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四大国粹之一的中国画,其价值不言而喻。一副优秀的中国画必定缺少不了“意境”,由此可见,“意境”在中国画里的地位尤为重要。本文就中国画的意境美进行探究,旨在加深人们对中国画的了解。
关键词:意境美;中国画;艺术
中国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1]。中国画强调意境之美,中国画就像一副乐谱,画家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以及对笔、墨以和色彩的不同运用来进行对事物的描绘,绘出具有动感和生命的画面,让观赏者产生共鸣。
一、意境的特点
(一)意境有一种如有如无朦胧美
意境都是虚实相生,从有到无、从抽象到意象的,有,是指画中具体的人、物、景以及呈现的声音、画面、文字等,是可以直接看到的,无,是指从“有”里引发的想象而所参悟出的道理,是看不见摸不到的。
(二)意境是一种有限而又无限的超越美
在有限的描绘和刻画作品之中必定缺少不了意境的存在,脱离了有限,意境便同没有味的盐,没有香味的花一般。但只有有限的景物还不是意境,意境必须还要超越具体的事物,进入到无限的空间,以此对人生和历史产生哲理性的感悟,形成无限的意味,这才是艺术意境。
(三)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意境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美,虽是人工的产物,却没有雕琢的痕迹。不设不施,不是什么也不做。如果什么也不做,不对画面进行修饰和创造,是不会有意境的,而是要做到不矫揉造作,是自然而然的创造。意境中的情是景物中的情,意识景物中的意,虚实相生,二者自然而然,合二为一。不加修饰还指在创作的过程中要符合自然实际,从现实和真感情出发,把天然之美、纯真之美与自然美完美交融。
二、中国画意境美形成的原因
(一)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儒家所倡导的思想,中国画表现情感的方式不张扬,表达方式比较含蓄。而中国画中的“象”又是受道家的影响。中国绘画艺术的大力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和盛行,玄学思潮以儒释道为基础开始出现。由于玄学思潮的影响,中国绘画开始强调主体精神以及对个人主体意识的表达,开始出现“传神写照”等观点。
(二)受“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影响
中国古人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人们应该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因此,他们无比热爱自然并对其充满了敬畏之情,这些情感在他们所作的画中也有所体现。不同于西方准确复制所画物体的传统绘画方式,中国画讲究的是对真实的事物加以自己的创造。通过“天人合一”的理念,把个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意识,让中国画朝着对世界的深刻体悟的方向前进,从而构成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艺术追求。
三、中国画意境美的具体表现
(一)画中有诗,以画表情
“味摩话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话之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的诗画的评价。“画中有诗”就是指通过画表现出诗的韵味,让诗情和画意结合在一起,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绘画意境可以表达诗意,如要表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画中可以仅画一只鹜和落霞并齐,无尽的湖水与天连在一起,就可以把诗意全全表达出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仅画一个小男孩欢天喜地的追着一只蝴蝶跑到菜花地里,就可以表现出画面的动态感以及欢快感。一副好的中国画,就像一首优美的诗,富含意韵。
(二)虚实相生,神形兼备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问”这段话精准的描述了中国画意境的精髓:虚实相生,神形兼备。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形式,表现了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2]。留白就是虚实相生的体现,留形成一种含蓄的意境,画面中的空白留给人无尽的遐想,创造一种朦胧的美感。例如。宋代馬远的《梅石溪鸟图》,画中右侧的大片空白与自由自在嬉戏玩耍的水鸟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水鸟的状态显得有无突出,整个画面显得统一又和谐。
(三)源于自然,情景交融
王国雄说:“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中国画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源于自然,符合实际。中国画讲究把自己真挚的情感融入到花鸟、山水、人物之中,以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用富含情感的事物来表现创作者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天真的审美趣味。中国画所想表达的自然美,不仅仅只限于表达自然景观的美,更想表达的是通过画家的加工创造,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而形成的意境美。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思就是以大自然为师,加上自己内心的情感才能创作出一副好的作品。一副优秀的中国画作品,不仅要真实的反映客观事物,还要在作品中加以感情,让情感能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就拿著名画家郑板桥来说,虽然对元朝统治有着强烈的不满,但却无力反抗。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使他不愿归于新朝,认为“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也”,于是便通过自己的笔墨绘画竹,通过托物言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表明自己的高风亮节的情操。
总而言之,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中占着很重要地位,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要想揭开意境的神秘面纱,就必须不断探索中国画中意境美的奥秘[3]。中国画并不是简单的临摹物体,而是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在画中,营造出富含哲理的画面,这种虚实相生的境界,在于对形神统一和情境交融的正确把握,把诗、书、画、印完美的结合,也正是这样,中国画才具有了很高的审美价值以及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付咏珊.浅论中国画的意境之美[J].大众文艺,2008(12).
[2]张纯桂.中国画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3]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0.
关键词:意境美;中国画;艺术
中国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1]。中国画强调意境之美,中国画就像一副乐谱,画家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以及对笔、墨以和色彩的不同运用来进行对事物的描绘,绘出具有动感和生命的画面,让观赏者产生共鸣。
一、意境的特点
(一)意境有一种如有如无朦胧美
意境都是虚实相生,从有到无、从抽象到意象的,有,是指画中具体的人、物、景以及呈现的声音、画面、文字等,是可以直接看到的,无,是指从“有”里引发的想象而所参悟出的道理,是看不见摸不到的。
(二)意境是一种有限而又无限的超越美
在有限的描绘和刻画作品之中必定缺少不了意境的存在,脱离了有限,意境便同没有味的盐,没有香味的花一般。但只有有限的景物还不是意境,意境必须还要超越具体的事物,进入到无限的空间,以此对人生和历史产生哲理性的感悟,形成无限的意味,这才是艺术意境。
(三)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意境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美,虽是人工的产物,却没有雕琢的痕迹。不设不施,不是什么也不做。如果什么也不做,不对画面进行修饰和创造,是不会有意境的,而是要做到不矫揉造作,是自然而然的创造。意境中的情是景物中的情,意识景物中的意,虚实相生,二者自然而然,合二为一。不加修饰还指在创作的过程中要符合自然实际,从现实和真感情出发,把天然之美、纯真之美与自然美完美交融。
二、中国画意境美形成的原因
(一)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儒家所倡导的思想,中国画表现情感的方式不张扬,表达方式比较含蓄。而中国画中的“象”又是受道家的影响。中国绘画艺术的大力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和盛行,玄学思潮以儒释道为基础开始出现。由于玄学思潮的影响,中国绘画开始强调主体精神以及对个人主体意识的表达,开始出现“传神写照”等观点。
(二)受“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影响
中国古人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人们应该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因此,他们无比热爱自然并对其充满了敬畏之情,这些情感在他们所作的画中也有所体现。不同于西方准确复制所画物体的传统绘画方式,中国画讲究的是对真实的事物加以自己的创造。通过“天人合一”的理念,把个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意识,让中国画朝着对世界的深刻体悟的方向前进,从而构成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艺术追求。
三、中国画意境美的具体表现
(一)画中有诗,以画表情
“味摩话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话之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的诗画的评价。“画中有诗”就是指通过画表现出诗的韵味,让诗情和画意结合在一起,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绘画意境可以表达诗意,如要表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画中可以仅画一只鹜和落霞并齐,无尽的湖水与天连在一起,就可以把诗意全全表达出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仅画一个小男孩欢天喜地的追着一只蝴蝶跑到菜花地里,就可以表现出画面的动态感以及欢快感。一副好的中国画,就像一首优美的诗,富含意韵。
(二)虚实相生,神形兼备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问”这段话精准的描述了中国画意境的精髓:虚实相生,神形兼备。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形式,表现了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2]。留白就是虚实相生的体现,留形成一种含蓄的意境,画面中的空白留给人无尽的遐想,创造一种朦胧的美感。例如。宋代馬远的《梅石溪鸟图》,画中右侧的大片空白与自由自在嬉戏玩耍的水鸟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水鸟的状态显得有无突出,整个画面显得统一又和谐。
(三)源于自然,情景交融
王国雄说:“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中国画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源于自然,符合实际。中国画讲究把自己真挚的情感融入到花鸟、山水、人物之中,以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用富含情感的事物来表现创作者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天真的审美趣味。中国画所想表达的自然美,不仅仅只限于表达自然景观的美,更想表达的是通过画家的加工创造,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而形成的意境美。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思就是以大自然为师,加上自己内心的情感才能创作出一副好的作品。一副优秀的中国画作品,不仅要真实的反映客观事物,还要在作品中加以感情,让情感能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就拿著名画家郑板桥来说,虽然对元朝统治有着强烈的不满,但却无力反抗。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使他不愿归于新朝,认为“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也”,于是便通过自己的笔墨绘画竹,通过托物言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表明自己的高风亮节的情操。
总而言之,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中占着很重要地位,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要想揭开意境的神秘面纱,就必须不断探索中国画中意境美的奥秘[3]。中国画并不是简单的临摹物体,而是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在画中,营造出富含哲理的画面,这种虚实相生的境界,在于对形神统一和情境交融的正确把握,把诗、书、画、印完美的结合,也正是这样,中国画才具有了很高的审美价值以及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付咏珊.浅论中国画的意境之美[J].大众文艺,2008(12).
[2]张纯桂.中国画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3]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