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感知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深入的思考。问题是开启一切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而问题的动态生成与动态解决的过程是促进思维、智力、情感及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决定了语文课堂的高效。
一.问题的动态生成:和谐课堂文化建立的前提
课堂问题的生成是形成和谐课堂气氛的先决条件。和谐的课堂需要动态的课堂氛围,和谐的氛围更需要问题的动态生成。在教与学的动态过程中,教师自觉贯穿民主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平等地和学生一起研讨教学内容,激活了学生神经系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在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与表现欲望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才显示出其真正的优质高效。
语文课堂问题的动态生成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强调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发展本位的教学价值观。课堂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的前提下,通过设计合理的启发、评价、矫正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鼓励积极思维,质疑问难的过程。在此动态过程中,引导学生消除胆怯的心理因素,针对教材内容,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学会讨论:讨论主题,了解题意,筛选要点,找准目标,恰当表达,深入理解文本。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科学引导相得益彰,真正建立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构建自主创新和谐共存的学习共同体,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二.问题的动态生成: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核心
我们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来看,教学中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别出心裁等,都可能催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都会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可能。这是因为学生的思考中包含他们各自的见解,包含他们独特的创造,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因此教师设计课堂问题时除了要充分考虑课程的目标、重点和学生兴趣外,还要为学生自己问题的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这是课堂策略的选择核心。学生生成的问题来自他们对文本的叩问,来自他们对教师解读的怀疑,来自师生对话引起的思维撞击,这些问题不一定是好问题,但肯定是真问题。拉尔夫·泰勒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笔者认为,交给学生对文本的提问和质疑的权利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
当学生生成的问题与教师预设的问题相左并受到教学时间的制约时,教师应采取舍弃预设问题而采用生成问题的教学策略,而不应该将课堂教学的过程视为解决预设问题的过程,将预设问题的解决视为课堂教学的终结。因为学生的一些感受,一个见解,一种理解,一个启示,一个发现,一个补充,一个疑问都是“珍贵的思维火花”,教师要是能抓住这些思维火花,就是紧紧攥住了学生理解课文难点的钥匙。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培养。学生头脑里少了条条框框,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之后,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发挥,阅读教学才能到达理想的境界。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一节成功高效的课,教师不仅要讲究“问”的质量和“问”的艺术,还要该放手时就放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捕捉和解决学生临时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对自己的预设及时作出调整。于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中止学生无意义的、无结果的重复争论,要懂得在偏向时拨正,在纠结处调解,从而实现动态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问题的动态生成:教师角色创新的关键
语文课堂问题学生生成体现了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重塑自己并作出深刻转换的理念。
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美国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竣工后,如何确定连接景点之间的路径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如何解决?设计师决定采取绘画的“留白”艺术:他们在乐园空地上撒上草籽,提前开放乐园,让游客在景点与景点之间随意踩出一条条小路。之后,设计师依照游人踩出的小径,设计出景点之间的道路。这个设计获得了“园林艺术最佳设计奖”。设计的独特匠心在于:景点之间的道路是游客自然“生成”的,而这种自然生成又是设计师精心预设的结果。同样,语文教学过程要实现“鱼跃”“鸟飞”的生成,也需要“海阔”“天高”的空间。
课堂问题的生成不应该是教师的主要行为,而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提出。尽管由于经验和能力的差异,教师与学生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存在许多差异,但是教师在尊重学生独特感悟的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产生问题,提出问题,不仅可以整体了解学生认知程度,更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从而走进文本。过去的语文教学,教师往往以课程知识的施与者身份出现,把“灌输”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成为课堂教学的“权威”,致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正常磨练,从而导致学生人格的异化——趋向工具型和畸形化。而在问题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同是与文本对话的参与者,他们共享知识,分享理解,展示独特个性和生命智慧,体验自身成长和创造性人格形成的愉悦和幸福,教学主体的双方是平等合作的伙伴,是在“思考”的旗帜下共同参与文本的对话与评价,这就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价值。
教师应该是学生自主建构的促进者。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教师从“教会”转向“会教”——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会”变为“会学”——使学生成为自主建构的主人。在语文课堂问题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文化的建构者。学生自主建构的特征更为明显时,教师的引领极为重要,引领的内容在于实现教育的价值,而引领的方式可表现为一种帮助:帮助学生确定学习内容与目标,寻找学习资源,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交流学习信息,反思学习进步,激发学习潜能,张扬积极个性,关注个体发展;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别方向;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拽着他走,而是唤起他不断攀登的内在动力;可以表现为一种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四.问题动态生成:学生合作探究的优化呈现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实现教学相长的动态过程,语文课堂问题动态生成,又动态解决。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上的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课堂教学依据学生的学情,课堂环境的变化来引发学生心灵的感受。它摒弃了许多课程中机械的程序,营造出问题探讨的背景和气氛,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让学生在研习中闪现思维的火花,在探讨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欲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养成。
课堂动态生成问题的过程是教师给学生个性思考、感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然后质疑问难的过程。课堂中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它有助于师生情感上的融洽,也有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赢。
例如,在研习《老王》一课中的“老王病重时提着鸡蛋和香油来感激作者”这一情节时,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王病得这么严重了,为什么还要把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一家而不留着自己吃呢?
多好的一个问题!学生对教师的那些来自教参的问题的兴趣还不如来自他们自己阅读体验中的问题,教师的注意力应放在如何培养和处理学生阅读中生成的问题上,努力促使学生思维火花进一步燃烧,使学生阅读中的“不同意见”能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的材料。
对于以上这个问题,学生讨论结果是:
学生一:这是因为老王的善良。他认为作者一家是好人,铭记在心,知恩图报。临死前还提着鸡蛋和香油来看他们,以此来表达对作者一家的感恩之情。
学生二:老王的鸡蛋和香油是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他自己舍不得吃,病危之际却不忘报恩,可见,老王心灵之纯美、善良。
如果由教师预设教学问题,不过是教师对文章主旨、结构、教学重点等自己的感悟理解,展示的是教师对文本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同样的问题由学生提出,更有利于学生走入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学生阅读文本是根据自己阅读体验理解提出阅读交流的,这就必然使学生与文本的接触比在教师的提问下,来得更为主动,独立思考的主体意识更为强烈,而学生阅读交流中那些富有个性的问题,经常是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新起点。课堂教学就能在动态的过程中,充分引发学生的心灵对话,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多角度感悟,学生定会在感悟中达到超越文本的心灵交流,这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最好的体现。
问题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质上说到底就是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交融,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手段,也是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时刻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在开放的教学方式下得到全面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
李云霞,教师,现居浙江临海。
一.问题的动态生成:和谐课堂文化建立的前提
课堂问题的生成是形成和谐课堂气氛的先决条件。和谐的课堂需要动态的课堂氛围,和谐的氛围更需要问题的动态生成。在教与学的动态过程中,教师自觉贯穿民主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平等地和学生一起研讨教学内容,激活了学生神经系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在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与表现欲望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才显示出其真正的优质高效。
语文课堂问题的动态生成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强调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发展本位的教学价值观。课堂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的前提下,通过设计合理的启发、评价、矫正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鼓励积极思维,质疑问难的过程。在此动态过程中,引导学生消除胆怯的心理因素,针对教材内容,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学会讨论:讨论主题,了解题意,筛选要点,找准目标,恰当表达,深入理解文本。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科学引导相得益彰,真正建立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构建自主创新和谐共存的学习共同体,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二.问题的动态生成: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核心
我们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来看,教学中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别出心裁等,都可能催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都会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可能。这是因为学生的思考中包含他们各自的见解,包含他们独特的创造,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因此教师设计课堂问题时除了要充分考虑课程的目标、重点和学生兴趣外,还要为学生自己问题的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这是课堂策略的选择核心。学生生成的问题来自他们对文本的叩问,来自他们对教师解读的怀疑,来自师生对话引起的思维撞击,这些问题不一定是好问题,但肯定是真问题。拉尔夫·泰勒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笔者认为,交给学生对文本的提问和质疑的权利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
当学生生成的问题与教师预设的问题相左并受到教学时间的制约时,教师应采取舍弃预设问题而采用生成问题的教学策略,而不应该将课堂教学的过程视为解决预设问题的过程,将预设问题的解决视为课堂教学的终结。因为学生的一些感受,一个见解,一种理解,一个启示,一个发现,一个补充,一个疑问都是“珍贵的思维火花”,教师要是能抓住这些思维火花,就是紧紧攥住了学生理解课文难点的钥匙。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培养。学生头脑里少了条条框框,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之后,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发挥,阅读教学才能到达理想的境界。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一节成功高效的课,教师不仅要讲究“问”的质量和“问”的艺术,还要该放手时就放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捕捉和解决学生临时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对自己的预设及时作出调整。于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中止学生无意义的、无结果的重复争论,要懂得在偏向时拨正,在纠结处调解,从而实现动态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问题的动态生成:教师角色创新的关键
语文课堂问题学生生成体现了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重塑自己并作出深刻转换的理念。
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美国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竣工后,如何确定连接景点之间的路径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如何解决?设计师决定采取绘画的“留白”艺术:他们在乐园空地上撒上草籽,提前开放乐园,让游客在景点与景点之间随意踩出一条条小路。之后,设计师依照游人踩出的小径,设计出景点之间的道路。这个设计获得了“园林艺术最佳设计奖”。设计的独特匠心在于:景点之间的道路是游客自然“生成”的,而这种自然生成又是设计师精心预设的结果。同样,语文教学过程要实现“鱼跃”“鸟飞”的生成,也需要“海阔”“天高”的空间。
课堂问题的生成不应该是教师的主要行为,而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提出。尽管由于经验和能力的差异,教师与学生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存在许多差异,但是教师在尊重学生独特感悟的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产生问题,提出问题,不仅可以整体了解学生认知程度,更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从而走进文本。过去的语文教学,教师往往以课程知识的施与者身份出现,把“灌输”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成为课堂教学的“权威”,致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正常磨练,从而导致学生人格的异化——趋向工具型和畸形化。而在问题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同是与文本对话的参与者,他们共享知识,分享理解,展示独特个性和生命智慧,体验自身成长和创造性人格形成的愉悦和幸福,教学主体的双方是平等合作的伙伴,是在“思考”的旗帜下共同参与文本的对话与评价,这就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价值。
教师应该是学生自主建构的促进者。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教师从“教会”转向“会教”——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会”变为“会学”——使学生成为自主建构的主人。在语文课堂问题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文化的建构者。学生自主建构的特征更为明显时,教师的引领极为重要,引领的内容在于实现教育的价值,而引领的方式可表现为一种帮助:帮助学生确定学习内容与目标,寻找学习资源,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交流学习信息,反思学习进步,激发学习潜能,张扬积极个性,关注个体发展;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别方向;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拽着他走,而是唤起他不断攀登的内在动力;可以表现为一种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四.问题动态生成:学生合作探究的优化呈现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实现教学相长的动态过程,语文课堂问题动态生成,又动态解决。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上的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课堂教学依据学生的学情,课堂环境的变化来引发学生心灵的感受。它摒弃了许多课程中机械的程序,营造出问题探讨的背景和气氛,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让学生在研习中闪现思维的火花,在探讨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欲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养成。
课堂动态生成问题的过程是教师给学生个性思考、感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然后质疑问难的过程。课堂中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它有助于师生情感上的融洽,也有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赢。
例如,在研习《老王》一课中的“老王病重时提着鸡蛋和香油来感激作者”这一情节时,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王病得这么严重了,为什么还要把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一家而不留着自己吃呢?
多好的一个问题!学生对教师的那些来自教参的问题的兴趣还不如来自他们自己阅读体验中的问题,教师的注意力应放在如何培养和处理学生阅读中生成的问题上,努力促使学生思维火花进一步燃烧,使学生阅读中的“不同意见”能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的材料。
对于以上这个问题,学生讨论结果是:
学生一:这是因为老王的善良。他认为作者一家是好人,铭记在心,知恩图报。临死前还提着鸡蛋和香油来看他们,以此来表达对作者一家的感恩之情。
学生二:老王的鸡蛋和香油是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他自己舍不得吃,病危之际却不忘报恩,可见,老王心灵之纯美、善良。
如果由教师预设教学问题,不过是教师对文章主旨、结构、教学重点等自己的感悟理解,展示的是教师对文本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同样的问题由学生提出,更有利于学生走入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学生阅读文本是根据自己阅读体验理解提出阅读交流的,这就必然使学生与文本的接触比在教师的提问下,来得更为主动,独立思考的主体意识更为强烈,而学生阅读交流中那些富有个性的问题,经常是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新起点。课堂教学就能在动态的过程中,充分引发学生的心灵对话,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多角度感悟,学生定会在感悟中达到超越文本的心灵交流,这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最好的体现。
问题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质上说到底就是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交融,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手段,也是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时刻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在开放的教学方式下得到全面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
李云霞,教师,现居浙江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