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数不存在于事物外部物质世界中,而是在大脑中建立起数的抽象。
一、在“集合”中学习计数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数是逻辑数理知识的一个范例,这方面的知识与物质的、社会的知识不同。物质知识是关于物质外部存在的知识,或内部本质属性的知识。一块红色的积木,它的颜色、重量、形状是可以观察和测量到的物体外部属性。但当我们拿出两块积木、两杯水,并说明这是两块、两杯,这“二”就是逻辑数理知识的一个例子。“积木”是可以观察的,但“二”却是一种关系,是在人的思想上将这两个物体联系起来所形成二者之间的一种关系,“二”既不存在于这块,也不存在于那块,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观察不到的,因它不存在于外部现实。数也是一种语言,但由于它负有一定特殊的意义和内容,不能代替一般的语言,而是依靠一定的符号来表示事物的数量,“两块积木”就是一个简单的集合。
教幼儿认识数,必须先从感性上认识“集合”。集合的概念是一切数学概念的基础。
皮亚杰认为,“数”是幼儿在物体之间建立两种关系的综合,一种关系是顺序性,另一种关系是等级包含性比如给幼儿五样东西,只有当他能在思想上明确“l”包含在“2”中,“2”包含在“3”中,“3”包含在“4”中……他把所有的五样东西形成一个等级关系,才能认识“5”的集合。即“5”既有l、2、3、4、5的顺序,又有5={△△△△△}。自然数中的每一个数都是一个单独的集合类的标志,上例中的“5”,可以是手上的五指、五尺长度、五个小时等等。
在幼儿学习按顺序数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之前,必须让幼儿感知和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使幼儿知道:“许多”是由一个、一个……合起来的,初步理解任何一个数都是由一个一个组成的。这其中就渗透了对集合的理解,这是对未来计数活动的一种准备。
二、帮助幼儿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是:先口头数数,然后按物点数,再说出总数。只有能说出物体总数时,幼儿才算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幼儿对基数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计数活动来实现的,计数活动是一种用自然数表示集合中元素的数量,使数词与集合中元素建立一—对应联系的活动。下面以小班数学课“猜一猜,谁来了”为例来看计数教学。
目的:学习“3”以内数的形成和数数
准备:猫、鸡、鸭等玩具各3个,每人一张画有3个圆形的纸和一支红铅笔。
教学方法:
1. 教师告诉幼儿:“有许多小动物要跟大家一起做游戏,大家猜猜他们是谁?”教师模仿三声小猫叫。幼儿猜出是猫。教师出示2只玩具猫,排成一排。说又来了一只猫,再出示一只,并排好:XXX,要求幼儿用右手从左向右点数,说:“两只猫添上一只猫是3只猫。”学猫叫三声,用同样的方法出示玩具鸡和鸭。
2. 要求幼儿给纸上的圆圈用红铅笔涂色,并用右手从左向右点数。
通过这样的教学,幼儿学习了“3”的形成,学习了数数。
最初,幼儿点数实物,特别是点数5个以上的物体时,往往手口不一致,还会漏数或重数,这是因为他们还不会在数实物时,把被数的物体和自然数列从“1”开始的数词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而计数活动的实质就在于通过点数,使具体的集合中的元素与自然数列之间建立一一的对应。而“顺口溜”式的口头数数绝不能算是计数活动。
三、运用多种感官来进行计数活动
运用多种感官在计数技巧和集合概念的发展中起极大作用,是认识数的感性基础。应教会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进行计数活动。幼儿周围有各种各样的集合,有视觉对象的物体集合,有声响次数的集合,也有运动次数的集合等等。这些不同特性的数,只有通过多种感官,幼儿才能掌握。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各类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从而加深对数词和元素集合中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也加深对数概念的认识。
四、教幼儿学会比较“集合”中数量的多少
对应比较可有两种形式:重叠对应和并放对应。
如:在教点数4个物体的教学中,可先出示三个三角形和三个正方形,一一对应并放排列,让幼儿点数说出总数,知道3和3一样多,这两个集合中的数是相等的,然后再出示一个正方形,要求幼儿比较哪样多、哪样少。
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幼儿认识到3个添上1个是4个,4个比3个多1个,3个比4个少1个,等等。
通过讲解、演示、操作、游戏等方法,教幼儿发现数形成的规律:前数添1,即成后数;后数去1,即成前数。前后两数是多l少l的关系。在学习形成的同时,教幼儿点数,用右手从左向右,手口一致地点数,数到最后一个数,能说出总数(即最后一个数)。就这样,幼儿由相同元素组成的集合的比较,到比它多一个元素的集合的比较(即逐步添1),学习了数的形成。到大班还要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相邻数,这样,计数活动就提到了新的较高的水平,为进一步学习10以内的加减打下了基础。
当然,幼儿只能学习一些数目较小的数,如10以内,并且是通过直观形式,通过操作、游戏等活动来掌握数与数之间的微小差别,初步理解数的抽象性。我们可以设想,随着教育的深入及年龄增长,当儿童学到999,1000,10000时,就可清楚地看到,不可能从直观的物体或图画的集合中去抽象出数。这说明:数不是从现成的集合中学习,而是儿童从抽象中建立关系,通过这些关系的建立,让幼儿在大脑中抽出不同或相同的数的概念。
一、在“集合”中学习计数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数是逻辑数理知识的一个范例,这方面的知识与物质的、社会的知识不同。物质知识是关于物质外部存在的知识,或内部本质属性的知识。一块红色的积木,它的颜色、重量、形状是可以观察和测量到的物体外部属性。但当我们拿出两块积木、两杯水,并说明这是两块、两杯,这“二”就是逻辑数理知识的一个例子。“积木”是可以观察的,但“二”却是一种关系,是在人的思想上将这两个物体联系起来所形成二者之间的一种关系,“二”既不存在于这块,也不存在于那块,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观察不到的,因它不存在于外部现实。数也是一种语言,但由于它负有一定特殊的意义和内容,不能代替一般的语言,而是依靠一定的符号来表示事物的数量,“两块积木”就是一个简单的集合。
教幼儿认识数,必须先从感性上认识“集合”。集合的概念是一切数学概念的基础。
皮亚杰认为,“数”是幼儿在物体之间建立两种关系的综合,一种关系是顺序性,另一种关系是等级包含性比如给幼儿五样东西,只有当他能在思想上明确“l”包含在“2”中,“2”包含在“3”中,“3”包含在“4”中……他把所有的五样东西形成一个等级关系,才能认识“5”的集合。即“5”既有l、2、3、4、5的顺序,又有5={△△△△△}。自然数中的每一个数都是一个单独的集合类的标志,上例中的“5”,可以是手上的五指、五尺长度、五个小时等等。
在幼儿学习按顺序数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之前,必须让幼儿感知和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使幼儿知道:“许多”是由一个、一个……合起来的,初步理解任何一个数都是由一个一个组成的。这其中就渗透了对集合的理解,这是对未来计数活动的一种准备。
二、帮助幼儿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是:先口头数数,然后按物点数,再说出总数。只有能说出物体总数时,幼儿才算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幼儿对基数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计数活动来实现的,计数活动是一种用自然数表示集合中元素的数量,使数词与集合中元素建立一—对应联系的活动。下面以小班数学课“猜一猜,谁来了”为例来看计数教学。
目的:学习“3”以内数的形成和数数
准备:猫、鸡、鸭等玩具各3个,每人一张画有3个圆形的纸和一支红铅笔。
教学方法:
1. 教师告诉幼儿:“有许多小动物要跟大家一起做游戏,大家猜猜他们是谁?”教师模仿三声小猫叫。幼儿猜出是猫。教师出示2只玩具猫,排成一排。说又来了一只猫,再出示一只,并排好:XXX,要求幼儿用右手从左向右点数,说:“两只猫添上一只猫是3只猫。”学猫叫三声,用同样的方法出示玩具鸡和鸭。
2. 要求幼儿给纸上的圆圈用红铅笔涂色,并用右手从左向右点数。
通过这样的教学,幼儿学习了“3”的形成,学习了数数。
最初,幼儿点数实物,特别是点数5个以上的物体时,往往手口不一致,还会漏数或重数,这是因为他们还不会在数实物时,把被数的物体和自然数列从“1”开始的数词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而计数活动的实质就在于通过点数,使具体的集合中的元素与自然数列之间建立一一的对应。而“顺口溜”式的口头数数绝不能算是计数活动。
三、运用多种感官来进行计数活动
运用多种感官在计数技巧和集合概念的发展中起极大作用,是认识数的感性基础。应教会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进行计数活动。幼儿周围有各种各样的集合,有视觉对象的物体集合,有声响次数的集合,也有运动次数的集合等等。这些不同特性的数,只有通过多种感官,幼儿才能掌握。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各类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从而加深对数词和元素集合中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也加深对数概念的认识。
四、教幼儿学会比较“集合”中数量的多少
对应比较可有两种形式:重叠对应和并放对应。
如:在教点数4个物体的教学中,可先出示三个三角形和三个正方形,一一对应并放排列,让幼儿点数说出总数,知道3和3一样多,这两个集合中的数是相等的,然后再出示一个正方形,要求幼儿比较哪样多、哪样少。
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幼儿认识到3个添上1个是4个,4个比3个多1个,3个比4个少1个,等等。
通过讲解、演示、操作、游戏等方法,教幼儿发现数形成的规律:前数添1,即成后数;后数去1,即成前数。前后两数是多l少l的关系。在学习形成的同时,教幼儿点数,用右手从左向右,手口一致地点数,数到最后一个数,能说出总数(即最后一个数)。就这样,幼儿由相同元素组成的集合的比较,到比它多一个元素的集合的比较(即逐步添1),学习了数的形成。到大班还要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相邻数,这样,计数活动就提到了新的较高的水平,为进一步学习10以内的加减打下了基础。
当然,幼儿只能学习一些数目较小的数,如10以内,并且是通过直观形式,通过操作、游戏等活动来掌握数与数之间的微小差别,初步理解数的抽象性。我们可以设想,随着教育的深入及年龄增长,当儿童学到999,1000,10000时,就可清楚地看到,不可能从直观的物体或图画的集合中去抽象出数。这说明:数不是从现成的集合中学习,而是儿童从抽象中建立关系,通过这些关系的建立,让幼儿在大脑中抽出不同或相同的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