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导致作文成为了一项“负担”。怎样让学生的作文富有生命力,使作文真正成为中学生生活的记录者,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论文试从捕捉细节与敢于抒情两个方面出发,探索作文写作的真谛。
关键词:细节;真情实感;记录者;作文教学
在中学阶段,学生接触了许许多多的中外名家的作品,在这些名家的笔下,他们的生活多姿多彩,这些生活中或有苦痛、或有悲哀、或有愁绪、或有欢乐,但是点点滴滴,无不让人的内心受到触动。但实际上,学生在记录自己的生活时,却是呆板的、僵硬的,甚至是千篇一律的,他们无法将多姿多彩的生活记录在自己的作文中。如何让学生具备记录自己生活的能力,写出自己的感悟,将作文写得精彩,这就成为了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
现实生活中,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脸色大变”,写作文对于学生来说就如同“受刑”一般,学生写作难,构思难,写出来的作文却是让老师看得麻木、无味。怎样将作文写得“有味”呢?其写作的真谛我认为应是“捕捉细节,情感真挚”这八个字。
一、捕捉细节,善于发现是写作之源
叶圣陶说:“写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 叶圣陶先生还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叶圣陶先生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住作文训练这个“溪流”,就必须从生活这个“源泉”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所以,想要学生在作文中真实地写出生活,那就需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自己饱满的热情与独特的眼光和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融入自己的情感,再用写作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的作文就具有了独特性,这样的作文本身就饱含情感,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每天会发生很多事,昨天、今天和明天都不可能完全一样。这些事情或大、或小、或重要、或平淡,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活。不能够发现生活中细节的人,觉得每一天都是如此无味,但如果细细品味,也许会发现有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情,却蕴涵着受用一生的道理。为了让学生细细体味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我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作为一个引子。《背影》是以“父爱”为主题的,作者并没有直接写父亲的爱有多深,而是通过细致描写父亲的背影,用朴实的语言,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父亲的爱。于是我请学生也以“父爱”为主题,将“无形”的父爱化为“有形”的生活小事,要求具体地描写出父亲怎样爱我们,父亲对我们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要在叙事中做到情事交融,情理交融。通过这样具体的引导,学生写出了《父亲的手》《石榴花》等描写细致、情感真挚的文章。
二、敢于抒情,情感真挚是作文之魂
情感是作文的源泉,如果一篇作文没有情感,那它必定是索然无味的,就像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现在的很多学生,并不擅长恰到好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有些同学写的作文“一叙到底”,似乎与感情无关;有些作文是从开头就开始情感“泛滥”,让人产生一种“肉麻”之感。归根到底,是学生并不擅长抒发“真情实感”。真实的感情一定是真实的事件引发的,那是一种共鸣,而往往有很多学生写的并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情感似乎也是借用别人的,所以总归有一种别扭。可真挚的情感又是那么的抽象,学生怎么把握呢?那就是不必将情感写得“惊天地,泣鬼神”或是“催人泪下”,那不真实,只要从真实入手,教学生写出自己真正的欢乐与烦恼,那才是真正的与学生相关的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我于是拟定了一系列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题,如“成绩单出来以后”“我们班的怪人怪事”等,让学生有话可写。在这些写作练习中,学生亲身经历过这些事件,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出了心里想说的话。可是作文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它不是简单地记录心情,不是情感的“宣泄”,而是要写出你的想法引起别人的共鸣,更深层次的说法是,从简单的事情上深入思考,发现生活中的哲理并获得启示。不论什么样的事情,不论什么样的情感,我们最终都该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判断,把这种经过正确判断后的情感表达在作文中,给自己、给他人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感染和引导,这才是我们始终不渝的追求。
写作当然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学生所要学的还有很多,虽然在技巧上还有待提高,但是学生渐渐在写作中找到一丝乐趣,不再觉得枯燥。“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生活有相似之处,但人的想法却是各有不同,要让学生有一双“慧眼”发现生活,有一双“巧手”记录生活,让作文成为生活中的记录者。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关键词:细节;真情实感;记录者;作文教学
在中学阶段,学生接触了许许多多的中外名家的作品,在这些名家的笔下,他们的生活多姿多彩,这些生活中或有苦痛、或有悲哀、或有愁绪、或有欢乐,但是点点滴滴,无不让人的内心受到触动。但实际上,学生在记录自己的生活时,却是呆板的、僵硬的,甚至是千篇一律的,他们无法将多姿多彩的生活记录在自己的作文中。如何让学生具备记录自己生活的能力,写出自己的感悟,将作文写得精彩,这就成为了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
现实生活中,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脸色大变”,写作文对于学生来说就如同“受刑”一般,学生写作难,构思难,写出来的作文却是让老师看得麻木、无味。怎样将作文写得“有味”呢?其写作的真谛我认为应是“捕捉细节,情感真挚”这八个字。
一、捕捉细节,善于发现是写作之源
叶圣陶说:“写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 叶圣陶先生还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叶圣陶先生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住作文训练这个“溪流”,就必须从生活这个“源泉”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所以,想要学生在作文中真实地写出生活,那就需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自己饱满的热情与独特的眼光和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融入自己的情感,再用写作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的作文就具有了独特性,这样的作文本身就饱含情感,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每天会发生很多事,昨天、今天和明天都不可能完全一样。这些事情或大、或小、或重要、或平淡,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活。不能够发现生活中细节的人,觉得每一天都是如此无味,但如果细细品味,也许会发现有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情,却蕴涵着受用一生的道理。为了让学生细细体味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我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作为一个引子。《背影》是以“父爱”为主题的,作者并没有直接写父亲的爱有多深,而是通过细致描写父亲的背影,用朴实的语言,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父亲的爱。于是我请学生也以“父爱”为主题,将“无形”的父爱化为“有形”的生活小事,要求具体地描写出父亲怎样爱我们,父亲对我们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要在叙事中做到情事交融,情理交融。通过这样具体的引导,学生写出了《父亲的手》《石榴花》等描写细致、情感真挚的文章。
二、敢于抒情,情感真挚是作文之魂
情感是作文的源泉,如果一篇作文没有情感,那它必定是索然无味的,就像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现在的很多学生,并不擅长恰到好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有些同学写的作文“一叙到底”,似乎与感情无关;有些作文是从开头就开始情感“泛滥”,让人产生一种“肉麻”之感。归根到底,是学生并不擅长抒发“真情实感”。真实的感情一定是真实的事件引发的,那是一种共鸣,而往往有很多学生写的并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情感似乎也是借用别人的,所以总归有一种别扭。可真挚的情感又是那么的抽象,学生怎么把握呢?那就是不必将情感写得“惊天地,泣鬼神”或是“催人泪下”,那不真实,只要从真实入手,教学生写出自己真正的欢乐与烦恼,那才是真正的与学生相关的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我于是拟定了一系列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题,如“成绩单出来以后”“我们班的怪人怪事”等,让学生有话可写。在这些写作练习中,学生亲身经历过这些事件,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出了心里想说的话。可是作文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它不是简单地记录心情,不是情感的“宣泄”,而是要写出你的想法引起别人的共鸣,更深层次的说法是,从简单的事情上深入思考,发现生活中的哲理并获得启示。不论什么样的事情,不论什么样的情感,我们最终都该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判断,把这种经过正确判断后的情感表达在作文中,给自己、给他人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感染和引导,这才是我们始终不渝的追求。
写作当然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学生所要学的还有很多,虽然在技巧上还有待提高,但是学生渐渐在写作中找到一丝乐趣,不再觉得枯燥。“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生活有相似之处,但人的想法却是各有不同,要让学生有一双“慧眼”发现生活,有一双“巧手”记录生活,让作文成为生活中的记录者。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