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到来,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已日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活力。但由于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全面、不准确,思想上比较浮躁,行动上比较激进,在课堂教学中赶时髦,盲目追“新”,把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一概摒弃。这种现象若不引起重视,及时纠正,势必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有了“创设情境”,莫丢“复习铺垫”
创设情境作为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针对传统教学中数学知识的呈现过于抽象,缺乏现实背景的依托,数学知识显得枯燥乏味,数学课堂显得毫无生气而言,创设情境的确对小学数学课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很多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形成认知冲突,唤起求知欲望,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但是,不少教师误认为数学课都要用情境引入,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落后了、不再适用了。这一方面造成过滥、过度、过于平庸、过于花哨的或牵强附会的情境充斥着数学课堂,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所必需的旧知识不能及时再现,找不到新知识的“固着点”,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这既不利于新知识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构建知识系统。小学数学教科书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数的认识和运算为主线,其余内容纵横交织的立体结构。有的新知识的学习所必需的旧知识,学生已学很久而被遗忘,为了扫清学习的障碍,激活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旧知识,为新知识提供“固着点”,适当的“复习铺垫”、“以旧引新”是完全必要的。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与其煞费苦心地创设情境,倒不如从复习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引入,学生很快就能发现比的基本性质,而且也助于学生对性质的理解,更有利于沟通它们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系统,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因此,数学课的引入是创设情境,还是复习铺垫,应视教学内容而定,绝不能千篇一律。
二、有了“探究学习”,莫丢“接受学习”
探究学习比较开放,相比于传统教学而言,它更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的发挥。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有效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方式和策略,数学教学只用探究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因为用探究的方法教学费时较多,不能保证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探究学习,不能再用接受学习,对接受学习采用摒弃的态度。处处都让学生亲自发现、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造成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如“小括号”的教学,一位教师让学生去探索怎样在算式54-8 22中表示出要先算8 22。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充分发挥了创造性。有的说在8 22下面写上先算,有的说在8 22的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先算,有的说在8 22的前后各画一个五星表示先算,……众说纷纭,耗时达数分钟,谁也没说出应该用小括号。教师只能无奈地讲:“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方法,但这些方法都不好,在数学上规定要改变运算的顺序。就要用小括号。”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试想,既然是规定,何不用“接受学习”,用讲授法直接告诉学生呢?这样的探究价值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是学生学习必需的,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而且在一堂课里,两种学习方式兼而有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课标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分沉湎于接受学习而影响创新精神的培养的情况提出来的,绝不意味着反对接受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而综合地对教学内容、要求、对象等要素进行考察和分析,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了“现代媒体”,莫丢“传统武器”
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它集声、光、色和动画于一体,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转换,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地显现出来,从而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桥梁,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创造了条件,能解决常规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要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把圆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从而渗透极限思想,常规手段无能为力,多媒体却容易办到。但是,看问题不能绝对化,对现代媒体也要正确认识,现代媒体也只是一种媒体,它的运用与否和教学效果是不成正比的。当前,一种时髦的观点认为:用传统媒体教学的课就不是一堂好课,用现代媒体教学的课就一定是一堂好课。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数学教学出现了现代媒体“一花独放”,“常规武器”退出课堂的现象,使人感到不安。
综上所述,一堂数学课是用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还是用传统的方式和手段,要视教学内容而定。作为教师,应充分领悟现代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手段各自的价值和意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以实用有效为标准,努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一、有了“创设情境”,莫丢“复习铺垫”
创设情境作为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针对传统教学中数学知识的呈现过于抽象,缺乏现实背景的依托,数学知识显得枯燥乏味,数学课堂显得毫无生气而言,创设情境的确对小学数学课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很多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形成认知冲突,唤起求知欲望,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但是,不少教师误认为数学课都要用情境引入,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落后了、不再适用了。这一方面造成过滥、过度、过于平庸、过于花哨的或牵强附会的情境充斥着数学课堂,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所必需的旧知识不能及时再现,找不到新知识的“固着点”,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这既不利于新知识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构建知识系统。小学数学教科书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数的认识和运算为主线,其余内容纵横交织的立体结构。有的新知识的学习所必需的旧知识,学生已学很久而被遗忘,为了扫清学习的障碍,激活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旧知识,为新知识提供“固着点”,适当的“复习铺垫”、“以旧引新”是完全必要的。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与其煞费苦心地创设情境,倒不如从复习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引入,学生很快就能发现比的基本性质,而且也助于学生对性质的理解,更有利于沟通它们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系统,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因此,数学课的引入是创设情境,还是复习铺垫,应视教学内容而定,绝不能千篇一律。
二、有了“探究学习”,莫丢“接受学习”
探究学习比较开放,相比于传统教学而言,它更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的发挥。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有效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方式和策略,数学教学只用探究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因为用探究的方法教学费时较多,不能保证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探究学习,不能再用接受学习,对接受学习采用摒弃的态度。处处都让学生亲自发现、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造成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如“小括号”的教学,一位教师让学生去探索怎样在算式54-8 22中表示出要先算8 22。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充分发挥了创造性。有的说在8 22下面写上先算,有的说在8 22的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先算,有的说在8 22的前后各画一个五星表示先算,……众说纷纭,耗时达数分钟,谁也没说出应该用小括号。教师只能无奈地讲:“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方法,但这些方法都不好,在数学上规定要改变运算的顺序。就要用小括号。”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试想,既然是规定,何不用“接受学习”,用讲授法直接告诉学生呢?这样的探究价值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是学生学习必需的,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而且在一堂课里,两种学习方式兼而有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课标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分沉湎于接受学习而影响创新精神的培养的情况提出来的,绝不意味着反对接受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而综合地对教学内容、要求、对象等要素进行考察和分析,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了“现代媒体”,莫丢“传统武器”
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它集声、光、色和动画于一体,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转换,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地显现出来,从而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桥梁,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创造了条件,能解决常规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要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把圆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从而渗透极限思想,常规手段无能为力,多媒体却容易办到。但是,看问题不能绝对化,对现代媒体也要正确认识,现代媒体也只是一种媒体,它的运用与否和教学效果是不成正比的。当前,一种时髦的观点认为:用传统媒体教学的课就不是一堂好课,用现代媒体教学的课就一定是一堂好课。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数学教学出现了现代媒体“一花独放”,“常规武器”退出课堂的现象,使人感到不安。
综上所述,一堂数学课是用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还是用传统的方式和手段,要视教学内容而定。作为教师,应充分领悟现代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手段各自的价值和意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以实用有效为标准,努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