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宝姓名:
彩绘陶骑马带猞猁狩猎胡女俑
收藏地:
日本东京根津美术博物馆
最近,“姐姐”成了一个热词,在综艺节目中,当代的姐姐们乘风破浪、姿态各异;古代的“姐姐”同样毫不逊色、风采翩翩。比如文物中这件英姿飒爽的骑马女俑,虽然时代不同,却展示着一份独有的女性之美。
狩猎者形影不离的伙伴
陶俑在制作时讲究“面目机发,似于生人也”,就是说要按现实生活中的人来制作。回顾历史,论对女性包容、开放的态度,再也没有一个朝代,能超越唐代了。看唐代仕女,那细眉小眼、酡红两腮,一颦一笑间自有一股从容与鲜活,也正是这份从容鲜活,让唐代仕女形象自带一种高级感。
这是来自唐代的一件骑马出行女俑。虽然是骑在马上,但女主人并没有身着戎装或手持刀剑,而是穿上了独特的狩猎装——白色圆領窄袖缺袴袍,腰系褡裢,足蹬黑色高靿靴,骑一枣红马。身微右转,注视右前方,紧握右拳,左手前伸作控缰状,神情紧张。身后蹲了一只猞猁,这是一种像猫而不是猫的动物,只见它蹲伏在红色圆垫上,耳朵竖起,眼睛瞪得浑圆,好像任何风吹草动都瞒不过它的耳朵。这种小猛兽独自捕猎的时候忍耐性极好,能静静地卧上好几个昼夜,等到猎物走近后才会猛扑过去。在当时,西域各国为同大唐修好,曾纷纷向唐王朝进贡各种猛兽,供皇帝贵族狩猎时使用,豹猎和猞猁猎正是追猎中最富刺激、最时尚的活动。不过,大多数骑马狩猎俑都为男性,往往以胡人居多,而这件带猞猁的狩猎俑却为女性。可见唐代女子不仅骑马出行,还参与了激烈的骑马狩猎活动。大诗人杜甫就曾描述了当时宫女随皇帝“胡服骑射”的情景:“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总之,这尊陶俑集合了三个信息点,唐代人可以穿胡服,唐代女子是会骑马的,唐代女子不光骑马,还打猎。打猎的时候还配有一只猎猫(猞猁属于猫科)。
鲜衣怒马过长安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女性喜爱浓妆美服,并不满足在家里宅着,还爱骑马打猎着男装,大唐之开放由此可见一斑。
唐朝是一个女人逆袭的朝代。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武则天了。她是唐太宗的五品才人,于唐高宗李治继位后二进宫。在和李治长达三十年的婚姻生活中,武氏在小她四岁的丈夫心里牢牢树立了妻子、谋臣和姐姐的地位,本人也完成了从深宫妇人到前台决策者的角色转变。她与丈夫一起并坐在朝堂上,接受百官朝拜。丈夫病逝7年后,她还取代自己的儿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女皇帝。
北方游牧民族中随处可见的女性的泼辣勇猛被带到了唐朝,最后通过武则天集中体现了出来。多元融合的文化,使唐朝女性享有的地位高于其他任何朝代的女性。据《新唐书·公主传》载,唐代公主再嫁的达23人。唐代上层社会盛行着一股“惧内”之风,就拿名相房玄龄的夫人来说吧,她就算毫不犹豫吞下太宗赐的“毒酒”,也绝不接纳皇帝赏赐给丈夫的小妾,最后连皇帝也拿她没辙。
因为个性自由,唐代女子不再被严格拘于内室之中,她们纷纷摘下帽子,穿胡服或男装,像男子一样策马扬鞭地郊游、射箭、逐猎、打球等,还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比如平阳公主、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都参与了国家重要的大事,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的书中把这样的风尚称作“当时的女性们自强自立的成果”。历经近百年发展的唐朝政权,经济空前富足,这时的盛唐艺术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生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即使是享乐、颓丧,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那个时代,宽阔而不嚣张,妖娆而不轻佻。这样的时代气质,落实在彩绘女俑的脸上,让她的微笑含而不露、充满自信,好像任何困难都不放在眼里。刚出土时,考古学家还以为这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呢。
我们对于唐代妇女的形象,更愿意,也更喜欢落在那一段特定的时期,那些开朗、奔放、活泼、勇敢的女俑,这样的风貌一定是盛世下才有的从容气度。
彩绘陶骑马带猞猁狩猎胡女俑
收藏地:
日本东京根津美术博物馆
最近,“姐姐”成了一个热词,在综艺节目中,当代的姐姐们乘风破浪、姿态各异;古代的“姐姐”同样毫不逊色、风采翩翩。比如文物中这件英姿飒爽的骑马女俑,虽然时代不同,却展示着一份独有的女性之美。
狩猎者形影不离的伙伴
陶俑在制作时讲究“面目机发,似于生人也”,就是说要按现实生活中的人来制作。回顾历史,论对女性包容、开放的态度,再也没有一个朝代,能超越唐代了。看唐代仕女,那细眉小眼、酡红两腮,一颦一笑间自有一股从容与鲜活,也正是这份从容鲜活,让唐代仕女形象自带一种高级感。
这是来自唐代的一件骑马出行女俑。虽然是骑在马上,但女主人并没有身着戎装或手持刀剑,而是穿上了独特的狩猎装——白色圆領窄袖缺袴袍,腰系褡裢,足蹬黑色高靿靴,骑一枣红马。身微右转,注视右前方,紧握右拳,左手前伸作控缰状,神情紧张。身后蹲了一只猞猁,这是一种像猫而不是猫的动物,只见它蹲伏在红色圆垫上,耳朵竖起,眼睛瞪得浑圆,好像任何风吹草动都瞒不过它的耳朵。这种小猛兽独自捕猎的时候忍耐性极好,能静静地卧上好几个昼夜,等到猎物走近后才会猛扑过去。在当时,西域各国为同大唐修好,曾纷纷向唐王朝进贡各种猛兽,供皇帝贵族狩猎时使用,豹猎和猞猁猎正是追猎中最富刺激、最时尚的活动。不过,大多数骑马狩猎俑都为男性,往往以胡人居多,而这件带猞猁的狩猎俑却为女性。可见唐代女子不仅骑马出行,还参与了激烈的骑马狩猎活动。大诗人杜甫就曾描述了当时宫女随皇帝“胡服骑射”的情景:“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总之,这尊陶俑集合了三个信息点,唐代人可以穿胡服,唐代女子是会骑马的,唐代女子不光骑马,还打猎。打猎的时候还配有一只猎猫(猞猁属于猫科)。
鲜衣怒马过长安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女性喜爱浓妆美服,并不满足在家里宅着,还爱骑马打猎着男装,大唐之开放由此可见一斑。
唐朝是一个女人逆袭的朝代。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武则天了。她是唐太宗的五品才人,于唐高宗李治继位后二进宫。在和李治长达三十年的婚姻生活中,武氏在小她四岁的丈夫心里牢牢树立了妻子、谋臣和姐姐的地位,本人也完成了从深宫妇人到前台决策者的角色转变。她与丈夫一起并坐在朝堂上,接受百官朝拜。丈夫病逝7年后,她还取代自己的儿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女皇帝。
北方游牧民族中随处可见的女性的泼辣勇猛被带到了唐朝,最后通过武则天集中体现了出来。多元融合的文化,使唐朝女性享有的地位高于其他任何朝代的女性。据《新唐书·公主传》载,唐代公主再嫁的达23人。唐代上层社会盛行着一股“惧内”之风,就拿名相房玄龄的夫人来说吧,她就算毫不犹豫吞下太宗赐的“毒酒”,也绝不接纳皇帝赏赐给丈夫的小妾,最后连皇帝也拿她没辙。
因为个性自由,唐代女子不再被严格拘于内室之中,她们纷纷摘下帽子,穿胡服或男装,像男子一样策马扬鞭地郊游、射箭、逐猎、打球等,还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比如平阳公主、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都参与了国家重要的大事,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的书中把这样的风尚称作“当时的女性们自强自立的成果”。历经近百年发展的唐朝政权,经济空前富足,这时的盛唐艺术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生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即使是享乐、颓丧,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那个时代,宽阔而不嚣张,妖娆而不轻佻。这样的时代气质,落实在彩绘女俑的脸上,让她的微笑含而不露、充满自信,好像任何困难都不放在眼里。刚出土时,考古学家还以为这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呢。
我们对于唐代妇女的形象,更愿意,也更喜欢落在那一段特定的时期,那些开朗、奔放、活泼、勇敢的女俑,这样的风貌一定是盛世下才有的从容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