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为地理教学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如备课问题、教学效果问题、教学手段使用问题、师生关系定位的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善,以期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产生质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地理 多媒体教学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130-01
回顾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传统观念下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观点,也将被基于新课程教学提出来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取代。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指出:“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1],给我们指明了地理教学现代化的目标。地理教学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初中地理教师掌握多媒体技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也是地理教学改革的要求。地理教师也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要求与发展,正确认识网络环境的特点,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一辈子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教学方面的误区和问题,值得思考与研究。
1 多媒体的使用流于形式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一些地理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呈现了大量素材,比如有图像、音乐、动画等,但教学过程死板生硬,只不过把板书、挂图或文本文字搬到屏幕上而已,素材内部缺少有机的联系,表现出“局部生动,整体松散”的现象。有的多媒体课件,仅仅是东拼西凑的素材积累,有的是先制作课件,再根据课件来备课,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教师的上课好像被课件“牵着牛鼻子”一样走,多媒体教学由以前的教师满堂灌,变成计算机的满堂灌,课堂显得机械而凌乱。一节地理课,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是经过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反思与对策:
地理教师在进行多媒体备课前,首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的分析,理清思路,对教材有整体的研究,准确体现课程目标,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出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再围绕教学设计,合理添加素材。多媒体素材的搜集与使用,必须为教学体系服务,科学合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素材的搜集上,要尽量采用能反映学生生活环境的乡土素材,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坚决避免先做课件再备课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
2 教学效果的低效现象
地图是用来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重要工具,被称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曾经有位前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这足以见得地理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多媒体教学本应产生生动直观、刺激思维的作用,但有的教师的课堂多采用静态的图片文字,成为图片资料的挪移,对学生思维刺激不够,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对多媒体声音、视频、符号、色彩等元素不能有效地掌握和使用,缺乏对教学素材的活化。未经活化的地图、景观、及图像,只不过是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的板书效应,与传统的黑板、挂图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多媒体的突出主体、动态性均不能得以显示,效果当然打了折扣。比如初中上册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部分,特别是《地球的运动》一节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果在多媒体教学中只是放静态的图片而不是动态的展示,那么与课本上的地图或传统的板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学生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地球的运动。
反思与对策:加强教师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通过技术培训、业务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多媒体工具的掌握水平。要针对教学内容,对资料进行活化处理,按照突出性原则、重复性原则、局部放大性原则、新颖性原则等,使地理素材突出地、动态地、重复地呈现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定向感观刺激,使地理要素与空间形态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 教学手段使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速度快是其优点,同时存在弊端,如板书问题,课件即使具有很强的完整性,但很多图像与总结性提纲大多一闪而过,留给学生总结与整理思路的时间有限,一节课上完后,结构性板书对学生把握知识能力提高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挥,同时一些重难点问题需要反复练习时,因时间、方式、器材等因素限制,不能实施,缺少灵活性。所以教学往往成了有趣的教学或是精彩的教学,而不是有效的教学,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反思与对策:一是要重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在多媒体课堂,可以辅以小黑板、模型等工具,配合教学。二是地理教师仍然要重视传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一些需要举一反三,反复练习、讲解的内容上及情境教学的生成中,教师采用传统的画图等方法,仍然可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如简笔画出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长江、黄河等教学素材,通过加大练习量,提高练习效率,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对知识要点与难点的突破。
4 师生课堂关系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紧紧围绕着教师,师生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依赖关系。而多媒体教学中,有的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学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课件演示,教师担当起了多媒体设备的操作者和放映员的角色,学生则成了多媒体的观看者,师生沟通交流很少。
反思与对策:多媒体教学具有速度快、使用便捷等优势,能为课堂提供更多的素材,加大知识课堂容量,但毕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因此而压缩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师生交流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有机会和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通过师生交流互动,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
多媒体教学手段犹如一把“双刃剑”,用的合理恰当,能提高教学效果,反之,则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替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也会使教师成为课堂上无所事事的“第三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把握“三个需要”原则,即学科教学需要原则、重难点突破需要的原则以及学生学习需要的原则,这样才能事半功倍[2]。
因此,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当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提高、现代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等方面做起,打好基础,才能实现地理教学改革质的突出。
参考文献
[1]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文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及对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2.
关键词:初中地理 多媒体教学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130-01
回顾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传统观念下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观点,也将被基于新课程教学提出来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取代。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指出:“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1],给我们指明了地理教学现代化的目标。地理教学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初中地理教师掌握多媒体技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也是地理教学改革的要求。地理教师也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要求与发展,正确认识网络环境的特点,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一辈子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教学方面的误区和问题,值得思考与研究。
1 多媒体的使用流于形式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一些地理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呈现了大量素材,比如有图像、音乐、动画等,但教学过程死板生硬,只不过把板书、挂图或文本文字搬到屏幕上而已,素材内部缺少有机的联系,表现出“局部生动,整体松散”的现象。有的多媒体课件,仅仅是东拼西凑的素材积累,有的是先制作课件,再根据课件来备课,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教师的上课好像被课件“牵着牛鼻子”一样走,多媒体教学由以前的教师满堂灌,变成计算机的满堂灌,课堂显得机械而凌乱。一节地理课,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是经过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反思与对策:
地理教师在进行多媒体备课前,首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的分析,理清思路,对教材有整体的研究,准确体现课程目标,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出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再围绕教学设计,合理添加素材。多媒体素材的搜集与使用,必须为教学体系服务,科学合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素材的搜集上,要尽量采用能反映学生生活环境的乡土素材,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坚决避免先做课件再备课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
2 教学效果的低效现象
地图是用来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重要工具,被称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曾经有位前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这足以见得地理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多媒体教学本应产生生动直观、刺激思维的作用,但有的教师的课堂多采用静态的图片文字,成为图片资料的挪移,对学生思维刺激不够,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对多媒体声音、视频、符号、色彩等元素不能有效地掌握和使用,缺乏对教学素材的活化。未经活化的地图、景观、及图像,只不过是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的板书效应,与传统的黑板、挂图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多媒体的突出主体、动态性均不能得以显示,效果当然打了折扣。比如初中上册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部分,特别是《地球的运动》一节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果在多媒体教学中只是放静态的图片而不是动态的展示,那么与课本上的地图或传统的板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学生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地球的运动。
反思与对策:加强教师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通过技术培训、业务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多媒体工具的掌握水平。要针对教学内容,对资料进行活化处理,按照突出性原则、重复性原则、局部放大性原则、新颖性原则等,使地理素材突出地、动态地、重复地呈现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定向感观刺激,使地理要素与空间形态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 教学手段使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速度快是其优点,同时存在弊端,如板书问题,课件即使具有很强的完整性,但很多图像与总结性提纲大多一闪而过,留给学生总结与整理思路的时间有限,一节课上完后,结构性板书对学生把握知识能力提高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挥,同时一些重难点问题需要反复练习时,因时间、方式、器材等因素限制,不能实施,缺少灵活性。所以教学往往成了有趣的教学或是精彩的教学,而不是有效的教学,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反思与对策:一是要重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在多媒体课堂,可以辅以小黑板、模型等工具,配合教学。二是地理教师仍然要重视传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一些需要举一反三,反复练习、讲解的内容上及情境教学的生成中,教师采用传统的画图等方法,仍然可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如简笔画出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长江、黄河等教学素材,通过加大练习量,提高练习效率,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对知识要点与难点的突破。
4 师生课堂关系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紧紧围绕着教师,师生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依赖关系。而多媒体教学中,有的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学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课件演示,教师担当起了多媒体设备的操作者和放映员的角色,学生则成了多媒体的观看者,师生沟通交流很少。
反思与对策:多媒体教学具有速度快、使用便捷等优势,能为课堂提供更多的素材,加大知识课堂容量,但毕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因此而压缩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师生交流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有机会和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通过师生交流互动,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
多媒体教学手段犹如一把“双刃剑”,用的合理恰当,能提高教学效果,反之,则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替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也会使教师成为课堂上无所事事的“第三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把握“三个需要”原则,即学科教学需要原则、重难点突破需要的原则以及学生学习需要的原则,这样才能事半功倍[2]。
因此,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当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提高、现代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等方面做起,打好基础,才能实现地理教学改革质的突出。
参考文献
[1]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文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及对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