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座两进两护厝的古厝,在永春五里街镇埔头村的村庄里。在42岁的王新柏到来前,这座塌了屋顶的古厝,养鸡养鸭,还有一头猪、和周边人零零散散隔起来的竹鼠巢。
修葺过后的古厝,百年前鹅卵石铺地的天井处处苔痕,翠绿的草从石缝里挤出,四方竹种在天井里,攀到了乌黑的厝顶瓦沿,一阵风游进古厝,带来淡淡的竹香。明清的石狮,卧在竹边,抵着含苞欲放的茶花。
天籁将寂未寂的时候,霞陵溪水从屋前流过。美人榻处在天井沿上,坐下,能看到芳草萋萋的水岸边,苦楝树枝叶疏俊,挂着串串黄色的楝果,风吹过,楝果簌簌落下,阿嫲在水边的田野里整理着初冬的四季豆架。
重生的古厝,成了村庄里的水岸茶馆。24间古厝房间,6间被用作茶室,余下的所有,都留给从明到清再到民国时的上千件陶土茶叶罐、茶壶、茶盘,还有百年未曾拆开的茶。有许多故事,在岁月里深藏,这处永春山涧间的“茶博物馆”,正拼凑着片片历史的雪花。
“或许你会想起我,像一朵不再重开的花。”不知道为什么,第一眼目睹有那么多陶土茶罐铺开在眼前时,电影《飞屋环游记》里老人卡尔说的这句话,就在耳中沉沉地响起。近七百个茶罐陈列在案台上,它们有的带着被摩挲过无数次后的暗哑,有的歪着脖子软木塞还未来得及卸下,陶土罐的底部,才是它们站到案前的理由。
“大帽山正好茶心,壹矸,系自探,同治陆年梅月再买,大帽山春茶壹矸。”一个茶罐底下,粗粒的陶土胚上,毛笔墨色微酣,方方正正地记录下,1867年梅雨靡靡的4月天里,有一位永春人家,买了大帽山的茶叶“壹矸”(闽南“一瓶”)。
“乾隆56年,置塔雪每斤钱一百文。”随手拿起一个茶罐,百年的历史,就在你的手掌间。那一位写下“伍十陆年”的人,也许曾读过私塾几年,在简与繁的文字之间写着“土洋参半”的字。
这些与茶有关的器具,每一个都与永春有关,是王新柏这一二十年来,翻越各个村头收藏而来的。“每一个茶叶罐,罐身有文字记录的,才收回来。这上面,记录有时间,也记录着永春的茶叶的品种、采区。”
永春人的他,是远近收破烂人眼中的“破烂王”,十几年前,这些卖不出去的旧物,都被送到他家来,一件十元到百元间,陆续到来。“有些茶罐里的茶,存了百年,现在还封在罐子里。”“拿个空罐来,你闻闻,老茶留下的味道,有淡淡的木头香。”
几百年承载茶叶光阴的罐子,因着底部的落款,给后人埋下了一条可以回溯的绳。从黄昏看到星辰稀疏满天,一间间摆满古茶器的房间,带你看见一朵朵前尘开罢的花。24个古厝房间,被装饰得各长各样,像是24节气,各个不同。6间茶室,散在古茶器展示的房间中,像是一个又一个汉式的草庐茶席。木作矮桌几,蒲团席地而坐,汉朝的青铜灯在桌上点着,竹叶摘下三两枝,插入陶瓷瓶中,待一日日的山风,将它由绿吹到黄。
在片片古意中,木作的茶寿摆在案边,用金丝描下的花草,百年之后,依旧熠熠生辉。古人的讲究,是喝茶要喝那口热,茶寿便是出门时的保温篮。“这么好的茶馆,开在乡间,真有人来喝茶吗?”,“看的人多,喝的人少。”
茶馆开了一年,一拨拨对古茶器兴致浓浓的人,不远百里而来。不收门票的茶馆,人气很旺,但每月的赤字,只能用他卖水仙、佛手的旧营生来支撑。这样的茶馆,为何要选在一个乡村里?你如果再问得更多一点,他就会带你去看他选择留下的这个村庄。
这里远远不止有“水岸茶馆”。出了古厝茶馆的大门,沿着霞陵溪的水岸走,鹅卵石铺成的堤岸美成一幅画,串联着埔头村的七八座古大厝。他指着紧邻的古厝,说着, “这是进士第”。清代康熙年间,赫赫有名的林兴珠就出自永春蓬壶,他与同为泉州人的李光地同朝为官,被称一文一武。
你如果看过金庸的《鹿鼎记》,该会记得韦小宝平定雅克萨城时,就是带着林兴珠和藤牌兵,才战胜了数十年难以击退的沙俄侵略者。
金庸小说里,平定功劳是韦小宝的,但在史籍的记载里,击败沙俄的人,正是林兴珠。那时候,沙俄善用火器,清朝的军队屡战屡败,康熙很是头疼,正是这位永春武将林兴珠跟康熙谏言说,“家中有专门应对的武器,可以战胜火器。”《广阳杂记》里有着详细的记载,康熙年间,林兴珠带领着500名福建籍的“藤牌兵”,击败沙俄,促使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将雅克萨城归还中国。
林兴珠被赐封建义侯,著籍镶黄旗,他的古厝,曾十里乡人皆知,如今却仅剩一名老人在这里看家守院。王新柏说,康熙年间,随林兴珠出征的“藤牌兵”就有许多出自这埔头村。一个家族的兴旺,带动了整个乡村角头,整个小小的村庄,以武而出名, “出了2名武进士,十几个武举人”。村落处处可见练功石,而用藤编而成的藤牌器具,更是家家会耍的盾牌,因此,还有了“藤牌武”。
“我用一座茶博物馆,收集起永春茶史的点点滴滴。在林兴珠古厝边,用另一座‘乡愁博物馆’,来记录清朝曾因武而名扬的‘埔头林’。”推开水岸边另一座被修缮过的三进古厝,琳琅满目的武功器具,在陈列的橱窗里,诉说着历史的烟尘。
战功显赫的藤牌,粗粒而牢实,村里自制的弓箭在它的边上,护城的官兵带过的竹编帽已經泛黑,但细致的手作痕迹,依旧让人钦佩一代手工艺人的匠心。
茶博古馆、乡愁博物馆,每—样陈设,都是王新柏的多年收藏。“古物,就适合在古厝里铺陈。”未来,沿着这一条霞陵溪,还会有一座香文化博物馆,一座永春医药发展史博物馆,他说,家里与永春有关的古玩旧物,已被分类梳理了出来。最末,他还将做一座古厝民宿,让来人在霞陵溪畔住下来,一次把永春的历史看个够。
修葺过后的古厝,百年前鹅卵石铺地的天井处处苔痕,翠绿的草从石缝里挤出,四方竹种在天井里,攀到了乌黑的厝顶瓦沿,一阵风游进古厝,带来淡淡的竹香。明清的石狮,卧在竹边,抵着含苞欲放的茶花。
天籁将寂未寂的时候,霞陵溪水从屋前流过。美人榻处在天井沿上,坐下,能看到芳草萋萋的水岸边,苦楝树枝叶疏俊,挂着串串黄色的楝果,风吹过,楝果簌簌落下,阿嫲在水边的田野里整理着初冬的四季豆架。
重生的古厝,成了村庄里的水岸茶馆。24间古厝房间,6间被用作茶室,余下的所有,都留给从明到清再到民国时的上千件陶土茶叶罐、茶壶、茶盘,还有百年未曾拆开的茶。有许多故事,在岁月里深藏,这处永春山涧间的“茶博物馆”,正拼凑着片片历史的雪花。
“或许你会想起我,像一朵不再重开的花。”不知道为什么,第一眼目睹有那么多陶土茶罐铺开在眼前时,电影《飞屋环游记》里老人卡尔说的这句话,就在耳中沉沉地响起。近七百个茶罐陈列在案台上,它们有的带着被摩挲过无数次后的暗哑,有的歪着脖子软木塞还未来得及卸下,陶土罐的底部,才是它们站到案前的理由。
“大帽山正好茶心,壹矸,系自探,同治陆年梅月再买,大帽山春茶壹矸。”一个茶罐底下,粗粒的陶土胚上,毛笔墨色微酣,方方正正地记录下,1867年梅雨靡靡的4月天里,有一位永春人家,买了大帽山的茶叶“壹矸”(闽南“一瓶”)。
“乾隆56年,置塔雪每斤钱一百文。”随手拿起一个茶罐,百年的历史,就在你的手掌间。那一位写下“伍十陆年”的人,也许曾读过私塾几年,在简与繁的文字之间写着“土洋参半”的字。
这些与茶有关的器具,每一个都与永春有关,是王新柏这一二十年来,翻越各个村头收藏而来的。“每一个茶叶罐,罐身有文字记录的,才收回来。这上面,记录有时间,也记录着永春的茶叶的品种、采区。”
永春人的他,是远近收破烂人眼中的“破烂王”,十几年前,这些卖不出去的旧物,都被送到他家来,一件十元到百元间,陆续到来。“有些茶罐里的茶,存了百年,现在还封在罐子里。”“拿个空罐来,你闻闻,老茶留下的味道,有淡淡的木头香。”
几百年承载茶叶光阴的罐子,因着底部的落款,给后人埋下了一条可以回溯的绳。从黄昏看到星辰稀疏满天,一间间摆满古茶器的房间,带你看见一朵朵前尘开罢的花。24个古厝房间,被装饰得各长各样,像是24节气,各个不同。6间茶室,散在古茶器展示的房间中,像是一个又一个汉式的草庐茶席。木作矮桌几,蒲团席地而坐,汉朝的青铜灯在桌上点着,竹叶摘下三两枝,插入陶瓷瓶中,待一日日的山风,将它由绿吹到黄。
在片片古意中,木作的茶寿摆在案边,用金丝描下的花草,百年之后,依旧熠熠生辉。古人的讲究,是喝茶要喝那口热,茶寿便是出门时的保温篮。“这么好的茶馆,开在乡间,真有人来喝茶吗?”,“看的人多,喝的人少。”
茶馆开了一年,一拨拨对古茶器兴致浓浓的人,不远百里而来。不收门票的茶馆,人气很旺,但每月的赤字,只能用他卖水仙、佛手的旧营生来支撑。这样的茶馆,为何要选在一个乡村里?你如果再问得更多一点,他就会带你去看他选择留下的这个村庄。
这里远远不止有“水岸茶馆”。出了古厝茶馆的大门,沿着霞陵溪的水岸走,鹅卵石铺成的堤岸美成一幅画,串联着埔头村的七八座古大厝。他指着紧邻的古厝,说着, “这是进士第”。清代康熙年间,赫赫有名的林兴珠就出自永春蓬壶,他与同为泉州人的李光地同朝为官,被称一文一武。
你如果看过金庸的《鹿鼎记》,该会记得韦小宝平定雅克萨城时,就是带着林兴珠和藤牌兵,才战胜了数十年难以击退的沙俄侵略者。
金庸小说里,平定功劳是韦小宝的,但在史籍的记载里,击败沙俄的人,正是林兴珠。那时候,沙俄善用火器,清朝的军队屡战屡败,康熙很是头疼,正是这位永春武将林兴珠跟康熙谏言说,“家中有专门应对的武器,可以战胜火器。”《广阳杂记》里有着详细的记载,康熙年间,林兴珠带领着500名福建籍的“藤牌兵”,击败沙俄,促使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将雅克萨城归还中国。
林兴珠被赐封建义侯,著籍镶黄旗,他的古厝,曾十里乡人皆知,如今却仅剩一名老人在这里看家守院。王新柏说,康熙年间,随林兴珠出征的“藤牌兵”就有许多出自这埔头村。一个家族的兴旺,带动了整个乡村角头,整个小小的村庄,以武而出名, “出了2名武进士,十几个武举人”。村落处处可见练功石,而用藤编而成的藤牌器具,更是家家会耍的盾牌,因此,还有了“藤牌武”。
“我用一座茶博物馆,收集起永春茶史的点点滴滴。在林兴珠古厝边,用另一座‘乡愁博物馆’,来记录清朝曾因武而名扬的‘埔头林’。”推开水岸边另一座被修缮过的三进古厝,琳琅满目的武功器具,在陈列的橱窗里,诉说着历史的烟尘。
战功显赫的藤牌,粗粒而牢实,村里自制的弓箭在它的边上,护城的官兵带过的竹编帽已經泛黑,但细致的手作痕迹,依旧让人钦佩一代手工艺人的匠心。
茶博古馆、乡愁博物馆,每—样陈设,都是王新柏的多年收藏。“古物,就适合在古厝里铺陈。”未来,沿着这一条霞陵溪,还会有一座香文化博物馆,一座永春医药发展史博物馆,他说,家里与永春有关的古玩旧物,已被分类梳理了出来。最末,他还将做一座古厝民宿,让来人在霞陵溪畔住下来,一次把永春的历史看个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