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CSSCI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以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研究者主要来自非985、非211类大学,研究者合作关系不普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方面;实证研究比较缺乏;对国内外相关学科知识的吸收程度较低。深化该领域研究的政策建议是:加强研究团队建设;以问题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完善研究方法,强化实证研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2-0079-04
作者简介:贺莉(1978-),女,陕西绥德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陆根书(1966-),男,江苏溧阳人,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吴佳顺(1988-),女,重庆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绩效。
2005年,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了改革,开始实施“05方案”。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研究方法,对2005年以来部分公开发表的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一、文献采集与分析框架
为客观全面地了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的现状,本文选取研究水平较高、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期刊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五版)》根据学术性、规范性等标准分别对我国现有的社会科学期刊进行了筛选,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力较大、认可程度较高;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收录了国内部分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学科的研究进展。笔者分别在以上四个数据库中以题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时间段为“2005-01-01—2011-02-28”进行文献检索,最后满足条件的文献有:刊登在CSSCI期刊上的18篇文献、刊登在核心期刊上的53篇文献以及收录在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的8篇文献,总计79篇研究文献(详见表1)。
一般情况下,对特定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评价和分析时会考虑文献的来源、作者来源(地区、国家)、期刊(杂志)的影响因子、文献的被引情况、文献引用其它文献的情况、研究(选题)内容、研究范式和方法等。[1][2][3]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对筛选出的研究文献提取了如下11个分析指标:文献出版物来源、发表年度、文献作者、期刊类型、被引频次、下载频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引用文献数量和引用外文文献数量。对研究文献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献期刊来源、发表年份。分析发表文献的期刊类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文献的质量。而对文献发表年份的统计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该研究领域随时间变化所体现出来的发展趋势。
二是文献作者相关数据。文献作者相关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两部分:文献作者合作关系分析以及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分析。学者之间的合作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形式。[4]研究学者之间合作关系的最常用分析方法是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它通过分析研究者的合作网络,展示研究者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及描述研究群体关系的结构。[5]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领域中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绘制了研究者的合作网络图谱。分析所使用的软件是UCINET6.0。
三是文献研究内容。分析文献的研究内容,可以了解研究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的关注点。在本文中,根据研究文献的内容,将文献研究内容概括为概念界定、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和对策分析等几个主要类型。
四是文献采用的研究范式。文献采用的研究范式主要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类。规范研究旨在找出较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规则和发展思路,但是对于不同的研究者来说,对这种“应然”状态的理解会存在差异,因此很容易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实证研究则试图用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实然”状态做出说明。
五是文献的引用及被引用状态。本研究主要分析研究文献的引用文献数量、类型,以此了解不同时期研究者所持观点的发展状况、该研究领域吸收知识的能力与成熟度、对国内外相关学科知识的吸收程度和对相关学科研究进展的敏感程度。[6]文献被引用状态分析主要采用文献被引频次这个指标进行分析,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献被关注的程度和对本研究领域的贡献。
二、研究结果
(一)文献期刊来源、发表年份分析
表1列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实效性研究文献的来源情况。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以期刊论文的形式发表,以学位论文形式发表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至今还没有以该课题为博士论文选题的研究出现。
图1列出了文献的年度分布特征。从中可以看出,总体上看,在2006-2010年间,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研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11年的文献因仅为到2月底的,不能反映全年的情况)。
(二)文献作者及其合作关系分析
从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类型的分析来看,一般院校的研究者是主体,这些院校学者发表的文献有58篇,占到文献总量的73.4%,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从事该课题研究的学者较少,他们发表的文献只有17篇,占文献总量的21.5%。
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本文从79篇文献中提取了全部112名研究者的姓名(对期刊文献,提取文献所有作者的姓名,对于学位论文,仅提取学位申请人的姓名)。在这112名研究者当中,仅有50名研究者与其他研究者有合作关系(占研究者总人数的44.6%),社会网络分析图谱以一个二维空间直接显示了这50名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图2)。
从图2可以看出:
1.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密度不大。所谓密度,反映的是社会网络关系的密切程度。密度越大,表明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它等于网络中实际的连线数与最多可能的连线数之比。[7]图2表明在这一研究领域,学者们的合作行为并不普遍。从研究者的合作行为看,研究者们采取两两合作的形式相对较多(在50位有合作者的学者中,有30位学者采取这一形式,详见图2中用方形表示的作者);3人以及3人以上进行合作的各有2组,其中清华大学团队(艾四林-吴倬合作群)和兰州理工大学团队(洪涛-段兴利合作群)是仅有的两个3人以上的合作团队。
2.在合作者中,合作者的度中心性普通不高。所谓度中心性,是指在一个社会网络中,如果一个行为者与其他行为者存在越多的直接联系,那么该行为者就居于中心地位,[8]度中心性等于一个作者所具有的合作者人数。在图2中,每一个节点的大小表示该作者的度中心性,即有合作关系的合作人越多的作者其节点越大;线条的粗细表示每一个合作对之间的合作次数,线条越粗,表示两个作者之间的合作次数越多。
(三)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大致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文献的内容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概念界定、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对策分析。根据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将文献分为六个类型,其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影响因素和改进策略的占51.9%,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改进策略的占21.5%,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现状、影响因素及改进策略的占11.4%。可见在研究文献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现状、影响因素和改进策略研究是主体。其他三个类别的研究合计占15.2%。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概念的界定及测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概念进行界定的文献共有12篇,这些文献对实效性的认识主要有如下几种:(1)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是指该课程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有刘福洲、盛湘鄂、赖锐、王微、朱云生和熊礼贵、杜红芳、丁贞栋、曲世英等。(2)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是指该课程教育教学活动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有郭华茹。(3)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有胡仕坤。有些研究者还设计了一些测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指标。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者们对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这些因素包括:(1)学校以外层面因素的影响。如信息全球化、网络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2)学校及教师层面因素的影响。如大学领导的重视程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水平、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师素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社会实践以及研究性教学活动)、教学氛围、教学组织和管理、考核及评价等因素的影响。(3)学生层面因素的影响。如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目的、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还有少数学者探讨了其中部分因素的影响机理。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团体辅导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影响实效性,案例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改进策略分析。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改进策略的分析,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从实效性的现状和不足入手,提出改进策略。一些学者认为,在认知方面,学生对道德规范缺乏理解,理想信念模糊;在情感方面,一些调查表明,学生对课程不满意,或认为学习所获要低于自己的期望;在行为表现方面,一些学者观察到,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到课率较高,但听课率不高,在课堂上看课外书、做专业作业、玩手机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参与度不高。根据这些分析,研究者们提出,要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学校以外层面到学校、教师、学生层面进行广泛、深入的改革,才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另一种是从分析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表2列出了一些学者从这些视角所提出的对策建议。
(四)文献研究范式分析
分析表明,79篇研究文献中,属于规范研究的文献有62篇,占78.5%;属于实证研究的有17篇,占21.5%。由此可见,在当前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研究中,较常见的研究范式是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缺乏。
(五)文献引用及被引情况分析
对79篇研究文献中的引用文献分析来看,每篇平均引用文献的数量为8.1篇,其中有19篇研究文献(占文献总数的24.1%)没有引用文献;79篇研究文献中,每篇平均引用外文文献的数量为0.8篇,有60篇文献没有引用外文文献,占文献总数的75.9%。从文献的被引频次来看,每篇平均被引次数为3次,其中有1篇文献被引次数达到16次;有36篇研究文献(占文献总数的45.6%)的被引次数为0次。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呈逐年增长趋势。自“05方案”实施以来,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研究文献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研究者之所以越来越关注这一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高校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还不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基本上处于个体化研究状态,还缺乏强有力的研究团队。本研究结果表明,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的学者中,来自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研究者比较少,与这些高校应该担负的示范、引领作用还不是很相衬。此外,在从事这一问题研究的学者之间,合作行为还不普遍,基本上以个人研究为主,在为数不多的合作行为中,主要以两两合作为主,3人以人的合作团队非常缺乏。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方式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思辨式、规范性研究范式,从“应然”的角度讨论多,从“实然”的角度论证少,缺乏深度的实证研究。此外,研究者对国内外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借鉴、吸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政策建议
1.应加强研究团队建设。尤其是要加强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团队建设,通过团队建设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的深入。
2.以问题为导向,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应该从一般化的概念界定、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和改进
策略探讨,转向从实际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拓展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此外,在设立马克思
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应该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课题,组织一些博士生以此为选题,开展深入、系统的
研究,以期取得一些突破。
3.完善研究方法,强化实证研究。多组织一些深入的调查研究,从“实然”的角度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问
题。此外,应该多从国内外相关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中汲取营养,丰富和深
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阎凤桥,吴沛涓.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回顾、比较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2]李泽彧,陈杰斌.关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研究动态的探讨——基于1999-2006年“中国知网”的统计与分析
[J].教育研究,2008,(3).
[3]钟秉林,赵应生,洪煜.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国外期刊高等教育研究论文量化
分析[J].教育研究,2010,(1).
[4]尹丽春,姜春林.基于CSCD和SCI的跨省区科学合作网络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6,(8).
[5]黄维,陈勇.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者合作网络的社会网络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0,(2).
[6]张斌贤,陈瑶,祝贺.近三十年我国教育知识来源的变迁——基于《教育研究》杂志论文引文的研究[J].教育
研究,2009,(4).
[7]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3.
[8]李亮,朱庆华.社会网路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08,(4).
[责任编辑:孙 巍]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2-0079-04
作者简介:贺莉(1978-),女,陕西绥德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陆根书(1966-),男,江苏溧阳人,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吴佳顺(1988-),女,重庆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绩效。
2005年,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了改革,开始实施“05方案”。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研究方法,对2005年以来部分公开发表的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一、文献采集与分析框架
为客观全面地了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的现状,本文选取研究水平较高、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期刊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五版)》根据学术性、规范性等标准分别对我国现有的社会科学期刊进行了筛选,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力较大、认可程度较高;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收录了国内部分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学科的研究进展。笔者分别在以上四个数据库中以题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时间段为“2005-01-01—2011-02-28”进行文献检索,最后满足条件的文献有:刊登在CSSCI期刊上的18篇文献、刊登在核心期刊上的53篇文献以及收录在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的8篇文献,总计79篇研究文献(详见表1)。
一般情况下,对特定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评价和分析时会考虑文献的来源、作者来源(地区、国家)、期刊(杂志)的影响因子、文献的被引情况、文献引用其它文献的情况、研究(选题)内容、研究范式和方法等。[1][2][3]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对筛选出的研究文献提取了如下11个分析指标:文献出版物来源、发表年度、文献作者、期刊类型、被引频次、下载频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引用文献数量和引用外文文献数量。对研究文献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献期刊来源、发表年份。分析发表文献的期刊类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文献的质量。而对文献发表年份的统计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该研究领域随时间变化所体现出来的发展趋势。
二是文献作者相关数据。文献作者相关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两部分:文献作者合作关系分析以及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分析。学者之间的合作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形式。[4]研究学者之间合作关系的最常用分析方法是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它通过分析研究者的合作网络,展示研究者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及描述研究群体关系的结构。[5]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领域中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绘制了研究者的合作网络图谱。分析所使用的软件是UCINET6.0。
三是文献研究内容。分析文献的研究内容,可以了解研究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的关注点。在本文中,根据研究文献的内容,将文献研究内容概括为概念界定、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和对策分析等几个主要类型。
四是文献采用的研究范式。文献采用的研究范式主要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类。规范研究旨在找出较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规则和发展思路,但是对于不同的研究者来说,对这种“应然”状态的理解会存在差异,因此很容易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实证研究则试图用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实然”状态做出说明。
五是文献的引用及被引用状态。本研究主要分析研究文献的引用文献数量、类型,以此了解不同时期研究者所持观点的发展状况、该研究领域吸收知识的能力与成熟度、对国内外相关学科知识的吸收程度和对相关学科研究进展的敏感程度。[6]文献被引用状态分析主要采用文献被引频次这个指标进行分析,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献被关注的程度和对本研究领域的贡献。
二、研究结果
(一)文献期刊来源、发表年份分析
表1列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实效性研究文献的来源情况。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以期刊论文的形式发表,以学位论文形式发表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至今还没有以该课题为博士论文选题的研究出现。
图1列出了文献的年度分布特征。从中可以看出,总体上看,在2006-2010年间,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研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11年的文献因仅为到2月底的,不能反映全年的情况)。
(二)文献作者及其合作关系分析
从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类型的分析来看,一般院校的研究者是主体,这些院校学者发表的文献有58篇,占到文献总量的73.4%,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从事该课题研究的学者较少,他们发表的文献只有17篇,占文献总量的21.5%。
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本文从79篇文献中提取了全部112名研究者的姓名(对期刊文献,提取文献所有作者的姓名,对于学位论文,仅提取学位申请人的姓名)。在这112名研究者当中,仅有50名研究者与其他研究者有合作关系(占研究者总人数的44.6%),社会网络分析图谱以一个二维空间直接显示了这50名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图2)。
从图2可以看出:
1.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密度不大。所谓密度,反映的是社会网络关系的密切程度。密度越大,表明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它等于网络中实际的连线数与最多可能的连线数之比。[7]图2表明在这一研究领域,学者们的合作行为并不普遍。从研究者的合作行为看,研究者们采取两两合作的形式相对较多(在50位有合作者的学者中,有30位学者采取这一形式,详见图2中用方形表示的作者);3人以及3人以上进行合作的各有2组,其中清华大学团队(艾四林-吴倬合作群)和兰州理工大学团队(洪涛-段兴利合作群)是仅有的两个3人以上的合作团队。
2.在合作者中,合作者的度中心性普通不高。所谓度中心性,是指在一个社会网络中,如果一个行为者与其他行为者存在越多的直接联系,那么该行为者就居于中心地位,[8]度中心性等于一个作者所具有的合作者人数。在图2中,每一个节点的大小表示该作者的度中心性,即有合作关系的合作人越多的作者其节点越大;线条的粗细表示每一个合作对之间的合作次数,线条越粗,表示两个作者之间的合作次数越多。
(三)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大致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文献的内容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概念界定、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对策分析。根据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将文献分为六个类型,其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影响因素和改进策略的占51.9%,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改进策略的占21.5%,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现状、影响因素及改进策略的占11.4%。可见在研究文献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现状、影响因素和改进策略研究是主体。其他三个类别的研究合计占15.2%。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概念的界定及测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概念进行界定的文献共有12篇,这些文献对实效性的认识主要有如下几种:(1)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是指该课程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有刘福洲、盛湘鄂、赖锐、王微、朱云生和熊礼贵、杜红芳、丁贞栋、曲世英等。(2)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是指该课程教育教学活动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有郭华茹。(3)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有胡仕坤。有些研究者还设计了一些测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指标。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者们对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这些因素包括:(1)学校以外层面因素的影响。如信息全球化、网络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2)学校及教师层面因素的影响。如大学领导的重视程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水平、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师素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社会实践以及研究性教学活动)、教学氛围、教学组织和管理、考核及评价等因素的影响。(3)学生层面因素的影响。如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目的、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还有少数学者探讨了其中部分因素的影响机理。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团体辅导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影响实效性,案例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改进策略分析。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改进策略的分析,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从实效性的现状和不足入手,提出改进策略。一些学者认为,在认知方面,学生对道德规范缺乏理解,理想信念模糊;在情感方面,一些调查表明,学生对课程不满意,或认为学习所获要低于自己的期望;在行为表现方面,一些学者观察到,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到课率较高,但听课率不高,在课堂上看课外书、做专业作业、玩手机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参与度不高。根据这些分析,研究者们提出,要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学校以外层面到学校、教师、学生层面进行广泛、深入的改革,才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另一种是从分析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表2列出了一些学者从这些视角所提出的对策建议。
(四)文献研究范式分析
分析表明,79篇研究文献中,属于规范研究的文献有62篇,占78.5%;属于实证研究的有17篇,占21.5%。由此可见,在当前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研究中,较常见的研究范式是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缺乏。
(五)文献引用及被引情况分析
对79篇研究文献中的引用文献分析来看,每篇平均引用文献的数量为8.1篇,其中有19篇研究文献(占文献总数的24.1%)没有引用文献;79篇研究文献中,每篇平均引用外文文献的数量为0.8篇,有60篇文献没有引用外文文献,占文献总数的75.9%。从文献的被引频次来看,每篇平均被引次数为3次,其中有1篇文献被引次数达到16次;有36篇研究文献(占文献总数的45.6%)的被引次数为0次。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呈逐年增长趋势。自“05方案”实施以来,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研究文献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研究者之所以越来越关注这一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高校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还不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基本上处于个体化研究状态,还缺乏强有力的研究团队。本研究结果表明,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的学者中,来自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研究者比较少,与这些高校应该担负的示范、引领作用还不是很相衬。此外,在从事这一问题研究的学者之间,合作行为还不普遍,基本上以个人研究为主,在为数不多的合作行为中,主要以两两合作为主,3人以人的合作团队非常缺乏。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方式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思辨式、规范性研究范式,从“应然”的角度讨论多,从“实然”的角度论证少,缺乏深度的实证研究。此外,研究者对国内外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借鉴、吸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政策建议
1.应加强研究团队建设。尤其是要加强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团队建设,通过团队建设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的深入。
2.以问题为导向,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应该从一般化的概念界定、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和改进
策略探讨,转向从实际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拓展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此外,在设立马克思
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应该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课题,组织一些博士生以此为选题,开展深入、系统的
研究,以期取得一些突破。
3.完善研究方法,强化实证研究。多组织一些深入的调查研究,从“实然”的角度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问
题。此外,应该多从国内外相关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中汲取营养,丰富和深
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阎凤桥,吴沛涓.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回顾、比较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2]李泽彧,陈杰斌.关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研究动态的探讨——基于1999-2006年“中国知网”的统计与分析
[J].教育研究,2008,(3).
[3]钟秉林,赵应生,洪煜.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国外期刊高等教育研究论文量化
分析[J].教育研究,2010,(1).
[4]尹丽春,姜春林.基于CSCD和SCI的跨省区科学合作网络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6,(8).
[5]黄维,陈勇.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者合作网络的社会网络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0,(2).
[6]张斌贤,陈瑶,祝贺.近三十年我国教育知识来源的变迁——基于《教育研究》杂志论文引文的研究[J].教育
研究,2009,(4).
[7]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3.
[8]李亮,朱庆华.社会网路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08,(4).
[责任编辑:孙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