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议论文,一定会用到“例证法”——“事实胜于雄辩”;但是,是不是把例子摆出来就万事大吉了?显然不行,我们还需要分析例子,把“举例子”上升为“例证法”,例子才能发挥作用——有效证明“论点”。因此,对于例子,我们要学会分析。
如何分析?总的说来,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惟有如此,我们的“分析”才能实在、深刻和辩证。下面介绍五种分析方法。
一、假言因果法
所谓假言因果法,即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人信服。请看下面一段文字(论证“不断地调整目标”):
康多莉扎•赖斯的大名传遍全球。当年,她受母亲的影响学习钢琴,她的名字在俄文中是“弹得很美妙”的意思。但在一次比赛中,她发现自己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她转而钻研俄罗斯军事。于是,她从学音乐转向学政治。后来她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原先的定位——从教授变为国务卿。
她如果不果断地调整目标,也许能成为一名不错的音乐家、一位知名学者,但却不能成为全球知名的女政治家。
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然后使目标定得更切合实际,更加合理。
文章先写康多莉扎•赖斯调整目标的事实与结果——“从学音乐转向学政治”“从教授变为国务卿”,已经“事实胜于雄辩”了!然而文章并未止于此,而是进一步假设——“她如果不果断地调整目标,也许能成为一名不错的音乐家、一位知名学者,但却不能成为全球知名的女政治家”,从而使中心论点——“不断地调整目标”更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更值得肯定的是,此文不仅用了“假言因果法”,还提出了“不断地调整目标”的方法:“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然后使目标定得更切合实际,更加合理。”
二、论据引申法
所谓论据引申法,即论述时,先举一个例子,然后由此进行引申,并设想出某种结果。请看下面一段文字(论证“要出于公心荐人才”):
缪贤心胸开阔,他发现蔺相如的才德,并不因为他出生卑贱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使之得以出使秦国。
蔺相如此去吉凶难料,虽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开得胜。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走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那么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个了事,连缪贤也将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
但缪贤并不惧怕这些,他识才敢用,非常信任蔺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是难以做到的。
文章先举“缪贤勇荐人才蔺相如”的例子,然后引申设想蔺相如无法完成使命,只是一个庸才的后果——“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个了事,连缪贤也将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最后再点出缪贤“出于对国事的关心”,推荐人才“无所畏惧”。论证深刻有力!
三、例后解说法
所谓例后解说法,即举例后把这个例子解说一下,或解说它的中心是什么,或解说它跟中心有什么关系。请看下面一段文字(论证“要善于质疑”):
从前有一种病,这种病使人食欲不振,最后导致人死亡,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有一位化学家,也得了这种病。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的人听说他有这个病,于是乎告诉他,我们这个村里面有一种神水,一口井里的水,能治你的病。化学家听了,照办了,就去喝那种水,结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后,化学家就想:为什么这水能救我啊?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村子里的人们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化学家去研究,最后化学家发现水里含有芒硝,芒硝救了他,因此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价值。
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代张载语)。在别人没有产生疑问的地方,你产生疑问了,你这就是比别人前进了一步了。村里的人就知道能治病,但从来不想治病的原因;化学家想了,发现芒硝了。
“疑”是发现矛盾的钥匙,“思”与“学”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开端,“疑”便是“思”与“学”的“端”和“始”了。
一个人要善于质疑,善于质疑你才会去学,才会去思,最终才可能解决问题。
文章先举了“化学家发现芒硝的药用价值”例子后,接着揭示了“化学家发现芒硝的药用价值”的原因,也就是本文的论点——“善于质疑”,水到渠成!
四、正反对比法
所谓正反对比法,即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例子举完后,就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请看下面一段文字(论证“在一个好的集体里才能更好地发挥才能”):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就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缺乏识别千里马的眼光。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孙膑人生的前后境遇,实际上含有正反两种因素:好集体和坏集体。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比照分析,不难看出:在一个好的集体里才能更好地发挥才能。
五、披文示意法
所谓披文示意法,即披露一段文字,解释它的含义。在解释过程中,使这一段话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观点。请看下面一段文字(论述“宁做凤尾,不做鸡头”):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气定神闲掷出这句话的人似乎忘记了或是怕被人看穿其隐去不提却恰巧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为何?充其量,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饱胀的私欲。
我不知道,第一个说出此话的人,究竟怀着怎样的一个心态!“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又何尝不是他为我们埋下的一个陷阱呢?“鸡头”总会让人联想到“小肚鸡肠”“小心眼”“鸡毛蒜皮”这些贬义词。所以,这“鸡头”二字又何尝不是含嘲弄的意味?“鸡头”不比“凤头”,鸡是形似于凤,却又远低于凤的。由此可见,“鸡头”再伟大,也不过是“鸡头”,不可以和高贵的凤相提并论。
文章先对格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进行阐释,进行批判。一针见血地指出此格言的实质——“充其量,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饱胀的私欲”。接着,对“鸡头”“凤尾”进行深刻的联想阐释,指出“‘鸡头’再伟大,也不过是‘鸡头’,不可以和高贵的凤相提并论”。见解深刻,令人警醒。
(作者:陈玉驹,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如何分析?总的说来,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惟有如此,我们的“分析”才能实在、深刻和辩证。下面介绍五种分析方法。
一、假言因果法
所谓假言因果法,即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人信服。请看下面一段文字(论证“不断地调整目标”):
康多莉扎•赖斯的大名传遍全球。当年,她受母亲的影响学习钢琴,她的名字在俄文中是“弹得很美妙”的意思。但在一次比赛中,她发现自己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她转而钻研俄罗斯军事。于是,她从学音乐转向学政治。后来她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原先的定位——从教授变为国务卿。
她如果不果断地调整目标,也许能成为一名不错的音乐家、一位知名学者,但却不能成为全球知名的女政治家。
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然后使目标定得更切合实际,更加合理。
文章先写康多莉扎•赖斯调整目标的事实与结果——“从学音乐转向学政治”“从教授变为国务卿”,已经“事实胜于雄辩”了!然而文章并未止于此,而是进一步假设——“她如果不果断地调整目标,也许能成为一名不错的音乐家、一位知名学者,但却不能成为全球知名的女政治家”,从而使中心论点——“不断地调整目标”更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更值得肯定的是,此文不仅用了“假言因果法”,还提出了“不断地调整目标”的方法:“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然后使目标定得更切合实际,更加合理。”
二、论据引申法
所谓论据引申法,即论述时,先举一个例子,然后由此进行引申,并设想出某种结果。请看下面一段文字(论证“要出于公心荐人才”):
缪贤心胸开阔,他发现蔺相如的才德,并不因为他出生卑贱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使之得以出使秦国。
蔺相如此去吉凶难料,虽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开得胜。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走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那么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个了事,连缪贤也将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
但缪贤并不惧怕这些,他识才敢用,非常信任蔺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是难以做到的。
文章先举“缪贤勇荐人才蔺相如”的例子,然后引申设想蔺相如无法完成使命,只是一个庸才的后果——“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个了事,连缪贤也将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最后再点出缪贤“出于对国事的关心”,推荐人才“无所畏惧”。论证深刻有力!
三、例后解说法
所谓例后解说法,即举例后把这个例子解说一下,或解说它的中心是什么,或解说它跟中心有什么关系。请看下面一段文字(论证“要善于质疑”):
从前有一种病,这种病使人食欲不振,最后导致人死亡,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有一位化学家,也得了这种病。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的人听说他有这个病,于是乎告诉他,我们这个村里面有一种神水,一口井里的水,能治你的病。化学家听了,照办了,就去喝那种水,结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后,化学家就想:为什么这水能救我啊?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村子里的人们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化学家去研究,最后化学家发现水里含有芒硝,芒硝救了他,因此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价值。
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代张载语)。在别人没有产生疑问的地方,你产生疑问了,你这就是比别人前进了一步了。村里的人就知道能治病,但从来不想治病的原因;化学家想了,发现芒硝了。
“疑”是发现矛盾的钥匙,“思”与“学”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开端,“疑”便是“思”与“学”的“端”和“始”了。
一个人要善于质疑,善于质疑你才会去学,才会去思,最终才可能解决问题。
文章先举了“化学家发现芒硝的药用价值”例子后,接着揭示了“化学家发现芒硝的药用价值”的原因,也就是本文的论点——“善于质疑”,水到渠成!
四、正反对比法
所谓正反对比法,即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例子举完后,就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请看下面一段文字(论证“在一个好的集体里才能更好地发挥才能”):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就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缺乏识别千里马的眼光。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孙膑人生的前后境遇,实际上含有正反两种因素:好集体和坏集体。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比照分析,不难看出:在一个好的集体里才能更好地发挥才能。
五、披文示意法
所谓披文示意法,即披露一段文字,解释它的含义。在解释过程中,使这一段话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观点。请看下面一段文字(论述“宁做凤尾,不做鸡头”):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气定神闲掷出这句话的人似乎忘记了或是怕被人看穿其隐去不提却恰巧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为何?充其量,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饱胀的私欲。
我不知道,第一个说出此话的人,究竟怀着怎样的一个心态!“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又何尝不是他为我们埋下的一个陷阱呢?“鸡头”总会让人联想到“小肚鸡肠”“小心眼”“鸡毛蒜皮”这些贬义词。所以,这“鸡头”二字又何尝不是含嘲弄的意味?“鸡头”不比“凤头”,鸡是形似于凤,却又远低于凤的。由此可见,“鸡头”再伟大,也不过是“鸡头”,不可以和高贵的凤相提并论。
文章先对格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进行阐释,进行批判。一针见血地指出此格言的实质——“充其量,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饱胀的私欲”。接着,对“鸡头”“凤尾”进行深刻的联想阐释,指出“‘鸡头’再伟大,也不过是‘鸡头’,不可以和高贵的凤相提并论”。见解深刻,令人警醒。
(作者:陈玉驹,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