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闷热的夏天,在冰雪冷元子、冰鉴和冷气机的包围下,古人一样过得很潇洒。
冰雪冷元子越千年
1553年,法国国王亨利二世与意大利人联姻,到场的嘉宾非富即贵,大多是欧洲各国皇室贵族。那天天气炎热,就在宾客们为闷热的天气不耐烦时,威尼斯人向欧洲各国贵族炫耀性地展示了一种精美的冷饮。这是以牛奶为原料的半冰冻甜点心,在酷暑里依旧保持着冬日冰雪的凉爽,入口即化。即便身为欧洲宫廷贵族,客人们也从未享受过如此美味,他们啧啧夸赞,交头接耳询问冰爽小甜点的制作方法。威尼斯人满脸得意,却顾左右而言他——这是他们借以发财的秘密,怎可能就这样轻易地交了出去!
这种甜点就是冰激凌。
不过千万别以为威尼斯人是发明冰激凌的鼻祖,他们手里的王牌其实也是从中国得来的舶来品。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用冰块解暑的记载,《诗经》里唱着奴隶冬日凿冰储藏以供贵族享用的歌谣,周代的宫廷里已设有专门藏冰的“凌人”,春秋末期,“冰镇米酒”也已出现在诸侯们的宴席上,战国中期,人们把橘子汁水渗进冰块中,既能快速解暑,又口感甜美。
不过那时,盛夏时节所用的冰屑只能靠隆冬时节开凿保存,由于存储冰块需要大面积的地窖和人工,这些古代的冰激凌异常昂贵,按《云仙杂记》中的记载,唐朝时“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同金璧”,常人很难享用。
大约到了唐朝末期,一项虽然未被历史承认的伟大发明诞生了。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了大量硝石,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同欧洲人发现火药能制造武器,中国人却只想到用火药制作烟花爆竹的情节异曲同工,对食物有着天然迷恋的中国人欣喜若狂地接纳了这一发明。人们发现用硝石制冰可以更快速地得到冰块,即使在盛夏的酷暑天,也能迅速地得到为人解暑的“冰激凌”。酷热时节,商人们用硝石做冰,再把糖加到冰里,卖给挥汗如雨的有钱过路客。宋朝初年,冷饮已大量涌入市场,人们把果汁、药茶、牛奶、冰块混合在一起调制,做出了北宋汴京的“冰糖冰雪冷元子”、南宋临安的“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等口味各异的冰激淋,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忍不住写出“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的句子,赋诗赞美可口的冰激凌。
不久后,马可波罗来到了元大都北京城,朝见元世祖时正值炎热的夏天,出于礼仪的庄重,马可波罗仍然穿了厚重的礼服,大汗淋漓。元世祖忽必烈很高兴地赏赐了他一杯马奶加冰做成的冰酪。这是什么?一杯下肚,马克波罗觉得真是人间美味,让他一下就凉到了脾肺里。几十年后,马可波罗回国,将冰酪的制作方法传给了意大利王室,意大利王室奇货可居,将方子保密了300年,直到与法国联姻时,方才演出了本文开头那惊人的一幕。从此,冰酪这种古代冰激凌才真正进入了法国。
造台“空调”吹冷气
就在欧洲贵族为一张冰酪秘方明争暗斗时,生活奢华的中国宫廷并不满足于炎夏里的几杯冰激凌,他们需要更凉爽的方式避开三伏酷暑。
古书《吴越春秋》里就记载着勾践出游,休息食宿于冰橱,这里的冰橱其实就一间专门用于储藏食物的冷藏房,其室温类似现在的空调房。到了唐代,这种空调房的奢华度又更胜一筹,宫廷中不但专门为帝王妃平修建了专供避暑的凉殿,殿中还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犹如民间的水车,产生风力将水中凉气送入殿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
到了宋代,帝王凉殿中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由于冷风效果太好,“冷气机”转动时,三伏天里也需穿上双层衣衫才能抵御凉气。
皇帝这样,大臣自然趋之若鹜,古代的高官显贵们,也纷纷建立起私家避暑设施,在宅第中设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夏季亭内也凛若高秋,丝毫没有炎夏的暑热。
此时硝石制冰虽已普及,但因量少,中国宫廷中依旧信奉三九天凿冰储存以备夏日使用的习俗。每年隆冬,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都会募人去冰冻的河中成块凿伐,储存在冰窖里供来年使用。《大清会典》就记录了清代在紫禁城、景山、德胜门外、正阳门外都设有官窖,共计18座,这些冰窖造型基本相同,全都埋入地下1.5米左右,它们长约11米,宽约6米,容积为330多立方米,仅紫禁城中的一处冰窖就藏冰两万五千块,担负着寺庙、宫廷和各部官员的夏日使用。从入伏到立秋,北京各衙署官员都会分到皇帝恩赐的冰块,按品级不同领取量也各有不同。
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冰鉴”,这种冰鉴其实是一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里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湖北随县曾侯乙楚墓1978年出土了两件冰鉴,冰鉴上还放着一柄专门用来舀冷饮的长勺。这可能是考古发现中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了,也能从中窥见中国古人的对舒适生活享乐的智慧。
时至清代,宫廷内储藏冰块的器具被改称为“冰桶”,用红木、花梨木、柏木为内胎,口大底小,像个漏斗,用很厚的木板盖在上面隔绝外界空气,两腰部都有铜环,方便搬运,有四条腿足,足下还装有托,用来防止潮湿。当时的“冰箱”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用来冰镇饮料和时鲜水果,因为箱体内采用铅或锡为里,能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而箱底有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另一个用途是降低室内的温度,箱盖上设有透气孔,因此排出的冷气还能起到“空调”的功效,虽然它的效果不如唐宋时的“冷气机”明显,但是因为方便小巧,也是掳获不少达官贵人的心。炎热的夏天,怕热的慈禧太后就靠着这种冰箱和冷气度过酷暑。虽然这种宫廷“冰箱”同现代冰箱相比还过于简单,但却构造合理、实用,用流行的话说,还是低碳环保型节能产品。
酷热三伏,当现代人坐在空调屋里吃着冰激凌发出“古人如何过夏”的感叹时,请快快打住,中国古人的智慧里,冰激凌、冷气机、冰箱其实是数千年前的发明。即便穿越回唐朝宋朝,只要你够有钱,一样可以享用这些古人的智慧,安稳地度过每一个挥汗如雨的盛夏。
冰雪冷元子越千年
1553年,法国国王亨利二世与意大利人联姻,到场的嘉宾非富即贵,大多是欧洲各国皇室贵族。那天天气炎热,就在宾客们为闷热的天气不耐烦时,威尼斯人向欧洲各国贵族炫耀性地展示了一种精美的冷饮。这是以牛奶为原料的半冰冻甜点心,在酷暑里依旧保持着冬日冰雪的凉爽,入口即化。即便身为欧洲宫廷贵族,客人们也从未享受过如此美味,他们啧啧夸赞,交头接耳询问冰爽小甜点的制作方法。威尼斯人满脸得意,却顾左右而言他——这是他们借以发财的秘密,怎可能就这样轻易地交了出去!
这种甜点就是冰激凌。
不过千万别以为威尼斯人是发明冰激凌的鼻祖,他们手里的王牌其实也是从中国得来的舶来品。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用冰块解暑的记载,《诗经》里唱着奴隶冬日凿冰储藏以供贵族享用的歌谣,周代的宫廷里已设有专门藏冰的“凌人”,春秋末期,“冰镇米酒”也已出现在诸侯们的宴席上,战国中期,人们把橘子汁水渗进冰块中,既能快速解暑,又口感甜美。
不过那时,盛夏时节所用的冰屑只能靠隆冬时节开凿保存,由于存储冰块需要大面积的地窖和人工,这些古代的冰激凌异常昂贵,按《云仙杂记》中的记载,唐朝时“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同金璧”,常人很难享用。
大约到了唐朝末期,一项虽然未被历史承认的伟大发明诞生了。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了大量硝石,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同欧洲人发现火药能制造武器,中国人却只想到用火药制作烟花爆竹的情节异曲同工,对食物有着天然迷恋的中国人欣喜若狂地接纳了这一发明。人们发现用硝石制冰可以更快速地得到冰块,即使在盛夏的酷暑天,也能迅速地得到为人解暑的“冰激凌”。酷热时节,商人们用硝石做冰,再把糖加到冰里,卖给挥汗如雨的有钱过路客。宋朝初年,冷饮已大量涌入市场,人们把果汁、药茶、牛奶、冰块混合在一起调制,做出了北宋汴京的“冰糖冰雪冷元子”、南宋临安的“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等口味各异的冰激淋,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忍不住写出“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的句子,赋诗赞美可口的冰激凌。
不久后,马可波罗来到了元大都北京城,朝见元世祖时正值炎热的夏天,出于礼仪的庄重,马可波罗仍然穿了厚重的礼服,大汗淋漓。元世祖忽必烈很高兴地赏赐了他一杯马奶加冰做成的冰酪。这是什么?一杯下肚,马克波罗觉得真是人间美味,让他一下就凉到了脾肺里。几十年后,马可波罗回国,将冰酪的制作方法传给了意大利王室,意大利王室奇货可居,将方子保密了300年,直到与法国联姻时,方才演出了本文开头那惊人的一幕。从此,冰酪这种古代冰激凌才真正进入了法国。
造台“空调”吹冷气
就在欧洲贵族为一张冰酪秘方明争暗斗时,生活奢华的中国宫廷并不满足于炎夏里的几杯冰激凌,他们需要更凉爽的方式避开三伏酷暑。
古书《吴越春秋》里就记载着勾践出游,休息食宿于冰橱,这里的冰橱其实就一间专门用于储藏食物的冷藏房,其室温类似现在的空调房。到了唐代,这种空调房的奢华度又更胜一筹,宫廷中不但专门为帝王妃平修建了专供避暑的凉殿,殿中还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犹如民间的水车,产生风力将水中凉气送入殿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
到了宋代,帝王凉殿中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由于冷风效果太好,“冷气机”转动时,三伏天里也需穿上双层衣衫才能抵御凉气。
皇帝这样,大臣自然趋之若鹜,古代的高官显贵们,也纷纷建立起私家避暑设施,在宅第中设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夏季亭内也凛若高秋,丝毫没有炎夏的暑热。
此时硝石制冰虽已普及,但因量少,中国宫廷中依旧信奉三九天凿冰储存以备夏日使用的习俗。每年隆冬,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都会募人去冰冻的河中成块凿伐,储存在冰窖里供来年使用。《大清会典》就记录了清代在紫禁城、景山、德胜门外、正阳门外都设有官窖,共计18座,这些冰窖造型基本相同,全都埋入地下1.5米左右,它们长约11米,宽约6米,容积为330多立方米,仅紫禁城中的一处冰窖就藏冰两万五千块,担负着寺庙、宫廷和各部官员的夏日使用。从入伏到立秋,北京各衙署官员都会分到皇帝恩赐的冰块,按品级不同领取量也各有不同。
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冰鉴”,这种冰鉴其实是一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里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湖北随县曾侯乙楚墓1978年出土了两件冰鉴,冰鉴上还放着一柄专门用来舀冷饮的长勺。这可能是考古发现中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了,也能从中窥见中国古人的对舒适生活享乐的智慧。
时至清代,宫廷内储藏冰块的器具被改称为“冰桶”,用红木、花梨木、柏木为内胎,口大底小,像个漏斗,用很厚的木板盖在上面隔绝外界空气,两腰部都有铜环,方便搬运,有四条腿足,足下还装有托,用来防止潮湿。当时的“冰箱”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用来冰镇饮料和时鲜水果,因为箱体内采用铅或锡为里,能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而箱底有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另一个用途是降低室内的温度,箱盖上设有透气孔,因此排出的冷气还能起到“空调”的功效,虽然它的效果不如唐宋时的“冷气机”明显,但是因为方便小巧,也是掳获不少达官贵人的心。炎热的夏天,怕热的慈禧太后就靠着这种冰箱和冷气度过酷暑。虽然这种宫廷“冰箱”同现代冰箱相比还过于简单,但却构造合理、实用,用流行的话说,还是低碳环保型节能产品。
酷热三伏,当现代人坐在空调屋里吃着冰激凌发出“古人如何过夏”的感叹时,请快快打住,中国古人的智慧里,冰激凌、冷气机、冰箱其实是数千年前的发明。即便穿越回唐朝宋朝,只要你够有钱,一样可以享用这些古人的智慧,安稳地度过每一个挥汗如雨的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