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决定了课堂的“变化”。同时,开放的教学,多元的教学资源也加剧了课堂的“不确定”。教师可以预设很多内容,但永远不可能预见课堂里发生的所有事情,永远不可能全部知道学生的下一个想法,下一种见解,下一条思路。诸多的“不确定”要求课堂设计必须是足以“应变”的。
应变之一:必须留出足够的空白
目标预设留出足够的空白。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但实际上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都有所差别。如果一篇课文要上两课时,那么两课时的教学目标必定是不同的,也必定会有关联,而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也不一定都会平均地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每一维,更多地是有所侧重地落实。根据不同的课文,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恰到好处的教学目标,就得考虑到留出“空白”,有弹性,能在实际教学中变化。
在内容预设时留出足够的空白。由于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是文选型的,不同的人对教材的不同理解,形成了语文教学内容的落脚点各有侧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此,对内容的预设就要浓缩精华,就要特色鲜明,就要主题突出,不能面面俱到、处处开花。如果处处是重点,反而变成处处不是重点,处处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安排多少教学内容,预设时心中要有数,有所取,有所舍,随着教学过程随时进行调整。
在过程预设时留出足够的空白。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过程,或是驻足欣赏,或是快马加鞭,或是“枕戈待发”。在别人的课堂上是精彩的,在我的课堂上或许就是黯淡无光的;在别人的课堂上是平淡的,但是我运用起来,就可能是熠熠生辉的。足够的空白使教学过程显得从容,显得淡定,课结束,戛然而止,而余音却袅袅。
应变之二:在进行时灵活调整
课堂是变化的,预设时刻会遇到新问题,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成了一条有效的出路,预设时就须充分考虑。
可以做“加法”。这是对预设进行加法处理,把课上得丰满,有味道。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老师以为学生最感兴趣的会是海洋公园,孰料学生最喜欢去“品尝”美食。那就得改变“路线”,加上与学生交流美食,相机理解“一应俱全”“大饱口福”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相机体会“品尝”美食的感受。针对课堂实际,教学就要作适时调整,或增加写作背景资料介绍,或补充类似的文本解读,或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或对学生
的某些问题、疑惑重锤猛敲,或让学生更多地展示探究的
过程。
不妨做“减法”。语文教学的繁琐复杂向来被人诟病,这就要追求一种境界,一种教学的简约境界,大道至简,简约却不简单。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时,学生上台当导游介绍美食,教师播放美食课件,许许多多的美食图片似雪花般飞出,每出现一盘美食,学生就惊叫,教室里“哇”声一片。笔者仔细一数,共有十八盘美食。美食课件的播放让学生直观感受美食的色泽、样子,挺好!但这样摆“美食宴”,一点也不好!学生除了看到精美的图片外,他们的语言没有任何发展,思维也停“摆”了。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适可而止,或是毫不犹豫地删掉。
也可以试试“乘法”。课堂教学就要想方设法达到乘法的结果,对重点难点重锤敲击,追求效益的最大化。《香港,璀璨的明珠》课题出示后,学生说要在“明珠”后面再加一个标点符号(学生大概是看到课题中有个逗号)。教师就让学生交流加什么标点符号合适,学生说句号、感叹号、省略号等等,并且说出了自己的理解。“香港,璀璨的明珠”是文章的题目,也是文章的中心,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话里。此时,教师适时调整原先的设计,在标题的标点符号上做文章,让学生一开始就深入领略香港的魅力,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当然,最后还得告诉大家:标题的末尾一般不加标点符号。
还可以做“除法”。一节课,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时间是不变的分母,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这个分子的系数。《香港,璀璨的明珠》是略读课文,三年级的学生接触过几篇略读课文,但还没有养成系统学习略读课文的习惯。教学时,就要调整原先的略读设计预案,回忆《富饶的西沙群島》《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学生先做,教师后讲;学生多提问,教师再指导。这样就可以“除”去许多重复累赘,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注意力更集中,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应变之三:也可以全盘推倒重来
如果原有的预设僵硬,无法生成,无法发展,那么就要坚决地放弃,毫不手软地推倒重来。
设计明显错误,必须推倒重来。“圣人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我们老师不是“圣人”,偶尔的失误也是很正常的。《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评比课时,一位教师原先的设计是:模仿课文总分总的方法,写“我们的校园”或“我的家乡”,教学的每一板块设计都与此写话相连。语文教学读写结合是对的,但是从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来看,读与写如此结合却很牵强。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香港介绍详细的,模仿写并不是本课教学必定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果在一个课时里每一个环节都要重点教学,那么每一个环节都会成为浮光掠影。此时,教师就要当机立断地把原先以写法为主线的设计推翻。
意外状况发生,也须推倒重来。学生的情绪有时也是“脆弱的”,但童心无价,童言无忌,真实的流露就要适时予以释放。《香港,璀璨的明珠》有一个教学环节是教师当导游介绍海洋公园,学生认为教师的介绍很造作,不像导游讲得那样生动有趣。于是,教师便推翻自己原先的设计,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用自己的语言把“香港”这颗璀璨的明珠展现在大家面前。教师观赏学生绘声绘色的表演后,暗自庆幸没有坚持己见,当然也没有觉得在学生面前丢了面子,因为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课堂效果平庸,更须推倒重来。一位教师上一节课,几经修改,前前后后有12个版本的设计,每一次都是精益求精,都是大幅度地改变。这种改变基于课堂上学生的变化,基于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可想而知,每一次删除都是一次阵痛,每一次变化都是凤凰涅槃。因为对平庸的拒绝,才有一次又一次地推倒重来,一次又一次地自我否定,一次又一次地升华境界,也由此撷取到课堂教学上“璀璨的明珠”。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河里的水不断流动,当你再次踏入时,此水已非彼水。万物皆动,万物皆流,课堂亦如此,那么我们就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坦然看待课堂上发生的一切。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室)
责任编辑 田 晟
应变之一:必须留出足够的空白
目标预设留出足够的空白。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但实际上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都有所差别。如果一篇课文要上两课时,那么两课时的教学目标必定是不同的,也必定会有关联,而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也不一定都会平均地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每一维,更多地是有所侧重地落实。根据不同的课文,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恰到好处的教学目标,就得考虑到留出“空白”,有弹性,能在实际教学中变化。
在内容预设时留出足够的空白。由于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是文选型的,不同的人对教材的不同理解,形成了语文教学内容的落脚点各有侧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此,对内容的预设就要浓缩精华,就要特色鲜明,就要主题突出,不能面面俱到、处处开花。如果处处是重点,反而变成处处不是重点,处处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安排多少教学内容,预设时心中要有数,有所取,有所舍,随着教学过程随时进行调整。
在过程预设时留出足够的空白。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过程,或是驻足欣赏,或是快马加鞭,或是“枕戈待发”。在别人的课堂上是精彩的,在我的课堂上或许就是黯淡无光的;在别人的课堂上是平淡的,但是我运用起来,就可能是熠熠生辉的。足够的空白使教学过程显得从容,显得淡定,课结束,戛然而止,而余音却袅袅。
应变之二:在进行时灵活调整
课堂是变化的,预设时刻会遇到新问题,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成了一条有效的出路,预设时就须充分考虑。
可以做“加法”。这是对预设进行加法处理,把课上得丰满,有味道。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老师以为学生最感兴趣的会是海洋公园,孰料学生最喜欢去“品尝”美食。那就得改变“路线”,加上与学生交流美食,相机理解“一应俱全”“大饱口福”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相机体会“品尝”美食的感受。针对课堂实际,教学就要作适时调整,或增加写作背景资料介绍,或补充类似的文本解读,或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或对学生
的某些问题、疑惑重锤猛敲,或让学生更多地展示探究的
过程。
不妨做“减法”。语文教学的繁琐复杂向来被人诟病,这就要追求一种境界,一种教学的简约境界,大道至简,简约却不简单。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时,学生上台当导游介绍美食,教师播放美食课件,许许多多的美食图片似雪花般飞出,每出现一盘美食,学生就惊叫,教室里“哇”声一片。笔者仔细一数,共有十八盘美食。美食课件的播放让学生直观感受美食的色泽、样子,挺好!但这样摆“美食宴”,一点也不好!学生除了看到精美的图片外,他们的语言没有任何发展,思维也停“摆”了。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适可而止,或是毫不犹豫地删掉。
也可以试试“乘法”。课堂教学就要想方设法达到乘法的结果,对重点难点重锤敲击,追求效益的最大化。《香港,璀璨的明珠》课题出示后,学生说要在“明珠”后面再加一个标点符号(学生大概是看到课题中有个逗号)。教师就让学生交流加什么标点符号合适,学生说句号、感叹号、省略号等等,并且说出了自己的理解。“香港,璀璨的明珠”是文章的题目,也是文章的中心,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话里。此时,教师适时调整原先的设计,在标题的标点符号上做文章,让学生一开始就深入领略香港的魅力,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当然,最后还得告诉大家:标题的末尾一般不加标点符号。
还可以做“除法”。一节课,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时间是不变的分母,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这个分子的系数。《香港,璀璨的明珠》是略读课文,三年级的学生接触过几篇略读课文,但还没有养成系统学习略读课文的习惯。教学时,就要调整原先的略读设计预案,回忆《富饶的西沙群島》《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学生先做,教师后讲;学生多提问,教师再指导。这样就可以“除”去许多重复累赘,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注意力更集中,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应变之三:也可以全盘推倒重来
如果原有的预设僵硬,无法生成,无法发展,那么就要坚决地放弃,毫不手软地推倒重来。
设计明显错误,必须推倒重来。“圣人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我们老师不是“圣人”,偶尔的失误也是很正常的。《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评比课时,一位教师原先的设计是:模仿课文总分总的方法,写“我们的校园”或“我的家乡”,教学的每一板块设计都与此写话相连。语文教学读写结合是对的,但是从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来看,读与写如此结合却很牵强。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香港介绍详细的,模仿写并不是本课教学必定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果在一个课时里每一个环节都要重点教学,那么每一个环节都会成为浮光掠影。此时,教师就要当机立断地把原先以写法为主线的设计推翻。
意外状况发生,也须推倒重来。学生的情绪有时也是“脆弱的”,但童心无价,童言无忌,真实的流露就要适时予以释放。《香港,璀璨的明珠》有一个教学环节是教师当导游介绍海洋公园,学生认为教师的介绍很造作,不像导游讲得那样生动有趣。于是,教师便推翻自己原先的设计,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用自己的语言把“香港”这颗璀璨的明珠展现在大家面前。教师观赏学生绘声绘色的表演后,暗自庆幸没有坚持己见,当然也没有觉得在学生面前丢了面子,因为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课堂效果平庸,更须推倒重来。一位教师上一节课,几经修改,前前后后有12个版本的设计,每一次都是精益求精,都是大幅度地改变。这种改变基于课堂上学生的变化,基于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可想而知,每一次删除都是一次阵痛,每一次变化都是凤凰涅槃。因为对平庸的拒绝,才有一次又一次地推倒重来,一次又一次地自我否定,一次又一次地升华境界,也由此撷取到课堂教学上“璀璨的明珠”。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河里的水不断流动,当你再次踏入时,此水已非彼水。万物皆动,万物皆流,课堂亦如此,那么我们就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坦然看待课堂上发生的一切。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室)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