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吉尔伽美什》中的欲望与死亡母题探析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ws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吉尔伽美什》是目前世界文学史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一部史诗,也是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这部史诗蕴涵丰富的母题,本文主要从欲望与死亡母题来探析该史诗中所包含的原始初民们的思想观念、逻辑思维、生活习俗、仪式信仰等。
  关键词:《吉尔伽美什》;母题;欲望;死亡
  “母题”是一个外来音译词,英文是motif。最早学者们是为了适应民间故事分类学的需要而采用了这一术语,德国学者科尔勒(J.Kohler)被公认为首先提出了母题概念的研究者,这个术语后来逐渐被应用于民俗学领域,用于民间故事分类。著名学者胡适首次将“motif”一词译作“母题”对其进行了专门介绍。英语motif一词源于拉丁语movere,“意指策励和鞭策,致使某事发生并使之进一步发展,这其中蕴含了母题的本质意义及功能效用”。汉语中“母”为雌性,另也含元始、根源之意,胡适或因此而选择了“母题”这一翻译。随后的学术界便一直使用了这个中文翻译术语。学术界对母题的界定众说纷纭,对其理解也莫衷一是,但深入的探讨与争议使得关于母题的一些本质性的内容被共同肯定了,即:母题是文学中相对独立完整的最小叙事单位,是一种类型化或程式化的叙事,它可以在不同的文本中反复出现,它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一、欲望的外在形态
  欲望对人类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人类不仅有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造大自然的欲望,也有长生不老的奢望。在《吉尔伽美什》中,我们看到主人公不但都有享受世俗的欲望,更有抗拒死亡的强烈的欲望。对于吉尔伽美什来说,满足自己荒淫残暴的私欲只会引起民愤,进而受到上天的惩罚;而在朋友死后,一心想要探索永生法则的渴望给了他非比寻常的智慧和勇气。
  《吉尔伽美什》告诉我们:欲望是一把双刃剑。人们会为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而采取不同的手段,从而导致不同的结果,甚至是惩罚的后果。
  在史诗的前半部分,总的来看,吉尔伽美什虽然有着“俊美的面庞,秀逸的姿容”,聪慧、有魄力,但他没有把自己的美好素质与天资用到正处,而是不断地残害城中的居民。这势必会遭到人们的厌恶。《吉尔伽美什》在史诗的开头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为了满足一己私利而引起民愤的残酷的暴君形象,是一个行为处事无不和社会相抵触的反叛青年。
  在史诗的后半部分,吉尔伽美什已经不是之前那个豪情万丈的勇士了,而更像是一个精神上遭受重创的凡夫俗子,这也是他得罪女神伊什妲尔的间接后果。他在失去朋友后历尽千辛万苦去找寻长生不老仙草,变得衣衫褴褛,变得士气消沉,英雄的光环渐渐消褪。即便是这样,探索人类生死秘密的渴望给了他寻找仙草的毅力和勇气,一直在激励着他前进。不仅如此,他寻找仙草的目的也是为了城中的百姓能够得到永生,他依然不失为英雄的称号。
  二、死亡的抗拒
  吉尔伽美什得罪天神的直接后果就是好友恩启都的突然病逝,这使他深切体会到了死亡的可怕,他渴望寻得能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草,以此来抗拒死亡。历尽千辛寻到仙草,却意外被蛇叼走了,希冀长生不老,却难逃死亡的命运,这一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首先,这反映出苏美尔人朴素的生死观,即死是天定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古代社会盛行“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的观念,人们希望肉体不死,人永远年轻。我国道教十分关注生命的本体价值,道教文化中有靠服食仙药而得长生的仙人。
  其次,吉尔伽美什寻找仙草的努力虽然毫无结果,但是他的精神永存。为了使人类避免死亡的结局,解开生死之间的奥秘,吉尔伽美什沉醉在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中,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和探寻,虽然他历尽艰辛寻找永生秘密的旅程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不畏艰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却感动并激励着后人。这种精神折射出苏美尔人的一种理想,即人类希望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冲破大自然对人类寿命的限制,求得永生。在古代社会,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经常还要遭受到野兽的侵袭,人类的寿命比较短暂,自然而然地渴望去探寻生命的奥秘,希望能以此来改变命运。尽管为之付出的努力得不到什么结果,人类也愿意去尝试,哪怕希望十分渺茫,也不愿放弃任何可能成功的机会。
  再次,人生在世,要接受人类必死的命运这一事实。吉尔伽美什辛苦得来的仙草却意外被蛇叼走,这表明苏美尔人认识到了这样一个具有悲剧意味的事实:人和众神之间本来就是有差别的,人难免一死。
  三、小结
  母题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因子,人类的基本的生活常态和情感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因而史诗和神话传说中的各类母题成为我们探知历史的重要媒介。陈建宪指出,有文化传统的地方就会有母题存在,文化传统表现为文化因子一旦产生就会在它所属的群体中不断再现和复制,并且传承下去,而母题就是这种赋有传承性质的文化因子。
  《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蕴含的欲望与死亡母题展现了古巴比伦时代人类的生存状态、理想追求和情感需求,我们也正是通过对这些神话母题的组合与探索感知古代文明的魅力并将继续传承我们悠久的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赵乐甡译.吉尔伽美什[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2]楊利慧,张成福.中国神话母题索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成功并非易事,经历27年的准备的成功更让我们敬佩,这就是安迪.杜佛尼,永远精神自由,满怀希望,内心坚定头脑冷静,勇敢无畏。像极了一朵太阳花永远带给人们积极向上的力量。 S
【摘要】目的:分析溶栓药临床试验中采血方法对凝血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我院2018年1-12月参与Ⅰ期临床试验的44例健康受试者通过临床资料、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的汇总和调查,分析溶栓药物试验后,采血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溶栓药临床试验中,前16例受试者给药后有13例血液标本检测存在异常,改变采血方法后,28例受试者顺利完成临床试验,血液标本检测均无异常。结论:按照规范使用采血配套材料施行溶栓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繁荣景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90后”作家王苏辛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在短篇小说《白夜照相馆》中将这些问题彻底的展露在我们眼
目的:探讨在急性脑梗死伴抑郁患者中应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干预对其心理抑郁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针对本院80例来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
摘 要:高校资助工作体系经历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帮助了大部分贫困生完成学业,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但资助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资助政策在育人方面的功能需要进一步优化。通过对贫困生认识上的引领、心理上的疏导和行为上的促动,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资助育人;诚信感恩;心理健康;理想信念  时任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的崔邦焱曾说过:“中央领导多次强调……高
学校德育的实践中,德育的目标、过程、方法中“人”的务虚成份多,使学校德育失去了“人”的基础,根据现代教育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要确立人的主体性,肯定人的因素是学校德育的
目的:探讨盐酸米诺环素辅助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5月所收治70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至于创新,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养成良好的创新写作习惯。笔者在一线教学中,在近几年的创新写作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三种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法,期望与教师同行交流,敬祈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这三种创新能力培养是指﹕培养发散思维能
均安镇的“康公诞”巡游活动是当地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初七举行的较为大型的民间信仰活动.本文作者通过田野实地调查,记述2016年春节豸浦村举行的“康公诞巡游”活动,通过
“仁政”是儒家学说的主要政治思想,它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它是由孟子首先提出来的.“仁政”思想的提出,是孟子的政治思想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