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活动主体,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及其在初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教育中精英主义的教育倾向非常严重。精英主义的教育就是力求智力卓越,学生必须通过严酷的竞争,打败学习上的对手方有可能登上“精英”的宝典。在这种诱导下,大多数的中学教师几乎千篇一律的进行讲授式教学,就为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被动接受式的数学学习习惯。从而导致中学生大都缺少与人合作的意识,缺少和他人相处以及交往的基础技能。随着终身化、知识化时代的到来,中学教育把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及技能,改进教学对策放在最为迫切达到、最为重要的地位。
1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活动主体,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通过探索研讨、合作互助,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美国率先在70年代兴起合作学习,并且已经被广泛使用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中。它的出现除了美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外,主要是为了满足克服传统教学出现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并且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把社会心理学的合作规律放进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之间的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2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2.1随意分组讨论,不注重小组成员搭配的合理性
在我们区数学教研员组织的听课中发现,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中,大部分釆用的分组形式是以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为分组的标准,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等其他方面没有进行分析。在这样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中,获得较多的表现机会的往往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虽然使得他们处于有利地位,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机会应该是平等的,而往往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很难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于是使得学生间的关系出现不平等现象,因此也就导致学生间的有效合作无法顺利的开展;而且合作小组总是固定的几个人,时间长了相互之间容易产生依赖性,不利于小组集体有效的创新。
2.2学生的合作参与度不均衡,缺乏合作的主观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本是想给全体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活跃整个课堂气氛,但是发现优等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经常扮演着帮助组员的角色,抢着说自己的,并经常得到教师的赞扬,常常以“我”而不以“我们”进行表达,充分享受着成就感,在合作学习中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久了也就不跟组员进行讨论,唱独角戏了;而缺乏主动性和学习困难学生因为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参与主动性,并且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比优等生逊色,往往比优等生落后半拍,无形中就丧失了表现自己的能力,严然成了听众,对讨论表现出一副附和或默然的态度,没有主动性,懒得思考或回避发言,久了也就不知如何与组员合作,成为了陌路人。这就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命名的“马太效应”(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这就造成班级里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导致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更使合作学习失去了开展的意义。
2.3合作内容不适合
合作学习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在一些数学课上我们看到,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形式化,为“合作”而“合作”,不论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动不动就让学生合作,一些合作讨论的问题难度、深度不大,答案直白,本应适合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显得多余、牵强,导致浪费了有效时间,然而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合作后百思不得其解,产生困惑。这样就使得合作学习的功效得不到正常发挥,相反的,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受到影响。
2.4忽视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在实际的合作学习中,仍存在“强势”和“弱势”的问题。根据我在合作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和总结,我将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分成四类:一类是“胆小”型,这些学生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讲,思考问题,却因胆子小不敢参与交流;二是“懒惰”型,主要表现为在学习上有惰性,不爱动脑筋,习惯于“吃现食”;三是“兴趣缺乏”型,这类学生认为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原动力,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时间较少,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弱势群体常常是合作、交流中被遗忘的群体,他们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享受不到被人尊重和赞扬的乐趣。
2.5教师角色不到位
在听课中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数学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有了问题就可以用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在课堂上好像只是一个看客,遇到争执时不指导学生如何解决,结果学生不仅耽误了时间,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样的教师没有真正参加到合作学习中去,只是当了“监工”;有的课室里学生在讨论数学问题的时候嗓门很大,使得老师根本听不清学生在说些什么,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谈不上给予适当的指导,以至于变得更糟,不但没有提高课堂效率,反而使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出现混乱。不可否认,教师本应在合作学习中充当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调控者”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
2.6评价不全面,缺少有效的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直接关系着合作学习的完整性和再发展。但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的评价不全面、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评价和奖励过多地集中在小组中的某些学生身上,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团体的评价;第二,教师只重视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第三,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没有让学生幵展学生之间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这种不全面、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不能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没办法使“评价促进发展”的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
3结束语
基于上述的问题,我们要对其进行改进,以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坤华.合作学习一一一种有效学习的策略.学科教育,2004(7).
[2]孙志满.小组讨论式合作学习辨误及导正.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9).
【关键词】初中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教育中精英主义的教育倾向非常严重。精英主义的教育就是力求智力卓越,学生必须通过严酷的竞争,打败学习上的对手方有可能登上“精英”的宝典。在这种诱导下,大多数的中学教师几乎千篇一律的进行讲授式教学,就为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被动接受式的数学学习习惯。从而导致中学生大都缺少与人合作的意识,缺少和他人相处以及交往的基础技能。随着终身化、知识化时代的到来,中学教育把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及技能,改进教学对策放在最为迫切达到、最为重要的地位。
1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活动主体,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通过探索研讨、合作互助,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美国率先在70年代兴起合作学习,并且已经被广泛使用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中。它的出现除了美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外,主要是为了满足克服传统教学出现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并且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把社会心理学的合作规律放进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之间的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2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2.1随意分组讨论,不注重小组成员搭配的合理性
在我们区数学教研员组织的听课中发现,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中,大部分釆用的分组形式是以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为分组的标准,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等其他方面没有进行分析。在这样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中,获得较多的表现机会的往往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虽然使得他们处于有利地位,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机会应该是平等的,而往往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很难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于是使得学生间的关系出现不平等现象,因此也就导致学生间的有效合作无法顺利的开展;而且合作小组总是固定的几个人,时间长了相互之间容易产生依赖性,不利于小组集体有效的创新。
2.2学生的合作参与度不均衡,缺乏合作的主观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本是想给全体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活跃整个课堂气氛,但是发现优等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经常扮演着帮助组员的角色,抢着说自己的,并经常得到教师的赞扬,常常以“我”而不以“我们”进行表达,充分享受着成就感,在合作学习中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久了也就不跟组员进行讨论,唱独角戏了;而缺乏主动性和学习困难学生因为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参与主动性,并且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比优等生逊色,往往比优等生落后半拍,无形中就丧失了表现自己的能力,严然成了听众,对讨论表现出一副附和或默然的态度,没有主动性,懒得思考或回避发言,久了也就不知如何与组员合作,成为了陌路人。这就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命名的“马太效应”(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这就造成班级里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导致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更使合作学习失去了开展的意义。
2.3合作内容不适合
合作学习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在一些数学课上我们看到,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形式化,为“合作”而“合作”,不论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动不动就让学生合作,一些合作讨论的问题难度、深度不大,答案直白,本应适合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显得多余、牵强,导致浪费了有效时间,然而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合作后百思不得其解,产生困惑。这样就使得合作学习的功效得不到正常发挥,相反的,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受到影响。
2.4忽视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在实际的合作学习中,仍存在“强势”和“弱势”的问题。根据我在合作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和总结,我将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分成四类:一类是“胆小”型,这些学生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讲,思考问题,却因胆子小不敢参与交流;二是“懒惰”型,主要表现为在学习上有惰性,不爱动脑筋,习惯于“吃现食”;三是“兴趣缺乏”型,这类学生认为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原动力,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时间较少,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弱势群体常常是合作、交流中被遗忘的群体,他们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享受不到被人尊重和赞扬的乐趣。
2.5教师角色不到位
在听课中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数学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有了问题就可以用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在课堂上好像只是一个看客,遇到争执时不指导学生如何解决,结果学生不仅耽误了时间,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样的教师没有真正参加到合作学习中去,只是当了“监工”;有的课室里学生在讨论数学问题的时候嗓门很大,使得老师根本听不清学生在说些什么,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谈不上给予适当的指导,以至于变得更糟,不但没有提高课堂效率,反而使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出现混乱。不可否认,教师本应在合作学习中充当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调控者”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
2.6评价不全面,缺少有效的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直接关系着合作学习的完整性和再发展。但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的评价不全面、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评价和奖励过多地集中在小组中的某些学生身上,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团体的评价;第二,教师只重视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第三,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没有让学生幵展学生之间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这种不全面、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不能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没办法使“评价促进发展”的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
3结束语
基于上述的问题,我们要对其进行改进,以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坤华.合作学习一一一种有效学习的策略.学科教育,2004(7).
[2]孙志满.小组讨论式合作学习辨误及导正.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