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乘风破浪的“姐姐”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3168602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宝姓名:
  彩绘陶骑马带猞猁狩猎胡女俑
  收藏地:
  日本东京根津美术博物馆
   最近,“姐姐”成了一个热词,在综艺节目中,当代的姐姐们乘风破浪、姿态各异;古代的“姐姐”同样毫不逊色、风采翩翩。比如文物中这件英姿飒爽的骑马女俑,虽然时代不同,却展示着一份独有的女性之美。
  狩猎者形影不离的伙伴
  陶俑在制作时讲究“面目机发,似于生人也”,就是说要按现实生活中的人来制作。回顾历史,论对女性包容、开放的态度,再也没有一个朝代,能超越唐代了。看唐代仕女,那细眉小眼、酡红两腮,一颦一笑间自有一股从容与鲜活,也正是这份从容鲜活,让唐代仕女形象自带一种高级感。
  这是来自唐代的一件骑马出行女俑。虽然是骑在马上,但女主人并没有身着戎装或手持刀剑,而是穿上了独特的狩猎装——白色圆領窄袖缺袴袍,腰系褡裢,足蹬黑色高靿靴,骑一枣红马。身微右转,注视右前方,紧握右拳,左手前伸作控缰状,神情紧张。身后蹲了一只猞猁,这是一种像猫而不是猫的动物,只见它蹲伏在红色圆垫上,耳朵竖起,眼睛瞪得浑圆,好像任何风吹草动都瞒不过它的耳朵。这种小猛兽独自捕猎的时候忍耐性极好,能静静地卧上好几个昼夜,等到猎物走近后才会猛扑过去。在当时,西域各国为同大唐修好,曾纷纷向唐王朝进贡各种猛兽,供皇帝贵族狩猎时使用,豹猎和猞猁猎正是追猎中最富刺激、最时尚的活动。不过,大多数骑马狩猎俑都为男性,往往以胡人居多,而这件带猞猁的狩猎俑却为女性。可见唐代女子不仅骑马出行,还参与了激烈的骑马狩猎活动。大诗人杜甫就曾描述了当时宫女随皇帝“胡服骑射”的情景:“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总之,这尊陶俑集合了三个信息点,唐代人可以穿胡服,唐代女子是会骑马的,唐代女子不光骑马,还打猎。打猎的时候还配有一只猎猫(猞猁属于猫科)。
  鲜衣怒马过长安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女性喜爱浓妆美服,并不满足在家里宅着,还爱骑马打猎着男装,大唐之开放由此可见一斑。
  唐朝是一个女人逆袭的朝代。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武则天了。她是唐太宗的五品才人,于唐高宗李治继位后二进宫。在和李治长达三十年的婚姻生活中,武氏在小她四岁的丈夫心里牢牢树立了妻子、谋臣和姐姐的地位,本人也完成了从深宫妇人到前台决策者的角色转变。她与丈夫一起并坐在朝堂上,接受百官朝拜。丈夫病逝7年后,她还取代自己的儿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女皇帝。
  北方游牧民族中随处可见的女性的泼辣勇猛被带到了唐朝,最后通过武则天集中体现了出来。多元融合的文化,使唐朝女性享有的地位高于其他任何朝代的女性。据《新唐书·公主传》载,唐代公主再嫁的达23人。唐代上层社会盛行着一股“惧内”之风,就拿名相房玄龄的夫人来说吧,她就算毫不犹豫吞下太宗赐的“毒酒”,也绝不接纳皇帝赏赐给丈夫的小妾,最后连皇帝也拿她没辙。
  因为个性自由,唐代女子不再被严格拘于内室之中,她们纷纷摘下帽子,穿胡服或男装,像男子一样策马扬鞭地郊游、射箭、逐猎、打球等,还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比如平阳公主、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都参与了国家重要的大事,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的书中把这样的风尚称作“当时的女性们自强自立的成果”。历经近百年发展的唐朝政权,经济空前富足,这时的盛唐艺术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生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即使是享乐、颓丧,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那个时代,宽阔而不嚣张,妖娆而不轻佻。这样的时代气质,落实在彩绘女俑的脸上,让她的微笑含而不露、充满自信,好像任何困难都不放在眼里。刚出土时,考古学家还以为这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呢。
  我们对于唐代妇女的形象,更愿意,也更喜欢落在那一段特定的时期,那些开朗、奔放、活泼、勇敢的女俑,这样的风貌一定是盛世下才有的从容气度。
其他文献
高晓松的母亲张克群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她对北京的古建筑十分痴迷,时常去大街小巷研究寺庙、城门楼和教堂。  一年暑假,母亲出门探访古建筑,高晓松就跟着母亲去玩耍。每到一处古建筑物,母亲就坐在石阶上画素描,她将建筑物的大门、屋顶、开间、台阶、彩画和门墩石一一描绘在图纸上,用于日后的研究和设计。这个时候,高晓松会一个人在院子里到处玩耍。  一天,母亲正在描画故宫的体仁阁。高晓松玩累了,见母亲脚下有个记
期刊
我还能非常清楚地回想起,高三报志愿,给自己定了4个标准:首先,必须是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其次,必须要靠海,是因为我喜欢吃海鲜;第三,不能离家近,免得父母总找到宿舍楼下来;第四,冬天要会下雪,我是福建人,真的很想玩雪。筛选下来发现,符合上面几个条件的只有一所——南开大学。  大一的时候,我总觉得在过“高四”。课业很繁重,每天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这让我蛮失落的。  但我没沮丧很久,就慢慢地从安
期刊
“风雨声盖不过刀剑声,我倾听。从险境里闪烁一片影,却是孔雀翎。荒野中飞过一只鹰,如流星。云上看沧海,灵犀加气劲……”武侠风的歌词,配上粤语演唱,恍惚中有一种港版武侠剧的既视感。这首歌曲,是网游《天涯明月刀》“大师赛”的主题曲;而演唱者彭庆华,是一名粤剧国家一级演员。  彭庆华出身科班,师承粤剧表演艺术家丁凡先生。在彭庆华看来,作为国家级非遗的粤剧,从来就是“潮”的。早在100多年前,粤剧就吸收了扬
期刊
这部作品似一曲古老的民族赞歌,这是一个年岁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的自述,叙述她近百年的人生经历,向我们传递和叙述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血脉传承,折射出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  书中,有美好的自然:绿地,河流,山川,星辰,月亮,阳光,驯鹿,线条简单的岩画,流水般的马蹄声……自然赋予了鄂温克人一切,但是它也会毫不吝啬地夺走。死亡是我不敢深想的一件事,毕竟它太深、太迂回、太骇人
期刊
最近带孩子去了两次顺德,精心设计路线,带他听有意思的故事,讲知识点。回来问他顺德之行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是妈妈把手机掉进池塘里了。  之前去旅行,问他对东北岫岩松嘴沟印象如何,他说日本弓背蚁特别多。问他对小兴安岭印象如何,他说在那里看草地铺道蚁。我问他这什么蚁和什么蚁,广州有没有。毕竟是旅行,总得有一点在广州发生不了的事情才值得。  有时候我去了一个地方,甚至不想离开酒店,只想在房间里睡觉。要睡觉
期刊
笔拂过宣纸,墨顺着纸上的纹理渲染。笔锋随意一点,或者一转,手腕轻轻一挥,气韵生动的画便呈现在眼前。  初识水墨画是参观中华艺术宫,碰巧那里办了一位近代画家的作品展。昏暗的灯光下,欣赏着一幅幅丹青,泼墨写意的水墨山水是那么的肆意、潇洒,相比素描和油画的写实求真,更强调境界和自由,在似与不似之间彰显艺术的魅力。  之后我开始学习水墨画。了解到“墨即是色”——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焦、浓、重、淡
期刊
在《说文解字》中“融”的本义为炊烟上升,而后和并在一起,融为一体,后引申为和谐、融通的意思。我认为用这个字来形容中国最为贴切。中国是个多种文化融合、人民群众其乐融融的国家,单拿上海来说,就已足够体现出中国的“融”。  快速的发展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让上海这座城市宛若一粒明珠镶嵌在祖国的东方。它闪耀的光芒吸引着无数的精英齐聚一堂,它包容吸纳了东西方的文化,融合了摩登和怀旧,它的融会贯通体现在了建筑文化的
期刊
谁说学校只是紧张忙碌的学习园地?谁说多彩多姿的社团生活只有在大学校园才能感受到?在如今的中小学校园里,也绽放出了各种各样的社团,书法、茶艺、绘画、摄影,还有充满科技感觉的计算机社团……“百团大战”早已遍地生花。在如此丰富有趣的学校社团里,你pick了哪一个?在社团里你留下过哪些有趣的记忆?  ★余哲芸:从小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主持人。进入初中后,我加入了期待已久的播音主持社团。刚进社团的时候,老师让
期刊
《木兰辞》的美,和别的作品是不一样的。它美不在文辞,不在意境,而在于动态节奏。就像一组组极富动感、自带音乐的电影片段。  第一句“唧唧复唧唧”,是声音。想象剧场里一片漆黑,有织布机的声音一下一下传出来。随即整个屏幕徐徐亮起,我们看到了一幅画面:“木兰当户织”。  紧接着,《木兰辞》的作者——或者叫导演更合适——没有急着交代木兰的生平,也没描写她的相貌与性格,反而把织布机的音轨调低,推高了木兰的叹息
期刊
在博物馆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唐美丽”——唐代女俑,这些女俑不仅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连发髻也都不同。这次的骑马出行女俑梳的是双垂髻,就是将头发绾成两个小球垂在脸两边,也称“双髻”,一般是未婚女子或侍女、童仆等才梳的发式。看来,这位骑马的女主人年纪应该并不大。另外,在当时比较流行的发髻还有螺髻、堕马髻等。   大家是不是很羡慕这些陶俑发髻的发量?偷偷告诉你们:有许多高大的发髻不全是用自己的头发梳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