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的北京,漫山红叶。举世瞩目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这里举行。中非领导人本着友谊、和平、合作、发展的宗旨,相聚北京,共叙友情,共商推动中非关系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计。这次峰会是中非关系史上的一件盛事。

今年正值新中国同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中国与非洲虽相距遥远,但万水千山并不能阻断双方的友谊与合作。50年来,中国已同48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非各领域交流合作全面发展。 50年来,中非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在76个投赞成票的国家中有26个是非洲国家。50年来,中非双方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征程中携手合作。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真心实意的帮助。2000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对非投资已达60多亿美元,在非洲兴办了各类企业800多家。中国免除了非洲31个国家欠华到期债务156笔,总金额约109亿元人民币 。50年来,中国为非洲援建了近900个经济和社会发展项目;向非洲47个国家派出了1.5万多人次“白衣天使”,为非洲50个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共3000多名中国官兵先后前往非洲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成为非洲和平的“守护使者”。
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11月5日胜利闭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共同宣读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代表团团长,于2006年11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我们高度评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之际举行的此次峰会。
我们本着“友谊、和平、合作、发展”的宗旨,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中非之间的真挚友谊和团结合作,探讨了新形势下中非合作的共同目标和发展方向,决心进一步发挥中非合作论坛的作用。

我们认为,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着复杂、深刻的变化,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成为时代的潮流。我们主张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所有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国际准则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我们主张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推动全球经济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各国共享成果、普遍发展、共同繁荣。我们主张通过改革加强联合国作用,更加重视发展问题,优先增加非洲国家在联合国各机构的代表性和充分参与。中国重申支持非洲国家联合自强,自主解决非洲问题,支持非洲地区组织和次地区组织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努力,支持非洲国家实施“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
我们呼吁国际社会鼓励并支持非洲谋求和平与发展的努力,特别呼吁发达国家增加官方发展援助,切实兑现开放市场和减免债务等承诺,增强非洲减贫、减灾、防治荒漠化的能力,帮助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我们认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致力于稳定、发展和振兴,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大贡献。非洲国家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深感鼓舞并表示祝贺;重申坚持一个中国立场,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大业。
我们认为,中非之间有着良好的团结与合作传统,中非友谊深入人心。新形势下中非发展目标一致,利益相近,合作前景广阔。深化传统友谊、扩大互利合作,是新世纪中非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我们郑重宣示,中非建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加强高层交往,开展战略对话,增进政治互信;加强互利合作,拓展合作领域,重点加强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渔业、信息、医疗卫生和人力资源培训等领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治国理政和发展经验的交流和借鉴;加强人文对话,促进人民之间特别是青年一代的联系;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中非合作论坛建设;从中非友好大局和双方长远利益出发,妥善处理合作中出现的新课题、新挑战。
我们认为,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是中非双方的共同愿望,符合双方利益,有利于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互助,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和谐发展。
发展中非战略伙伴关系的八点主张
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讲话中说,为进一步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愿同非洲国家在以下领域加强合作:
第一,深化平等互信的政治关系。保持高层互访和交往势头,建立定期高层政治对话机制,开展战略对话,增强政治互信,加深传统友谊,实现团结共进。
第二,拓展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密切经贸联系,拓宽合作领域,支持双方企业合作,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水平,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共享发展成果。
第三,扩大相互借鉴的文化交流。加强人文对话,增进双方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为中非合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第四,推动均衡和谐的全球发展。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呼吁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市场准入、增加援助、减免债务等承诺,落实千年发展目标,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第五,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二00五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
第六,进一步向非洲开放市场,把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受惠商品由190个税目扩大到440多个。
第七,今后3年内在非洲国家建立3至5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
第八,今后3年内为非洲培训培养15000名各类人才;向非洲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非洲援助30所医院,并提供3亿元人民币无偿援款帮助非洲防治疟疾,用于提供青蒿素药品及设立30个抗疟中心;向非洲派遣300名青年志愿者;为非洲援助100所农村学校;在二00九年之前,向非洲留学生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由目前的每年2000人次增加到4000人次。
落实对非合作新举措的五点建议
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落实中非合作新举措提出五点建议:
第一,扩大中非贸易规模。中非双方应不断优化贸易结构,进一步挖掘潜力,力争到2010年使中非贸易达到1000亿美元。中方将继续开放市场,鼓励中国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从非洲的进口。中国政府将给予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绝大部分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双方还应在旅游、金融、电信等领域加强服务贸易合作,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推动中非贸易平衡协调发展。
第二,加强中非投资合作。中方鼓励有实力、有信誉的中国企业到非洲国家投资兴业,转让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此,中国政府决定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并将使这一基金总额逐步达到50亿美元,按照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引导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我们还将推动和支持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在有条件的非洲国家建立经济贸易合作区,提高投资水平。同时,中国也欢迎非洲企业来中国投资发展。
第三,提高对非援助水平。中国将根据自身发展水平,逐步扩大对非洲国家援助规模,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非援助要更加重视公益项目,特别是农业、减贫、医疗卫生、教育、体育、供水、住房和环保等关乎非洲当地民生的项目。加强援外项目管理,注重工程建设的质量、效益、安全、环保,善始善终地做好各个承诺的合作项目。援外工程要按国际规则办事,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合理和透明。中国还将对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采取具体的免债措施,减轻他们的发展负担。
第四,促进中非企业合作。企业是经贸合作的主体。中非经贸合作应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中非企业家大会已召开两届,这次又成立了“中非联合工商会”。双方企业家应充分利用现有机制,开展人员交流与信息共享,加强了解,增进友谊,深化合作。中国政府将继续为双方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提供帮助。
第五,增加对非人才培养。中方将大幅增加非洲赴华留学生的奖学金名额,让他们学成回国后为国家建设服务。中方还将在今后三年为非洲国家培训1.5万名各类人才,促进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增强各国的能力建设。
(责任编辑 赵忠范)
新闻链接:
中非合作论坛
为进一步加强中国与非洲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促进共同发展,根据部分非洲国家的建议,中国政府于1999年10月提出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的倡议。 这一倡议得到非洲国家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在中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于2000年10月在北京举行,来自40多个非洲国家的近80名部长和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的代表与会。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
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后,中方即成立了后续行动委员会。部分非洲国家也建立了相应后续机制。2001年7月,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磋商会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举行。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后续机制程序(草案)》,决定中非合作论坛后续机制建立在3个级别上:部长级会议每3年举行一届;高官会议在部长级会议前一年及前数日各举行一次,为部长级会议做准备;非洲驻华使节与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定期举行会议。部长级会议和高官会将轮流在中国和非洲举行。2002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高官会首届会议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2003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来自中国和44个非洲国家的代表与会。2005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高官会上,根据非洲国家的愿望,中方在会上提议,于2006年秋在北京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受到非洲国家的普遍欢迎和积极支持。

今年正值新中国同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中国与非洲虽相距遥远,但万水千山并不能阻断双方的友谊与合作。50年来,中国已同48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非各领域交流合作全面发展。 50年来,中非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在76个投赞成票的国家中有26个是非洲国家。50年来,中非双方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征程中携手合作。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真心实意的帮助。2000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对非投资已达60多亿美元,在非洲兴办了各类企业800多家。中国免除了非洲31个国家欠华到期债务156笔,总金额约109亿元人民币 。50年来,中国为非洲援建了近900个经济和社会发展项目;向非洲47个国家派出了1.5万多人次“白衣天使”,为非洲50个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共3000多名中国官兵先后前往非洲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成为非洲和平的“守护使者”。
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11月5日胜利闭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共同宣读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代表团团长,于2006年11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我们高度评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之际举行的此次峰会。
我们本着“友谊、和平、合作、发展”的宗旨,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中非之间的真挚友谊和团结合作,探讨了新形势下中非合作的共同目标和发展方向,决心进一步发挥中非合作论坛的作用。

我们认为,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着复杂、深刻的变化,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成为时代的潮流。我们主张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所有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国际准则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我们主张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推动全球经济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各国共享成果、普遍发展、共同繁荣。我们主张通过改革加强联合国作用,更加重视发展问题,优先增加非洲国家在联合国各机构的代表性和充分参与。中国重申支持非洲国家联合自强,自主解决非洲问题,支持非洲地区组织和次地区组织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努力,支持非洲国家实施“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
我们呼吁国际社会鼓励并支持非洲谋求和平与发展的努力,特别呼吁发达国家增加官方发展援助,切实兑现开放市场和减免债务等承诺,增强非洲减贫、减灾、防治荒漠化的能力,帮助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我们认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致力于稳定、发展和振兴,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大贡献。非洲国家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深感鼓舞并表示祝贺;重申坚持一个中国立场,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大业。
我们认为,中非之间有着良好的团结与合作传统,中非友谊深入人心。新形势下中非发展目标一致,利益相近,合作前景广阔。深化传统友谊、扩大互利合作,是新世纪中非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我们郑重宣示,中非建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加强高层交往,开展战略对话,增进政治互信;加强互利合作,拓展合作领域,重点加强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渔业、信息、医疗卫生和人力资源培训等领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治国理政和发展经验的交流和借鉴;加强人文对话,促进人民之间特别是青年一代的联系;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中非合作论坛建设;从中非友好大局和双方长远利益出发,妥善处理合作中出现的新课题、新挑战。
我们认为,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是中非双方的共同愿望,符合双方利益,有利于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互助,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和谐发展。
发展中非战略伙伴关系的八点主张
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讲话中说,为进一步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愿同非洲国家在以下领域加强合作:
第一,深化平等互信的政治关系。保持高层互访和交往势头,建立定期高层政治对话机制,开展战略对话,增强政治互信,加深传统友谊,实现团结共进。
第二,拓展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密切经贸联系,拓宽合作领域,支持双方企业合作,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水平,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共享发展成果。
第三,扩大相互借鉴的文化交流。加强人文对话,增进双方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为中非合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第四,推动均衡和谐的全球发展。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呼吁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市场准入、增加援助、减免债务等承诺,落实千年发展目标,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第五,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二00五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
第六,进一步向非洲开放市场,把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受惠商品由190个税目扩大到440多个。
第七,今后3年内在非洲国家建立3至5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
第八,今后3年内为非洲培训培养15000名各类人才;向非洲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非洲援助30所医院,并提供3亿元人民币无偿援款帮助非洲防治疟疾,用于提供青蒿素药品及设立30个抗疟中心;向非洲派遣300名青年志愿者;为非洲援助100所农村学校;在二00九年之前,向非洲留学生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由目前的每年2000人次增加到4000人次。
落实对非合作新举措的五点建议
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落实中非合作新举措提出五点建议:
第一,扩大中非贸易规模。中非双方应不断优化贸易结构,进一步挖掘潜力,力争到2010年使中非贸易达到1000亿美元。中方将继续开放市场,鼓励中国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从非洲的进口。中国政府将给予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绝大部分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双方还应在旅游、金融、电信等领域加强服务贸易合作,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推动中非贸易平衡协调发展。
第二,加强中非投资合作。中方鼓励有实力、有信誉的中国企业到非洲国家投资兴业,转让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此,中国政府决定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并将使这一基金总额逐步达到50亿美元,按照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引导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我们还将推动和支持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在有条件的非洲国家建立经济贸易合作区,提高投资水平。同时,中国也欢迎非洲企业来中国投资发展。
第三,提高对非援助水平。中国将根据自身发展水平,逐步扩大对非洲国家援助规模,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非援助要更加重视公益项目,特别是农业、减贫、医疗卫生、教育、体育、供水、住房和环保等关乎非洲当地民生的项目。加强援外项目管理,注重工程建设的质量、效益、安全、环保,善始善终地做好各个承诺的合作项目。援外工程要按国际规则办事,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合理和透明。中国还将对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采取具体的免债措施,减轻他们的发展负担。
第四,促进中非企业合作。企业是经贸合作的主体。中非经贸合作应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中非企业家大会已召开两届,这次又成立了“中非联合工商会”。双方企业家应充分利用现有机制,开展人员交流与信息共享,加强了解,增进友谊,深化合作。中国政府将继续为双方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提供帮助。
第五,增加对非人才培养。中方将大幅增加非洲赴华留学生的奖学金名额,让他们学成回国后为国家建设服务。中方还将在今后三年为非洲国家培训1.5万名各类人才,促进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增强各国的能力建设。
(责任编辑 赵忠范)
新闻链接:
中非合作论坛
为进一步加强中国与非洲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促进共同发展,根据部分非洲国家的建议,中国政府于1999年10月提出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的倡议。 这一倡议得到非洲国家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在中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于2000年10月在北京举行,来自40多个非洲国家的近80名部长和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的代表与会。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
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后,中方即成立了后续行动委员会。部分非洲国家也建立了相应后续机制。2001年7月,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磋商会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举行。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后续机制程序(草案)》,决定中非合作论坛后续机制建立在3个级别上:部长级会议每3年举行一届;高官会议在部长级会议前一年及前数日各举行一次,为部长级会议做准备;非洲驻华使节与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定期举行会议。部长级会议和高官会将轮流在中国和非洲举行。2002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高官会首届会议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2003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来自中国和44个非洲国家的代表与会。2005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高官会上,根据非洲国家的愿望,中方在会上提议,于2006年秋在北京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受到非洲国家的普遍欢迎和积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