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最新发展报告(2007年4季度)

来源 :财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528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推出的《中国农业最新发展报告》,用大量的事实说明,去年我国尽管遭受了这样那样的自然灾害,但仍然夺得了粮食生产连续四年稳定增产,农民收入连续四年较快增长的好成绩。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称道的,我国农村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亿万农民由衷地感到高兴。
  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农业经济好的发展形式,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很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为此,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任务要求,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总之,今年要千方百计争取农业有个好收成,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的发展,为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最新发展报告
  
  内容点击:
  2007年以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夺取粮食生产连续四年稳定增产、农民收入连续四年较快增长的好成绩,为全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年全国粮食面积15.91亿亩,粮食总产10059亿斤。二是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去年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同比增加314元,实际增长13.3%,增收来源呈现多元化格局。三是生猪生产开始全面恢复,农村各业协调发展。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五是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农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除个别品种存在一定产需缺口外,其它主要农产品供求保持基本平衡。六是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贸易逆差缩小。七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素质进一步提高。此外,全国乡镇企业总体发展平稳,经济总量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水平显著提高,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劳动者报酬较快增长。
  
  第一部分 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2007年第四季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延续了前三季度发展的良好发展势头,各行业协调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发展
  去年粮食生产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影响,在上年基数较高的情况下再获丰收。总产超过10000亿斤,实现连续4年总产增加,单产创纪录。打破了“两增一平一减”的传统周期,粮食超过10000亿斤,成为去年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二、农业各行业平稳协调发展
  经济作物稳定增长,棉花产量首次突破700万吨,糖料、蔬菜、水果等再创历史新高。畜牧业生产克服成本上升、周期波动、疫病等影响,总体保持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8130万吨,禽蛋3030万吨,奶类3650万吨,分别增长1.0%、2.9%、10.5%。特别是生猪生产扭转去年下半年以来一度下滑的趋势,从去年9月份开始逐步得到恢复,生猪存栏、出栏和能繁母猪数量稳定增长。奶业生产从第四季度开始出现转机。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5475万吨,增长3.5%。农垦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892亿元,增长12%。乡镇企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6.8万亿元,增长14%,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增长17.5%。农机化保持快速发展,全国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已跨入发展的中级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三、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农民收入保持连续四年较快增长,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实际增长9.5%,实现连续四年增幅超过6%,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家庭经营收入2194元,增加262元,增长13.6%;工资性收入1596元,增加221元,增长16.1%;转移性收入222元,增加41元,增长23%;财产性收入128元,增加28元,增长27.6%。农民增收的特点,一是农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增加;二是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继续增加,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加;三是国家大幅度增加生产性补贴,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全面实施,质量追溯、责任追究等配套制度不断完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进一步健全。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全年新发布行业标准600项,全国已创建220个标准化示范县(农场)和一批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规划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普遍建立,全国大中城市676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纳入监测范围。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进一步提高,蔬菜农药残留、生猪瘦肉精污染、水产品氯霉素污染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5.3%、98.4%和99.8%。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扎实推进、成效显著,确定的12个100%的目标全部实现,共查处案件14517起,取缔无证照企业360家,吊销证照企业128家。
  
  五、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
  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取得新的成效。去年全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3起,比上年减少7起。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去年10月以来,疫情大幅度下降,从前年12月到目前为止仅发生3起。去年口蹄疫疫情发生8起,比上年减少9起。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保持在90%以上。特别是成功研制出高致病猪蓝耳病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为迅速控制疫情、促进生猪生产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小麦条锈病、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害暴发危害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的目标。
  
  六、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农业部落实中央农业建设投资124.1亿元,比上年增长42.9%。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退牧还草工程和渔政渔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迈出新步伐,农业节能减排十大技术加快推广。全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450万户,新建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1500多处,建设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000多个,示范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取得积极成效。
  2007年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自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这个基础,毫不动摇地抓住粮食稳定发展这个关键,千方百计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组织实施发展现代农业十大行动,创新发展思路,大力转变作风,加大工作力度,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是全面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中央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安排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资金规模达到513.63亿元,增幅达66%。测土配方施肥、动物防疫、农民培训和产粮大县奖励等补贴资金规模和范围继续扩大。特别是针对农产品供给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加强部门协调,积极提出政策建议,中央及时制定出台了扶持生猪、奶业、油料生产的政策措施。会同有关部门完善财政补贴项目操作办法,加快了资金拨付进度,适时启动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稳定了农民种粮预期。强化支农资金全程监管和专项检查,加强政策落实督导,确保了政策落实不走样、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
  二是集中力量抓好生猪、油料、奶业生产。为有效应对生猪生产波动、油料生产下滑、奶业养殖效益下降等突出问题,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生产恢复和发展。以落实国务院生猪生产发展政策为切入点,组织制定实施办法,加强动态监测,及时召开现场会和开展督导检查,切实保护和增加母猪,加快仔猪补栏,促进规模化养殖。认真分析油料供求形势,落实国家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抓住农时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冬闲田发展油料生产,努力恢复油料种植面积。去年秋冬种油料播种面积达到1.01亿亩,比上年增加1050万亩。认真落实国务院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采取措施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落实奶牛良种补贴和后备母牛补贴,联合有关部门下发通知,加强液态奶标识标注管理,维护奶农利益。
  三是大力抓好农业抗灾救灾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2007年气候异常、多灾并发、点多面广,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农业部门立足抗灾夺丰收,切实加大抗灾救灾力度,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强化救灾指导和生产恢复,及时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切实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力度,强化疫情监测报告,完善应急防控机制,严防境外疫情传入,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果断处置突发疫情,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国际交流合作。大力推动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加大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治力度,积极推进专业防治和群防群治,强化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狠抓阻截带建设。加强农机、渔业安全生产和草原防火的指导监督,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四是着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制定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强化。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已启动水稻、生猪等10个大宗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编制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提高引进国际农业先进技术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基因安全管理。隆重表彰农业科技推广标兵,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快超级稻协作研究和示范推广。加快推广农机化先进适用技术。积极组织实施“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渔船安全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全年完成阳光工程培训350万人,专业农民培训100万人。
  五是大力推进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农业法制建设。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农业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力度不断加大。稳步推进兽医、农技、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垦税费改革,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和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组织开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重大问题研究,深入分析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产品供求、农业组织制度、农业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节能减排等农业农村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研究编制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不断加强农业法制建设,贯彻实施新的《动物防疫法》,抓紧制定有关配套规章,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贯彻。颁布实施农药管理的6个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农药的名称、标签、登记、标准等进行了规范。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完成农业法规、规章和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扎实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土地纠纷仲裁试点,配合有关部门切实加强耕地管理和基本农田保护,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二部分 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
  
  一、粮食产品
  受国家调控政策和粮价回升等因素影响,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5.91亿亩,同比增加900多万亩,增幅0.5%。2007年夏粮播种面积约3.99亿亩;与上年基本持平。早籼稻播种面积较上年减少,秋粮播种面积约11.1亿亩,增幅约0.9%。分品种看、小麦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稻谷和玉米播种面积有所增加,大豆播种面积下降较多。2007年夏粮和早稻获得丰收,产量均高于上年。2007年夏季,东北地区出现严重干旱天气,秋粮生产受到影响,但从全国情况看,仍然获得丰收。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50265万吨,比上年增加520万吨,增幅1.0%。价格方面,自2006年四季度粮价明显上涨以来,2007年总体呈继续走高态势。去年12月,三种粮食价格(小麦、玉米、稻谷,每百斤,集市价,下同)为83.03元,环比上涨1.37%,同比上涨8.65%;全年平均79.42元,同比上涨8.52%。分品种看:
  小麦:市场价格先降后升。去年10月份市场价为75.53元,与上月相比,下跌1.55%,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7.03%;11月份市场价为79.18 元,与上月相比,上涨4.83%,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9.21%;12月份市场价为79.83元,与上月相比,上涨0.82%,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7.24%。全年平均76.49 元,同比上涨7.51%。
  早籼稻:市场价格先降后升。10月份市场价为83.59元,与上月相比,上涨1.03%;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2.13%;11月份市场价为83.52元,与上月相比,基本持平;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2.23%;12月份市场价为84.80元,与上月相比,基本持平;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1.48%。
  中籼稻:市场价格一直在上涨。10月份市场价为83.84元,与上月相比,下跌0.77%;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1.83%;11月份市场价为85.01元,与上月相比上涨1.40%;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2.52%;12月份市场价为86.69元,与上月相比,上涨1.98%;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1.14%。
  晚籼稻:市场价格先跌后涨。10月份市场价为87.93元,与上月相比,下跌0.96%;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0.65%;11月份市场价为90.01元,与上月相比,上涨2.37%;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2.99%;12月份市场价为91.22元,与上月相比,上涨1.34%;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0.54%。
  粳稻:市场价格先跌后涨再跌。10月份市场价为91.62 元,与上月相比,下跌0.85%;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0.13%;11月份市场价为92.36元,与上月相比,上涨0.81%;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2.21%;12月份市场价为90.75元,与上月相比,下跌1.74%;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56%。
  玉米:市场价格先跌后涨。10月份市场价为76.40元,与上月相比,下跌0.96%;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6.04%;11月份市场价为77.26元,与上月相比,上涨1.13%;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7.72%;12月份市场价为80.09元,与上月相比,上涨3.66%;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6.43%。全年平均74.47元,同比上涨16.08%。
  大豆:市场价一直在上涨。10月份市场价为205.82元,与上月相比,上涨5.07%;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26.60%;11月份市场价为224.64元,与上月相比,上涨9.14%;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37.87%;12月份市场价为244.13元,与上月相比,上涨8.68%;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45.45%。(见图表1)
  
  二、油料
  2007年由于油料(不含大豆)种植面积下降,油料产量连续两年减产,菜籽连续第三年减产。2007年油菜籽收购价格大幅上涨,加上单产提高,油菜种植收益明显增加。此外,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实施了油菜良种补贴、生产大县奖励等政策措施,调动了农民种植油料的积极性,2007年主要油料作物如油菜等播种面积有所增加。油菜籽价格从年初的每百斤149.9元上涨至年底的207.41元,累计上涨38.37%;全年平均为171.12元,同比上涨32.38%。
  
  三、畜产品
  (一)生猪产品
  去年10月份,全国仔猪、活猪、猪肉平均价格分别为22.62元/公斤、13.21元/公斤和21.15元/公斤,环比分别下降4.6%、2.9%、3.9%。生猪产品价格连续两个月出现回落,但活猪和猪肉价格环比跌幅有所减小,较上月分别减少1.8和0.2个百分点。从各省情况看,全国80%的省份仔猪和活猪价格出现下降;除四川外,全国其他省份猪肉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从价格变化情况看,本月生猪产品价格延续了上月“东跌西涨”的格局。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生猪产品价格降幅较大,其中吉林、黑龙江、天津和河北等地仔猪价格降幅超过10%,广西、海南、福建、浙江和上海等地活猪价格降幅在8%以上,东北地区的吉林和黑龙江猪肉价格降幅最大,超过9%。而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和西北的甘肃、青海等地生猪产品继续呈稳中上涨态势,但区域范围较上月有所缩小,云南、重庆和陕西等地部分生猪产品价格加入下跌行列,四川省成为生猪产品价格全部上涨的唯一省份。从价格水平看,辽宁省仔猪价格连续2个月保持全国最高,为32.00元/公斤;江苏省仔猪价格最低,仅为14.79元/公斤。青海省活猪价格全国最高,达15.77元/公斤,其次是南方各生猪主产省。上海市猪肉价格继续维持全国最高,为24元/公斤;黑龙江猪肉价格则较低,为19.74元/公斤。与上年同期相比,仔猪、活猪和猪肉价格分别上涨129.9%、66.4%和62.8%。
  
  从分月情况看,价格连续上涨后呈现跌势。从去年4月起西装鸡和活鸡价格开始一路走高,8月份,价格创历史新高,西装鸡达到14.14元/千克,同比上涨34.67%,活鸡价格达到14.51元/千克,同比上涨39.25%;去年9月~11月底,价格回落,12月份价格略有回升。(见图表4)
  西装鸡产区价格涨幅大于销区。2007年,主产区西装鸡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6.37%,依次为:江苏上涨29.94%、河北上涨27.72%、四川上涨27.34%、山东上涨19.84%。主销区西装鸡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5.96%,依次为:上海上涨44.59%、福建上涨22.40%、天津上涨22.07%、北京上涨12.05%。活鸡销区价格涨幅大于产区。2007年主产区活鸡平均价格为12.39元/千克,同比上涨27.08%;主销区活鸡平均价格为12.33元/千克,同比上涨31.43%。
  (三)牛羊肉
  去年10月份全国牛肉和羊肉平均价格分别为24.36元/公斤和25.73元/公斤,环比分别上涨2.8%和3.6%。河北、辽宁、吉林、山东、河南等牛肉主产省区平均价格为23.93元/公斤,环比上涨4.6%。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主要消费省市牛肉平均价格为27.96元/公斤,环比上涨0.7%。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新疆等羊肉主产省平均价格为24.73元/公斤,环比上涨3.2%。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主要消费省市羊肉平均价格为29.45元/公斤,环比分别上涨2.5%。与上年同期相比,牛肉和羊肉价格分别上涨31.1%和38.2%。
  去年11月份,全国牛肉和羊肉平均价格分别为25.27元/公斤和26.91元/公斤,环比分别上涨3.7%和4.6%。河北、辽宁、吉林、山东、河南等牛肉主产省区平均价格为25.57元/公斤,环比上涨6.9%。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主要消费省市牛肉平均价格为28.75元/公斤,环比上涨2.8%。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新疆等羊肉主产省平均价格为26.13元/公斤,环比上涨5.7%。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主要消费省市羊肉平均价格为30.71元/公斤,环比分别上涨4.3%。与上年同期相比,牛肉和羊肉价格分别上涨33.7%和40.3%。(见图表5)
  (四)牛奶
  去年10月份,主产区原料奶价格上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和黑龙江等6个主产省市的原料奶平均价格为2.16元/公斤,环比上涨6.9%,同比增长14.3%。6个省市原料奶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其中北京价格为2.2元/公斤,环比涨幅最大,达12.1%;天津和河北价格较高,分别为2.44元/公斤和2.35元/公斤,环比分别上涨9.9%和3.1%;内蒙古、山西和黑龙江价格分别为2.19元/公斤、1.83元/公斤和1.93元/公斤,环比分别上涨6.3%、3.4%和6.6%。
  去年11月份,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和黑龙江等6个主产省市的原料奶平均价格为2.28元/公斤,环比上涨5.6%,同比增长19.4%。6省市原料奶价格均上涨,其中北京价格为2.48元/公斤,上涨幅度最大,为11.2%。天津和河北价格较高,均为2.54元/公斤,环比分别上涨4.1%、8.1%。内蒙古、山西和黑龙江价格分别为2.25元/公斤、1.92元/公斤和2.12元/公斤,环比分别上涨2.7%、4.9%和9.8%。
  
  四、水产品
  2007年前三季度水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同比增幅达到4.30%。水产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6%,农村市场上涨幅度超过城市。批发市场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57%,其中海水产品价格上涨4.2%,淡水产品价格上涨2.78%。水产品进出口较快增长,进口增幅大于出口,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淡水甲壳类产品市场价格小幅上升。监测的3种淡水甲壳类产品中罗氏沼虾、青虾和中华绒螯蟹价格分别上涨3.95%、4.05%和5.07%。其他类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同比上涨幅度较大。3种监测产品中,甲鱼和蛙的价格涨幅较大,分别上涨17.76%和17.04%;田螺价格略有上涨。从各月价格变化来看,去年1~6月,淡水鱼类产品价格持续上涨,进入7月份以后,市场供应量增加,价格开始回落。10月份由于节日拉动价格上涨。11、12月份以后,由于养殖户集中出塘,产品供应充足,价格开始回落。
  2007年水产品市场较为平稳。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11月我国水产品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5%,远低于肉禽制品及禽蛋消费价格指数。主要原因:一是水产品市场自我调控能力较强。二是我国水产品供给保持稳定增长。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品产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06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290.4万吨,比1998年增长3.86%,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0.25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三是水产品消费基本稳定。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2~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分别为13.2、13.4、12.5、12.6、13.0公斤,消费基本稳定。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小幅增长,从4.4公斤增长至5.0公斤,年均增长3.25%。(见图表7)
  
  五、蔬菜
  2007年我国蔬菜批发价格指数(年平均值)124.83,较上年上涨4.73%,为2004年以来同比涨幅最小的一年。(见图表8)
  分省(市、区)看,各地蔬菜批发价格有涨有跌,与上年同期相比,涨幅超过5%的有四川、内蒙古、新疆、陕西、云南、江苏和安徽,跌幅超过5%的有吉林、上海、甘肃、广东、黑龙江、贵州和天津。分品种看,各蔬菜品种批发价格涨跌不一。与上年同期相比涨幅超过10%的蔬菜品种有元白菜、油菜、香菇、平菇、菠菜、大白菜和南瓜,跌幅超过5%的品种有胡萝卜、冬瓜、大葱、莴笋、西红柿和韭菜。(见图表9)
  
  六、水果
  (一)水果价格变化情况
  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2007年我国水果批发价格总体水平略高于上年同期。分品种看,柑橘类、梨类和热带水果价格同比下降;瓜类、桃类、葡萄类和苹果类水果价格同比上涨。分省(市)看,与上年同期相比价格下降幅度较大的有山西、湖北、宁夏、黑龙江和新疆;上升幅度较大的有内蒙古、陕西、湖南、四川和河南。(见图表10)
  我国水果批发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生产成本增加推动了水果价格上涨。近年来,随着我国农资价格上涨,水果生产成本也呈增加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价格上涨。据国家发改委成本调查,2006年全国苹果生产成本达到1488元/亩,较上年增加27.84%,同期苹果批发价格上涨了37.54%。2007年我国农资价格较2006年又有所上涨,水果生产成本继续提高。生产成本的增加和仓储运输费用的上涨是部分水果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城乡居民需求增加拉动了部分品种价格。2006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水果购买量分别比2005年增长6.14%和11.12%,是2000年以来同比涨幅最高的一年。2007年城乡居民的购买量,继续保持稳中趋升的态势。
  (二)城镇居民水果消费情况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对食物营养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水果在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性支出中的份额也在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水果消费支出达到240.15元/人,占食品消费性支出的7.72%,较1995年增长1.37个百分点。2007年城镇居民水果消费支出,占食品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有所提高。(见表11)
  
  
  八、棉花
  (一)生产情况
  2007年,中央财政拿出5亿元实施了棉花良种补贴政策,对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和提高棉花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据统计,2007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8300万亩,比上年增加1.72%,总产超过700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根据中国棉花生长指数分析,各地棉花单产提高,长江和黄河流域籽棉产量约430公斤/亩,新疆约650公斤/亩,好于前5年平均水平。
  (二)价格走势
  进入去年12月份,国内籽棉采摘进入尾声,后期籽棉质量下降,收购价出现回落。全月均价3.06元/斤,环比下跌0.97%,同比上涨14.7%。9~12月籽棉收购均价3.02元/斤,同比上涨14.7%,为2004年以来最高价。受国内油料油脂价格调整影响,本月棉籽价格相应下跌,月均价1.1元/斤,环比下跌2.2%。受下游产品市场不旺及资金压力影响,纺织企业随用随买,棉花销售略显疲软。12月328级棉花月均销售价13530元/吨,环比略跌0.03%,同比上涨5.7%。2007年以来国内棉花价格呈波动上行-下行走势,最低价为1月的12922元/吨,最高价为8月的14438元/吨,全年均价13424元/吨,同比下跌2.6%。12月国际棉价小幅波动,当月CotlookA 指数平均价为69.46美分/磅,环比下跌0.3%,同比上涨16.9%。全年国际棉价整体呈波动上行走势,最低为5月的55.6美分/磅,最高为11月的69.68美分/磅,全年均价63.28 美分/磅,同比上涨10.2%,为2004年以来最高价。12月份国际棉价折到岸税后价(按滑准税计算)约13739元/吨,比国内价格仅高20多元(上月为520元/吨),国内外价差大幅缩小。
  
  九、糖料
  (一)生产情况
  目前,各地食糖生产进展顺利。截至2007年11月末,2007/2008榨季已累计产糖106.99万吨,同比增加9.91万吨,为近四年最高。这主要是由于甘蔗增产,广西、云南部分糖厂提前开榨,甘蔗出糖率高于上榨季。截至2007年11月末,本榨季全国累计销糖63.35万吨,同比减少0.41万吨,制糖企业既要销售上年结转糖,又面临新糖增产的现实,销售压力较大。由于糖料种植面积扩大,预计本榨季糖料产量将增长。食糖产量有望超过1300万吨;加上期初库存及进口糖,本榨季我国食糖总供给量为1512万吨,同比增加130万吨。由于含糖食品工业的持续增长以及奥运会对食糖消费的推动作用,预计本榨季食糖总消费量为1350万吨。食糖总体上供应充裕。
  (二)价格走势
  去年12月,国内糖价继续小幅下跌,月平均价格为每吨3520元,环比下降1.6%,同比下降12.7%。这主要是由于本榨季结转糖较多,加之新糖大量上市,致使糖价缓慢下跌。
  
  第三部分 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进口增幅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81.0亿美元,同比增长23.0%。其中,出口额为370.1亿美元,同比增长17.8%;进口额为410.9亿美元,同比增长28.1%。农产品贸易逆差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倍。
  
  一、粮食作物
  2007年,我国出口谷物991.2万吨,同比增长62.5%;进口155.7万吨,同比下降56.7%;谷物净出口835.4万吨,同比增长2.3倍。稻谷产品:2007年出口134.3万吨,同比增长7.2%;进口48.7万吨,同比下降33.2%;净出口85.6万吨,同比增长63.6%。在稻谷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中,大米的进出口占绝大部分,具体比重分别是出口占97.1%,进口占95.8%。
  玉米产品:2007年出口491.8万吨,同比增长58.7%;进口3.54万吨;净出口488.3万吨,同比增长61.0%。
  小麦产品:2007年出口307.3万吨,同比增长1.04倍;进口10.1万吨,同比下降83.6%;净出口297.2万吨,同比增长4.7倍。
  大麦产品:2007年进口91.3万吨,同比下降57.3%。
  
  二、食用油籽及食用植物油
  食用油籽:2007年出口127.1万吨,同比增长4.7%;进口3185.8万吨,同比增长8.8%。其中,大豆出口47.5万吨,同比增长20.2%;进口3082.1万吨,同比增长9.0%。
  食用植物油:2007年出口16.8万吨,同比下降58.1%;进口839.7万吨,同比增长25.0%。其中,豆油出口6.6万吨,同比下降44.2%;进口282.3万吨,同比增长83.0%。菜籽油出口2.2万吨,同比下降85.0%;进口37.5万吨,同比增长7.5倍。棕榈油进口509.5万吨,同比增长0.3%。
  
  三、棉花及食糖
  棉花:2007年出口2.4万吨,同比增长51.6%;进口261.5万吨,同比下降31.3%。
  食糖:2007年出口11.1万吨,同比下降28.4%;进口119.3万吨,同比下降12.6%。
  
  四、畜产品
  (一)家禽产品
  2007年1~11月份,我国蛋产品出口量为10.63亿枚,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4.65%;出口额为8004.63万美元,增加了14.15%。蛋产品进口量为16.3万枚,减少了23.31%;进口额为13.08万美元,减少了88.91%。贸易顺差为7991.55万美元。其中,鲜蛋出口量占蛋产品出口量的83.94%,出口额占蛋产品出口额的63.93%;加工蛋出口量(包括皮蛋、咸蛋等)占蛋产品出口量的16.03%,出口额占蛋产品出口额的35.79%。
  1.鲜蛋出口增加。去年1~11月份,我国鲜蛋出口量为8.92亿枚,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15%;出口额为5117.35万美元,增加了30.39%。主要出口到我国香港和澳门地区,其中对香港出口额占鲜蛋出口总额的89.26%。鲜蛋主要出口省份是湖北、山东和山西,出口额占75.58%。
  2.加工蛋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去年1~11月份,我国加工蛋出口量为1.7亿枚,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9.27%;出口额为2864.75万美元,减少了6.95%。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香港地区、日本和美国,出口额占加工蛋出口总额的61.5%。主要是从辽宁、福建、广东、湖北和天津等省市出口。
  (二)牛羊肉
  牛产品出口大于进口,呈现贸易顺差。2007年1~11月份,我国牛产品出口额为1.71亿美元,同比增长5.09%。其中,牛肉占牛产品出口总额的39.87%,加工牛肉占39.55%,活牛(种牛除外)占20.13%。牛产品进口额为5559.18万美元,同比增长32.4%。其中,牛肉占牛产品进口总额的22.18%,加工牛肉占7.09%,牛杂碎占18.6%,种牛占52.13%。我国牛产品出口大于进口,贸易顺差为1.15亿美元。(见图表13)
  ——牛肉进出口均增加,出口远大于进口。2007年1~11月,牛肉进口量为3151.39吨,同比增加2.04倍;进口额为1232.82万美元,增长67.79%。进口牛肉主要来自澳大利亚,进口量为1966.57吨,占我国牛肉进口总量的62.4%。1~11月,我国牛肉出口量为2.52万吨,同比增长3.08%;出口额为6821.45万美元,增长19.36%。牛肉主要出口到我国香港地区、约旦和科威特,合计占牛肉出口总额的68.53%。主要出口省市为:吉林、黑龙江、河南、辽宁和北京,出口额合计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4.83%。
  ——加工牛肉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去年1~11月份,我国加工牛肉出口量为2.74万吨,同比减少7.24%;出口额为6766.27万美元,减少6.22%。加工牛肉主要出口至日本、韩国和我国香港地区,出口额合计占加工牛肉出口总额的87.29%。出口省市主要为河北、山东、广东、天津和辽宁,出口额合计占加工牛肉出口总额的81.43%。加工牛肉进口量为274.84吨,同比增长39.5%;进口额为394.4万美元,增长32.73%。进口加工牛肉主要来自于新西兰,主要进口省份是山东。
  
  
  五、水果
  2000年以来,我国水果贸易顺差逐年扩大,已由2000年的3.57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17.14亿美元,增长3.8倍。2007年1~11月,全国累计出口水果(含鲜冷冻水果、水果汁、水果罐头和其它加工水果等,下同)422.38万吨,同比增长30.98%,出口金额32.44 亿美元,同比增长51.20%;进口122.99万吨,同比增长6.30%,进口金额8.63亿美元,同比增长24.71%。我国水果进出口贸易顺差达到23.81亿美元,同比增长63.81%。
  一是从出口结构看,鲜冷冻水果和加工制品各占一半。去年1~11月,鲜冷冻水果214.16万吨,同比增长24.81%,占水果出口总量的50.70%;水果罐头59.26万吨,增长23.57%,占14.03%;水果汁99.73万吨,增长58.05%,占23.61%;其它加工水果49.24万吨,增长23.60%,占11.66%。(见图表15)
  二是从进口结构看,我国进口的水果主要是柑橘汁、香蕉、猕猴桃、柑桔等品种1~11月,我国累计进口香蕉29.89万吨、猕猴桃11.55万吨、柑桔7.15万吨、柑橘汁5.68万吨、葡萄4.19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在10%以上。
  三是分地区看,山东、陕西、浙江、福建和广东是我国水果出口的主要省份。去年1~11月,上述五省水果出口金额,分别达到11.06亿美元、5.01亿美元、2.42亿美元、1.95亿美元和1.69亿美元,均高于上年同期。(见图表16)
  四是从出口目的国看,美国、日本、俄罗斯、荷兰和德国是我国水果出口的主要国家1~11月,对美国、日本、俄罗斯、荷兰和德国的水果出口量分别为65.70万吨、38.00万吨、50.74万吨、25.00万吨和19.10万吨,均高于上年同期。出口金额分别占同期水果出口总额的21.41%、14.06%、9.97%、7.62%和6.04%。(见图表17)
  五是从进口来源国看,我国水果进口,主要来自于泰国、美国、菲律宾、越南、巴西和智利等国1~11月,我国从泰国进口水果29.60万吨,同比增长21.91%;从美国进口9.76万吨,同比下降15.21%;从菲律宾进口水果28.52万吨,同比下降9.16%;从越南进口30.92万吨,同比增长5.00%;从巴西进口4.23万吨,同比增长11.49%;从智利进口5.36万吨,同比增长22.55%。(见图表18)
  六是与东盟贸易增长较快。根据《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早期收获”计划,从2004年起中国与东盟国家对包括水果、蔬菜在内的约600个种类的农产品开始下调关税,并于2006年取消这些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受此影响,2006年我国与东盟的水果贸易总额达到8.39亿美元,较2003年增长了68.5%。2007年1~11月,我国出口到东盟的水果为99.56万吨,占出口总量23.57%,同比增长16.62%;出口金额4.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4.88%,同比增长24.44%。1~11月,我国从东盟进口水果90.75万吨,占进口总量73.78%,同比增长4.58%;进口金额4.30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49.77%,同比增长20.34%。我国与东盟的水果贸易以品种互补为主,进口的水果主要是龙眼、榴莲、荔枝、香蕉和莲雾等,出口的水果主要是苹果、梨、柑桔、桃罐头和枣类等。(见图表19)
  
  六、蔬菜
  去年1~11月,全国鲜冷冻蔬菜、加工保藏蔬菜及干蔬菜的出口数量和金额,均呈稳步增长态势。
  一是出口以加工保藏和鲜冷冻蔬菜为主。据海关统计,截止2007年11月我国累计出口蔬菜(含鲜冷冻蔬菜、加工保藏蔬菜和干蔬菜,下同)736.66万吨,同比增长10.23%,出口额55.7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9%。其中:鲜冷冻蔬菜出口额21.44亿美元,增长2.9%,占蔬菜出口金额的38.45%;加工保藏蔬菜出口24.31亿美元,增长25.6%,占蔬菜出口金额的43.59%;干蔬菜出口10.02亿美元,同比增长11.93%,占蔬菜出口金额的17.97%。(见图表20)
  二是山东、福建蔬菜出口额居全国前列。分地区看,山东、福建、新疆、浙江、江苏和广东是我国蔬菜出口的主要省区。其中,1~11月山东省出口金额为19.94亿美元,同比增长9.38%,出口额居全国第一;福建出口8.85亿美元,增长18.94%;浙江、新疆、江苏和广东出口额均呈增长态势。(见图表21)
  
  与上年同期相比,鲜冷鱼、甲壳动物、活鱼、冻鱼、软体动物、制作或保藏的甲壳动物出口额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21.65%、9.69%、8.73%、6.66%、6.21%、2.46%。其他产品的出口额均增长,其中制作保藏的鱼出口额增幅最大,为19.24%。各类产品出口金额和增幅如下表所示:(见图表25)
  从具体出口品种来看,制作或保藏的小虾及对虾是第一大出口品种,去年1~11月,共出口9.23亿美元,同比下降6.15%,占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0.58%。2006 年以来,由于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影响,一直是第一大出口品种的烤鳗在水产品出口中的地位下降,由第一位降至第二位,去年1~11月,共出口5.31亿美元,同比下降0.69%,占水产品出口总额的6.09%。冻小虾仁出口额大幅增长,增幅为75.07%;鱿鱼及墨鱼出口额下降9.08%。
  
  八、分省份进出口情况
  我国农产品贸易仍以东部地区为主。2007年,东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为284.0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占我国农产品出口份额的76.7%;进口额为388.0亿美元,同比增长28.7%,占我国农产品进口份额的94.4%。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为53.9亿美元,同比增长26.0%,占我国农产品出口份额的14.6%;进口额为15.1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占我国农产品进口份额的3.7%。西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为32.1亿美元,同比增长36.0%,占我国农产品出口份额的8.7%;进口额为7.8亿美元,同比增长22.7%,占我国农产品进口份额的1.9%。
  2007年,出口额居第一位的仍是山东省,出口额99.0亿美元,同比增长15.8%;第二位是广东省,出口额41.0亿美元,同比增长4.8%;第三位是辽宁省,出口额30.2亿美元,同比增长26.4%。2007年,进口额居第一位的是江苏省,进口额78.6亿美元,同比增长49.5%;第二位是广东省,进口额76.1亿美元,同比增长40.8%;第三位是山东省,进口额71.3亿美元,同比增长11.3%。
  
  
  九、分国别进出口情况
  对亚洲进出口双增长。亚洲是我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2007年,对亚洲出口223.2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0.3%,同比减少1.2个百分点。
  2007年,亚洲是我国农产品第三大进口市场,从亚洲进口101.3亿美元,同比增长27.4%,占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4.7%,减少0.1个百分点。对欧洲进出口双增长。欧洲是我国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市场,2007年,对欧洲出口70.6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占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19.1%,增加1.3个百分点。
  2007年,欧洲是我国第四大进口市场,从欧洲进口45.1亿美元,同比增长22.5%,占我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的11.0%,减少0.5个百分点。对北美洲进出口双增长。北美洲是我国农产品第三大出口市场,2007年,对北美洲出口49.8亿美元,同比增长15.8%,占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13.5%,减少0.2个百分点。
  2007年,北美洲是我国第二大进口市场,从北美洲进口104.2亿美元,同比增长23.6%,占我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的25.3%,减少0.9个百分点。日本、美国分别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国和进口国。2007年,日本仍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国,其次是美国和韩国,出口额分别是83.7亿美元、44.2亿美元和36.1亿美元。
  2007年,美国仍是我国的第一大进口国,其次是阿根廷和巴西,进口额分别是91.3 亿美元、51.8亿美元和48.2亿美元。
  
  第四部分 乡镇企业经济运行情况
  
  2007年,全国乡镇企业经济平稳发展,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对“三农”的贡献作用更加突出,总量规模、结构调整、素质提升和经济效益都在稳步推进,总体上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主要经济指标平稳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总体良好
  2007年全国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68000亿元,同比增长14.06%,完成工业增加值47800亿元,占乡镇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0.35%,同比增长14.17%;完成工业总产值220000亿元,销售产值208000亿元,产销率达94.70%,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80000亿元,同比增长14.08%;利润总额17000亿元,增长14.56%;上交税金7200亿元,增长14.73%;从各月经济运行轨迹看,一个显著特点是发展平稳,月度间没有明显起伏,并且反映经济效益的利润、税金等指标的增长幅度,始终快于生产性指标。
  (二)规模工业对乡镇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显著
  规模以上工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33700亿元,同比增长16.72%,比规模以下工业增幅快6.73个百分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0.62%。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146000亿元,销售产值140500亿元,产销率达96.24%;实现利润7450亿元,同比增长15.69%;上交税金3200亿元,同比增长16.70%;出口交货值23830亿元,同比增长20.12%,占全部乡镇企业出口的78.90%。
  (三)农产品加工业继续稳定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虽然受出口减少和国内市场准入门槛提高的影响,下半年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全年总体仍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全国乡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可完成增加值10600亿元,同比增长16.42%;其中食品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增加值3300亿元,同比增长16.49%,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31.48%。数据表明,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乡镇工业的主要行业和重要增长点。
  (四)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
  自2006年以来,乡镇企业出口虽然面临贸易摩擦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乡镇企业的外贸环境剧烈变化,出口形势较为严峻,部分省市出口增幅较低,少数省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出口大省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省的出口一直保持较快而又稳定的增长,带动了全国乡镇企业出口的较快增长。目前,全国乡镇企业的出口企业有近16万家,比上年增加5000多家,完成出口交货值30200亿元,同比增长18.88%,增幅比上年下降近两个百分点。
  (五)第三产业发展加快,乡镇企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成为各地党委政府引导发展的重点和投资发展的热点。乡镇企业投资第三产业特别是农村旅游服务业的力度加大,以观光、旅游、度假和农村流通业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服务业方兴未艾,发展迅速,城市居民利用周末和“黄金周”到郊区及周边地区农村“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享田园乐”,成为许多市民喜爱的一种休闲度假方式。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农村,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的超市和便利店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农村商业空前繁荣。北京市通州区已有农村超市(便利店)413家,普及率达92%,安置了上千名农民就业。全国乡镇企业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000亿元,同比增长14.09%,比乡镇工业增幅高出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乡镇企业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1.97%上升到22.19%,提高0.22个百分点。
  (六)吸纳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稳定增加,劳动者报酬和农民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
  根据去年前9个月月报数据预测,全年乡镇企业新增就业400~410万人左右,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净增个体工商户65万个,吸收就业110多万人;新建投产企业20多万个,大约安排300万人就业。到年底,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突破1.5亿人。全年全国乡镇企业累计支付劳动者报酬预计达13700亿元,同比增长11.35%。农村居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收入(包括个体二、三产业)1420元,同比增长11.5%,增加180元,根据前三季度农民收入构成比例测算,2007年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34.8%,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七)顺应“两个趋向”,反哺农业和支援新农村建设成为乡镇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由于我国决心使建设用地不能突破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使得耕地较少的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用地受到限制。江苏、浙江、北京、山东、福建、广东等省市一些有实力的乡镇企业开始投资高效农业,不少地方每亩土地(水面)年产值突破100万元已不算新鲜事。在产粮大省吉林和畜牧大省内蒙古,通过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在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很多县市的乡镇企业都设立了公益事业基金,成千上万的企业踊跃慷慨解囊,在捐资助学、扶危济困、支农补农和支援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全年全国乡镇企业用于上述几方面的支农补农资金突破200亿元,乡镇企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
  
  
  二、支撑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析2007年乡镇企业较快平稳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一系列战略任务的实施,为乡镇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近两年,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扩大就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大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实施中部崛起、加快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城市带发展以及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等重大战略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乡镇企业持续平稳增长。浙江省实施了“万家培育千家成长”的小企业培育计划和小企业成长计划;山东省实施了围绕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一条主线”,实施小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成长、特色产业提升“三项计划”的发展战略;江苏、山东、广东、河南、湖北、河北、辽宁、吉林等省组织开展了以促进企业成长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江苏、浙江、湖北、吉林等省推进财政“省管县”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发展乡镇企业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的稳定增长积蓄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乡镇企业立足自身,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融资,已使2005年、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万亿元,两年间新增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50多万个。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为乡镇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发展后劲。16万家出口企业的出口额已占工业总产值的10%以上,出口额每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成为拉动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提升了乡镇企业发展的产业水平。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竞争优势的专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提升了乡镇企业的竞争力。目前,全国乡镇各类园区和产业聚集区有5660个,入园企业近百万家,园区实现增加值已占乡镇企业增加值的近四分之一。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成为经济发展趋势,产业集群在乡镇企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江苏共有各类园区和产业聚集区800多个,入园企业近10万家,全年实现增加值占全省42%以上。浙江有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601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285个,100亿元以上的37个,这些产业集群涵盖28个工业行业,实现产值占全省乡镇企业产值的45%以上。河北省有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185个,产业集群实现的增加值、实缴税金占全省乡镇企业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山东沿海以水产品加工、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已具有相当规模,成为我国对日、韩等国农产品出口的基地。江苏省苏南地区、浙江沿海地区和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乡镇企业基本上实现了园区化、集群化。产业集群化已成为乡镇企业整合利用资源,调整优化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产业聚集的过程中,加快了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
  四是企业职工素质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乡镇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近两年,全国乡镇企业系统实施蓝色证书培训工程并将职工素质的提高与乡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效果。2007年,全国各省区市通过各种途径用于乡镇企业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突破20亿元,有30万乡镇企业员工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蓝色证书”,6万乡镇企业员工获得了国家承认的职业技能证书,共306万乡镇企业员工接受了蓝色证书、银河工程、阳光工程的培训。浙江省自2004年开始组织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以来,各地采取多条腿走路,菜单式选课的培训方式,三年来已有近250万名务工农民接受了岗位技能培训。职工素质的提升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全国目前有近26000个乡镇企业研发、检测和质量保障机构(多为企业自办),新产品不断涌现,众多知名品牌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浙江省乡镇企业今年新增95个中国名牌产品,名牌产品总数达290个,居全国前列;中国驰名商标已达186个,其中万向钱潮QC牌万向节还获得浙江省首个“世界名牌产品”称号,成为中国6个世界名牌产品之一。科技创新正使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很多乡镇企业产品已实现由仿造、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式转变。
  五是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完善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2006年农业部出台《关于加快乡镇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后,各地结合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普遍开展了以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创业辅导、科技对接、行业协会、信息网络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果。目前,全国有23个省市成立了信用担保协会,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超过3000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全国各省区市以“蓝色证书工程”为突破口,建立了106个乡镇企业培训中心,50%以上的乡镇企业职工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训。江苏、浙江、山东、河北、湖北、河南等省都建立了100个以上的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同时,乡镇企业行业协会、信息网络等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为促进乡镇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五部分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
  
  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审时度势地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连续下发了四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虽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仍面临不少新情况新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压力加大
  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流动,一些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纯粹的农产品消费者,今后一个时期全社会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不高,稳定耕地面积和提高农业产量面临诸多困难,保证供给,实现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从世界供求形势看,近年来全球粮食、油料、奶制品等农产品产量徘徊不前甚至减产,库存下降,一些国家生物质能源快速发展大幅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全球农产品供求关系持续偏紧,价格全面上扬,对我国农产品供求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虽然近几年农民收入走出低谷,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城乡居民收入比已从2003年的3.23:1,扩大到2007年的3.33:1,绝对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从增收来源看,一方面,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有限。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外出就业的机会将受到影响,同时外出务工农民的素质和技能还不完全适应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就业不充分、收入不稳定的问题比较突出,工资性收入增长的潜力也有限。
  
  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8%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30个百分点。农业重大科技成果储备不足,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不高,科技推广能力弱,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与发达国家相比低约40个百分点。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低,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全国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1%,尚处于发展的中级阶段。此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四、农业投入不足
  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为4318亿元,比2006,年增加801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有力推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但近两年来中央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6年中央财政支农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14.47%,低于2005年15.13%的水平。同时,直接投入农业的资金仍然不足,资金比较分散,金融信贷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持仍需进一步加强。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带来一定影响
  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和二三产业的逐步转移,一些地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趋势明显,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出现结构性下降,加大了农业技术推广、农田水利建设的难度,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出率难以提高;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副业化倾向开始显现,大量农民甚至退出传统生产领域,而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还没有实现以物质装备对传统手工劳动的真正替代,农业社会化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户分散经营的需要,规模化经营水平仍不高,致使一些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有所下降。
  
  六、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
  与十年前相比,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已降至1.39亩,全国已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耕地质量下降,中低产田占2/3,土壤退化和土地沙化严重,据10个省的调查分析,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比90年代初下降0.35个百分点。水资源紧缺,南方地区连续出现大面积的严重季节性干旱,北方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病险水库占1/3,一半以上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污染严重,工业企业排污和城乡居民生活污染物排放造成水体污染,化肥和农药利用率较低,农业面源污染不可忽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八是深化农村改革和农业对外开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土地承包规范管理,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和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新认定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完善农业经营形式。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推动建立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组建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持机构,推动村级动物防疫员经费补贴问题的解决。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引导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继续推进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乡村债务。继续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农业保险立法,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坚持互利共赢,推动多边、双边和区域农业合作。积极稳妥地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提高农业“引进来”的质量和效率。推进中非农业合作以及与周边国家农业合作,加大对重点和潜在市场农业贸易促进力度。加大WTO农业谈判和自贸区谈判工作力度,积极参与农业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农业贸易救济,妥善解决贸易摩擦。(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提供)
其他文献
2008年商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深化改革和自主创新,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扩大居民消费,保障国内市场平稳运行,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实现商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做好今年的商务工作,具
清河林区生态经济改革试验区位于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是我国最早进行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的地区。原为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始建于1972年,总面积14.5万公顷,林地面积12.7万公顷,森林总蓄量1230万立方米。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清河林业局进行体制改革和试点创新,建立起“人大授权、政府派出、林区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的新体制,成为黑龙江省振兴森林工业基地
新规定对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和原则、管理体制、管理职则、审批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详细规定。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试点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      近日财政部公布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对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目标和原则、管理体制、管理职责、审批程序、日常监管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办法》规定,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
2006年6月的《财经界》封面上一位干练、帅气的青年金融才俊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而同期刊载的专题报道《王晓东:打造中国的“摩根士丹利”》一经推出便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人们除了关注文章的主人公王晓东身上的儒者情怀和北润金融投资集团公司作为中国民营资本投资渠道的开拓者和试水者之外,还关注的是文章中提到的外国投行在中国投资的食品(蒙牛)和IT(百度)产业两个经典案例。  正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据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日前,《财经界》杂志再度聚焦白沟镇,关注“中国?白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中共高碑店市委常委、白沟镇党委书记李洪强的介绍,来全面解读“白沟模式”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之路。    新白沟,跨进新时代    白沟,中国北方著名商镇,位于雄县、容城、高碑店三县市交界处。北距北京102公里,东至天津1
1~6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579.6亿元,同比增长21.9%。工业增加值5388.6亿元,同比增长24.1%。1~6月,我国电子产品生产情况如下:共生产电视机3981 万台,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14.0%,其中彩色电视机共生产3906.6万台,比2007年同期上升了16.2%;共生产数码相机3625.5万台,比2007年同期2759.5万台增加了31.4%;移动电话产量达29
2007年二季度,股票市场交易活跃,股指总体呈现震荡上扬走势。上证指数年初为2715.72点,6月末收于3820.70点,上涨1104.98点,涨幅为40.7%。6月份,上证指数呈现宽幅震荡调整走势。6月4日上证指数收于3670.40点,下跌330.34点,创上证指数单日下跌点数之最,跌幅为8.26%,是今年2月27日以来单日最大跌幅。此后,上证指数止跌回升,并在4000点附近展开宽幅震荡调整。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保持牛市思维 延续牛市格局    创新高仍处于起步阶段  沪深股指虽然阶段性时强时弱,但作为同一根藤上的两个瓜,都分享到了牛市的成果。上证综指2006年上涨了130.43%,深成指上涨了132.12%,如此磅礴的气势尚无逆转的迹象。我们对2007年股市持乐观态度,当然上升的幅度不会像2006年那么大。  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这对中外机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作为股市
2006年,对天津人民来讲,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对全国人民来讲,是对天津倍感关注的一年。  天津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在滨海新区,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项目安家落户;100万吨大乙烯工程破土动工;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签订协议……曾经创造辉煌的天津,十几年艰苦奋斗的天津,迎来了新的难得的机遇。五月,国务院正式颁发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有关问题意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
截至2007年11月,生物制药行业工业产值达到477.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92%,工业销售产值453.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7%,产销率达到95.12%,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2007年4季度以来,生物、化学制品行业生产增速比3季度有所下降,截至2007年11月,生物制药行业工业产值达到477.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92%,工业销售产值4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