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都或多或少的重视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性学习,注重了课前的预设。但我们看到很多的课堂看似很热闹,刻意追求形式之风,使得数学课堂极具“观赏性”,尤其是在公开课、教研课上,但若是有心做个检测,会发现教学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形式的背后折射出课堂上“数学问题少了,思考感悟少了,思维交流少了,能力提高少了”,我们没有真正做到让数学课堂自然、朴实、高效,没能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回归数学的本质,回归教学的自然状态,回归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
一、用自然的教学风格替代教学的浓妆艳抹
数学教学需要回归教学的常态,让学生经历自然的数学学习生活。数学课堂要返璞归真,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待自己所教这门课的态度。教师应以一种平和、包容的心态,科学、理智地看待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学。要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数学这门学科,这不是容易的事情。对数学的兴趣是一种对数学思考的乐趣,是一种需要经历一番研究,费过几番周折后,才能享受到的快乐的味道。数学的“好玩”是需要学生付出努力才能体验到的。
教师自己要返璞归真地看待数学教学,返璞归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女孩,一道简单的计算要纠正两三次才能抄对,别的学生10分钟能做完的练习,她要花上两三倍的时间才能完成。怎么办呢?我采取的策略是减轻练习量,耐心辅导,由于没有打击这位同学的学习兴趣,所以这位同学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数学成绩。
自然的教学风格会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堂上“花瓶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是不会发自内心的喜欢数学的,老师片面追求分数,让学生死学,或搞题海战术,学生不仅学不好,更会产生抵触情绪,不会喜欢这门学科。
二、用朴实的数学问题替代华丽的情境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不可否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因此,情境创设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意,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然而华丽的情境背后却引发了不少问题。
在五年级《找规律》一课中,有一位老师这样设计了导入部分: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公园逛一逛:(出示录像)里面有盆花,灯笼,宫灯等与今天例题相关的场景。然后又问:你们在刚才的录像中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盆花,灯笼,宫灯等。
这么一来,就白白浪费掉了10分钟的时间。其实,公园每个学生都去过,根本不需要这么大费周折,看似使用了多媒体,充分与课本例题相联系,其实这样所谓的华丽的情境设计完全多余,可以用朴实的数学问题来代替。如:可以设计一个“记数字比赛”,看谁能在规定时间内记住两串数字。出示两个号码:13817922354;13801380138。学生发现第二个数字容易记,因为有规律。学生通过朴实的数学问题引发了探索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事半功倍。
三、用学生的独立思考替代低效的小组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发现高效的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但只流于形式,不注重活动实效性的低效小组活动是不可取的。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的例4时,学生已经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一位教师在处理这道例题时,采用学生读题后直接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其实这是一个低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合作前未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合作中就会依赖同学,怕动脑筋。只有让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宣布到小组里交流,大家才能各抒己见,优化方法,探寻出规律。
四、用学生的能力提升替代教师的过度搀扶
新课程目标中要求注重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强调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充分体验,充分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总想做到面面俱到,总担心学生会错,一路搀扶,忽略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小数大小比较》一课中,有位老师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比较0.48元和0.6元哪个贵?学生也先思考了,但只说出了0.6元是6角,0.48元是4角8分,这种比较方法,老师很着急,未等学生思考,就将另几种方法通过课件出示出来。其实,在这里,我们的老师可以稍作提示,再让学生思考后回答,这样学生能从中体会到比较方法的多样化,并能优化出好方法,提炼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提升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因此,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前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让学生在每节课中学到知识,同时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自然、朴实、高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我们教师的返璞归真,需要我们有自己的思想,去粗取精、去虚求实。让我们还数学课堂教学的自然、朴实,让我们的学生遨游在返璞归真的数学课堂里,享受高效的数学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吧!
一、用自然的教学风格替代教学的浓妆艳抹
数学教学需要回归教学的常态,让学生经历自然的数学学习生活。数学课堂要返璞归真,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待自己所教这门课的态度。教师应以一种平和、包容的心态,科学、理智地看待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学。要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数学这门学科,这不是容易的事情。对数学的兴趣是一种对数学思考的乐趣,是一种需要经历一番研究,费过几番周折后,才能享受到的快乐的味道。数学的“好玩”是需要学生付出努力才能体验到的。
教师自己要返璞归真地看待数学教学,返璞归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女孩,一道简单的计算要纠正两三次才能抄对,别的学生10分钟能做完的练习,她要花上两三倍的时间才能完成。怎么办呢?我采取的策略是减轻练习量,耐心辅导,由于没有打击这位同学的学习兴趣,所以这位同学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数学成绩。
自然的教学风格会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堂上“花瓶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是不会发自内心的喜欢数学的,老师片面追求分数,让学生死学,或搞题海战术,学生不仅学不好,更会产生抵触情绪,不会喜欢这门学科。
二、用朴实的数学问题替代华丽的情境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不可否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因此,情境创设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意,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然而华丽的情境背后却引发了不少问题。
在五年级《找规律》一课中,有一位老师这样设计了导入部分: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公园逛一逛:(出示录像)里面有盆花,灯笼,宫灯等与今天例题相关的场景。然后又问:你们在刚才的录像中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盆花,灯笼,宫灯等。
这么一来,就白白浪费掉了10分钟的时间。其实,公园每个学生都去过,根本不需要这么大费周折,看似使用了多媒体,充分与课本例题相联系,其实这样所谓的华丽的情境设计完全多余,可以用朴实的数学问题来代替。如:可以设计一个“记数字比赛”,看谁能在规定时间内记住两串数字。出示两个号码:13817922354;13801380138。学生发现第二个数字容易记,因为有规律。学生通过朴实的数学问题引发了探索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事半功倍。
三、用学生的独立思考替代低效的小组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发现高效的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但只流于形式,不注重活动实效性的低效小组活动是不可取的。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的例4时,学生已经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一位教师在处理这道例题时,采用学生读题后直接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其实这是一个低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合作前未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合作中就会依赖同学,怕动脑筋。只有让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宣布到小组里交流,大家才能各抒己见,优化方法,探寻出规律。
四、用学生的能力提升替代教师的过度搀扶
新课程目标中要求注重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强调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充分体验,充分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总想做到面面俱到,总担心学生会错,一路搀扶,忽略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小数大小比较》一课中,有位老师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比较0.48元和0.6元哪个贵?学生也先思考了,但只说出了0.6元是6角,0.48元是4角8分,这种比较方法,老师很着急,未等学生思考,就将另几种方法通过课件出示出来。其实,在这里,我们的老师可以稍作提示,再让学生思考后回答,这样学生能从中体会到比较方法的多样化,并能优化出好方法,提炼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提升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因此,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前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让学生在每节课中学到知识,同时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自然、朴实、高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我们教师的返璞归真,需要我们有自己的思想,去粗取精、去虚求实。让我们还数学课堂教学的自然、朴实,让我们的学生遨游在返璞归真的数学课堂里,享受高效的数学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