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挖掘隐含在古诗文中美的因素,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那么,怎样进行古诗文的“美育”呢?本文就激发审美兴趣、构建审美心理、探究美的因素三个策略,谈谈一孔之见。
一、激发审美兴趣
根据我校对四年级240名同学的调查结果发现:喜欢阅读古诗文的占35.4%,可以得到审美感受的占16.6%,从中获得人生哲理、学会做人的占5%。如此的现状,古诗文怎么可能成为他们审美的对象?古诗文学科领域的美育又从何谈起?所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是实施美育的前提。
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审美兴趣呢?我认为一个重要环节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审美情境,接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轻松、主动地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受到美的熏陶。教学中,教师以优美生动的儿童化的语言和形式多样的手段,配以亲切的体态动作等,创设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它应该是教育环境和师生情感的结合体。这种美的情境可以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与教育,达到理性认识与感性接受的一致。美的形成需要具备两大要素,美的潜能和美的潜因,具备审美潜能的主體与具备审美潜因的客体相互作用,引起心灵愉悦的主客体之间的和谐状态,这种和谐状态就是美。那么,如何创设审美情境呢?我认为最便捷的途径之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因为通过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学对象在审美感受和鉴赏活动中获得各种知识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满足和愉悦。学生在美的感召下感受到诗文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构建审美心理
古诗文的审美在时间上有一个逐步推移、逐渐深入的过程,在心理上也有一个准备酝酿、感受和体验、领悟等审美效应发生的复杂过程,也是各种心理功能积极活动综合作用的过程。所谓综合,一是在审美过程中多种心理技能综合作用的过程;二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象是审美主体调动各种心理因素对诗文作品形象进行直觉整合的结果。由此,构建学生审美心理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前提。
1.构建审美感知心理
感知是通过感受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表象,进而把握对象。而审美感知与一般感知不同,一般感知中表象是客观的,不带感情色彩的,审美感知中的表象则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是以作品的审美对象为起点,“沿波讨源”,通过语言唤起视、听、嗅、触等各种器官的积极活动,从而感知到对象的色彩、声音等外在特征,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重现出人物、场景、事件等审美意象并达到对对象的整体把握,进而体验作品的情感意蕴。例如:学习李白诗《望庐山瀑布》时,学生反复诵读之后,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观看风景秀丽、云雾缭绕的庐山美景和气势磅礴的“三千尺”瀑布的画面,再配上气势雄壮的音乐,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都受到了强烈地刺激,然后通过动情的诵读渲染气氛,激发同学们审美意象,让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此时在学生头脑中会再现出庐山美丽的雄壮的景观,情感也受到震撼,这时再让学生有声有色有情地诵读古诗,学生就会有感情地朗诵这首古诗,审美感知心理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被建构起来。
2.构建审美体验与品味心理
通过审美感知,我们只看到作品中的形象,但形象究竟有什么审美意义?美在何处?为什么美?美的过程如何等等,还需要我们深入地体验与品味,这就需要构建学生的审美体验心理。
审美体验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入作品的特定情境,特定角色之中,去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品味就是品尝语言的滋味,揣摩形象的意味。全身心地沉浸于作品的意境之中,情感、想象、感知、理解等各种心理技能被充分调动起来,达到“身如其人”的境界。
3.构建审美领悟心理
优秀的古诗文,不仅能使我们感受到作品的形象,体验到作品的情感,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感悟到诗文中折射出的人生哲理。学生借助作品入情入境地诵读时,诗文中真、善、美等潜移默化地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例如: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我们也会同诗人一道,在观赏这雄奇的美景时,超然于自然景物之外,领悟普遍性的生活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任何事物,如果身陷其中就会难明真相,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了解事物,明白道理。
三、探究美的因素
古诗文中美的因素很多,对于小学生来说,旨在探究古诗文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1.探究古诗文的韵律美
古诗文本身是一种修饰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入耳,其原因是诗文本身有鲜明节奏和声韵气律。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韵律美,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诗文的合辙押韵,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能力。例如:美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可在学生了解诗的大意以后,让学生一字一句大声朗读,“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同时优美的韵律,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2.探究古诗文的语言美
入选小学指定背诵篇目的古诗文,大多都是历朝历代名人名家的诗作。特别是诗的语言,讲究朗吟密恬,涵咏体悟,总在字里行间隐蕴着意外之意,弦外之音。古人为了“推敲”、“斟酌”字句,曾“捻断数茎须”,以求得语言的精美和凝练。
小学生如何读好读懂这些美的语言,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的“六观”的“观置辞”中告诉我们:“要把语言的符号还原为感性的形象,并在头脑中重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低声慢吟,细细品味,在反复诵读中去发现诗中的语言美。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美读,从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名篇佳作中,听到“春江水暖”中的鸭鸣声,看到“迟日江山丽,春江花草香”的春景图,闻到“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中梅花的芳香,感悟到“九月九日山东兄弟”的悲欢离愁及思念亲人之情和诗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语言美的感召下受到自然美、社会美、人生美的熏陶,在美的语言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语文素养。
3.探究古诗文的情感美
古诗文中融合着各种美的情感因素。挖掘古持文中的“情韵”美,有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教学时,可抓住诗文中某个人物、情节、意境哲理以有情感的交织点为凭借,通过延伸拓展,变式重组,挖掘探究,吟诵品味,多位体验等方式唤起学生的审美记忆,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从而感受和体验美的情感。例如:陆游《示儿》一诗,反映诗人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高尚情感。这首诗是陆游临终所作,诗中饱含了诗人毕生的心愿和无限的希望。教学时,反复引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诗人躺在病榻上,头发花白,面色憔悴的凄凉画面,再动情地低吟诗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体味此时诗人的心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体味诗人在刹那间升起的一抹浓浓的哀愁,触摸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忧国之心。此时,学生入情入境,情感受到感染和熏陶,很容易体会出忧国忧民的悲壮美。
综上所述,小学古诗文中的美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它不仅影响学生的智力、思维、情感、意志,而且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要我们有了审美教育的意识,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兴趣,注重美的因素之间的整合,依托每个教学步骤,有机渗透,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一、激发审美兴趣
根据我校对四年级240名同学的调查结果发现:喜欢阅读古诗文的占35.4%,可以得到审美感受的占16.6%,从中获得人生哲理、学会做人的占5%。如此的现状,古诗文怎么可能成为他们审美的对象?古诗文学科领域的美育又从何谈起?所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是实施美育的前提。
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审美兴趣呢?我认为一个重要环节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审美情境,接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轻松、主动地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受到美的熏陶。教学中,教师以优美生动的儿童化的语言和形式多样的手段,配以亲切的体态动作等,创设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它应该是教育环境和师生情感的结合体。这种美的情境可以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与教育,达到理性认识与感性接受的一致。美的形成需要具备两大要素,美的潜能和美的潜因,具备审美潜能的主體与具备审美潜因的客体相互作用,引起心灵愉悦的主客体之间的和谐状态,这种和谐状态就是美。那么,如何创设审美情境呢?我认为最便捷的途径之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因为通过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学对象在审美感受和鉴赏活动中获得各种知识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满足和愉悦。学生在美的感召下感受到诗文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构建审美心理
古诗文的审美在时间上有一个逐步推移、逐渐深入的过程,在心理上也有一个准备酝酿、感受和体验、领悟等审美效应发生的复杂过程,也是各种心理功能积极活动综合作用的过程。所谓综合,一是在审美过程中多种心理技能综合作用的过程;二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象是审美主体调动各种心理因素对诗文作品形象进行直觉整合的结果。由此,构建学生审美心理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前提。
1.构建审美感知心理
感知是通过感受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表象,进而把握对象。而审美感知与一般感知不同,一般感知中表象是客观的,不带感情色彩的,审美感知中的表象则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是以作品的审美对象为起点,“沿波讨源”,通过语言唤起视、听、嗅、触等各种器官的积极活动,从而感知到对象的色彩、声音等外在特征,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重现出人物、场景、事件等审美意象并达到对对象的整体把握,进而体验作品的情感意蕴。例如:学习李白诗《望庐山瀑布》时,学生反复诵读之后,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观看风景秀丽、云雾缭绕的庐山美景和气势磅礴的“三千尺”瀑布的画面,再配上气势雄壮的音乐,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都受到了强烈地刺激,然后通过动情的诵读渲染气氛,激发同学们审美意象,让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此时在学生头脑中会再现出庐山美丽的雄壮的景观,情感也受到震撼,这时再让学生有声有色有情地诵读古诗,学生就会有感情地朗诵这首古诗,审美感知心理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被建构起来。
2.构建审美体验与品味心理
通过审美感知,我们只看到作品中的形象,但形象究竟有什么审美意义?美在何处?为什么美?美的过程如何等等,还需要我们深入地体验与品味,这就需要构建学生的审美体验心理。
审美体验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入作品的特定情境,特定角色之中,去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品味就是品尝语言的滋味,揣摩形象的意味。全身心地沉浸于作品的意境之中,情感、想象、感知、理解等各种心理技能被充分调动起来,达到“身如其人”的境界。
3.构建审美领悟心理
优秀的古诗文,不仅能使我们感受到作品的形象,体验到作品的情感,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感悟到诗文中折射出的人生哲理。学生借助作品入情入境地诵读时,诗文中真、善、美等潜移默化地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例如: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我们也会同诗人一道,在观赏这雄奇的美景时,超然于自然景物之外,领悟普遍性的生活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任何事物,如果身陷其中就会难明真相,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了解事物,明白道理。
三、探究美的因素
古诗文中美的因素很多,对于小学生来说,旨在探究古诗文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1.探究古诗文的韵律美
古诗文本身是一种修饰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入耳,其原因是诗文本身有鲜明节奏和声韵气律。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韵律美,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诗文的合辙押韵,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能力。例如:美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可在学生了解诗的大意以后,让学生一字一句大声朗读,“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同时优美的韵律,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2.探究古诗文的语言美
入选小学指定背诵篇目的古诗文,大多都是历朝历代名人名家的诗作。特别是诗的语言,讲究朗吟密恬,涵咏体悟,总在字里行间隐蕴着意外之意,弦外之音。古人为了“推敲”、“斟酌”字句,曾“捻断数茎须”,以求得语言的精美和凝练。
小学生如何读好读懂这些美的语言,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的“六观”的“观置辞”中告诉我们:“要把语言的符号还原为感性的形象,并在头脑中重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低声慢吟,细细品味,在反复诵读中去发现诗中的语言美。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美读,从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名篇佳作中,听到“春江水暖”中的鸭鸣声,看到“迟日江山丽,春江花草香”的春景图,闻到“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中梅花的芳香,感悟到“九月九日山东兄弟”的悲欢离愁及思念亲人之情和诗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语言美的感召下受到自然美、社会美、人生美的熏陶,在美的语言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语文素养。
3.探究古诗文的情感美
古诗文中融合着各种美的情感因素。挖掘古持文中的“情韵”美,有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教学时,可抓住诗文中某个人物、情节、意境哲理以有情感的交织点为凭借,通过延伸拓展,变式重组,挖掘探究,吟诵品味,多位体验等方式唤起学生的审美记忆,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从而感受和体验美的情感。例如:陆游《示儿》一诗,反映诗人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高尚情感。这首诗是陆游临终所作,诗中饱含了诗人毕生的心愿和无限的希望。教学时,反复引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诗人躺在病榻上,头发花白,面色憔悴的凄凉画面,再动情地低吟诗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体味此时诗人的心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体味诗人在刹那间升起的一抹浓浓的哀愁,触摸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忧国之心。此时,学生入情入境,情感受到感染和熏陶,很容易体会出忧国忧民的悲壮美。
综上所述,小学古诗文中的美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它不仅影响学生的智力、思维、情感、意志,而且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要我们有了审美教育的意识,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兴趣,注重美的因素之间的整合,依托每个教学步骤,有机渗透,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