨度的短篇。他们不写则已,一写就写成一幅“全景画”。比如,阿城的短篇小说《江湖》,短短一千字,写尽了九旬老人孙成久的一生。不仅写到了孙成久,还写到他的母亲、妹子、私塾先生、东家、妹子婆家、重孙子等等。这种极为凝练传神的功力,目前的青年作者中很少有人具备。
传统作家写小说不怕长,小说一长,各种味道都出来了。新作者写小说不敢长,一长就拖沓。这不能全怪作者,和今天的阅读方式有关。今天的读者挤在公交车和地铁上,面对手机屏幕,很难仔细去咀嚼小说中一个字一句话的味道。读者如此,作者自然也写得非常快了。我认识一个图书公司的产品经理,业余写鬼故事,平均一小时写2000字。而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写《一句顶一万句》,平均每天六个小时才写500字。
汪曾祺的小说《鸡鸭名家》、《异秉》,作为短篇,篇幅差不多接近中篇了,繁琐之处真是不厌其繁。但这种繁琐不是五个字能说明白的话用十个字说,恰恰相反,汪曾祺字字精到。不过他喜欢铺排,一写就是“全景式”,主要人物是王二,他偏偏把张三、李四、钱五、赵六全写进来,笔墨往往比王二还多。这种小说,青年作者不敢写,一是万一功力不足,反成拖沓。二是读者不愿读,快速阅读习惯让读者倾向追求突出的矛盾。全景式的铺排很容易把矛盾弱化了。而无关大局的笔墨在追求故事情节的读者看来大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不过,这正是老一代小说家的功力所聚。汪曾祺的小说,单篇拎出来就有《清明上河图》的效果——整个小镇的风土人情全收罗在笔下了。所以,今天的读者,有机会也可以对着纸质书读些老一辈名家的作品,就像喝惯了红酒的人偶尔找个空闲的下午喝一壶酽茶,也是很舒服的享受。
责任编辑:张婷
我比他的阅读面广些。由于自己既给杂志写专栏,也给阅读类应用程序写小说,所以无论新作者老作家、小说、杂文、散文、古文,统统都读,统统都学习。这么比较着读下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单就短篇小说来看,青年作者和传统作家笔下的差异就非常大。这种差异不是个人风格体现在文笔上的差异,而是时代风格体现在文风上的差异。
最近风头正劲的青年作者张嘉佳,不仅凭短篇小说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摘得畅销榜桂冠,还有多部小说正在被改编为电影。在以前,能改编为电影的小说,篇幅至少是中篇。今天一万字以内的小说能被导演选中,起码说明,目前流行的短篇小说在容量上已经与过去很不同了。
传统短篇小说的特点是“短而小”。今天最受欢迎的短篇小说正有一种变得“短而大”的趋势。短而小,往往只讲一两件事,以小见大。比如,以写短篇著称的大师都德,其代表作《最后一课》,即便是写国家、民族、战争、文化这种大主题,也一定是选取一个极小的视角来着眼。汪曾祺《故里三陈》中的陈小手,非常经典,让人过目不忘,也只写了一件事,就构成一篇短篇。
在今天的汉语阅读环境下,“短而小”的小说受欢迎程度普遍不及“短而大”的。韩寒监制的“一个”, 每日提供一篇文章,被数百万人阅读,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短而大”的小说。即通过短短几千字,讲述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发生的故事。例如,《老情书》、《我想笑着说说三小姐的故事》、《郎意难坚,侬情自热》等。一般来说,时间跨度越长,表现厚重的东西就越容易。人物性格特点、人物间关系的变化在短时间内很难集中体现,时间跨度长了,就容易解决了。因此,那些小说中会频繁出现“几个月之后”,“几年之后”的字眼。不过,短篇小说限于篇幅,时间跨度如果拉长,细节就很难鲜明。青年小说作者的功力高下,也主要在这点上得到区分。
传统作家在用较少字数表现鲜明的人物性格方面,比青年作者功力深厚得多。不过他们很少写长时间跨度的短篇。他们不写则已,一写就写成一幅“全景画”。比如,阿城的短篇小说《江湖》,短短一千字,写尽了九旬老人孙成久的一生。不仅写到了孙成久,还写到他的母亲、妹子、私塾先生、东家、妹子婆家、重孙子等等。这种极为凝练传神的功力,目前的青年作者中很少有人具备。
传统作家写小说不怕长,小说一长,各种味道都出来了。新作者写小说不敢长,一长就拖沓。这不能全怪作者,和今天的阅读方式有关。今天的读者挤在公交车和地铁上,面对手机屏幕,很难仔细去咀嚼小说中一个字一句话的味道。读者如此,作者自然也写得非常快了。我认识一个图书公司的产品经理,业余写鬼故事,平均一小时写2000字。而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写《一句顶一万句》,平均每天六个小时才写500字。
汪曾祺的小说《鸡鸭名家》、《异秉》,作为短篇,篇幅差不多接近中篇了,繁琐之处真是不厌其繁。但这种繁琐不是五个字能说明白的话用十个字说,恰恰相反,汪曾祺字字精到。不过他喜欢铺排,一写就是“全景式”,主要人物是王二,他偏偏把张三、李四、钱五、赵六全写进来,笔墨往往比王二还多。这种小说,青年作者不敢写,一是万一功力不足,反成拖沓。二是读者不愿读,快速阅读习惯让读者倾向追求突出的矛盾。全景式的铺排很容易把矛盾弱化了。而无关大局的笔墨在追求故事情节的读者看来大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不过,这正是老一代小说家的功力所聚。汪曾祺的小说,单篇拎出来就有《清明上河图》的效果——整个小镇的风土人情全收罗在笔下了。所以,今天的读者,有机会也可以对着纸质书读些老一辈名家的作品,就像喝惯了红酒的人偶尔找个空闲的下午喝一壶酽茶,也是很舒服的享受。
责任编辑: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