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目前网络背景下作文教学的不足,我进行了通过创设公共邮箱开展网络作文教学的尝试。这种教学模式是“立体的开放的”,从时空来说,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而且更多的可在课堂外进行;从参与者来说,教师、学生和家长,乃至其他成员都可以参与进来。这种教学模式又是“全程性的”,它不仅能动态地反映学生单篇习作的构思、起草、修改和定稿的全过程,而且从长时段的角度看,也能反映出学生习作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这种开放、立体、全程性的作文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形成习作过程的全程性思考,有利于学生在习作的全过程中实现快捷的群体信息交流,有利于进行差异化教学,有利于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及其他杭州市同学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从而形成多向的融洽的真实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本项研究获得了杭州市西湖区2007年度教育科研课题立项,其阶段性成果获得省陶行知研究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和西湖区综合论文评选三等奖。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论述与分析,敬请同行与专家指教。
一、设立班级公共邮箱
班级公共邮箱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能将教、写、改、评等各种作文教学环节结合起来的作文教学平台,其设置步骤如下:第一步,教师在网上建立公共邮箱,将网址、邮箱账号及邮箱密码在班内公示并转告家长。第二步,教师根据需要,在邮箱中发布相应的习作材料,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图片或者影像材料。第三步,教师、学生和家长将搜集到的作文资料发到公共邮箱里,以及将学生的佳作发到公共邮箱中,建立开放的作文资料库。第四步,每位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发到公共邮箱里,供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及同学,进行电脑改文。第五步,在公共邮箱里或者邮箱自行生成的的网易网盘里(邮箱点击积分达到500分时,可以申请到一个60兆的网易网盘,再点击累积积分后最终可以换取到280兆的网易网盘),建立不同类别的文件夹,其中包括每位同学的文件夹,每一次单元习作的文件夹等,收入学生每篇习作的大纲、初稿、修改信息、修改稿等全部写作资料。
二、创建全程、立体、开放、合作、自主的作文教学环境
(1)利用公共邮箱合理推进差异化教学,创建适合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 。
差异化原则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学生发展趋向出发,因势利导。利用公共邮箱进行差异化的作文教学,其功效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其一,在公共邮箱中,利用屏幕监控功能和辅导功能,变课堂教学的集体指导为个别指导,变可能干扰为不被觉察,并“对症下药”。 其二,公共邮箱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主写作的平台,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学生作文的最大问题是对写作无兴趣。公共邮箱的开放性,使学生习作时,有一种写“博客”的感觉,使学生觉得“网上写作很好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利用公共邮箱这一能够更好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写作环境,我还鼓励学生除了习作练习外进行“业余创作”。比如,李志娟同学陆续在公共邮箱中发表小说《可可夹心》,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从而激发了她的写作兴趣,使得她最终写了近9万字的长篇小说。后来她将《可可夹心》制作成电子稿,在西湖区中小学生电脑作品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 其三,由于每位同学都能看到其他同学的习作,因此在习作时,只要时间允许,学生们都会尽量避免在写作内容上与同学雷同,家长也会提出这种要求。在这种状态下作文,无疑强化了学生作文时的个性化发展。
(2)利用公共邮箱进行“立体式全程性”网络作文教学超越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
讨论式原则要求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情感是开放的,知识是互增的,师生之间是互通的。如何真正体现这一原则,是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传统作文教学的信息量小、持续时间短、影响面窄;课堂上的网络作文教学,其讨论、交流方式实质上仍在课堂内进行,局限了网络教学的优势。公共邮箱作为一种网上发布公告、新闻、参加讨论的场所,创设了一种个体对群体的交流方式。超越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进而拓展了在作文教学中实施讨论原则的时间和空间。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第7单元有一篇习作训练,题目为《给赵老师的回信》,要求学生根据赵老师的来信写一封回信。对于班上的学生来说,教材中的赵老师是一个虚构人物,赵老师信中所回忆的往事也并不是同学们经历过的,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就很难引发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写给赵老师的回信,可能只会是空洞乏味。基于这一分析,我决定自己给学生写一封信,信通过班级公共邮箱发给了全班同学。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正好是六一儿童节期间,学校刚举办完一年一度的“陶花节”。于是,在六一节的晚上,我给学生们写了一封题目叫《一米远的快乐》的信,信就从白天的“陶花节”说起,和学生谈的是关于快乐的话题。正如我所预想的,全班同学看到我的信后,都欣喜万分。因为我正好也姓赵,我写信给学生,就使教材中虚构的 赵老师变成了真实的赵老师,而我信中所写的是学生们亲历过的“陶花节”的事。正如我所期待的,学生对写回信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请来了父母一起阅读我的这封信,并立即给我写了有真情实感的回信。
从这些信中,我倾听到、感受到他们的快乐故事以及对快乐的感悟。课堂教学内容就是这样轻而易举地通过网络顺利完成,并达到了远胜于课堂教学的效果。
(3)利用公共邮箱拓展“教学链”,建立了“四位一体”的开放式教育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育评价多数为静态的、功利的、面向昨天的,目标只限于总结性评价,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经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公共邮箱拓展了“教学链”,将教师、家长,学生及其他同学吸纳到教学过程中来,有效实践了教学的开放性原则。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偏重单一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缺点,其评价体系是动态的、发展的、面向未来的,并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反馈作用。
一方面,公共邮箱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间相互评价和家长评价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进而建立起一个有教师、家长,学生及其他同学参与的“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个人习作库完整反映了学生每篇习作的起草、修改和加工全过程,因此,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学生感受更多的是形成性评价。其评价目标不仅是学生最终定稿的文章,而且包括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内容和方法,这就有效促进了学生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绩效
运用公共邮箱进行网络作文教学,我已进行了一个多学年的实验。本课题实验的绩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参与面大。我班学生从最开始的85%到现在的100%。据本学期统计,学生参与面目前已经达到了100%,家长参与面在90%以上。
其二,实验班学生写作兴趣高涨,自信心普遍提高,写作水平有较大的提升。开展实验以来每次期末考试习作成绩优秀率都高于平行班,最高一次达30%。如今,这项实验已在我校很多班级中推广。
其三,自开展实验的一年半里以来,我班在公共邮箱共建各类习作文件包120多个,交流修改文章3 200多篇,文章涉及单元习作、当堂考试习作、随笔、周记、小说、读后感、征文等各种文体,最近学生们还迷上了诗歌、散文对他们来说相对较难的文体。
其四,对于教师而言,与学生、家长交流的过程大大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发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其五,对于家长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增强了家长对孩子学业和个性成长的关注度,密切了亲子关系,提高了家庭教育能力。家长感受到公共邮箱给他们及孩子各方面带来的好处,因而极大地激发了家长的参与热情;教师的劳动,也使家长深受感动。家长的热情参与程度是笔者始料未及的,正是家长的支持,为这种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发展提供了动力。
总之,这种教学方式会有它的成效,但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可以取代一切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学永远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时,他的精神世界才是自由的,思维的翅膀才能自由地飞翔;而只有具有自由的精神,飞翔的思维才能谱写成美妙的文章。正如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其《画眉》诗中所揭示的:“白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编辑/岳凤
一、设立班级公共邮箱
班级公共邮箱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能将教、写、改、评等各种作文教学环节结合起来的作文教学平台,其设置步骤如下:第一步,教师在网上建立公共邮箱,将网址、邮箱账号及邮箱密码在班内公示并转告家长。第二步,教师根据需要,在邮箱中发布相应的习作材料,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图片或者影像材料。第三步,教师、学生和家长将搜集到的作文资料发到公共邮箱里,以及将学生的佳作发到公共邮箱中,建立开放的作文资料库。第四步,每位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发到公共邮箱里,供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及同学,进行电脑改文。第五步,在公共邮箱里或者邮箱自行生成的的网易网盘里(邮箱点击积分达到500分时,可以申请到一个60兆的网易网盘,再点击累积积分后最终可以换取到280兆的网易网盘),建立不同类别的文件夹,其中包括每位同学的文件夹,每一次单元习作的文件夹等,收入学生每篇习作的大纲、初稿、修改信息、修改稿等全部写作资料。
二、创建全程、立体、开放、合作、自主的作文教学环境
(1)利用公共邮箱合理推进差异化教学,创建适合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 。
差异化原则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学生发展趋向出发,因势利导。利用公共邮箱进行差异化的作文教学,其功效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其一,在公共邮箱中,利用屏幕监控功能和辅导功能,变课堂教学的集体指导为个别指导,变可能干扰为不被觉察,并“对症下药”。 其二,公共邮箱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主写作的平台,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学生作文的最大问题是对写作无兴趣。公共邮箱的开放性,使学生习作时,有一种写“博客”的感觉,使学生觉得“网上写作很好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利用公共邮箱这一能够更好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写作环境,我还鼓励学生除了习作练习外进行“业余创作”。比如,李志娟同学陆续在公共邮箱中发表小说《可可夹心》,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从而激发了她的写作兴趣,使得她最终写了近9万字的长篇小说。后来她将《可可夹心》制作成电子稿,在西湖区中小学生电脑作品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 其三,由于每位同学都能看到其他同学的习作,因此在习作时,只要时间允许,学生们都会尽量避免在写作内容上与同学雷同,家长也会提出这种要求。在这种状态下作文,无疑强化了学生作文时的个性化发展。
(2)利用公共邮箱进行“立体式全程性”网络作文教学超越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
讨论式原则要求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情感是开放的,知识是互增的,师生之间是互通的。如何真正体现这一原则,是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传统作文教学的信息量小、持续时间短、影响面窄;课堂上的网络作文教学,其讨论、交流方式实质上仍在课堂内进行,局限了网络教学的优势。公共邮箱作为一种网上发布公告、新闻、参加讨论的场所,创设了一种个体对群体的交流方式。超越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进而拓展了在作文教学中实施讨论原则的时间和空间。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第7单元有一篇习作训练,题目为《给赵老师的回信》,要求学生根据赵老师的来信写一封回信。对于班上的学生来说,教材中的赵老师是一个虚构人物,赵老师信中所回忆的往事也并不是同学们经历过的,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就很难引发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写给赵老师的回信,可能只会是空洞乏味。基于这一分析,我决定自己给学生写一封信,信通过班级公共邮箱发给了全班同学。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正好是六一儿童节期间,学校刚举办完一年一度的“陶花节”。于是,在六一节的晚上,我给学生们写了一封题目叫《一米远的快乐》的信,信就从白天的“陶花节”说起,和学生谈的是关于快乐的话题。正如我所预想的,全班同学看到我的信后,都欣喜万分。因为我正好也姓赵,我写信给学生,就使教材中虚构的 赵老师变成了真实的赵老师,而我信中所写的是学生们亲历过的“陶花节”的事。正如我所期待的,学生对写回信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请来了父母一起阅读我的这封信,并立即给我写了有真情实感的回信。
从这些信中,我倾听到、感受到他们的快乐故事以及对快乐的感悟。课堂教学内容就是这样轻而易举地通过网络顺利完成,并达到了远胜于课堂教学的效果。
(3)利用公共邮箱拓展“教学链”,建立了“四位一体”的开放式教育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育评价多数为静态的、功利的、面向昨天的,目标只限于总结性评价,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经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公共邮箱拓展了“教学链”,将教师、家长,学生及其他同学吸纳到教学过程中来,有效实践了教学的开放性原则。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偏重单一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缺点,其评价体系是动态的、发展的、面向未来的,并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反馈作用。
一方面,公共邮箱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间相互评价和家长评价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进而建立起一个有教师、家长,学生及其他同学参与的“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个人习作库完整反映了学生每篇习作的起草、修改和加工全过程,因此,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学生感受更多的是形成性评价。其评价目标不仅是学生最终定稿的文章,而且包括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内容和方法,这就有效促进了学生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绩效
运用公共邮箱进行网络作文教学,我已进行了一个多学年的实验。本课题实验的绩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参与面大。我班学生从最开始的85%到现在的100%。据本学期统计,学生参与面目前已经达到了100%,家长参与面在90%以上。
其二,实验班学生写作兴趣高涨,自信心普遍提高,写作水平有较大的提升。开展实验以来每次期末考试习作成绩优秀率都高于平行班,最高一次达30%。如今,这项实验已在我校很多班级中推广。
其三,自开展实验的一年半里以来,我班在公共邮箱共建各类习作文件包120多个,交流修改文章3 200多篇,文章涉及单元习作、当堂考试习作、随笔、周记、小说、读后感、征文等各种文体,最近学生们还迷上了诗歌、散文对他们来说相对较难的文体。
其四,对于教师而言,与学生、家长交流的过程大大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发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其五,对于家长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增强了家长对孩子学业和个性成长的关注度,密切了亲子关系,提高了家庭教育能力。家长感受到公共邮箱给他们及孩子各方面带来的好处,因而极大地激发了家长的参与热情;教师的劳动,也使家长深受感动。家长的热情参与程度是笔者始料未及的,正是家长的支持,为这种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发展提供了动力。
总之,这种教学方式会有它的成效,但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可以取代一切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学永远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时,他的精神世界才是自由的,思维的翅膀才能自由地飞翔;而只有具有自由的精神,飞翔的思维才能谱写成美妙的文章。正如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其《画眉》诗中所揭示的:“白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编辑/岳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