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越来越关注饮食健康问题。周末或小假期到乡村去感受原生态环境,吃原生态食品,是得了“城市病”后人们想到的一种放松的方式。德保县以其自身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美食氛围,具备了发展乡土特色美食旅游的条件。
【关键词】德保 乡土特色 美食旅游
一、当前德保县农村乡土特色美食旅游的基础
1.人文资源丰富
德保县有36万人,壮族占98%,总面积为2575平方公里,其中石山区面积占70%,以“山奇、水秀、石美、洞异”为特点的丰富多样的喀斯特山水景观和特殊生态体系,对崇尚自然和生态的旅游者有极大吸引力。
德保有许多名特优农产品,有上万年历史的八角、茴油林种植。更有蛤蚧,还有世界上两大矮马源流之一的矮马。
德保壮族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名优小吃有血打、筐酥肉、血肠、酸肉、酸鱼、咸菜、麦茂、南瓜甜酒、红薯窑等,朴圩腊肉、腊肠,马隘香米、大糯,巴头棉米、红薯酒,五色糯米、大旺糯米、东凌黑猪、珍珠糯玉米等类原生态食品。
2.乡村种植与养殖现状
“养牛为种田,养鸡为油盐,养猪为过年”,山区农民传统上就有养殖家畜家禽的习惯,目的是为了到春耕时积肥料,养鸡是为过年过节食用或用于接待客人。很多耕地无法用现代化工具进行耕作,刀耕火种,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牛、羊、马等白天放至山上,晚上放至屋的下层,鸡、鸭等禽类放养屋前后山角下,德保县农村目前还有很多地方保留原始养殖方法。自己种养的原生态食品,正是人们回归大自然想吃的美食。
3.农村环保状况
农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鸟,随着新农村生态的发展,环境的改善,绿树、绿地越来越多,加上气候的不断变暖,为这些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栖息地,在农村居住,才感觉到什么是鸟语花香。德保的农村房子是桂西典型的农村风貌,房子分三楼,上层放桂米,中层住人,底层养牲畜。通常前小庭院,后竹园,前后种水果,房前后是放养的家禽,且往往竹园临山,绿树成荫,别有韵致,极有特色,与其它农村不可同日而语。
二、当前发展乡土特色美食旅游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产业配套不全
几年以来,德保县全力推进红叶森林公园、曼贝侬景区、矮马养殖园、吉星岩、芳山文化体育公园、巴头枫叶旅游区等项目地的硬化、绿化、美化建设,但配套产业还有待提高,如巴头枫叶观赏区,开发后旅客乘车驶入观赏区免费观赏,当地不收门票,无人管事,缺少经费投入,没有产出,因此其配套和服务跟不上,旅游季节过后,旅游区内拉圾乱放,弃袋满天飞,给当地的环境造成很大污染;而且除能观赏到枫叶,更无旅游相关产品购买。
2.乡土特色旅游产品市场未形成
德保县把旅游产业作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一号工程”,在积极推进各大景点硬件建设的同时,致力于提升旅游目的地文化品位。但与大景点旅游的投入相比,乡土特色旅游产品市场还没有形成,也还没有大投入。全县乡土特色旅游产品店不多,产品不齐全,且均为原产品,还未经过加工,附加值不高。
3.乡土特色旅游产品认识不到位
其主要原因是当前对把乡土特色产品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还不统一、还不到位,思路不够清晰,很多人还未意识到乡土特色产品的发展前景。如巴头枫叶观赏区,只是把其作为旅游观赏的事项,还未认识乡土特色美食产品给当地旅游带来的财税收入;每年一大群摄影爱好者在10月份红枫准备变红屯居景点附近,直至红叶变黄掉落离开,他们吃住均在农家,可很多人还未认识到这是商机;还有从旅游从业人员和市民来看,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抓旅游宣传是政府的事,缺乏人人都参与旅游宣传的意识,对自己的不良言行给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对营造良好旅游环境和树立良好旅游形象不够重视。
4.乡村旅游定位不明确,产品品牌化程度低
在德保县乡村旅游的目标定位和形象定位上,少有结合自身乡土特色美食旅游及差异化对当地的旅游产品进行定位。产品品牌化程度低,虽然乡土特色美食旅游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得到游客的认可和称赞,但对已打开市场的产品没有注册品牌,市民亦无品牌意识。从全县的范围看,各乡镇都有较多的特色旅游产品,但其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开发,旅游产品缺乏定位,缺乏合作和整合优化,德保县申报4A级旅游景区尚未通过,旅游的整体形象尚未形成,品牌战略不到位。
5.特色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乡土特色产品应属于德保县旅游产品的范畴,因此,对德保县旅游产品的宣传和促销,应归于德保县旅游的整体宣传和产品促销之列。从这两年德保县把旅游产业作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一号工程”,致力于提升旅游目的地文化品位,在旅游宣传上做了大量工作,树立德保旅游形象,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由于在宣传旅游产品方面宣传力度不够,又无专业的旅游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难以形成合力,使乡土特色产品促销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和应有的声势。在影响大的国家级甚至国际级宣传媒体上,较少看到德保旅游整体形象的深度宣传。
6.缺乏乡土特色产品方面人才
乡土特色产品产业的壮大,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将来旅游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技术人才的竞争。目前,德保旅游及特色产品加工人才缺乏,难以形成合力。
三、开发德保县乡土特色旅游产品产业的措施
为把德保县旅游产品这个蛋糕做强做大,除旅游区硬件要大量投入和宣传外,还要在乡土特色旅游产品这方面下大力气,笔者认为,发展德保县乡土特色美食旅游应做好以下七个方面:
1.进一步加大开发德保乡土特色旅游产品、美食产品
德保县域内物产资源丰富,特别是东凌黑猪、巴头棉米、马隘香米、大旺糯米、德保八角、茴油、板栗、本地土鸡,这些乡土特产产量大、品种多、质量好,已在广西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口碑,具备开发成名牌特色旅游产品。而象猪血肠、黑粽、血打、红薯酒、朴圩腊肉等美食更是多次在广西各地美食节上广受好评,如能经过深加工,延长保存时间,运输到外地,便增加了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当前德保积极发展本地土鸡等林下经济,打造精品观养殖业,促进农游结合。另外,依托德保县域的民间手工艺,积极开发秆花篮、藤编、竹编、稻草桩椅、大理石等精制工艺品,使其成为德保县的一项特色旅游产品,并借助有 “纯杆栏建筑原生态博物馆” 之称的农村壮家土木房建筑群,引进先进经营理念,进一步开发壮族文化,举办德保美食节、壮族生态人居节,开发绿色食品,居住环保建筑等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2.把年度的美食节变成常态化,乡土化
德保县已经举办了两届红枫旅游节,同时举办美食节。笔者认为,为了将德保旅游业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要把德保美食节常态化、乡土特色化,定时定点举办,还要把它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美食节,也是对德保乡土饮食文化的一种氛围渲染,对乡土特色美食的支持,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持,为德保农民的创业和增收开辟一个路径。
3.加大旅游品牌宣传推介力度
要围绕打造“区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旅游文化名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乡土特色旅游产品,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在积极推进各景点硬件建设的同时,致力于提升旅游目的地乡土特色文化品位,充分挖掘景点、景区土特产的人文历史文化内涵,积极组织相关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德保县前几年围绕本县原生态枫林组织举办了“红叶情”摄影大赛活动,征集摄影作品达几千多幅,围绕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启动了“百篇诗文”等旅游主题作品征集工程;筛选出蛤蚧酒、德保猪血肠、德保花篮等旅游美食、旅游商品10多种。以后更要依托摄影大赛,宣传德保美食,更要突出环境保障和优质服务,制定旅游环境保障工作方案,制定涉旅行业规范化服务标准,确保游客进得来、住得下、吃得香、游得好。
4.引进乡土特色旅游产品加工企业和人才
结合德保本地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展绿色、安全食品,引进加工企业及人才。进一步培养和带领一批能带领广大农民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土实用人才,使农副产品成为补充的复合型旅游产品。着力打造德保乡土特色美食旅游产业,使其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一号工程”。
以建设旅游点为突破口和切入点,解决融资等瓶颈问题,为生产乡土特色产品的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中小企业走“本土、精制、特色、新鲜、生态”发展道路,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大企业集团的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集团共同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创新机制,营造“公开、公平、公正、公信”的发展环境,使创业者机会公平。引导和支持商会、行业协会健康发展,提高民营经济的自我组织、自我规范能力。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增强民营经济的活力。
加大乡土特色旅游小商品加工制造业。小商品加工种类繁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进入门槛较低,污染少的特点,比较符合德保县发展的实际。一方面,要把引进人才作为德保县加快和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产业予以实施。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窗口和桥梁作用,加快形成乡土特色产品加工专业乡镇、专业村,真正形成“千家万户”搞加工。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引导,组织开展对接活动和加工技术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加工人员素质,实行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
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围绕乡土特色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大农村乡土人才和技能人才开发力度,大力培养一批乡土旅游产品特色产业人才。旅游部门应重视对乡土美食方面人才的培养,对于一些工艺品人才断档的情况也要高度重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得工艺品大师的手艺后继有人。
5.以特色加速品牌化战略
打造“红枫旅游精品”品牌,依托巴头的红枫产业,择选在该地每年10月到下一年的元月推出旅游产品展销会,推出季节性旅游线路,让游客体验乡土特色产品的种植、培育、挑选、加工等全过程,在体验过程中,要尽可能提高品质。同时采取网络营销、旅游推介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构筑市场营销体系,形成品牌效应。
特色化。要形成一乡一品甚至一村一品。要真正实现乡土特色旅游产品产业化经营,全县就在各乡镇土特产上做文章。面向旅游市场,依托资源特色,在产品功能,内容与形式以及区域化市场推广方面寻求特色,充分体现在观光、休闲、体验、养生等方面,形成区域特色与产品特色。
品牌化。旅游产品品牌化运营要做到:第一,乡土特色旅游产品必须有明确的市场或者社会定位;第二,社会或者旅游者通过品牌可以认知一个旅游区域、产品的存在,激发其品牌消费;第三,有产品旅游区域品牌及产品品牌体系做支撑,形成品牌体系。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时,一定要注意乡土特色旅游产品域化发展,在特色化上做文章,实现产品功能与品牌的连接;注重旅游产品的包装与推广。使品牌与产品、品牌与农业旅游区域功能相结合。发动和整合社会资源,集中民智,善于借助“外脑力”。
6.经常参加产品展销
经常参加展销会不仅促销了旅游产品,还可以了解市场信息,更能倾听到旅游者对产品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开发。参加展销会除带来了经济效益还能培训销售人才,培育市场,聚集了人气。通过参加产品展销会活动宣传 “魅力德保”形象,重点促销德保观光旅游、乡土特色食品、农村休闲度假旅游、依托氧化铝的工业旅游、红色旅游等产品。大力提倡“春看绿枫,夏游绿荫,秋冬看红枫”休闲旅游,向民众宣传德保旅游特别是县内一小时游憩圈;集中精力搞好两个黄金周和周末的宣传促销工作,举办一系列节庆活动,营造“美丽德保,休闲都市”形象;不断推出县域内土特产,增加对本县景区景点旅游的频次。
7.加强对农业旅游与旅游农业的领导
首先,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强化农业部门在推进旅游农业产业化方面的领导地位。
第二,强化服务职能。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按规章办事。实行优者奖励和支持制度。
第三、鼓励和扶持农民及旅游企业组建旅游农业协会。引导旅游农业协会在拓展市场,引进技术,交流信息,监督质量等方面发挥作用。
第四,拓宽投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搞好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美食旅游是旅游发展的另一支柱产业,除了对传统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外,未来旅游业发展,美食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重中之重。培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亮点和支撑点,基于特色美食旅游开发的德保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机遇成熟,条件具备可行,必将以美食旅游作为主旋律。
【关键词】德保 乡土特色 美食旅游
一、当前德保县农村乡土特色美食旅游的基础
1.人文资源丰富
德保县有36万人,壮族占98%,总面积为2575平方公里,其中石山区面积占70%,以“山奇、水秀、石美、洞异”为特点的丰富多样的喀斯特山水景观和特殊生态体系,对崇尚自然和生态的旅游者有极大吸引力。
德保有许多名特优农产品,有上万年历史的八角、茴油林种植。更有蛤蚧,还有世界上两大矮马源流之一的矮马。
德保壮族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名优小吃有血打、筐酥肉、血肠、酸肉、酸鱼、咸菜、麦茂、南瓜甜酒、红薯窑等,朴圩腊肉、腊肠,马隘香米、大糯,巴头棉米、红薯酒,五色糯米、大旺糯米、东凌黑猪、珍珠糯玉米等类原生态食品。
2.乡村种植与养殖现状
“养牛为种田,养鸡为油盐,养猪为过年”,山区农民传统上就有养殖家畜家禽的习惯,目的是为了到春耕时积肥料,养鸡是为过年过节食用或用于接待客人。很多耕地无法用现代化工具进行耕作,刀耕火种,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牛、羊、马等白天放至山上,晚上放至屋的下层,鸡、鸭等禽类放养屋前后山角下,德保县农村目前还有很多地方保留原始养殖方法。自己种养的原生态食品,正是人们回归大自然想吃的美食。
3.农村环保状况
农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鸟,随着新农村生态的发展,环境的改善,绿树、绿地越来越多,加上气候的不断变暖,为这些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栖息地,在农村居住,才感觉到什么是鸟语花香。德保的农村房子是桂西典型的农村风貌,房子分三楼,上层放桂米,中层住人,底层养牲畜。通常前小庭院,后竹园,前后种水果,房前后是放养的家禽,且往往竹园临山,绿树成荫,别有韵致,极有特色,与其它农村不可同日而语。
二、当前发展乡土特色美食旅游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产业配套不全
几年以来,德保县全力推进红叶森林公园、曼贝侬景区、矮马养殖园、吉星岩、芳山文化体育公园、巴头枫叶旅游区等项目地的硬化、绿化、美化建设,但配套产业还有待提高,如巴头枫叶观赏区,开发后旅客乘车驶入观赏区免费观赏,当地不收门票,无人管事,缺少经费投入,没有产出,因此其配套和服务跟不上,旅游季节过后,旅游区内拉圾乱放,弃袋满天飞,给当地的环境造成很大污染;而且除能观赏到枫叶,更无旅游相关产品购买。
2.乡土特色旅游产品市场未形成
德保县把旅游产业作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一号工程”,在积极推进各大景点硬件建设的同时,致力于提升旅游目的地文化品位。但与大景点旅游的投入相比,乡土特色旅游产品市场还没有形成,也还没有大投入。全县乡土特色旅游产品店不多,产品不齐全,且均为原产品,还未经过加工,附加值不高。
3.乡土特色旅游产品认识不到位
其主要原因是当前对把乡土特色产品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还不统一、还不到位,思路不够清晰,很多人还未意识到乡土特色产品的发展前景。如巴头枫叶观赏区,只是把其作为旅游观赏的事项,还未认识乡土特色美食产品给当地旅游带来的财税收入;每年一大群摄影爱好者在10月份红枫准备变红屯居景点附近,直至红叶变黄掉落离开,他们吃住均在农家,可很多人还未认识到这是商机;还有从旅游从业人员和市民来看,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抓旅游宣传是政府的事,缺乏人人都参与旅游宣传的意识,对自己的不良言行给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对营造良好旅游环境和树立良好旅游形象不够重视。
4.乡村旅游定位不明确,产品品牌化程度低
在德保县乡村旅游的目标定位和形象定位上,少有结合自身乡土特色美食旅游及差异化对当地的旅游产品进行定位。产品品牌化程度低,虽然乡土特色美食旅游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得到游客的认可和称赞,但对已打开市场的产品没有注册品牌,市民亦无品牌意识。从全县的范围看,各乡镇都有较多的特色旅游产品,但其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开发,旅游产品缺乏定位,缺乏合作和整合优化,德保县申报4A级旅游景区尚未通过,旅游的整体形象尚未形成,品牌战略不到位。
5.特色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乡土特色产品应属于德保县旅游产品的范畴,因此,对德保县旅游产品的宣传和促销,应归于德保县旅游的整体宣传和产品促销之列。从这两年德保县把旅游产业作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一号工程”,致力于提升旅游目的地文化品位,在旅游宣传上做了大量工作,树立德保旅游形象,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由于在宣传旅游产品方面宣传力度不够,又无专业的旅游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难以形成合力,使乡土特色产品促销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和应有的声势。在影响大的国家级甚至国际级宣传媒体上,较少看到德保旅游整体形象的深度宣传。
6.缺乏乡土特色产品方面人才
乡土特色产品产业的壮大,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将来旅游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技术人才的竞争。目前,德保旅游及特色产品加工人才缺乏,难以形成合力。
三、开发德保县乡土特色旅游产品产业的措施
为把德保县旅游产品这个蛋糕做强做大,除旅游区硬件要大量投入和宣传外,还要在乡土特色旅游产品这方面下大力气,笔者认为,发展德保县乡土特色美食旅游应做好以下七个方面:
1.进一步加大开发德保乡土特色旅游产品、美食产品
德保县域内物产资源丰富,特别是东凌黑猪、巴头棉米、马隘香米、大旺糯米、德保八角、茴油、板栗、本地土鸡,这些乡土特产产量大、品种多、质量好,已在广西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口碑,具备开发成名牌特色旅游产品。而象猪血肠、黑粽、血打、红薯酒、朴圩腊肉等美食更是多次在广西各地美食节上广受好评,如能经过深加工,延长保存时间,运输到外地,便增加了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当前德保积极发展本地土鸡等林下经济,打造精品观养殖业,促进农游结合。另外,依托德保县域的民间手工艺,积极开发秆花篮、藤编、竹编、稻草桩椅、大理石等精制工艺品,使其成为德保县的一项特色旅游产品,并借助有 “纯杆栏建筑原生态博物馆” 之称的农村壮家土木房建筑群,引进先进经营理念,进一步开发壮族文化,举办德保美食节、壮族生态人居节,开发绿色食品,居住环保建筑等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2.把年度的美食节变成常态化,乡土化
德保县已经举办了两届红枫旅游节,同时举办美食节。笔者认为,为了将德保旅游业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要把德保美食节常态化、乡土特色化,定时定点举办,还要把它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美食节,也是对德保乡土饮食文化的一种氛围渲染,对乡土特色美食的支持,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持,为德保农民的创业和增收开辟一个路径。
3.加大旅游品牌宣传推介力度
要围绕打造“区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旅游文化名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乡土特色旅游产品,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在积极推进各景点硬件建设的同时,致力于提升旅游目的地乡土特色文化品位,充分挖掘景点、景区土特产的人文历史文化内涵,积极组织相关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德保县前几年围绕本县原生态枫林组织举办了“红叶情”摄影大赛活动,征集摄影作品达几千多幅,围绕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启动了“百篇诗文”等旅游主题作品征集工程;筛选出蛤蚧酒、德保猪血肠、德保花篮等旅游美食、旅游商品10多种。以后更要依托摄影大赛,宣传德保美食,更要突出环境保障和优质服务,制定旅游环境保障工作方案,制定涉旅行业规范化服务标准,确保游客进得来、住得下、吃得香、游得好。
4.引进乡土特色旅游产品加工企业和人才
结合德保本地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展绿色、安全食品,引进加工企业及人才。进一步培养和带领一批能带领广大农民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土实用人才,使农副产品成为补充的复合型旅游产品。着力打造德保乡土特色美食旅游产业,使其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一号工程”。
以建设旅游点为突破口和切入点,解决融资等瓶颈问题,为生产乡土特色产品的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中小企业走“本土、精制、特色、新鲜、生态”发展道路,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大企业集团的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集团共同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创新机制,营造“公开、公平、公正、公信”的发展环境,使创业者机会公平。引导和支持商会、行业协会健康发展,提高民营经济的自我组织、自我规范能力。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增强民营经济的活力。
加大乡土特色旅游小商品加工制造业。小商品加工种类繁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进入门槛较低,污染少的特点,比较符合德保县发展的实际。一方面,要把引进人才作为德保县加快和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产业予以实施。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窗口和桥梁作用,加快形成乡土特色产品加工专业乡镇、专业村,真正形成“千家万户”搞加工。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引导,组织开展对接活动和加工技术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加工人员素质,实行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
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围绕乡土特色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大农村乡土人才和技能人才开发力度,大力培养一批乡土旅游产品特色产业人才。旅游部门应重视对乡土美食方面人才的培养,对于一些工艺品人才断档的情况也要高度重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得工艺品大师的手艺后继有人。
5.以特色加速品牌化战略
打造“红枫旅游精品”品牌,依托巴头的红枫产业,择选在该地每年10月到下一年的元月推出旅游产品展销会,推出季节性旅游线路,让游客体验乡土特色产品的种植、培育、挑选、加工等全过程,在体验过程中,要尽可能提高品质。同时采取网络营销、旅游推介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构筑市场营销体系,形成品牌效应。
特色化。要形成一乡一品甚至一村一品。要真正实现乡土特色旅游产品产业化经营,全县就在各乡镇土特产上做文章。面向旅游市场,依托资源特色,在产品功能,内容与形式以及区域化市场推广方面寻求特色,充分体现在观光、休闲、体验、养生等方面,形成区域特色与产品特色。
品牌化。旅游产品品牌化运营要做到:第一,乡土特色旅游产品必须有明确的市场或者社会定位;第二,社会或者旅游者通过品牌可以认知一个旅游区域、产品的存在,激发其品牌消费;第三,有产品旅游区域品牌及产品品牌体系做支撑,形成品牌体系。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时,一定要注意乡土特色旅游产品域化发展,在特色化上做文章,实现产品功能与品牌的连接;注重旅游产品的包装与推广。使品牌与产品、品牌与农业旅游区域功能相结合。发动和整合社会资源,集中民智,善于借助“外脑力”。
6.经常参加产品展销
经常参加展销会不仅促销了旅游产品,还可以了解市场信息,更能倾听到旅游者对产品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开发。参加展销会除带来了经济效益还能培训销售人才,培育市场,聚集了人气。通过参加产品展销会活动宣传 “魅力德保”形象,重点促销德保观光旅游、乡土特色食品、农村休闲度假旅游、依托氧化铝的工业旅游、红色旅游等产品。大力提倡“春看绿枫,夏游绿荫,秋冬看红枫”休闲旅游,向民众宣传德保旅游特别是县内一小时游憩圈;集中精力搞好两个黄金周和周末的宣传促销工作,举办一系列节庆活动,营造“美丽德保,休闲都市”形象;不断推出县域内土特产,增加对本县景区景点旅游的频次。
7.加强对农业旅游与旅游农业的领导
首先,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强化农业部门在推进旅游农业产业化方面的领导地位。
第二,强化服务职能。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按规章办事。实行优者奖励和支持制度。
第三、鼓励和扶持农民及旅游企业组建旅游农业协会。引导旅游农业协会在拓展市场,引进技术,交流信息,监督质量等方面发挥作用。
第四,拓宽投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搞好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美食旅游是旅游发展的另一支柱产业,除了对传统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外,未来旅游业发展,美食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重中之重。培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亮点和支撑点,基于特色美食旅游开发的德保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机遇成熟,条件具备可行,必将以美食旅游作为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