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实验模式可以创设生动活泼
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
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转变实验教学模式就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
的科学素养,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客观的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从而在
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造福人类的活动。下面谈谈转变实验教学模式的具
体做法:
一、将"机械程序型"变为"自主探索型"组织实验教学
学生实验通常做法都是安排在新课讲授之后进行的,如果让学生选择固体NH4Cl和消石灰加热法制取氨气
,那就是重复教师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重复已经被证实的结论。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
新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只是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
能的作用。而新课程理念不仅要求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注重知识获取的过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科
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思想方法。达成知识与观念的统一
。我把程序型变为自主探索型,把学过的知识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迁移和重组,既有复习的功效,也
有发展思维之功能,学生始终在预设情境的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仅使学生摆脱了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的
学习模式,更重要的是在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学生了科学思
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案例一】:实验室做氨气的喷泉实验
【创设情境一】要求学生用提供的药品制备氨气并收集,然后做喷泉实验。
【提供的药品】,NaOH溶液、NH4Cl溶液、Ca(OH)2溶液、CaO 、 NaOH(固体) 、稀氨水、 浓氨水,酒
精灯。
【学生活动】通过小组讨论-猜想-制定实验方案-进行试验。
【小组1、2、6、7、8、9】用自选的药品制出了氨气并成功做成了喷泉实验。
【小组3、4、5】失败了。
【学生活动】通过自我反思,小组间互相交流,总结。学生不仅轻松的掌握了实验室制取NH3的一般方法
,而且尝试了用GaO/NaOH(固体)和浓氨水混合或者直接加热浓氨水制取氨气。
二、将"平铺直叙型"变为"实验感受型" ,组织教学
教材呈现给我们的素材有时是一个结论或是一个事实性的知识。新课程理念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授
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力求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力求使呆板的素材鲜活起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体验了获
取真知的过程。
【案例二】人教版《化学必修二》P69介绍苯的物理性质采用的方法是叙述"苯通常是无色、有特殊气味
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熔点5.5度。
我的做法是:
【课前准备】每小组分发一支装有2毫升苯的试管
【师】请同学们观察锥形瓶里的苯。从色、味、态、密度、水溶性熔点等角度体会苯的物理性质。
【生】观察。得出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师】苯的水溶性和对水的密度请设计一个实验通过实验验证。
【生】讨论-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新生成性问题】一个学生在试管中注入水之后,大声的’啊’了一下,并说:哪一层是水啊?我发动其他
小组同学想办法。
【生】再加水,哪层液体体积增大哪层是水-------
通过实验感受平铺直叙的内容鲜活起来。不仅轻松的掌握了所学知识,而却顺利搭建了一个新生成性问
题诞生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生成性资源不断的涌现,才能与预设性资源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精彩更具生命力。
三、将 "教师示范型"变为"边讲边做型"组织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在于讲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
他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教学全过程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学生在初学时,演示
实验必须由教师亲手去做,它对于以后的学生实验有着示范的作用。到了一定阶段,就可以大胆地将演
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动手实验。高中学生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乐于自己动手做
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和成就感,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有些现象
明显的学生也不一定能看见,如:Na和水反应。如果由教师在前面做,学生们在下面观察,学生看不清
或者干脆看不见,教学效果就会打折。而把它改成边讲边实验,就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就很显著。
四、将课堂"难以实现型"变为"多媒体展示型"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先进软件的不断的开发,在教学中对于一些设计好的而又无把握(指
实验的成功率不高、所需时间较长或有一定的毒性的实验),我们可以把它转化为多媒体展示型化学实
验,例如:渗析实验,甲烷和氯气的取代反应、Fe和水蒸气的反应等,如果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能达
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实验探究性化学教学的一部
五、将"课外实验型"变为"课内展示交流型"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
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化学知识都是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许多化学知识和原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的家庭实验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中化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
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探索的过程,这意味着 我们要花很长时间来准备素材帮助学生体验真知获取的过程
。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让讨论与交流,观察与思考,实验探究等真正走进化学课堂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提高实验技能、训练思维、运用和内化知识,将第一体验还给学生,将探究物质
世界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一些不适宜在课内做的实验,可以安排学
生在课外做,并录下实验片断,供上课时使用。
【案例三】:【学生】电化学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原电池原理制作音乐卡片,课内交流展示。
【师】不同水果电池只互换一个电极音乐效果怎样呢?
【生】换电极,体验音乐卡片是否还能发出动听的音乐。
【师】不换电极更换电解液音乐效果会怎样呢?(事先准备盐酸,NaCl,乙醇,蔗糖,硫酸钠等溶液)
这样做就把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任务交给了学生。学生不仅深刻的领会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而且极
大的提升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再如溶解平衡的教学,在蔗糖的饱和溶液中放入有棱角的块状冰糖,一
段时间后棱角磨平了,学生能直观的感受溶解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如果再用摄像机做成一段视频拿到课
堂上与同学们分享效果更佳。
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
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转变实验教学模式就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
的科学素养,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客观的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从而在
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造福人类的活动。下面谈谈转变实验教学模式的具
体做法:
一、将"机械程序型"变为"自主探索型"组织实验教学
学生实验通常做法都是安排在新课讲授之后进行的,如果让学生选择固体NH4Cl和消石灰加热法制取氨气
,那就是重复教师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重复已经被证实的结论。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
新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只是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
能的作用。而新课程理念不仅要求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注重知识获取的过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科
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思想方法。达成知识与观念的统一
。我把程序型变为自主探索型,把学过的知识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迁移和重组,既有复习的功效,也
有发展思维之功能,学生始终在预设情境的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仅使学生摆脱了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的
学习模式,更重要的是在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学生了科学思
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案例一】:实验室做氨气的喷泉实验
【创设情境一】要求学生用提供的药品制备氨气并收集,然后做喷泉实验。
【提供的药品】,NaOH溶液、NH4Cl溶液、Ca(OH)2溶液、CaO 、 NaOH(固体) 、稀氨水、 浓氨水,酒
精灯。
【学生活动】通过小组讨论-猜想-制定实验方案-进行试验。
【小组1、2、6、7、8、9】用自选的药品制出了氨气并成功做成了喷泉实验。
【小组3、4、5】失败了。
【学生活动】通过自我反思,小组间互相交流,总结。学生不仅轻松的掌握了实验室制取NH3的一般方法
,而且尝试了用GaO/NaOH(固体)和浓氨水混合或者直接加热浓氨水制取氨气。
二、将"平铺直叙型"变为"实验感受型" ,组织教学
教材呈现给我们的素材有时是一个结论或是一个事实性的知识。新课程理念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授
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力求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力求使呆板的素材鲜活起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体验了获
取真知的过程。
【案例二】人教版《化学必修二》P69介绍苯的物理性质采用的方法是叙述"苯通常是无色、有特殊气味
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熔点5.5度。
我的做法是:
【课前准备】每小组分发一支装有2毫升苯的试管
【师】请同学们观察锥形瓶里的苯。从色、味、态、密度、水溶性熔点等角度体会苯的物理性质。
【生】观察。得出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师】苯的水溶性和对水的密度请设计一个实验通过实验验证。
【生】讨论-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新生成性问题】一个学生在试管中注入水之后,大声的’啊’了一下,并说:哪一层是水啊?我发动其他
小组同学想办法。
【生】再加水,哪层液体体积增大哪层是水-------
通过实验感受平铺直叙的内容鲜活起来。不仅轻松的掌握了所学知识,而却顺利搭建了一个新生成性问
题诞生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生成性资源不断的涌现,才能与预设性资源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精彩更具生命力。
三、将 "教师示范型"变为"边讲边做型"组织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在于讲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
他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教学全过程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学生在初学时,演示
实验必须由教师亲手去做,它对于以后的学生实验有着示范的作用。到了一定阶段,就可以大胆地将演
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动手实验。高中学生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乐于自己动手做
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和成就感,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有些现象
明显的学生也不一定能看见,如:Na和水反应。如果由教师在前面做,学生们在下面观察,学生看不清
或者干脆看不见,教学效果就会打折。而把它改成边讲边实验,就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就很显著。
四、将课堂"难以实现型"变为"多媒体展示型"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先进软件的不断的开发,在教学中对于一些设计好的而又无把握(指
实验的成功率不高、所需时间较长或有一定的毒性的实验),我们可以把它转化为多媒体展示型化学实
验,例如:渗析实验,甲烷和氯气的取代反应、Fe和水蒸气的反应等,如果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能达
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实验探究性化学教学的一部
五、将"课外实验型"变为"课内展示交流型"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
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化学知识都是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许多化学知识和原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的家庭实验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中化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
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探索的过程,这意味着 我们要花很长时间来准备素材帮助学生体验真知获取的过程
。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让讨论与交流,观察与思考,实验探究等真正走进化学课堂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提高实验技能、训练思维、运用和内化知识,将第一体验还给学生,将探究物质
世界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一些不适宜在课内做的实验,可以安排学
生在课外做,并录下实验片断,供上课时使用。
【案例三】:【学生】电化学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原电池原理制作音乐卡片,课内交流展示。
【师】不同水果电池只互换一个电极音乐效果怎样呢?
【生】换电极,体验音乐卡片是否还能发出动听的音乐。
【师】不换电极更换电解液音乐效果会怎样呢?(事先准备盐酸,NaCl,乙醇,蔗糖,硫酸钠等溶液)
这样做就把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任务交给了学生。学生不仅深刻的领会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而且极
大的提升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再如溶解平衡的教学,在蔗糖的饱和溶液中放入有棱角的块状冰糖,一
段时间后棱角磨平了,学生能直观的感受溶解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如果再用摄像机做成一段视频拿到课
堂上与同学们分享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