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教与学紧密结合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习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其作用是诱发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使其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的自主能力。
一、选择有利于学生“主体表现”的形式,并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是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学生认识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并在他们自己头脑里进行,教师是无法代替的。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育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为了选择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主体表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在备课时,不是单纯地钻研教材,而是同时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讲各种文学体裁单元时,我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导自演课本所选的话剧《半截蜡烛》。为了演好话剧,同学们认真阅读文章,反复揣摩人物的语言,仔细地分析人物性格,排练时为了说好一句词,演好一个动作,他们都反复研究,甚至服装道具他们都认真准备。排好后,各个演出小组在班级间巡回演出,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好评。看了他们的演出,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也更深了。他们在亲自感知、操作、实践和思考过程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水平。
二、信任、理解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要从师爱出发,始终如一地做到用良好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不论遇到什么麻烦、不快,总是用理智去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积极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提问时,注意梯度,让每位学生去摘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果实,同时把尊重、鼓励的语言送给每位学生。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丑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亲其师而信其道,正是这种理解和信任,使学生在语文课中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基本确立。
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1世纪社會需要的正是具有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创造品质的创造型人才。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质疑。语文大纲说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质疑的重要,教师通过启发性的质疑能调动学生多向思维。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之后,我问学生:“闰土离开了鲁迅后他们还会见面”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不会见面了,因为他们之间的身份悬殊,不可能见面了。”有的同学不同意说:“会见面的,因为他们已经成了好朋友,一定会互相联系”。
其次是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一课时,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部分学生如是写:
学生一:原来这一切都是一个“骗局”,一个善意的“骗局”,一个只不过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的“骗局”。真是用心良苦啊!
学生二:原来他家里根本就没有马!他为了我能安心看书,不必为马草卖不出去,无法换钱,失去看书的机会而担忧,不想让我白白地把这宝贵的光阴给浪费了。更何况借此也让我懂得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读书的机会。
看来,文章所设的悬念学生彻底明了了,叫妹妹收马草时,妹妹为什么会有“茫然”神情?他又为什么要以哥哥的口吻发出“命令”?当我要提马草进院时,他为什么“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要阻挡“我”?当我进入后院时,他为什么叫“我”回来,还威吓“我”那马会踢伤你的?这一个个怪异的现象这才真相大白——原本无马,假称有马,叫妹妹收马草,妹妹岂能不觉得“茫然”难解?原本无马,假称有马,一旦让“我”进入后院,岂不底细尽露?原本无马,假称有马,为的是让“我”安心看书,如果泄露机关,岂不坏了好事?所以他先以“命令”口吻叫妹妹收马草,次以行动阻挡“我”,继以语言威吓“我”……
四、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我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注意分层教学。以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提高为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有层次有差异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层次,不同高度的问题,给每个学生铺设不同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外练习,对教学检测进行分层评价。比如,在课外布置作业时,要求优生每天把自己的见闻写下来,平时课堂的作文要求他们在内容的立意、构思、语言表达上都要达到较好的水平,而对后进生的要求则是中心明确,把话写通顺,写完整。对于语文写作差一些的同学,首先帮他们树立自信心,然后教他们掌握不同文体的最基本的写法,即使有点滴进步,哪怕一个词用得恰当,一个开头写得好,我也会在眉批上给予表扬。如果全篇有进步,也会破例地给一次高分(可能比实际标准高一些)来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中等生,要求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写作技巧,积极思维,提高对生活的认识,以便提高文章的质量。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城区中心小学
一、选择有利于学生“主体表现”的形式,并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是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学生认识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并在他们自己头脑里进行,教师是无法代替的。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育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为了选择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主体表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在备课时,不是单纯地钻研教材,而是同时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讲各种文学体裁单元时,我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导自演课本所选的话剧《半截蜡烛》。为了演好话剧,同学们认真阅读文章,反复揣摩人物的语言,仔细地分析人物性格,排练时为了说好一句词,演好一个动作,他们都反复研究,甚至服装道具他们都认真准备。排好后,各个演出小组在班级间巡回演出,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好评。看了他们的演出,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也更深了。他们在亲自感知、操作、实践和思考过程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水平。
二、信任、理解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要从师爱出发,始终如一地做到用良好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不论遇到什么麻烦、不快,总是用理智去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积极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提问时,注意梯度,让每位学生去摘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果实,同时把尊重、鼓励的语言送给每位学生。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丑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亲其师而信其道,正是这种理解和信任,使学生在语文课中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基本确立。
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1世纪社會需要的正是具有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创造品质的创造型人才。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质疑。语文大纲说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质疑的重要,教师通过启发性的质疑能调动学生多向思维。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之后,我问学生:“闰土离开了鲁迅后他们还会见面”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不会见面了,因为他们之间的身份悬殊,不可能见面了。”有的同学不同意说:“会见面的,因为他们已经成了好朋友,一定会互相联系”。
其次是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一课时,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部分学生如是写:
学生一:原来这一切都是一个“骗局”,一个善意的“骗局”,一个只不过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的“骗局”。真是用心良苦啊!
学生二:原来他家里根本就没有马!他为了我能安心看书,不必为马草卖不出去,无法换钱,失去看书的机会而担忧,不想让我白白地把这宝贵的光阴给浪费了。更何况借此也让我懂得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读书的机会。
看来,文章所设的悬念学生彻底明了了,叫妹妹收马草时,妹妹为什么会有“茫然”神情?他又为什么要以哥哥的口吻发出“命令”?当我要提马草进院时,他为什么“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要阻挡“我”?当我进入后院时,他为什么叫“我”回来,还威吓“我”那马会踢伤你的?这一个个怪异的现象这才真相大白——原本无马,假称有马,叫妹妹收马草,妹妹岂能不觉得“茫然”难解?原本无马,假称有马,一旦让“我”进入后院,岂不底细尽露?原本无马,假称有马,为的是让“我”安心看书,如果泄露机关,岂不坏了好事?所以他先以“命令”口吻叫妹妹收马草,次以行动阻挡“我”,继以语言威吓“我”……
四、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我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注意分层教学。以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提高为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有层次有差异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层次,不同高度的问题,给每个学生铺设不同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外练习,对教学检测进行分层评价。比如,在课外布置作业时,要求优生每天把自己的见闻写下来,平时课堂的作文要求他们在内容的立意、构思、语言表达上都要达到较好的水平,而对后进生的要求则是中心明确,把话写通顺,写完整。对于语文写作差一些的同学,首先帮他们树立自信心,然后教他们掌握不同文体的最基本的写法,即使有点滴进步,哪怕一个词用得恰当,一个开头写得好,我也会在眉批上给予表扬。如果全篇有进步,也会破例地给一次高分(可能比实际标准高一些)来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中等生,要求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写作技巧,积极思维,提高对生活的认识,以便提高文章的质量。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城区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