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词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形式取代了古诗词的语言品味、情感感悟,这就等于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古诗词教学也就没有了“味道”。本文就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简单谈谈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误区;策略
曾有学者对学生进行了古诗词学习兴趣的调查,其中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拥有浓厚的兴趣。问卷调查显示,背诵量大、理解有障碍、考试失分多成为学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笔者不禁反思: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古诗词教学理念的点滴偏差,可能会导致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甄别等层面上出现较大的差异。只有从“病因”入手,对症下药,古诗词教学才能走出高耗低效的泥潭。
一、错位地教:学习古诗词就是背诵和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是一切语文教学行为的准绳,而新课标对于古诗词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首先,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应该达到的背诵篇目为240 篇,其中要求在第一个学段、第二个学段各背诵50 篇。其次,新课标还推荐了75 篇古诗文背诵篇目。在这样的基础上,很多教师都将视线聚焦在背诵积累等字眼上了。在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背诵,于是背诵不但不能够让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反而成了学生的梦魇。
事实上,新课标在提出具体背诵篇目的基础上,也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较为清晰的建议,如:借助想象,获取对古诗的情感体验;通过对古诗语言、韵律、语调以及节奏的把握,感知大意、体悟情感。这些教学建议给古诗词教学指明了方向,是古诗词教学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但是很多教师只关注了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结果,却忽视了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应该经历的心灵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演变成了字、词的堆积,而忽视了古诗词作为文化经典对学生情感熏陶、语言提升所起到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从对新课标的误读中走出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诵读,但决不能一味强调诵读的结果,而要让学生在感受诗歌之美、体验诗歌意境的过程中自然地背诵积累。
二、死板地教:古诗词教
学就是理解和翻译从当下试卷检测中考查古诗词的题型来看,除了解释和翻译,更多的便是对诗词的积累。这样的考核方式对教师教学古诗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了古诗词教学一直都难以走出应试的教学窠臼。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应将每个字的意思都肢解得支离破碎,而要扎扎实实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诵读中享受愉悦的审美体验。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清平乐村居》一课时,通过不同策略的引导,让学生用勾画、批注、诵读、表演、吟诵等方式朗读诗词达18 次左右,且毫无累赘和重复之感。在每一遍朗读中,学生要么动手拍打节拍,要么动口表达体验,要么动情阐释词境。学生在诵读中理解了词义,从而真正走进了诗歌内核。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与积累,才是最为有效的。
三、偏颇地教:古诗词教学
就要模仿名师的教学技巧很多名师对古诗这类体裁尤为关注,催生了很多经典的教学课例,值得一线教师效仿和学习。面对名师的典型教学案例,很多教师热情高涨,但遗憾的是大部分老师只能模仿其形,却不能习得其神,始终停滞在对教学技巧的生搬硬套上。尤其是教师对课堂的某一亮点设计,一直被教师们所津津乐道。而这种仅仅关注细节和个体的模仿学习,就缺少了对古诗词教学一般方法的总结和提炼。
笔者曾有幸聆听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长相思》,整节课被王老师精妙绝伦的设计所震撼,顿时涌起了也想这么上课的冲动。在畅谈执教感言时,王老师提及叶嘉莹先生“兴发感动”的理念,这让笔者不禁从原始的冲动转变成为理性的思考。于是,才有了《夏日绝句》中的这个教学片段:
师:爱国词人李清照在金兵南下攻打宋朝时,被迫流离失所,飘零到当年项羽自杀的乌江。想到宋朝统治者腐败懦弱,她思潮奔涌,写下了这首《夏日绝句》。(学生齐读)
师:在词人李清照的眼中,谁才是真正活着的“人杰”、死后的“鬼雄”?
生:是当初在乌江自尽的项羽。
师:是啊!当时项羽为什么宁愿自刎,也不愿意渡过乌江呢?
生:项羽被刘邦追赶到乌江边上时,还有一条小船可以渡江。但项羽看到当年与自己一起闯天下的乡亲们都已经命丧黄泉,觉得对不起他们,更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的父老乡亲,所以选择拔刀自杀。
师:项羽觉得此时只身一人回到江东,无异于苟且偷
生:而李清照“至今思项羽”,是敬佩其怎样的品质?
生:英雄气概。
生:宁愿抛头颅、洒热血,也不苟且偷生的坚贞气节。
生:宁折不弯的气节。
师:对项羽的思念,其实就是对宋朝政府腐败无能的痛恨。李清照其实是借助项羽在呐喊:个人如此,国家更需要这种精神。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笔者巧妙地回避了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补充了项羽乌江自尽的故事。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将作者创作时的内在情绪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深入全面地解读诗歌奠定了基础。笔者紧紧依循“至今思项羽”一句引发学生思考项羽具有怎样的品质。这一核心问题如同交给了学生一把打开全诗内核的钥匙,将学生的心灵意识与诗歌内核完全对接,促进了学生与诗歌、与诗人的有效对话。
诵读积累是教学古诗词的重要策略,但在诵读积累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找准积累与赏析感知能力的结合点,开掘诗歌体验的突破口,以便于让学生在教师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拨中倾吐自己个性化的体验,诗意地感受诗词所蕴含的美,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振。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误区;策略
曾有学者对学生进行了古诗词学习兴趣的调查,其中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拥有浓厚的兴趣。问卷调查显示,背诵量大、理解有障碍、考试失分多成为学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笔者不禁反思: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古诗词教学理念的点滴偏差,可能会导致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甄别等层面上出现较大的差异。只有从“病因”入手,对症下药,古诗词教学才能走出高耗低效的泥潭。
一、错位地教:学习古诗词就是背诵和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是一切语文教学行为的准绳,而新课标对于古诗词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首先,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应该达到的背诵篇目为240 篇,其中要求在第一个学段、第二个学段各背诵50 篇。其次,新课标还推荐了75 篇古诗文背诵篇目。在这样的基础上,很多教师都将视线聚焦在背诵积累等字眼上了。在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背诵,于是背诵不但不能够让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反而成了学生的梦魇。
事实上,新课标在提出具体背诵篇目的基础上,也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较为清晰的建议,如:借助想象,获取对古诗的情感体验;通过对古诗语言、韵律、语调以及节奏的把握,感知大意、体悟情感。这些教学建议给古诗词教学指明了方向,是古诗词教学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但是很多教师只关注了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结果,却忽视了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应该经历的心灵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演变成了字、词的堆积,而忽视了古诗词作为文化经典对学生情感熏陶、语言提升所起到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从对新课标的误读中走出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诵读,但决不能一味强调诵读的结果,而要让学生在感受诗歌之美、体验诗歌意境的过程中自然地背诵积累。
二、死板地教:古诗词教
学就是理解和翻译从当下试卷检测中考查古诗词的题型来看,除了解释和翻译,更多的便是对诗词的积累。这样的考核方式对教师教学古诗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了古诗词教学一直都难以走出应试的教学窠臼。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应将每个字的意思都肢解得支离破碎,而要扎扎实实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诵读中享受愉悦的审美体验。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清平乐村居》一课时,通过不同策略的引导,让学生用勾画、批注、诵读、表演、吟诵等方式朗读诗词达18 次左右,且毫无累赘和重复之感。在每一遍朗读中,学生要么动手拍打节拍,要么动口表达体验,要么动情阐释词境。学生在诵读中理解了词义,从而真正走进了诗歌内核。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与积累,才是最为有效的。
三、偏颇地教:古诗词教学
就要模仿名师的教学技巧很多名师对古诗这类体裁尤为关注,催生了很多经典的教学课例,值得一线教师效仿和学习。面对名师的典型教学案例,很多教师热情高涨,但遗憾的是大部分老师只能模仿其形,却不能习得其神,始终停滞在对教学技巧的生搬硬套上。尤其是教师对课堂的某一亮点设计,一直被教师们所津津乐道。而这种仅仅关注细节和个体的模仿学习,就缺少了对古诗词教学一般方法的总结和提炼。
笔者曾有幸聆听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长相思》,整节课被王老师精妙绝伦的设计所震撼,顿时涌起了也想这么上课的冲动。在畅谈执教感言时,王老师提及叶嘉莹先生“兴发感动”的理念,这让笔者不禁从原始的冲动转变成为理性的思考。于是,才有了《夏日绝句》中的这个教学片段:
师:爱国词人李清照在金兵南下攻打宋朝时,被迫流离失所,飘零到当年项羽自杀的乌江。想到宋朝统治者腐败懦弱,她思潮奔涌,写下了这首《夏日绝句》。(学生齐读)
师:在词人李清照的眼中,谁才是真正活着的“人杰”、死后的“鬼雄”?
生:是当初在乌江自尽的项羽。
师:是啊!当时项羽为什么宁愿自刎,也不愿意渡过乌江呢?
生:项羽被刘邦追赶到乌江边上时,还有一条小船可以渡江。但项羽看到当年与自己一起闯天下的乡亲们都已经命丧黄泉,觉得对不起他们,更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的父老乡亲,所以选择拔刀自杀。
师:项羽觉得此时只身一人回到江东,无异于苟且偷
生:而李清照“至今思项羽”,是敬佩其怎样的品质?
生:英雄气概。
生:宁愿抛头颅、洒热血,也不苟且偷生的坚贞气节。
生:宁折不弯的气节。
师:对项羽的思念,其实就是对宋朝政府腐败无能的痛恨。李清照其实是借助项羽在呐喊:个人如此,国家更需要这种精神。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笔者巧妙地回避了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补充了项羽乌江自尽的故事。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将作者创作时的内在情绪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深入全面地解读诗歌奠定了基础。笔者紧紧依循“至今思项羽”一句引发学生思考项羽具有怎样的品质。这一核心问题如同交给了学生一把打开全诗内核的钥匙,将学生的心灵意识与诗歌内核完全对接,促进了学生与诗歌、与诗人的有效对话。
诵读积累是教学古诗词的重要策略,但在诵读积累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找准积累与赏析感知能力的结合点,开掘诗歌体验的突破口,以便于让学生在教师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拨中倾吐自己个性化的体验,诗意地感受诗词所蕴含的美,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